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

鎖定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簡稱浦江之聲,現隸屬於上海廣播電視台,是全國八家對台廣播電台之一, [1]  滬上為台胞服務的專業廣播媒體。 [2] 
1949年8月,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一台使用普通話和閩南話對台廣播。1988年1月1日,上海浦江之聲廣播電台對台播音。現每天6:00-24:00播出18個小時的滾動節目, [2]  播出頻率 AM1422。 [2] 
中文名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
別    稱
浦江之聲(簡稱)
類    型
廣播電台
成立時間
1988年1月1日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歷史沿革

上海電台一台對台灣廣播時期
1949年8月20日,上海電台一台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台灣工作委員會指導下,開辦對台灣廣播節目,使用頻率為5985千赫。當時的上海電台一台是對華東地區廣播的電台。
原華東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時期
1950年4月1日華東人民廣播電台成立後,對台灣廣播的節目由華東台播出。
起初對台灣廣播節目每週安排兩次,後增加到每天1次,每天半小時到90分鐘,分別使用普通話和閩南話兩個語種播音。杭州、福州、廈門等地電台轉播上海的對台灣廣播節目。當時對台灣廣播的任務是,向台灣各階層介紹中國共產黨對台方針政策,祖國大陸解放後的建設和人民生活情況。對台節目中,國際新聞主要來源於新華通訊社、中國新聞社以及新聞日報、解放日報的消息。
對台灣廣播科內設台情研究組,有專人調研台情,編印“台情簡報”“台灣近況”兩種刊物。前者為信息類,反映台灣黨政和社會動態;後者就一些重大問題作系統分析研究。曾編寫過“台灣人民生活情況”“台灣各階層的分析”“台灣工商業情況”“台灣土地關係及限田政策”等專題。早期對台廣播由蘇新、陳方、蔡子民任科長,李玲虹、文上光、李天增、張林、郭炤烈、黃清旺、吳河、張峯等10餘人先後擔任編輯業務工作。台灣籍老幹部江濃也參加了對台廣播開拓事業。
編播人員能説閩南話、日本話,熟悉台灣的山山水水,風俗人情,對祖國寶島有深厚的感情。工作中,為豐富台灣語彙,大家多看台灣書籍、多查辭典,在翻譯廣播稿件時,避免普通話單純直譯,而是按台灣語法和習慣,並以順耳易懂的民間語言編寫稿件。
1950年6月25日,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同時派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止我解放台灣。為便於同華東軍區聯繫,對台灣廣播科於1950年12月20日搬遷到南京電台辦公,對台節目仍由華東人民廣播電台播出。
1952年9月,對台灣廣播科又遷回上海工作。
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接辦了對台灣廣播。華東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科的主要人員調到中央台。
上海電台對台灣廣播節目自50年代劃歸中央電台後,一度中斷短波頻率廣播。1988年1月1日,浦江之聲電台開播,又恢復了短波對台灣及海外廣播。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時期
80年代後期,海峽兩岸局勢漸趨緩和,大陸與台灣同胞之間交往頻繁,恢復、重組上海對台灣廣播勢在必行。1986年5月,上海電台正式申報恢復、重組對台灣短波廣播,獲得廣播電視部、上海市政府批准。1987年5月11日起,上海電台外宣部由張海鷹負責,抽調儲祖詒、季傅耀兩名採編人員,開辦以台灣同胞、港澳同胞、華僑以及外籍華人為主要對象的《故鄉的雲》節目,進行對台灣廣播試點工作。
1986年6月5日,上海市廣電局向廣電部申請短波頻率對台廣播,1987年7月29日,上海“浦江之聲”電台對台短波廣播頻率為:3280、3900、4950千赫。對台灣廣播的“浦江之聲”電台短波發射機房設在上海長途電信局真如發射台,3個短波頻率,功率均為15千瓦,機器採用“海峽之聲”電台拆下的短波機,天線採用籠形定向短波天線,3280千赫、3900千赫對台灣方向,4950千赫對香港方向。
1988年1月1日,浦江之聲廣播電台在17時55分正式開播。此前,時任市長江澤民題寫台名,為開播題詞:“傳播鄉音鄉情,弘揚愛國主義”,並發表新年賀詞作為開播詞。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題詞:“浦江之聲,廣播新聞,對台廣播,懷念親人”。
1988年和1992年,中共上海市委統戰、宣傳、新聞系統的領導、專家和社會知名人士毛經權陳至立趙祖康龔心瀚鄭勵志孫貴璋談家楨劉靖基鄒凡揚高宇等30多人次,分兩屆擔任對台廣播的指導、顧問和特約編委工作。
1991年1月,浦江之聲電台記者採訪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朱學範
1991年12月4日,廣電部科技司同意上海“浦江之聲”電台將3900調整為7115千赫。
1993年,“浦江之聲”廣播電台副主任姜碧苗於4月24日~5月1日,赴新加坡採訪“汪辜會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舉行歷史性的第一次會談),會談在4月27~29日舉行,先後發回文字消息、錄音報道、述評、花絮等26篇,迅速及時地報道了會談的進展、成果、反應等情況。
1998年12月30日,上海浦江之聲電台開播10週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題詞:“推進祖國統一,造福中華民族。”時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題詞:“努力辦好對台廣播,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2002年7月15日,以台灣島內同胞、台港澳同胞和在上海的外籍人士為主要聽眾的上海“浦江之聲”全面改版。改版後的“浦江之聲”除週四外,每天從晚上8點到12點播出,節目包括《新聞網路》《台商家園》《浦江兩岸行》《江風海韻》,每檔節目時間長度1小時。 [3] 
2013年6月28日,由浦江之聲廣播電台主辦的“首屆滬台廣播新媒體交流研討會暨浦江之聲移動客户端正式發佈儀式”在上海舉行。研討會上,浦江之聲電台還宣佈了新推出的移動終端正式發佈。這是該台為了增強收聽效果,使用手機移動終端應用軟件,讓聽眾同步收聽節目的方法。台商台胞今後無論在島內還是大陸甚至世界各地,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收聽到來自上海的聲音。時任上海市台辦主任李文輝、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建軍、上海市新聞辦副主任陳靜溪共同啓動“浦江之聲”發佈按鈕。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欄目設置

現每天6:00-24:00播出18個小時的滾動節目, [2]  播出頻率是AM1422。 [2] 
兩岸新聞速遞:每天梳理當日兩岸經濟、政治、文化重點新聞。
特別關注:關注海峽兩岸熱點問題,請節目嘉賓評述。
投資方向盤:理財新聞配合專業人士為聽友做投資參謀。
心理有氧教室:以職業心態的調整、生活煩惱的處理、家庭關係的平衡等為課題。
太太下午茶:固定請幾位台灣來滬的太太,三人聊女性美容養生、情調生活、愛情婚姻等話。
新上海人:聚焦生活在上海的台灣人,請他們來談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談談對第二故鄉的感受,甚至談談自己的上海老公、老婆。
文化盛宴:為聽友蒐羅熱門書籍、電影、話劇、音樂會等文化資訊。
兩岸青年匯:就兩岸青年共同關心的話題,邀請在滬台灣大學生及大陸大學生共同探討,用廣播搭起兩岸青年公話的空中平台,使青年的交流形式更喜聞樂見。 [4]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媒體影響

浦江之聲廣播電台一面世,便引起了海內外輿論和台灣、香港、澳門聽眾的關注。在浦江之聲電台以前,祖國大陸已有5家廣播電台播送對台廣播節目,在台灣島內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陸廣播收聽羣。浦江之聲台開播前夕,台灣報紙在頭版以醒目的標題“中共第六電台,開放對台廣播”,刊登外電報道稱:“經流經上海的黃浦江命名的‘浦江之聲’每天有6小時分別以北平話與上海方言播音”。“海峽兩邊沒有直接通訊往來,雙方長久以來一直把電台廣播當着宣傳的一個重要媒介。”
海內外聽眾來信稱讚“浦江之聲電台”是“不見面的知心朋友”,“給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和聽眾朋友,架起了空中鵲橋。”有的台灣同胞在浦江之聲台開播的頭1個月裏,就寄來了名片和有關商品廣告,表達了到大陸投資經商的意向。
浦江之聲電台不斷實踐對台廣播的宗旨:“弘揚愛國主義,促進祖國統一,傳播鄉音鄉情,為台胞服務。”宣傳報道立足上海地區,準確生動地闡述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統戰政策和“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對台方針,增進海峽兩岸相互瞭解,幫助台灣同胞解難釋疑、溝通海內外信息,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總目標服務。舉辦了新聞、言論、專題、服務、文藝五大類節目,每天發稿兩小時,重播兩次。
自開播以來,浦江之聲已經採訪過300多位台灣嘉賓,其中有:時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前台灣“監察院”院長王建煊、台灣前新聞局局長趙怡博士、明基集團李焜耀、自然美集團蔡燕萍、元祖食品張秀婉、龍風食品葉惠德、文化人白先勇、席慕容、王文華、陸蓉芝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