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豐鄉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轄鄉)

鎖定
永豐鄉,隸屬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位於黃山區西北部,南倚太平湖,距城區52公里,地處“黃山—太平湖—九華山”黃金旅遊線腹地,與青陽、涇縣相鄰,是銜接黃山區各景區與佛教名山九華山、涇縣王稼祥故居和新四軍軍部舊址的中繼驛站,太涇公路X037穿境而過。2014年,全鄉土地面積85.48平方千米,人口4580人(2017),轄轄4個行政村、56個村民小組。 [1] 
永豐鄉境內保留了完整的清代希範堂、蘇氏宗祠、海寧學舍、元代石屋─五福廟,還有明代青山塔、希賢橋、朱熹真跡“秀蔭”、三畏堂、五仙橋、和會橋等古建築。
中文名
永豐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
地理位置
黃山區西北部
面    積
85.48 km² [2] 
下轄地區
永豐村、洪田村等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永豐
電話區號
0559(+86)
郵政編碼
2457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温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4580人(2017) [2] 
著名景點
青山塔
希賢橋
蘇氏宗祠等
車牌代碼
皖J

永豐鄉建置沿革

唐天寶四年(745年),制涇縣西、南14鄉置太平縣。
全縣設9鄉19裏,其中涇陽鄉(今永豐鄉大部)為一里,全縣設11個自治區,其中有卓村自治區。
民國八年(1919年),全設9鄉,其中有涇陽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實行自治制,全縣設5個自治區,鄉境屬秧溪自治區。
民國二十年(1939年)8月實行編户保甲制,自治區改保甲區。
民國二十三年(1942年),區下設聯保。
民國二十八年(1947年),全縣設2鎮10鄉,其中有涇陽鄉,直至境內解放。
1949年5月,全縣13個區,涇陽鄉屬秧溪區。
1950年2月,全縣設5個區,鄉境仍屬秧溪區。
1952年8月劃鄉建政,太平縣設5個區41個鄉鎮。
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太平縣撤鄉建社,設新豐等4個人民公社,永豐鄉改為管理區,隸屬新豐公社。
1961年6月,調整公社規模,復設永豐人民公社,駐地卓村。
1963年6月,全縣設8個區,永豐公社隸屬新豐區。
1964年12月,撤銷區公所。
1983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永豐人民公社改為永豐鄉人民政府。
1983年12月,撤太平縣,成立黃山市(縣級)。
1984年9月,全市設5個區,永豐鄉隸屬新華區(區公所駐地新華鄉)。
1987年12月,撤縣級黃山市,置黃山區,永豐鄉歸黃山區政府直轄。 [3] 

永豐鄉行政區劃

永豐鄉區劃沿革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八月,實行編户保甲制。
民國三十年(1941年),涇陽鄉轄古竹、洪樓、洪田、卓村、琳廈、琳琅、兩賢、上田,東卓、卓洪10僳。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實施鄉保簡化。涇陽鄉轄佔竹、樓田、卓琳、琳琅、西出、東洪6保。
1953年8月,劃鄉建政,輕陽鄉分設洪仁、水豐2鄉。洪仁鄉轄古西(即古竹橋)、洪田2個村,永豐鄉轄嶺上、嶺下、卓村3個村。
1955年3月.撤區並鄉,洪太平縣涇陽鄉多保詳圈仁、永豐兩鄉台併為永豐鄉,轄古西、洪仁、上升、嶺上、黃琴、三義(望旺)6個村。
1956年3月撤區並鄉,洪仁、永豐兩鄉合併為永豐鄉,駐地卓村。
1961年6月,調整公社規模,復設永豐人民公社,轄洪田、文樓、卓村、嶺上、嶺下5個生產人隊,62個生產隊。同時將原洪仁鄉管轄的古西大隊劃歸新華公社,將原永豐鄉管轄的兩坑村(即新豐鄉安居上、下、西河村民小組)劃歸新豐公社。
1972年,祥符從文樓大隊劃出,單設祥符大隊,傘社設洪田、文樓、卓村、祥符、嶺上、嶺下6個牛產人隊。
1983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永豐鄉轄嶺上、峙下、卓村、洪田、丈樓、祥符6個村民委員會,57個村民小組。此行政區劃沿至2006年。 [4] 

永豐鄉區劃詳情

2015年,永豐鄉下轄4個村56個村民小組 [5]  ,4個村為永豐村、文祥村、嶺上村、洪田村。

永豐鄉地理環境

永豐鄉位置境域

永豐鄉位於黃山區西北部,南倚太平湖,距城區52公里,地處“黃山太平湖九華山”黃金旅遊線腹地,與青陽、涇縣相鄰。永豐鄉土地面積85.48平方千米。 [6] 

永豐鄉氣候

永豐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潤温暖,小氣候特點顯著,一般年平均氣温為15.4℃,最高氣温39℃,最低氣温-13.5℃,無霜期210~230天。 [7] 

永豐鄉地形

永豐鄉屬丘陵山區,境內洙溪河自北向南穿過,匯入太平湖。 [8] 

永豐鄉自然資源

永豐鄉土地資源

截止2014年,永豐鄉耕地面積7360畝,竹林面積7599畝,其中園竹5493畝,毛竹2106畝,森林覆蓋率80%以上。 [5] 

永豐鄉礦產資源

截止2014年,永豐鄉礦產資源有鉬、花崗石陶土等。

永豐鄉水資源

截止2014年,境內洙溪河自北向南穿過,匯入太平湖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共擁有小水電站4座,裝機1075KW,年最高發電量為近300萬Kwh。 [5] 

永豐鄉人口

2000年,永豐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1337 ,3579户。 [6] 
2010年,永豐鄉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653。 [9] 
截止2014年,永豐鄉有人口6880人。 [10] 
總人口4580人(2017)。

永豐鄉交通

永豐鄉有太涇公路X037穿境而過,祥符村、文樓村、洪田村、卓村村已通油路。 [11] 

永豐鄉經濟發展

永豐鄉綜述

2007年,永豐鄉農村經濟收入實現6500萬元,財政收入完成3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67萬元。 [11] 
2013年,永豐鄉全年完成財政收入1661.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60.9%;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9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7.8%;招商引資完成1.0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7%;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8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9.3%;農民人均純收入9858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 [12] 

永豐鄉第一產業

2004年,永豐鄉投入200多萬元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竹業和蠶桑”致富兩大工程,永豐鄉雷竹、小竹筍面積已增至4400畝,生產加工小竹筍(野生竹筍)450噸,竹筍加工户65户,農民經紀人28人。 [5] 
2014年,永豐鄉竹筍合作社已發展會員1000餘户,雷竹基地1100多畝,生產各類竹筍製品6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960萬元,户均收入近2000元。 [13]  建設桑葚園,覆蓋面積約15畝,種植桑葚7500棵。 [14] 
2015年,永豐鄉發展瓜蔞種植260餘畝,畝均投入4000元左右。 [15]  境內盛產野生小竹筍以及小乾魚、板栗、野生葛粉、小磨麻油等名特優綠色食品。 [6] 

永豐鄉第二產業

2004年,該鄉擁有多家工業企業。 [5]  其中機電企業投入投入100多萬元,研發的新型產品─液壓推動器,已通過省級高新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認證。木業企業投入150多萬元,引進嬰兒童牀生產項目,年產嬰兒童牀6000多張。 [5] 

永豐鄉第三產業

2014年,永豐鄉鄉村旅遊接待自駕遊客1000餘人次。 [16] 
2015年,黃山區永豐鄉永豐村成功舉辦了首屆“賞民俗購年貨”自駕遊活動。來自上海南京合肥的近200位自駕車友來到永豐欣賞龍燈民俗表演。 [17] 

永豐鄉社會事業

永豐鄉教育

永豐鄉有永豐中學教學樓一棟、宿舍樓一棟,坳小學、西山小學、馬良小學、果溪小學、茶石小學教學樓,永豐鄉現有在校中小學生6000多名,永豐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永豐鄉文化

2015年,永豐鄉與各旅行社及自駕俱樂部等組織合作,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遊活動;包括永豐龍燈會 [18]  、賞民俗購年貨 [19]  自駕遊、賞油菜花、週末親子體驗遊、桑葚採摘農事體驗活動等。
永豐鄉在2015年7-8月份舉行“雪林故里、魅力永豐”攝影大賽評比、展覽與頒獎活動。 [20] 

永豐鄉衞生

1998年推行農村“三改”(改水、改廁、改圈)。團區委在祥符進行“三改”試點,總投資20萬元,其中自籌11萬元。1994年,文樓村慄樹村民組部分村民、前山村民組,自發組織進行“改水”工程,使村民用上衞生的山泉水。至2005年,境內67個自然村落基本普及人畜飲用自流水。 [21] 
2013年,永豐鄉計生辦誠邀區計生服務站和鄉衞生院的醫護人員,在永豐鄉範圍內開展“關愛母親健康”免費健康檢查活動。 [22] 

永豐鄉醫療

永豐鄉境內有衞生院一所。永豐鄉衞生院,佔地面積0.23公頃,1970年陳村水庫蓄水後,洪田衞生院遷移卓村,與卓村衞生所合併,稱永“豐衞生院”人員配製9人,該院是一所集預防、保健、醫療、中西醫並重為一體的綜合性衞生院。 [23] 
2006年底,永豐鄉共有6家個體診所,一個村一個,醫療設備和醫療條件也有較大改善。
2007年永豐鄉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永豐鄉共有29283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2.43%。

永豐鄉旅遊景點

永豐鄉境內保留了完整的清代希範堂(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蘇氏宗祠(宋朝蘇轍後人寶善堂宗祠)、海寧學舍(文壇巨匠蘇雪林故居)、元代石屋─五福廟,還有明代青山塔、希賢橋、朱熹真跡“秀蔭”、三畏堂、五仙橋、和會橋等古建築。2004年,境內的蘇氏宗祠與海寧學舍、希範堂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海寧學舍
海寧學舍建於1924年8月。因樓主蘇文開曾任浙江海寧知府,故而此名。當時供嶺下崇善堂族人子孫在此就讀。海寧學舍是一座磚木結構、中西合壁的三開間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均用磚木砌築隔間,雕有花格子門窗。大門上方有青石鐫刻的“海寧學舍”匾額,系當時省長馬振憲所書。 [24] 
蘇氏宗祠
蘇氏宗祠又名六甲祠、繼序堂,建於元末明初,重修於清同治年間。該祠有三進,進深38米,寬15.3米。原大門口豎立石獅一對,高約2米,現第一進門樓飛檐翹角樑上浮雕已毀。祠內第二進兩邊牆上嵌有山水壁畫兩幅和朱熹寫的忠、孝、節、義四個黑漆大字,對徑約1.5米,正堂上曾懸掛“敬教興學”匾,這是當時最高當局為表彰蘇氏創辦私立學校所掛的。第三進寢室有青石浮雕四塊及五隻石獅欄杆。 [24] 
希範堂民居
希範堂民居 希範堂民居
希範堂是清代官員杜冠英的住宅,一幢三進開間,左右有多間廂房的四水倒堂的清代磚木結構建築。前進為門廳,中間為堂廳,後進是兩層馬樓。斗拱、雀替、梁託均系木雕龍鳳雕花門窗保存完好,格扇門中間刻有家訓。正堂寬為23.5米,進深23.4米,檐高8.2米,共18間,面積410平方米。堂廳內懸掛有“希範堂”三字匾額一塊。 [24] 
五福廟
五福廟又名“五猖廟”,位於嶺上村必吉嶺頭,始建於元末,1925年蘇建芬出資予以重修。相傳蘇轍後裔中的一派支脈在必吉嶺定居後,次年他們去銅陵取沿途寄存的財物,歸來時泛長江忽見江面上飄來一隻木匣,撈起觀之,內藏五尊面具及蟒袍。他們禱告後,帶回嶺上。年復一年,蘇氏果然子孫繁衍,煙墟遍佈嶺上嶺下。蘇氏後裔於元末明初在必吉嶺頭興建此石廟,供奉五福菩薩,面具、蟒袍則建衣冠冢埋於石廟附近。 [24] 
青山塔
青山塔位於杜家村青山口望月嶺山脊上。此塔屬樓閣式磚塔,底座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五層,高16.7米。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從建築格式來看,是明代樓閣式磚質風水塔,是黃山區現存的最早古塔。 [24] 
希賢橋
希賢橋座落在卓村口,建於明嘉靖五年,長35米,寬5.5米,高6米,三孔二墩,孔徑9米。此橋兩端系兩山對峙,昔日橋南的青雲山麓為關王殿,橋北龜山上有文昌閣,現山上建有烈士墓。 [24] 
三畏堂
三畏堂系號稱嶺上“蘇百萬”的蘇建芬建築的故居,位於嶺上八甲村中心,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建成,佔地約三千平方米,為兩層三進外帶花園的法式建築,正房旁另建有廚房,園內鑿有水井,進門處建有大門樓,牆上安有繫馬石,經過數級石階才至大門口。 [24] 
和會橋
和會橋位於嶺上三甲村口,單孔石拱橋。此橋集秀美、堅固、實用於一體。每年山洪暴發時,村民可過此橋去田間排水等勞作。同時村莊的水口舊時都建石橋,以防財氣淌走。 [24] 
五仙橋
五仙橋 五仙橋
嶺上村沙灘裏至八甲村口,河上有一座清朝嘉慶年間建成的石板平橋,長13米,寬2.5米,高4米,孔徑4.5米,上刻着“舞仙橋”三字,它以兩墩三孔的英姿,橫卧在清波之上,與一般平板橋不同,該橋由六根五米長的天然花崗石條起槽為梁,樑上橫嵌長3米,寬2.5米,厚四十公分的石條鋪成橋面。 [24] 
蘇雪林故居旅遊區
蘇雪林故居旅遊區周圍山丘主體植被多為松、杉,還有板栗等樹種,四季分明,尤以杜鵑為盛,每到春季漫山遍野。依山傍山建有農舍,廣植草木花卉及竹類,一派田園風光。

永豐鄉歷史人物

蘇雪林
蘇雪林 蘇雪林
蘇雪林,1897年出生,現代女作家、文學研究家,原名蘇小梅,字雪林,筆名綠漪、天嬰、杜苦等,曾用名瑞奴、瑞廬、小妹,安徽省太平縣人,生於浙江瑞安。著有《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中國文學史》,《唐詩概論》,《蠹魚集》,《蘇綠漪佳作選》、《蘇雪林選集》等文學作品。 [24] 
杜冠英
杜冠英(1840-1890年),字芝生,號徽三。是唐代大詩人杜牧之少子杜荀鶴的後裔,於元代輾轉到此繁衍生息。光緒十一年,清廷御賜杜冠英“奮勇可嘉”匾額,功加三品銜,升道員補用。杜冠英成為全國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