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神子·恨別

鎖定
江神子·恨別》是宋代文學家蘇軾離任徐州時的詞作。此詞化用李商隱無題》詩意,將積鬱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了作者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並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全詞采用化虛為實的手法,感情沉痛悵惘,風格婉轉抑鬱,餘韻悠長。
作品名稱
江神子·恨別
作品別名
江神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江城子·別徐州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文學體裁

江神子·恨別作品原文

江神子·恨別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1] 

江神子·恨別註釋譯文

江神子·恨別詞句註釋

⑴江神子:詞牌名,即“江城子”。此詞雙調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韻。
⑵佳人:友人。
⑶東風:代指春天。
⑷隋堤:指汴河的河堤。隋煬帝時開鑿通濟渠,沿渠築堤,人稱隋堤。溶溶:水流動的樣子。
⑸背歸鴻:作者南下湖州(今屬浙江),此時正是春天,大雁北飛,所以説是“背歸鴻”。
⑹彭城:即徐州,漢高祖劉邦的家鄉。
⑺清泗:即泗水。泗水源出山東,南下流經徐州,注入淮河。淮:今江蘇秦淮河。
⑻楚江:即泗水。 [2]  [3] 

江神子·恨別白話譯文

一生飄零,愁思無窮無盡。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別離。攜手友人,含淚折花相送,作為道別。東風徐徐,春光仍在,可是我即將離開,這美好的春天今後還能與誰共享呢?
三月的隋堤春水緩緩。鴻雁北歸,而我卻與雁行相反,南去吳中。頻頻回顧,清澈的泗水向着淮水脈脈流去。想託泗水把千滴相思淚寄往徐州,怎奈泗水東流,相思難寄。 [2]  [3] 

江神子·恨別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三月。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法,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十年(1077)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隨後調往湖州任知州。此詞即為蘇軾臨離徐州與友人告別時所作。王文誥《蘇詩總案》,元豐元年三月,“告下,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湖州軍州事,留判田叔通、寇元弼、石坦夫,作《江神子》詞。”此行涉泗水、淮水渡江而南。 [3]  [4]  [5] 

江神子·恨別作品鑑賞

江神子·恨別整體賞析

此詞化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句意,將積鬱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了作者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並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詞的上片以感慨起調,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無窮無盡。“天涯流落”,深寓詞人的身世之感。蘇軾外任多年,類同飄萍,自視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僅兩年,又調往湖州,南北輾轉,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這一句同時也飽含着詞人對猝然調離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卻匆匆”兩句,轉寫自己與徐州人士的交往,對邂逅相逢的喜悦,對驟然分別的痛惜,得而復失的哀怨,溢於言表。“攜手”兩句,寫他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最後離開此地時依依惜別的動人一幕。“攜手佳人”,借與佳人乍逢又別的感觸言離愁。“和淚折殘紅”,寫作者面對落花,睹物傷懷,情思綿綿,輾轉不忍離去,同時也是寫離徐的時間,啓過拍“為問”三句。末三句由殘紅而想到殘春,因問東風尚餘幾許,感嘆縱使春光仍在,而身離徐州,與誰同春。此三句通過寫離徐後的孤單,寫對徐州的依戀,且筆觸一波三折,婉轉抑鬱。
詞的下片即景抒情,繼續抒發上片未了之情。過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寫詞人離徐途中的真景,將浩蕩的悲思注入東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歸鴻,去吳中”,亦寫途中之景,而意極沉痛。春光明媚,鴻雁北歸故居,而詞人自己卻與雁行相反,離開徐州熱土,南去吳中湖州。蘇軾是把徐州當成了他的故鄉,而自嘆不如歸鴻。“清泗與淮通”暗寓作者不忍離徐,而現實偏偏無情,不得不背鴻而去,故於途中頻頻回顧,直至去程已遠,回顧之中,唯見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東南,向着淮水脈脈流去。看到泗水,觸景生情,自然會想到徐州(泗水流經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於沉痛之中交織着悵惘的情緒。徐州既相逢難再,因而詞人慾託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淚寄往徐州,無奈楚江(指泗水)東流,相思難寄,令詞人不禁悵然若失。託淮泗以寄淚,情真意厚,且想象豐富,造語精警;而楚江東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感情沉痛、悵惘。
此詞寫別恨,採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作者由分別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吳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別時之“和淚”,想到別後的“寄淚”。這樣,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結句“流不到,楚江東”,別淚千點因春水溶溶而愈見浩蕩,猶如一聲綿長的浩嘆,餘韻悠長。 [4] 

江神子·恨別名家點評

清·黃蘇蓼園詞評》:彭城即徐州,泗水、汴水皆在焉。其形勝東接齊魯比屬趙魏,南通江淮,西控梁楚。意此時東坡於彭城遇舊好,又別之而赴淮揚,臨別贈言也。先從自己流落寫起,言舊好遇於彭城,又匆匆折殘紅以泣別。別後雖有春,不能共賞矣。“隋堤”,汴堤也,通於準,言我沿隋堤而下維揚,回望彭城,相去已遠。縱泗水流與淮通,而淚亦寄不到,為可傷也。“楚江東”,謂揚州,古稱吳頭楚尾也。故曰“吳中”,又曰“楚江東”。 [5] 
近代·馮振《詩詞雜話》:(東坡詞)雲:“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又云:“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寄我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正反兩用。要從杜老“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預堆”來也。“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筆意深折。 [5] 

江神子·恨別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6]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全宋詞(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299
  • 2.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57
  • 3.    夏 華等編譯.東坡集.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0:40-41
  • 4.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90-692
  • 5.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74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