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邑

鎖定
秦邑(西新邑) [6]  ,古地名,是秦國第一個都城,也是秦非子分邑之地,秦人直系先祖秦非子初居西犬丘,後因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土邑秦列為附庸,且使復續嬴氏祀,號為秦嬴 [4]  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有秦亭、秦谷、秦川。 [3]  [5] 
從此拉開了秦國發展的序幕,後來秦人東出、佔據關中,秦國曆經了秦邑(西新邑)、西犬丘(西垂)、汧(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咸陽等多處都、城、邑,即所謂的九都八遷。自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從而開啓了中國古代國家制度從封國到帝國兩進式或從邦國—王國—帝國三進式的轉變過程。 [5] 
秦人從天水一帶發展壯大大,從秦非子被周封於秦,到秦仲被封為西垂大夫,秦襄公被封為諸侯,其活動範圍都在西垂一帶,因而秦人早期陵墓地也就在天水附近地區。 [2]  [5] 
近年來,甘谷毛家坪遺址、清水李崖遺址的考古發掘,以及對清華楚簡《系年》的研究,基本解決了嬴秦來源的問題,證實了以上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4] 
中文名
秦邑(西新邑) [6] 
所處時代
春秋戰國
別    名
秦亭
秦谷
別    名
秦川
所屬地區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一帶
性    質
古地名
都    城
秦邑
在位君主
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

秦邑歷史沿革

從商末中潏西遷西垂到秦文公遷都關中,在整個西周近300年間,14代秦人一直生活於甘肅東部。其首領依次是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秦侯、公伯、秦仲、莊公、襄公、文公。其中,從中潏到大駱7代,是嬴秦族體的形成階段。嬴秦面對西戎環伺和隴右的新環境,因地制宜發展農牧經濟,又通過與西戎通婚和經濟往來在西犬丘站穩了腳跟。從非子到莊公5代是秦人“邑秦”和秦文化形成階段。非子善養馬,被周孝王徵召在今寶雞的汧河與渭河之間為周室養馬,“馬大蕃息”,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並在“秦”建立新邑,秦人稱秦由此而始。秦人又在渭河支流牛頭河流域開闢了新居地。非子之後經秦侯、公伯至秦仲,西戎反周室,滅犬丘大駱一支秦人,秦仲擊戎反被殺,後其子莊公得到周宣王七千兵馬支援,伐戎獲勝並收復犬丘,被封為西垂大夫,莊公率秦人由秦邑遷入犬丘。秦人在天水的第三階段是襄公和文公兩代的建國與東遷。
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鎬京,西周亡,秦襄公力戰救周,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被封為諸侯,於是秦襄公建國。秦文公繼位的第三年東獵,一年後(前762年)到達汧渭之會(今寶雞市)並遷都於此,開始了秦人建立霸業、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 [7] 

秦邑秦國出處

《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羌渭之間,馬大蕃息。……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仍為朕息馬,朕封其土為附庸。’”周孝王時封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為附庸,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後秦襄公正式建立秦國

秦邑早期遺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甘肅與秦早期歷史文化相關的遺址和墓葬,陸續被大量發現和有組織發掘。特別是2004年,文物部門聯合開展的早期秦文化調查,發現禮縣西漢水流域早期秦文化遺址38處,發掘6處;天水、定西渭河牛頭河流域秦文化遺存31處,發掘8處。這些重要發現,使長期模糊不清的秦人早期歷史終於露出真容。
西漢水上游首次發現了秦都城、貴族和平民遺址。經1994年搶救性發掘和2006年大規模發掘,在大堡子山發現秦公大墓2座,50萬平方米城址1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1處,可證明是春秋早期秦人的“西新邑”城址,也是第一座秦公陵園。圓頂山墓葬出土精美青銅器50件,屬於春秋中晚期秦國貴族墓地,證明秦人東遷後當地仍有秦貴族留守。西山坪遺址發現面積約20萬平方米的西周中晚期城址1座,屬秦人的中心聚落和都城西犬丘城;與此遺址相鄰的鸞亭山山頂發現了西漢皇家祭天遺址,山下應為秦人建國時所築的祭天場所西畤所在地。發現的紅河鎮六八圖村遺址,是1處戰國晚期秦人平民墓地。目前正在發掘的四角坪遺址,已發現2.8萬平方米的古城1座,房址5座,建築基址3處,初步認定是秦統一六國後修建的禮制性建築,對研究古代祭祀建築和早期祭祀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渭河上流發現了大量秦文化遺址。清水李崖遺址發現西周秦墓20座,為秦人宗族墓葬,出土文物明顯帶有商式風格,為秦人東來提供了依據,可能是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建立秦邑的所在地。在甘谷毛家坪發現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秦文化和戎族文化遺存並存於同一墓地,出土大量青銅器、兵器、陶器,證實這裏是秦武公伐邽、冀戎後所設的冀縣(中國設縣之始)故址。1986年,天水放馬灘發掘的戰國晚期秦墓中,出土大量秦簡和繪在四塊木板的7幅地圖(距今2300年前),是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和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地圖;在漢墓中出土西漢初期的紙繪地圖,是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張家川縣馬家塬為代表的4處西戎墓地遺址,發現了戎族首領的墓葬,出土大量鐵器、鐵兵器、玻璃珠等文物和豪華禮儀車輛43輛,明顯含有西戎、中原、北方草原和西方等多元文化因素。在清水縣劉坪、秦安縣王家窪、漳縣墩坪也發現與馬家塬基本相同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西戎墓葬。
在甘肅發現的秦文化遺址,提供了秦人早期歷史的重要線索。已發現的遺址年代,上起西周下至秦朝,聚落、都邑、城市、墓葬、祭祀、禮制等遺址和車輛、樂器、各種金屬器具和陶器等遺物的出土,商式風格陶器的發現,共同印證秦人系西遷而來,興起、建國於甘肅地區。大量遺存從制度、經濟、社會生活、城池、建築、禮儀、喪葬、習俗風尚、器用等多方面,立體地展示了其文化的多姿多彩,為揭示秦文化早期面貌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同時,秦文化與西戎文化遺址的交錯分佈,保存了秦與西戎交往交融的活標本,為探究秦戎民族融合與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實物資料。 [7] 
據介紹,李崖遺址位於縣城西北牛頭河與樊河的交匯處,西臨滴水崖溝,北依邽山,台地發育良好,符合城邑的自然條件,面積100萬平方米,文化層深厚,遺存十分豐富。即將被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頂古城塬殘存城牆長50餘米,高1米至2米,地表採集到大量西周、漢魏時代的陶片,器形有鬲、甕、盆等。東、南側所在區域相當一部分為居民區,從斷崖處看,遺存更為豐富,地勢更開闊,惜已佔用,無法考察。只能從遺址北側着手勘探發掘。北側全是農業耕作區,地表有大量陶片,包括史前、商周、漢魏等時期的,斷崖處有大量盜洞及灰坑。 [1] 
從2009年開始,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在清水李崖古城遺址從事為期3年6個月的考古工作,截至2013年,已發掘遺址面積數千平方米,解剖城址20餘米,清理墓葬近30座,出土陶鬲、陶罐等150餘件,灰坑120個,各類標本10000多件,考古專家從墓葬出土器物判斷,墓葬屬於西周中期,與秦非子牧馬封邑時代相符;從葬形制看,除4座明清墓葬外,其餘15座均頭西向,並帶腰坑,具有典型秦人葬俗特點。據考古隊領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副院長趙化成教授講,確定李崖遺址就是非子封邑所在地。
全永慶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由於天氣轉冷等原因,考古工作暫轉入室內資料整理階段,李崖遺址發掘考古工作尚未結束。隨着考古工作的廣泛展開,秦人早期在清水的活動、秦人的遷徙壯大等歷史淵源會得到全面揭示。 [1] 

秦邑其他

概括起來,秦人族體形成於甘肅,秦文化孕育於甘肅,秦人建國於甘肅,甘肅是秦人、秦國、秦文化的發祥地。秦人在興起、建國、東出、統一的奮鬥歷程中,形成了務實創新的價值追求、開放包容的進取精神、尚武堅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治觀念、上下一心的團隊意識、始終如一的堅定信念等文化特質和品格,對後來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意識的孕育,產生了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