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汧邑

鎖定
汧邑,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東南),是秦國的第三個都城。 [1-2] 
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從此秦正式建國,由附庸時代進入封國時代。秦襄公在位時期,秦國開始成為諸侯國。 [1]  [3]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秦公鎛記錄了秦襄公被周平王“賞宅受國”之事,以及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三代治國興邦的業績。 [1] 
中文名
汧邑
所處時代
秦國
在位君主
秦襄公
所屬地區
陝西省寶雞市隴縣東南一帶
都    城
汧邑(汧)

汧邑歷史沿革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隨後,諸侯共同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秦襄公曾率兵救周,後又輔助平王東遷,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並賜他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人正式立國。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次子繼位,稱秦襄公。秦襄公為了補償,把君位讓給自己的大哥世父,也把西犬丘城讓給居住,自己則遷都到隴山東邊的汧邑(在今陝西隴縣東南)。 [1] 
九都八遷圖 九都八遷圖
秦國歷經了秦邑(西新邑)、西犬丘(西垂)、汧(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咸陽等多處都、城、邑,即所謂的九都八遷。 [2]  [4] 

汧邑考古發掘

1978年,寶雞市太公廟村村民無意間從一個地窖中發現了青銅器,保護了現場並逐級上報,很快專家到達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 [1] 
窖藏中發現五件銅鐘和三件銅鎛。鎛是春秋時期擊奏體鳴樂器。五件銅鐘呈一字形排列,三件銅鎛呈半圓形圍繞着銅鐘,在它們周圍還有少量獸骨。秦公鎛是發現的三件鎛中最大的一件,通高75.1釐米,鎛身高53釐米,重62.5公斤。秦公鎛造型雄偉,中部鼓起呈弧形,鼓部齊平,器頂有龍鳳相揹回首。 [1] 
比起精美的造型,秦公鎛更令人欣喜的是135字銘文。銘文大意為:我先祖秦襄公受天命被授以宅,被授以國,得到了土地和臣民。功業昭著的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沒有辜負先祖的期望,光明顯赫,小心謹慎處理與周圍部族、方國的關係,着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 [1] 
秦公鎛的出土和所刻銘文的發現,表明了秦代自先主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後,才受封列為諸侯,賜予岐山以西。銘文也明確記載了自秦襄公的兒子秦文公之後,到秦武公的世系,印證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秦出子的説法是完全正確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