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

鎖定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始建於 1975 年,曾先後被稱為果樹科、園林科、園藝科、園藝系、園林學院,2011 年 5 月更名為園藝園林學院。
現有園藝、園林2個系,設置園藝園林城鄉規劃風景園林4個本科專業。
中文名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
簡    稱
園藝園林學院
創辦時間
1975年
校    訓
崇德尚能,知行合一
所屬地區
河南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學院介紹

設有蔬菜學、果樹學、園藝遺傳育種、花卉學園林樹木學園林設計城市規劃建築學等 8 個教研室;擁有 1 箇中心實驗室及園藝栽培、園藝育種、景觀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園林設計創作等 5 個實驗室(或創作室)。建有河南省園藝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河南科技學院園林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園藝植物遺傳育種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園藝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園林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城市規劃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園藝學為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有蔬菜學、果樹學、觀賞園藝、茶學、景觀園藝等5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果樹、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風景園林學科為校級重點學科,城市規劃學科為校級優先發展學科。 [1]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師資隊伍

現有教師6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學歷的18人,教師隊伍中有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河南省創新人才培養對象、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河南省骨幹教師、歸國留學人員等 10 餘 人。 [1]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科研成果

自 2000 年以來,先後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局、國家回國留學人員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15 項,主持科普傳播工程項目 100 餘項。圍繞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共發表論文 935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錄 27 篇;出版學術著作 25 部;先後獲各類科研成果獎 23 項,其中主持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 3 項、三等獎 1 項,推廣科技成果 10 餘項。 [1]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園藝學科

園藝專業始建於1975年,經過36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科研積澱深厚,學術隊伍合理,研究方向明確的一個學科。其中蔬菜學科是我校首批碩士授權學科之一,果樹學科、觀賞園藝學科為校級重點學科。學術隊伍中,有教授、副教授25人,其中碩士生導師20人,博士13人。園藝學科經過多年研究積澱,形成了園藝植物生物技術遺傳與育種、設施蔬菜栽培與生理生態、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果蔬品質與營養生理方向等4個研究方向。
園藝植物生物技術遺傳與育種方向,結合河南省園藝植物育種利用及生產需求,系統開展了葡萄新品種組培快繁、香石竹抗衰老轉基因新品種培育、菜用大黃體細胞無性系變異、牡丹工廠化育苗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園藝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研究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該方向成員通過對園藝植物體細胞無性系變異的深入研究,首次發現了菜用大黃體細胞無性系變異現象,發現變異無性系6個,並從形態學、細胞遺傳學等方面探討了其變異機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6篇(SCI 5篇);2003年以來利用轉基因技術,構建了香石竹ACC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反義表達載體,選育了2個抗衰老轉基因新品系,該研究成果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其研究論文在第27屆國際園藝學大會上宣讀,受到國際同行專家的關注。2000年以來,研究了遠緣嫁接雜交的遺傳特性,獲得了4種遠緣園藝植物嫁接雜交嵌合體,其研究成果對無性遠緣雜交育種有重要價值,豐富了孟德爾遺傳理論。
設施蔬菜栽培與生理生態方向:“七五”期間參加“塑料棚蔬菜生產配套技術推廣”項目, 1990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八五”期間,主持“日光温室蔬菜高產高效生產系統研究” 項目,1995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的 河南省“日光温室蔬菜高效節能栽培技術開發”項目,獲1996年度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9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九五”期間,參加的“温棚蔬菜優質高效生產綜合配套技術示範推廣”項目,2002年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十五”期間,主持 “無公害蔬菜生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等省科技攻關項目,其中“集約高產高效設施(型)農作制度研究”項目,2004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十一五”期間,主持 “節能日光温室創新增效研究與示範”、“ 無公害蔬菜標準體系研究與示範”等省科技攻關項目,其中“日光温室蔬菜創新增效和無公害生產調控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2009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方向:以河南省特色園藝植物(柿、牡丹、太行山野生花卉、南瓜)為研究對象,系統開展種質資源性狀和遺傳特性等方面的評價工作,重點研究特色良種資源優勢性狀的遺傳物質基礎和產業化利用途徑,採用常規育種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技術手段開展種質創新。扈惠靈博士為中國園藝學會柿分會首屆常務理事,在國內首次建立了無核澀柿育種利用的胚挽救技術體系,探討了無核澀柿雜種敗育的機理,並對河南柿品種資源進行篩選和整理,得到國內權威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李保印博士、姚連芳教授在地方珍稀觀賞植物的保護利用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深入研究了對太行山矮牡丹這一瀕危植物資源的瀕危機制和生態分佈。周俊國博士等在中國地方南瓜資源收集整理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認可。這些研究在發揮區域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20世紀50-80年代以韓德全教授、鄢德鋭副教授為帶頭人的兩個研究團隊開展了國家山楂資源和河南蔬菜品種資源的調查收集研究工作,選育出了很多地方良種,“河南省山區資源綜合開發治理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出版了《河南蔬菜優良品種志》。
該方向借鑑了前輩積累的寶貴經驗,在區域特色園藝植物的資源利用與種質創新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取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公開發表論文72篇,其中EI、ISTP收錄論文4篇,在國際園藝方面大會上宣讀論文4篇。已收集保存了76份柿樹品種資源、832份中國南瓜資源和36份太行山野生花卉資源,建立了5個長久穩定的資源保存基地,為以後育種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果蔬品質與營養生理方向:本方向人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河南省600多個杏、李品種的營養成分進行了分析檢測,該研究項目於1990年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90年代,對獼猴桃、山楂、草莓等果實中Vc含量損失控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突破性進展,該項目於1998年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本方向現有研究人員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碩士2人。其中河南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2人。該方向帶頭人李新崢教授為河南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河南省首批科技特派員、中國園藝學會南瓜分會常務理事。該研究團隊先後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河南省軟科學研究、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河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計劃等各類研究課題15項,研究經費達105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8篇,其中SCI收錄5篇;主編、副主編學術著作8部;共榮獲省部級科研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南瓜營養成分分析與功能特性研究”2006年通過河南省科技成果鑑定;作為參加人,獲得發明專利1項。研究成果和發明專利已被省內外多家相關企業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建有果蔬營養品質分析實驗室,擁有液相色譜儀氨基酸分析儀原子熒光光譜儀蛋白質測定儀、近紅外農產品品質分析儀、纖維素測定儀等先進的營養成分分析檢測設備。在學校附近的輝縣、新鄉縣、牧野區、衞輝、封丘等地,建有南瓜、桃、杏梅、杏李、柿子試驗推廣基地8處。 [2] 

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碩士學科

蔬菜學學科
003年被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2006年獲批為校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學科,2007年正式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2010年畢業碩士研究生3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5人。
蔬菜學學科現有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講師或實驗師5人,助理實驗師1人;博士學位9人,碩士學位4人;碩士生導師7人,校外兼職碩士導師3人。 河南省優秀教師2人,河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河南省創新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人,河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學科帶頭人為王廣印教授。本學科現有3個研究方向,分別是王廣印教授為帶頭人的蔬菜栽培生理與生態方向、趙一鵬教授為帶頭人的蔬菜種質資源與育種方向、劉鳴韜教授為帶頭人的安全蔬菜生產體系方向。
蔬菜栽培生理與生態方向:主要在蔬菜種子生理、產品器官形成、蔬菜營養生理、蔬菜耐鹽生理、蔬菜生態環境、高新技術應用及技術組裝配套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蔬菜種質資源研究與育種方向:主要在南瓜資源、菜用大黃、地方農家蔬菜資源、育種新方法新途徑、種質資源創新、組織培養技術和分子育種技術在蔬菜育種中的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
安全蔬菜生產體系方向:主要對主要蔬菜病蟲害綜合治理、硝酸鹽和重金屬污染與治理、蔬菜質量安全與控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就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關鍵控制點進行研究,並應用系統工程科學理論進行組裝,形成了安全蔬菜生產體系。
“十一五”期間,本學科成員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 65項,市廳級項目9項;獲省級成果獎6項,市廳成果14項,成果鑑定3項;出版著作或教材24部;共發表學術論文265篇,其中SCI、EI 、ISTP收錄15篇。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60餘人次。 [3] 
果樹學學科
果樹學學科創建於1975年, 2006年被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2011年獲批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果樹學學科現有專職研究人員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1人,實驗師1人;博士3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5人。河南省高校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人,河南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1人,校十佳教師2人,公派出國留學1人。
擁有“果樹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果樹栽培生理”和“果樹生物技術”三個研究方向。扈惠靈博士為果樹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方向帶頭人(亦為學科帶頭人)。充分發揮區域果樹資源優勢,主要以河南省特色果樹種類(柿、杏梅、核桃、葡萄等)為研究對象,系統開展種質資源收集、性狀評價和遺傳特性等方面的評價工作。張傳來教授為果樹栽培生理方向帶頭人。重點開展果樹作物器官生長髮育規律、營養成分動態變化規律、營養成分分析檢測、激素調控技術、品質性狀相關性等栽培生理問題研究,為果樹優質豐產栽培技術體系的建立、果實品質標準化的推行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李桂榮、周瑞金為果樹生物技術方向的主要骨幹。在原有的傳統果樹遺傳育種的基礎上,結合河南果樹區域特色,引入生物技術手段,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通過高效表達載體的構建、基因轉化體系的建立和轉基因技術的改進等,實現對原有優良品種定向改良。
本學科先後承擔了省部、地廳級及橫向聯合等各級科研項目30項,總經費達104.5 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33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23篇。出版學術著作11部。先後獲各類科研成果獎及省級成果鑑定17項。 [3] 
觀賞園藝學學科
河南科技學院校級重點學科。觀賞園藝學科現有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15人,其中高級職稱10人,中級5人,博士學位6人,碩士生導師4人,河南省優秀教師1人,河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河南省創新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人,河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學科帶頭人為劉會超教授。本學科現有3個研究方向,分別是劉會超教授為帶頭人的觀賞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方向,李保印教授為帶頭人的觀賞植物種質資源與創新方向,周建副教授為帶頭人的觀賞植物栽培生理與生態方向。
觀賞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方向主要利用轉基因技術、體細胞變異技術開展觀賞植物的生物技術應用研究;觀賞植物種質資源與創新方向主要研究河南省有特色的觀賞植物資源,建立資源保存基地,開展資源評價,為觀賞植物資源的創新與利用打下基礎;觀賞植物栽培生理與生態方向主要研究重要園林花卉的光合、抗寒、耐鹽生理與生態習性,為園林花卉的栽培及應用提供理論支持。
2006年以來,該學科先後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地廳級及橫向研究課題14項,總經費達122.5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4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6篇。出版學術著作7部。先後獲各類成果獎及省級成果鑑定13項,其中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推廣科技成果5項,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3] 
景觀園藝學學科
2003年被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2011年獲批為校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現有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講師或實驗師5人,助理實驗師2人;具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14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河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學科帶頭人為姚連芳教授。本學科現有3個研究方向,分別是姚連芳教授為帶頭人的休閒農業及景觀資源利用方向、張毅川副教授為帶頭人的景觀園藝規劃設計與理論方向、周凱副教授為帶頭人的景觀生態恢復技術方向。
休閒農業及景觀資源利用方向結合河南省休閒農業與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自1990年以來系統開展休閒農業景觀資源、農業觀光園的景觀特點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景觀園藝規劃設計與理論方向研究從景觀總體規劃入手,以景觀規劃理論為核心,結合經濟學、社會學、環境學、生態學、區域學等學科,採用綜合分析方法,剖析本學科方向問題,探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和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方法。
景觀生態恢復技術研究立足於河南省和中西部地區,緊緊圍繞城市化進程中不斷湧現出來的城鄉種種生態環境的問題及其生態恢復的重大需求,對景觀生態規劃、北方地區受損生態系統的生態恢復與重建等熱點問題展開研究。
2006年以來,本學科先後承擔了省部、地廳級及橫向聯合等各級科研項目26項,總經費160多萬元,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9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3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4部。先後獲省地廳級獎20多項,其中姚連芳教授主持 “廢棄地生態重建及景觀農業規劃的研究與實踐”2007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設計各類項目10餘項,推廣科技成果3項,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3] 
茶學學科
茶學學科依託於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學院,本專業擁有一支博士、教授高層次人才組成的年富力強的學術隊伍,現有教學科研人員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6人,具有碩士學位4人。碩士生導師4人,校外兼職碩士導師2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
擁有河南省高等學校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生物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河南省食品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信陽毛尖茶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批准為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項目。本學科方向擁有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離子色譜等先進的儀器設備近80套。與信陽市潢川縣大別山興農生態茶葉有限公司共建茶葉教學科研基地,現有無性系良種茶園1100畝。
學科帶頭人為莫海珍教授。本學科現有2個研究方向,分別是莫海珍教授為帶頭人的茶葉化學與生理活性方向、郭桂義教授為帶頭人的茶樹生理與安全生產方向。
茶樹生理與安全生產方向:本學科在茶樹生理與安全生產研究方面具有堅實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先後多次參與多項與產出相關的重要課題。在茶樹生長期與茶葉品質、茶鮮葉化學成分與茶葉品質的關係、茶園無公害防治、茶樹-害蟲-天敵之間的三級營養關係等方面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
茶葉化學與生理活性:本方向特點是(1)利用大量的低檔茶、茶下腳料和茶廢棄物,採用化學或生物化學的方法,對茶製品進行深加工,充分利用茶多酚和膳食纖維素資源;(2)從茶原料中分離和純化茶葉中的生物活性成份,通過殺青、氧化以及微生物發酵等處理,有方向、有目的地提高茶葉中茶多酚、抗菌多肽等生理活性組分的含量,並用於生產天然防腐劑、抗氧化劑等,豐富市場茶產品種類,開發茶製品的新功能。
本學科方向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230餘篇,其中SCI收錄15篇,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市級、校級研究課題19項,獲科研經費110餘萬元,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各1項,獲得河南省科技廳成果鑑定和省科技成果轉化各1項,為河南省茶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