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拼音:chén,shě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沈和它的繁體“瀋”本是兩個不同的字。沈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字形狀似一頭牛浸沒在水中,這是一種古代的祭禮,後世多用其“沉沒”的意思,讀chén。“沈”後訛變作“沉”,而且兩個字有了分工:“沈”讀shěn,用於姓氏,又是西周諸侯國名;“沉”讀chén,表示沉沒等義。“瀋”最早的字形是篆書
[3]
,本義是汁液,現代漢語多用於地名,讀shěn。
在繁體文本中,姓氏“沈”仍作“沈”,不作“瀋”。
沈文字溯源
編輯“沈”和“瀋”原本是兩個不同的字。“沈”字所模擬的,是商周的一種祭祀山川自然神的儀式——沈祭,就是將牛或豬羊等沉於水用以祭祀。甲骨文中,圖(A1)字兩邊的兩道彎曲線,表示河道,字中間是“牛”(牛或倒作),“牛”旁邊的幾點,是拋牛沉江時濺起的水珠,像把一頭牛丟進河中之狀。也有一些文字將祭祀用的“牛”換成“羊”(甲組新附)。姚孝遂認為新附②
[5]
中部為圈養的一頭羊。西周時的 “沈 ”字字形小有變化,寫作圖4,“水(氵)”旁放到字的右方,而另一邊的字形並不像祭祀牲畜的象形字,倒像是一個項上帶有束縛的人形。但不管是牛羊還是人,都是以犧牲沉水而祭之象。發展到秦代小篆時(圖C),“水(氵)”旁移到字左,字的形體從此便固定下來。篆文整齊文字化,這字的人被枷鎖套頸部分,便演變為“冘”(yín),成為從水,冘聲的形聲字。隸變後楷書寫作沈,是“冘”的加旁分化字。
後來“沈”的意義開始泛化,不單隻表示祭祀之名,可指一切物體的沉浮,如《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沈載浮。”在漢代,“沈”分化出異體字“沉”,“沉”是由“沈”訛變而來的俗體字,後來這個字專職表示“沉浮”之義,這樣“沈”“沉”就實現了分工。還有個“湛”字,從水,甚聲,也表示沉沒。如今規範化,對沈、湛、沉的表義進行了分工:“沈”用作姓氏,讀shěn;用“沉”表示“冘”的沉重義和“湛”的沉沒義,讀chén;“湛”用作清澈義,讀zhàn。
[2]
[3]
[6]
[23]
“瀋”字目前能見到的最早字例是篆書(乙組圖1),是形聲字,形旁為“水”,聲旁為“審”,讀作shěn。這個字的本義是汁液,現代多見於“瀋陽”這個地名。“沈”偶爾也與“瀋”通用表示汁液。漢字簡化時,“沈”被用作“瀋”的簡化字。
[2]
[3]
[6]
沈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語法屬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chén | - | 〈文言〉同“沉”。 | |||
Shěn | 名詞 | 〈文言〉(shěn) 汁液。 | juice | 《禮記·檀弓下》:“為榆沈,故設撥。” 《左傳·哀公三年》:“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 | 墨沈 |
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名。 | 《春秋·文公三年》:“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衞人、鄭人伐沈。沈潰。” | ||||
古代楚國縣名。 | 《墨子·經下》:“荊之大,其沈淺也。” | ||||
水名。在今遼寧省瀋陽市南。源出市東,下流入渾河。又名五里河、小瀋河。 | |||||
遼寧省瀋陽市的簡稱。 | |||||
姓氏用字。參看“沈姓”。 | 沈括(宋代科學家) | ||||
tán | 非語素字 | 【沈沈】(tántán)宮室深邃的樣子 | 《史記·陳涉世家》:“涉之為王沈沈者!” | ||
pān | 動詞 | 〈文言〉水迴流。也作“潘”。 | 《字彙補·水部》:“沈,水回也。 《列子》:‘鯢旋之瀋為淵。’或作潘。”按:今《列子·黃帝》作“潘” |
沈古籍釋義
編輯沈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直深切(chén)又屍甚切(shěn)
(沈)陵上滈水也。從水冘聲。一曰濁黕也。
【卷十一】【水部】昌枕切(shěn)
(瀋)汁也。從水審聲。《春秋傳》曰:“猶拾瀋。”
沈説文解字注
【卷十一】【水部】
“(沈)陵上滈水也”注:謂陵上雨積停潦也。古多假借為湛𣳚(沒)之湛,如《小雅》載沈載浮是。又或借為瀋字,《檀弓》為榆沈是也。
“從水。冘聲”注:直深切。又屍甚切。八部。
【卷十一】【水部】
“(瀋)汁也”注:《左傳·哀三年》曰: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杜雲:瀋,汁也。陸徳明雲:北土呼汁為瀋。按《禮記》檀弓為榆沈,假沈為瀋。
“從水,審聲”注:昌枕切。七部。
沈廣韻
直深切,平侵定 ‖冘聲侵3部
沈,沒也。《説文》曰:“陵上滈水也。”又漢複姓。魯有沈猶氏,常朝飲其羊。何氏《姓苑》雲:“今泰山人。”直深切。又屍甚切。九。
式荏切,上寑書 ‖冘聲侵3部
沈,國名。古作邥。亦姓,出吳興。本自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採於沈,即汝南平輿沈亭是也。子孫以國為氏。式荏切。又丈林切。十四。
【校釋】切語下字原作“任”,《廣韻》各本同。然“任”字在沁韻、侵韻,不讀上聲。《集韻》作“式荏切”,段玉裁據改,今依。《切一》、《王一》、《王三》作“式稔反”,《韻鏡》列上聲寢韻,均不誤。
昌枕切,上寑昌 ‖宷聲侵1部
沈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沈
《唐韻》直深切。《集韻》《韻會》《正韻》持林切,竝音霃。《説文》:陵上滈水也。一曰濁黕也。《風俗通·山澤篇》:沈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沈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前漢·刑法志》:山川沈斥。注:斥卽斥鹵,沈卽川澤。《莊子·達生篇》:沈有履。注:瀋水,污泥也。
又齊人謂湖曰沈。《郭緣生述徵記》:有鳥當沈。
又沒也。《詩·小雅》:載沈載浮。《戰國策》:智伯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之不沈者三板。又:常民溺於習俗,學者沈於所聞。
又以毒瀋水也。《周禮·秋官》:雍氏禁山之為苑,澤之沈者。注:謂毒魚及水蟲之屬。
又五齊之一。《周禮·天官·酒正》:五齊,三曰沈齊。注: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清酒。
又九天之一。《揚子·太玄經》:九天,八為沈天。
又水名。《後漢·光武紀》:輔威將軍臧宮,與公孫述將延岑戰於瀋水。注:瀋水出廣漢縣。
又實沈,星次也。屬晉分。《左傳·昭元年》:參為晉星,實沈,參神也。
又綠沈,畫工設色之名。《鄴中記》:石虎造象牙桃枝扇,或綠沈色。《王羲之筆記》:有人以綠沈漆管見遺。《野客叢書》:物色之深者皆為綠沈。
又《廣韻》《集韻》《韻會》竝直禁切,音鴆。亦沒也。一曰投物水中也。或作湛。《周禮·春官》:以貍沈祭山林川澤。注:沈如字,劉注直䕃(蔭)反。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式荏切,音審。古國名。《左傳·昭元年》:沈姒蓐黃,實守其祀。注:四國台駘之後。
又姓。《廣韻》:出吳興。本週文王第十子聃季,食採於沈,子孫以國為氏。
又沈丘,縣名。《廣輿記》:屬開封府,古沈子國,隋瀋州,唐沈丘。
又《集韻》《正韻》竝昌枕切,音瞫。與瀋同。汁也。《禮·檀弓》:為楡沈故設撥。注:以水澆榆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於引輴車滑也。
【巳集上】【水字部】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昌枕切,音沈。《説文》汁也。元結詩:煮鱖為作瀋。
沈字形書寫
編輯沈字形對比
沈書寫提示
❶“氵”窄“冘”寬,頂部“氵”低,底部左右旁齊平。❷“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❸“冘”,左點收於左上格橫中線,一略向右上斜行;長撇起筆於豎中線上端右側,過田字格中心伸向“氵”下側;乚(豎彎鈎)起筆於橫中線,彎鈎底與撇收筆持平。
[17]
沈書法欣賞
沈音韻彙集
編輯沈上中古音
時代 | 字頭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沈 | 高本漢系統 | dʰ | i̯əm | |
先秦 | 瀋 | 高本漢系統 | ȶʰ | i̯əm | |
先秦 | 沈 | 王力系統 | 侵 | d | ǐəm |
先秦 | 瀋 | 王力系統 | 侵 | ȶʰ | ǐəm |
先秦 | 沈 | 董同龢系統 | 侵 | dʰ | jəm |
先秦 | 沈 | 周法高系統 | 侵 | d | iəm |
先秦 | 沈 | 李方桂系統 | 侵 | d | rjəm |
西漢 | 沈 | 侵 | |||
東漢 | 沈 | 侵 | |||
魏 | 沈 | 侵 | jəm | ||
晉 | 沈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沈 | 宋北魏前期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沈 | 北魏後期北齊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沈 | 齊梁陳北周隋 | 侵 | jəm | |
隋唐 | 沈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ȡʰ | i̯əm | |
隋唐 | 瀋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tɕʰ | i̯əm | |
隋唐 | 沈 | 擬音/王力系統 | ȡ | ǐěm | |
隋唐 | 瀋 | 擬音/王力系統 | tɕʰ | ǐěm | |
隋唐 | 沈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ȡʰ | jem | |
隋唐 | 瀋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tɕʰ | jem | |
隋唐 | 沈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ɖ | iɪm | |
隋唐 | 瀋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tɕʰ | iɪm | |
隋唐 | 沈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ḍ | jəm | |
隋唐 | 瀋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tśh | jəm | |
隋唐 | 沈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ȡʰ | ǐəm | |
隋唐 | 瀋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tɕʰ | ǐəm |
沈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沈 | 沈 | 深 | 平聲 | 下平二十一侵 | 澄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直深切/屍甚切 | ȡʰjem | |
沈 | 沈 | 深 | 上聲 | 四十七寑 | 書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式任(荏)切/丈林切 | ɕjem | ||
沈 | 鴆 | 深 | 去聲 | 五十二沁 | 澄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直禁切/直壬切 | ȡʰjem | ||
瀋 | 瀋 | 深 | 上聲 | 四十七寑 | 昌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昌枕切 | tɕʰjem | ||
集韻 | 沈 | 深 | 平聲 | 下平二十一侵 | 澄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持林切 | ȡiem | ||
沈 | 鹹 | 平聲 | 下平二十二𧟹 | 定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徒南切 | dɒm | |||
沈 | 鹹 | 平聲 | 下平二十二𧟹 | 澄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長含切 | ȡɒm | |||
沈 | 深 | 上聲 | 四十七𡪢(寑) | 書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式荏切 | ɕiem | |||
沈 | 深 | 上聲 | 四十七𡪢(寑) | 昌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昌枕切 | tɕʰiem | |||
沈 | 深 | 去聲 | 五十二沁 | 澄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直禁切 | ȡiem | |||
中原音韻 | 沈 | 審 | 上聲 | 侵尋 | 審 | 齊齒呼 | 全清 | ʂiəm | ||||
沈 | 朕 | 去聲 | 侵尋 | 照 | 齊齒呼 | 全清 | tʂiəm | |||||
中州音韻 | 沈 | 平聲 | 尋侵 | 持深切 | ||||||||
沈、瀋 | 上聲 | 尋侵 | 葉深上聲 | |||||||||
洪武正韻 | 沈 | 沈 | 平聲 | 二十侵 | 牀(牀) | 直 | 全濁 | 持林切 | dʒ‘iəm | |||
沈 | 覃 | 平聲 | 二十一覃 | 定 | 徒 | 全濁 | 徒含切 | d‘am | ||||
沈 | 審 | 上聲 | 二十寢 | 審 | 所 | 全清 | 式荏切 | ʃiəm | ||||
沈、瀋 | 瀋 | 上聲 | 二十寢 | 穿 | 醜 | 次清 | 昌枕切 | tʃ‘iəm | ||||
沈 | 鴆 | 去聲 | 二十沁 | 照 | 陟 | 全清 | 真禁切 | tʃiəm | ||||
分韻撮要 | 沈 | 審 | 陰上 | 第十七金錦禁急 | 審 |
沈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姓氏“沈”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ʂən | 214 | 上聲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ʂẽ | 55 | 上聲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ʂẽ | 53 | 上聲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sən | 42 | 上聲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sən | 53 | 上聲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ʂən | 24 | 上聲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sən | 42 | 上聲 |
晉語 | 太原 | səŋ | 53 | 上聲 |
吳語 | 蘇州 | sən | 52 | 上聲 |
吳語 | 温州 | saŋ | 45 | 陰上 |
湘語 | 長沙 | sən | 41 | 上聲 |
湘語 | 雙峯 | ɕiɛn | 31 | 上聲 |
贛語 | 南昌 | sən | 213 | 上聲 |
客家話 | 梅縣 | səm | 31 | 上聲 |
粵語 | 廣州 | ʃɐm | 35 | 陰上 |
粵語 | 陽江 | ʃɐm | 21 | 上聲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sim | 51 | 上聲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sim | 53 | 陰上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siŋ | 31 | 上聲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seiŋ | 21 | 上聲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0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96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05
- 4. 沈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14]
- 5.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630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第2集: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10:第291-292頁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9;1157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6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04-205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685-168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71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 . 1997.07.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90
- 1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30
-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長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51
- 14.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17;329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57-558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07
- 1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8
- 18.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04]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6]
- 20. 平水韻 十二侵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2-17]
- 21. 瀋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17]
- 2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3
- 23. 王青菊著.給孩子的漢字故事[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11:155-15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