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汕頭市政廳

鎖定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 [2]  汕頭設立市政廳對汕頭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汕頭也很快發展成為廣東省第二大城市,成為整個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規劃建設和城市文明培養都走在全國前列。 [5] 
1930年11月,國民政府改革原有行政建制,汕頭從市政廳改為市政府建制,直接隸屬廣東省政府。 [5] 
中文名
汕頭市政廳 [1] 
成立時間
1921年3月 [1] 

汕頭市政廳架構設置

汕頭市政廳綜述

  • 成立市政廳
根據1921年公佈的《汕頭市暫行條例》,汕頭市設立公安、公用、工務、教育、衞生、財政等六局。市長與六局局長成立行政委員會處理全市事務。當時,首任市長是王雨若,也稱市行政委員會主席 [5]  另設秘書2名,秉承市長之命掌管機要事務,又設總務科主辦市政廳內勤工作及處理日常民事政務。 [8] 
1922年改財政、工務、教育三局為科,公用、衞生兩局裁撤,職能併入公安局。 [8] 
1928年6月,汕頭市政廳所屬工作機構改科設局,設秘書處、總務科、財政局、工務局、教育局、公益局和公安局。 [8] 
  • 改組市政府
1928年10月,國民黨政府公佈《普通市組織法》,規定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鎮可設置普通市。汕頭市政廳因而提出改組為汕頭市政府,呈請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備案。1929年廣東省政府以汕頭市轄域、人口均有增加為由,諮請內政部轉呈國民黨中央政府;1930年9月,根據修正後重新頒佈的市組織法,具呈行政院申報汕頭設市事宜。11月25月,行政院第一次國務會議決議汕頭暫準設市,由中央政府頒發銅印,隸屬廣東省政府。許錫清為首任市長。汕頭市政府的工作機構沿用原市政廳的1處5局1科建制。1931年,汕頭市政府開始籌備地方自治工作,1932年,5個區公所46坊等自治機構相繼成立。 [8] 
汕頭電視台關於“汕頭市政廳組成部分”報道 汕頭電視台關於“汕頭市政廳組成部分”報道 [5]

汕頭市政廳公安局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汕頭商埠警察局遂改為汕頭市公安局,消防隊亦改為汕頭市公安局消防隊,設隊長一名、消防員數十名,配置救火車和人力推動救火車各一輛,隊址設於外馬路58號(新中國成立後曾為汕頭市消防支隊第一中隊隊址)。 [4]  1932年,市公安局擴大業務設置,在原有警務課、司法課、偵緝課的基礎上,增設了消防課這一科室,作為全市消防工作的主管部門。 [4] 

汕頭市政廳衞生局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設置衞生局管理醫療衞生工作。1922年,衞生局被裁撤,衞生管理工作歸併於警察局。同年另組衞生科,此後又多次歸併於警察局及民政部門。1939年6月,汕頭市淪陷,市政停頓。1945年8月,汕頭市政府復員接收後仍設衞生科。1946年3月,改設汕頭市衞生局,執掌醫藥、保健、清潔、防疫等衞生行政事宜。 [9] 

汕頭市政廳市政公報

1921年創刊於汕頭,月刊,屬於行政機關刊物。該刊由汕頭市政府發行,汕頭市市政廳總務科編輯,汕頭市政府秘書處編印。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現館藏期刊年份從1928年至1935年。
該公報公告與汕頭市有關市政有關的著譯、評論、條陳、通訊、法令、行政狀況,刊內文字不拘文言白話,淺顯易懂。該刊主要由”法規”、“公牘”、“秘書”、“財政”、“財政”、“公務”、“社會”、“衞生”、“教育”、“報告”等欄組成。刊首載有總理遺像和總理遺囑等內容。該刊“法規”欄主要刊載有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頒佈關於社會事業之法規或條例,如中央頒佈的《公務員考績法》、廣東省頒佈的《廣東省營業會計規則》、汕頭市頒佈的《汕頭市公安取締船户户籍異動及變更陳報事項規則》等規章。
該刊“公牘”欄裏分為“秘書”、“訓令”、“財政”、“教育”、“公務”、“衞生”等欄。“秘書”欄裏有該政府裏很多委任信息,包含各部門的領導、職員的人事變化和組織的設立情況。“訓令”欄裏有汕頭市政府發給各部門的指令,如“訓令所屬各機關學校市商會抄發證章方式討論會議決案仰知照由”。該刊“財政”、“教育”、“公務”“衞生”等小欄裏,分別載有與各個方面有關的呈文、訓令、公函、佈告等資料。此外,刊末還收錄了大量統計圖表,包括該市的户口統計表、金銀貨幣價格漲落統計表、出入華僑職業分配表等內容。
《汕頭市市政公報》是一份政府主辦的行政刊物,刊裏保存大量民國時期的政府公文、圖表、人事任免等資料,對於瞭解和研究民國時期汕頭市地方治理狀況有重要史料參考價值。 [7] 

汕頭市政廳歷史成就

1921年汕頭成立市政廳後,市區面積迅速擴大、交通路網快速發展,貨流量劇增,商業得以快速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汕頭商業呈現繁榮鼎盛局面。 [3] 

汕頭市政廳基建發展

1929年汕頭飛機場完工啓用,同年汕頭電報局開始營業。1932年,由汕頭市政府與美商中國電氣公司合作的公立自動電話公司成功營業,全市用上自動電話,是全國第九個實現市內電話自動化的城市。1933年,廣汕無線電台開通。海陸空交通運輸網、郵電通信網絡的發展,促進了汕頭商貿的繁榮鼎盛。至20世紀30年代,汕頭商業之盛僅次於上海天津大連漢口廣州青島,位居全國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達675萬噸,僅次於上海、廣州,位居全國第三位。汕頭對外貿易也快速發展,20世紀20至30年代,怡和、太古、渣華、華暹、民生等10多家輪船公司和招商局先後在汕頭設立機構。汕頭成為五嶺以南第二大繁榮的城市。 [3] 

汕頭市政廳商業發展

1930年有薯粉業、鮮魚業、土糖業、中藥業、西藥業、酒業、匯兑業等27個同業公會成立。至1933年共有同業公會33個,會員達13834人。這一時期在汕頭設置的大小商號共有3441家,分屬96類行業。1928年至1933年短短5年間,城市人口從13萬多人猛增到1933年的19萬多人,商業從業人口占了全市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據民國海關統計,1928年,汕頭進出口貿易額居全國海關第5位。 [3] 

汕頭市政廳城建發展

汕頭的商業繁榮得益於政府對老城區的重新規劃。1922年,汕頭市政廳開始着手編制“市政改造計劃”。1923年汕頭市政廳將編制好的市政改造計劃上報審批,因政局原因未予批准實行。 [3] 
1926年,鑑於當時汕頭自身商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及兩次特大自然災害的嚴重破壞,汕頭市政廳將重新修訂的規劃再次報呈廣東省政府。在獲得省政府的批准後,向社會公佈實行。汕頭市政廳着手對老市區進行規劃改建,劃分出工、商、居住、遊樂等功能分區。當時汕頭老市區規劃改建用地共620848.8平方丈,其中商業區規劃用地505701.4平方丈,約佔了80﹪,餘下的20﹪才規劃為其他功能區用地,可見當時商業在汕頭市經濟社會中所佔的比重。市區規劃建設以法國巴黎街區為藍本,以小公園中山紀念亭為中心,呈扇狀放射擴張出昇平、安平、國平等多條道路,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環形連接的城市路網格局。這樣的街區景觀,當時是世界少有、國內獨一無二的商業區規劃建築。街區條條街道通碼頭,既方便上貨、下貨,又宜行宜商。街道兩側商鋪為中西合璧騎樓,前是商鋪,後是倉儲,樓上住人,美觀實用,具有獨特的汕頭商埠風格。 [3] 
至1938年,規劃提出的道路和用地佈局基本實現,形成了東起外馬路尾,北至烏橋,西、南至海邊,面積約3.3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區。 [3] 

汕頭市政廳相關評價

1925年,汕頭市第三任市政廳長蕭冠英在其所著《六十年來之嶺東紀略》一書中這樣介紹汕頭:“夫汕頭一埠,為潮梅各屬及閩贛邊縣之門户。凡此等地方外出南洋羣島及東南亞細亞之移民、與夫對外貿易,悉由此經過。故其商業經濟影響所及範圍甚大……為全嶺東之總彙,潮梅商業之中樞。” [3] 
1948年,民國汕頭第31任市長李國俊在《今日的汕頭》也作這樣描述:“汕頭市工商薈萃,華洋雜處,為南中國第二大商埠,亦為嶺東潮梅各屬以至閩贛吐納口岸。僑胞出入往來,均以此為孔道。故其環境與地位,實與一般縣份有別……港澳兩地,海通八達,商業發達,經濟與汕頭之關係,較諸其他地方,猶見重大。”由此可見當時汕頭在華南乃至東南亞、港澳一帶的重要地位。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