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鴻賓

(清末大臣)

鎖定
毛鴻賓(1811—1867年),字寅庵,又字翊雲、寄雲,號菊隱。歷城人,故宅在神堂巷。清末大臣。
中文名
毛鴻賓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11年
逝世日期
1867年
職    業
政治 清末大臣
主要成就
1838年(道光十八年)中進士
出生地
歷城

毛鴻賓人物經歷

1838年(道光十八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被授翰林院編修。後任監察御史、給事中。
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順天府(轄京城,治所在今遵化)鄉試(省試)同考官(協同主考官或總裁閲卷的官)。
道光二十七年(1847),任會試(京試)同考宮。後經大考,轉任江南道(今蘇皖二省)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直言敢諫,曾數上封事(密封的奏章),抨擊時弊。
道光二十九年(1849)2月,升禮部給事中,遂上疏,請皇上嚴禁各省名目繁多的“流攤”。此奏章雖切中時弊,卻未引起皇帝的重視,只是交有關部門“議行”罷了。接着,毛鴻賓又針對當時“憲典不明,刑威不振”的狀況寫了奏章。
道光二十九年(1849)8月,毛鴻賓轉任兵科給事中,不久,其母病逝,歸裏守制,孝滿,轉任禮科給事中。
咸豐二年(1852)4月,太平軍進軍湖南,朝廷震動,毛氏上疏,為朝廷鎮壓太平軍出謀劃策,並受命回到山東歷城辦理團練,組織青壯鄉勇,進行軍事訓練。
1853年(咸豐三年)回鄉辦團練。
咸豐五年(1855)始,毛氏先後在湖北兩地任道員,歷時3年餘。毛鴻賓與大臣曾國藩是同榜進士,又是同庚,相知甚深。曾國藩稱讚毛的奏書是關係國家安危的金玉之言。當時另一大臣胡林翼則在毛的奏章手稿上題曰:“鳳凰一鳴,心任天下事,天下之民其有託乎!”並於咸豐九年(1859)上疏保薦毛鴻賓擢升,於是毛氏先後從安徽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升至湖南巡撫。
1855年任湖北荊宜施道,後調任安襄鄖荊道、安徽按察使、江蘇布政使。
毛鴻賓任湖南巡撫期間,為鎮壓太平軍不遺餘力,對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張高友等進行了圍追堵截。此時,山東各地捻軍四起,淄川捻軍首領劉德沛奪縣城,殺命宮,官府驚恐萬狀;毛則向朝廷推薦了長沙知府丁寶楨,後來清兵攻破淄川縣城,劉德沛遇害,丁寶禎由此名聲大震。世人皆知丁是毛所薦,因此,便贊毛“知人”。毛鴻賓為朝廷推薦了不少人才。例如,他曾上疏推薦過左宗棠,稱左膽識過人,若付予封疆重任,必能保境安民。後來左宗棠被重用,主要得力於曾國藩的推薦,但毛氏首推之功也不可否定。
1861年(咸豐十一年)升任湖南巡撫。
1863年7月6日-1865年3月7日期間,奉旨接替晏端書擔任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曾奏請會剿太平軍。
同治二年(1863),毛鴻賓擢升兩廣總督,後因朝廷發現其任湖南巡撫期間有失察同僚之過,被降級調用,毛便迴歸故里。同治六年(1867),山東的捻軍以賴文光為首自戴家廟渡黃河欲搏省城,毛率民團為官府助戰。次年因病而終。毛鴻賓死後,經山東兩任巡撫分別上疏,朝廷先後兩次降旨,嘉其忠心,硃批加恩,復其原職,把他的生平事蹟宣付館立傳,並將毛鴻賓的名字寫在牌位上,祭祀於鄉賢祠.

毛鴻賓主要著作

曾上《開設教習外國語言文字學館》等折,提出興辦洋務若干建議。着有《毛尚書奏議》16卷、《澹慮齋詩文集》2卷。

毛鴻賓家庭成員

毛氏有兩子,長子慶澄,蔭得副貢,後受保薦至候選道,官至二品;次子承霖,光緒戊子十四年(1888)舉人,官至湖北候補同知、候補道。

毛鴻賓性格特點

毛鴻賓生性剛烈,直言敢諫,不避權貴,在清朝中後期的國難當頭之際,得到朝廷重用——咸豐四年,他曾彈劾幫辦軍務大臣勝保罪狀,請嚴旨查辦。後來他的官越做越大,由選庶吉士,後授編修,升任御史、給事中,一路高升。在咸豐五年,授湖北荊宜施道,後調安襄鄖荊道,歷安徽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到同治皇帝時期官至兩廣總督,終成一代封疆大吏,成為山東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清廷高官。
毛鴻賓雖位居高官,但他關心民間疾苦,主張與民休養生息。咸豐十一年,他署任湖南巡撫後,曾上疏咸豐帝:“湖南地居僻遠,向非富強。”意思是説不與民爭利,這種務實思想在當時是深得民心的,也在客觀上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毛鴻賓思想較為開放,曾和李鴻章一起支持洋務運動。1844年攝影技術傳入中國後,他是當時中國最早照像的人之一,可惜他當時的照片沒能留傳下來。更為難得的是,毛鴻賓選賢任能,主張用人之長。他曾上疏咸豐帝:“如左宗棠識略過人,其才力不在曾國藩、胡林翼之下,今但使之帶勇,殊不足以盡其長,倘畀以封疆重任,必能保境安民,兼顧大局。”這種大度思想,在當時爾虞我詐的官場是非常難得的,也展現了毛光明磊落和性格坦蕩的一面。

毛鴻賓主要功績

毛鴻賓作為清廷重臣,最大的功績都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有關。咸豐三年3月,在太平軍影響下,歷城、章丘都有起義軍活動。為防堵太平軍、鎮壓農民起義,清政府命令山東各地舉辦團練,嚴加防備。當時任禮科給事中毛鴻賓奉命回祖籍歷城鄉督辦,他與在籍同知彭以竺、知縣李鴻疇,會同署濟南知府陳寬,在歷城四鄉及長清、齊河兩縣要隘處築堡浚壕,辦理團練,糾集團民2萬餘人,表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也為後來他出任湖南巡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埋下了伏筆。
他署任湖南巡府時,當得知石達開竄至湖南,就派知府席寶田、副將周達武、總兵趙福元分路進擊。同治三年,他又上疏皇帝:“江西南路之防猶有未備,閩、粵交界均無防兵,慮賊上竄,……宜合數省兵力,乘大勝餘威,聚而殲之。”他還於同治元年(1862年)5月參與鎮壓姜應芳率領的侗族農民起義軍。當時侗族起義軍分三路向湖南進軍,勢如破竹,湘軍節節敗退。清廷急令時任湖南巡撫的毛鴻賓調集湘中堵擊太平軍的“飛、靖、和、税”等三十二營湘軍,配合曾壁光十六營黔軍鎮壓起義軍。當年七月,毛鴻賓率湘軍進入起義軍的基地天柱縣,致使天柱縣城失守,姜應芳與負責守護天柱的楊日煥陣亡。

毛鴻賓人物評價

後人對他評價頗高,在毛姓宗祠裏有這樣一幅七言對聯:鴻賓文字第一籌;子晉典籍八萬冊。上聯中的鴻賓即指毛鴻賓。胡林翼對他評價甚高,所謂“言系天下安危,二百年來第一等文字。”但毛鴻賓的晚年似乎有點不如意,曾被降級調回原山東原籍,在咸豐七年辭世。宣統皇帝即位後,當時山東巡撫袁樹勳認為毛鴻賓大有功績,就上疏,結果宣統帝又“復原官,祀鄉賢祠”。

毛鴻賓清史稿記載

[1]  毛鴻賓,字翊雲,山東歷城人。道光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數上封事論軍務。咸豐三年,以尚書孫瑞珍薦,命回籍治團練。四年,劾幫辦軍務大臣勝保罪狀,請嚴旨查辦。五年,授湖北荊宜施道,調安襄鄖荊道,歷安徽按察使、江蘇布政使。
[1]  一年,署湖南巡撫,尋實授。疏言:“湖南地居僻遠,向非富強,自前撫臣張亮基、駱秉章等於吏治民風實力講求,用能削平寇盜,屹為上游重鎮,用人之效,有明徵矣。臣以為名將不過收戰陣之功,得賢督撫,斯能造封疆之福。如左宗棠識略過人,其才力不在曾國藩、胡林翼之下,今但使之帶勇,殊不足以盡其長,倘畀以封疆重任,必能保境安民,兼顧大局。前任雲貴總督張亮基,果決有為,雲南壤接邊陲,餉糈不給,漢、回仇釁相尋,即令經營盡善,亦僅有益一隅,似不若任以要地,俾展所長。但使東南日有轉機,則雲、貴遊氛無難迅掃,此輕重之機宜審者也。”時湘軍所至有功,各省多往召募,鴻賓疏陳招勇流弊,請慎選將領以收實效,並被嘉納。 石 [1]  達開竄湖南,鴻賓遣知府席寶田、副將周達武、總兵趙福元分路進擊,解會同、黔陽之圍。同治元年,進復來鳳,貴州提督田興恕兼署巡撫,軍報不實,信用左右,鴻賓疏劾之。遣兵越境剿貴州竄匪,復天柱縣城。又剿銅仁張家寨,匪首蕭文魁率眾降,克大小青兩堡。江藍廳同知椿齡指團紳為土匪,鴻賓廉知椿齡有酷刑逼借事,劾罷之。椿齡京控,訐鴻賓借貸不遂,鴻賓自請查辦,下總督官文鞫訊,得白。
擢兩廣總督,英德土匪起,令按察使張運蘭剿平之。偕巡撫郭嵩燾奏定變通緝捕章程,獲大盜者予優擢,允之。
[1]  年,江南既復,浙、贛餘氛未靖。鴻賓疏言:“江西南路之防猶有未備,閩、粵交界均無防兵,慮賊上竄,以粵東為尾閭。江西當四衝之地,宜合數省兵力,乘大勝餘威,聚而殲之。已諮曾國藩調撥勁旅,繞越寧郡、石城一帶,扼賊南竄之路,臣派一軍於閩、粵交界會同進剿。並請敕曾國藩嚴守南贛,俾毋竄越。”
[1]  年,坐前在湖南,道員胡鏞請諮引見,繳回諮文,委署道缺,降一級調用,回籍。七年,卒。宣統初,山東巡撫袁樹勳疏陳鴻賓功績,復原官,祀鄉賢祠。
參考資料
  • 1.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卷424, 12216頁《毛鴻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