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術氣功

鎖定
武術技擊與氣功養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氣功。武術氣功強調把神氣集中到形上,加強形的功能;主張動靜雙修,內外兼顧。武術氣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武當派少林派、峨嵋派、崑崙派、南宮派等大的門派,包括輕功、硬氣功以及點穴等內容。現在流行的武術氣功有以技擊為主和以養生為主之別:以技擊為主的有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以養生為主的有少林派功法易筋經的神勇餘力、峨嵋莊法等。在歷史上,武術氣功的發展對否定宗教起過重要作用。
中文名
武術氣功
起    源
彭祖4000多年前在彭城發明的彭祖氣功健身法
定    義
武術技擊與氣功養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氣功
主要門派
武當派、少林派、峨嵋派、崑崙派、南宮派等

武術氣功起源

氣功鼻祖——彭祖 氣功鼻祖——彭祖
彭祖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彭城發明了彭祖氣功健身法———導引術。徐州師範大學教授張士魁先生經多年考證、研究出這一結論後,《氣功與科學》雜誌(1986年第一期)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氣功源遠覓始祖》。當年,筆者採訪了張士魁先生,撰寫了專題新聞《彭祖是氣功鼻祖,彭城是氣功發源地》。中國報刊報等國內多家媒體轉載了這篇新聞。中國氣功界的最高權威機構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在其會刊的頭版顯着位置刊登了這篇新聞。從此,這一定論在國內無可爭議。這項重大的研究成果還證明,早在部落氏族從遊牧進入定居公耕時代起,彭城(徐州市)就有了氣功健身活動,首開中國武術氣功之先河。 彭祖發明氣功導引術的時代,正是遠古的夏商時期,氣功導引術也正是中華武術形態的最早雛形。莊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的《刻意篇》,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記載彭祖以“導引行氣”開我國氣功之始的文字資料。莊子以形象的語言描述了“彭祖氣功健身法”。許多出土的浮雕、壁畫、畫像石刻等歷史遺存也都記載了彭祖年代先民習練氣功導引術的圖像。這就充分證明,“武術與中華民族的古代哲學、軍事學、教育學、醫學、美學以及豐富多彩的健身術或相互關聯,或滲透其間”(《中國武術史》)。
彭祖創始的氣功導引術,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中國古代健身術。它把靜功(呼吸運動)與動功(軀體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大彭氏國先民健身強體的有效體育活動。我國台灣省學者陳鼓應先生為《刻意篇》作註釋時就曾寫道:“(導引術)這是一種健身操,形容動作如熊吊頸,如鳥舒展”。這種“健身操”,正是中華武術的最初形態。幾千年來,彭祖的導引功法對人們祛病延年、強身健體具有很大的功效。後世的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武術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演變發展而來的。
由此看來,彭祖的氣功導引術,無可非議的是中國武術的雛形,是武術氣功的奠基石。
彭祖氣功導引術,作為古代有效的防身健身術,它正是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源頭。

武術氣功作用

內練一口氣的武術氣功,俗話説:“練拳不練功,到老一世空”。
武術氣功表演 武術氣功表演
氣功門派雖多,但總的可分三大類:即醫療氣功、內家氣功、武術氣功。
武術氣功,花三、五年時間練就這門功夫,既可為人治病,又能為己去疾,還可以與拳術一起運用於技擊,當然,主要是為了護衞自身不受侵襲,而非妄自傷人。學習這類武術氣功必須有恆心,耐艱苦,否則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
武術氣功是鍛鍊人體內的氣與力在意志支配下自由上下來去,是一種氣與力的內在運動。它是旁人所看不見的,只能自己體會,因此必須自下決心,一旦練到量變到質變,即是功成之日。

武術氣功練法

武術氣功表演 武術氣功表演
練氣法,亦即吐納法、呼吸法,有6個步驟。練功者需根據自己的身體強弱,體態陰陽來適當掌握練功進度。
(一)嚥氣法:張口吸氣,捲舌,將口中氣聚成團,如咽硬物,直入丹田。
(二)文吸法:在嚥氣後,閉口、舌抵上齶,以鼻漸漸吸氣,輕輕悠悠送入丹田。
(三)武吸法:嚥氣後,口微開,閉齒,捲舌,以口吸氣,然後輕輕悠悠將氣沉入丹田。
(四)沉氣法:與武吸法同時,以口吸氣時足跟提起;沉氣時借上身之沉勁使足跟着地,使氣沉得更深。
(五)轉睛法:此法又稱瞳子功,雙目左轉50圈,右轉50圈,左右橫掃10次,上下直掃10次。
(六)吐氣法:以舌抵齒,漸漸吐氣,越慢越好。吐時略用力,收腹,將氣吐盡。
以上6法可以同時練,也可分開練,不必強求一致。初練時若有不適,也可停幾天再練。練習中氣不順,可隨意呼吸。求速硬練,易出偏差。若熟練後,必須一次練完,唯文吸法與武吸法可據身體強弱選練其中一法。呼吸時,最好配合動作,動作可自由選擇。

武術氣功特技

吞吐功是武術氣功中的基本功,是在練氣法的基礎上進行的。練習時採用武吸法,即用口吸氣,吸氣時勿用力;鼻呼氣,呼氣時用力。丹田氣盛則氣力足,氣行在先,力隨後到。練習吞吐功必須與實物相接觸,接觸人體的哪一部分,一旦固定,即不改變。若是見異思遷,今天練掌,明天練頭,是不會練出功夫的。
吞吐功是練任何功夫的基礎,所以説它是個基本功。武術氣功中的特技,是指沒有拳式、體操等連貫動作配合的單式功夫,是直接與實物接觸的單一的敲打動作。練時需沉肩,開胸,使下腹有力,靜神寧思,心氣力三者一致,專一於練功。
武術氣功中特技頗多,這裏介紹的是自衞的特技。

武術氣功拍打功

(採用武吸法)拍打功是用自己的拳猛擊自己的身體各個部位,擊時配合呼吸(即吞吐功)。
握拳,吸氣,拳落身體時呼氣,同時拳落點部位挺出迎擊。這裏主要是落拳、呼氣、迎擊三者同時完成,不能有遲早差誤,參差不齊。初練時不用猛力,力量逐漸增加,否則易被自己打傷。練習時,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嚴禁與旁人講話以防誤傷自己。
拍打部位:先擊胸部,繼而下降至左右肋、左右腰部。再拍打胸部正中、胃脘部、肚腹正中與左右兩側。

武術氣功操功

?(採用武吸法)操功也是拍打功,只是不用拳擊,而是改用器具。器具可用長形沙袋、木棍、鐵掃帚(用鐵絲條紮成掃帚狀)、木榔頭或鐵榔頭,最後改用利器。在用器具拍打中,不能使自己內部臟腑、外部肌肉筋骨有任何傷痛。因此,必須注意肌肉少、骨骼突出的部位以及臉面部要避開。這些部位無法鼓氣迎擊,所以要量力而行,切忌好勝。

武術氣功運氣法

這是與操功結合練習的方法,是在身體被擊打時如何運氣,鼓氣迎擊的功法。
首先,用帆布或數層粗布製成茶杯粗細、長約一尺半的口袋,內裝黃沙、縫口,以備擊打之用。
操功開始,先以嚥氣法吸一口氣直送丹田,同時立即注意被擊體表,不是用硬勁抵抗,而是提勁用意護衞,以不痛為宜。

武術氣功注意問題

1、每個動作前都要吸一口氣直入丹田,接着用沙袋輕微拍打身體的某一個部位。
2、拍打時,思想、注意力要集中在被敲打部位,不能開小差,以免精神鬆懈,氣血渙散而被擊傷。
3、拍打程序必須從上到下,緊密地依次拍打。如果拍打過稀或跳躍,也不要縮回補打,否則會造成氣血截斷、阻流而不流通。
4、在拍打區域,意氣跟着沙袋逐漸移動。不能貪省力,不能不用意氣地隨手亂打。這種鍛鍊對大腦、心力的負擔很重,它們要使指氣血跟着沙袋的移動而抵抗沙袋的拍擊;氣血要在大腦、心力的指揮下移動,對自身進行護衞。這種內在活動很難訓練,只有日久功深,才能量變到質變,得到成功。
5、拍打步驟與人體部位,是先右後左,先上肢後軀幹與下肢。其次序如下:
上肢部:右臂正面——右臂反面——右臂下側面——右臂上側面。
前軀與下肢:右側胸部自肩前起,經乳部,直下至大腿正面、腳背、腳趾。
抬右臂,自右肋下開始,向下至右腿外側,經踝至腳外側達腳趾。
自頸下始,經胸正中,過小腹轉大腿內側面,經踝至足尖。
背與下肢部:背部自肩開始,直下至大腿、小腿、足踝上止。
從脊背大椎穴始,沿胸椎直下至臀部止。
右半身拍打完畢,再拍打左半身,次序同上。
以手臂為例,在拍打前先把手臂分成5段,每段規定一個小區域作為打的範圍。這一範圍是意、氣、力集中的點,打時只能在這個點上,兩者要相互配合正確,若是把意、氣、力超越這範圍,而打則集中在範圍內,在這範圍外的肌肉會僵化,皮肉內的通道即會被堵塞,今後氣息無法暢通,影響練功效果,還會引起疾病。
一條手臂分為五段,以肩臂為第一段,肘上為第二段,肘下為第三段,腕上為第四段,手背為第五段。打時應根據排列次序,打完第一段,將意、氣、力運向第二段再打,如此一段一段拍打,天天如此鍛鍊。
其次,從肩到手背、指尖用的是推擠壓力,從指尖、手背到肩是用抽吸上提的勁力,兩者所用的意、氣、力不同。初練時不能掌握,久練後即能體會。
一旦熟練後,即可用實力推動氣、力前進。運用實力在開始時要慢,要使勁,勁到氣也到。若全身都能如此,不論身體的任何部分都能做到這點,勁的運行也會由慢到快,這將是功成之日。
拍打後可能出現關節彈響、肌肉酸脹,這都是應有現象。

武術氣功按摩功

此功也稱調和功或散火功。凡練過武術氣功之後,都必須做去火的按摩功,否則日久積火成疾,會出現耳聾、目糊,這是一般的通病。尤其是在操功拍打練習時,發現抗擊力不夠的部位,應在該部位多做按摩功。若兒童練武,應多給孩子做全身按摩功。按摩功重點施功部位是頭頂、目、耳三處。
練氣功日久,最易出現鬱積火毒、眼紅、耳背、頭部擰脹暈眩,而功後按摩可消除這些現象。除頭頂、目、耳外,胸部、胃脘部、腰部都要作按摩散火功。
按摩不同於推拿。按摩只是摩擦皮膚,推拿是多種手法,以滲透力治病。

武術氣功散步式

練武術氣功,不論哪一種功法,練功後都不能立即坐下,必須搖擺走動,或練拳,或體操,或舞槍弄棒,做到徹底散氣、散火、散鬱。經過數年的拍打和操功鍛鍊,全身皮肉之間自然形成功夫,不再畏懼重打猛擊。同時可以在全身任何部位都做到氣隨意注,甚至有氣包鼓起。
練武術氣功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可自備幾種藥物,如胸廊脹痛服用木香順氣丸,練功中暴怒傷肝,服舒肝丸等。練功時要避風避濕,否則風寒濕由毛孔入體易致病患。

武術氣功氣功分類

動功,首先要分清用力與用勁的區別。用力又要分清柔軟力與生硬力的區別。

武術氣功力勁區別

用於外為力,稱為外力;存於內為勁,稱為內勁。

武術氣功柔軟生硬

柔能克剛用的是柔軟力;硬打硬拼用的是生硬力;四兩撥千斤用的是借力。 如何正確運用,要在練習時注意該用力時不用勁,該用勁的不用力,該用柔軟力的不用生硬力。練習時不能馬虎圖省事,熟練後即能得心應手。
所謂以柔克剛和以軟克硬,不是用全身放鬆的柔軟動作或不用勁的拳術練出來的,而是一種內勁與柔軟力到達登峯造極的程度轉變來的。
力是通過鍛鍊產生的。不鍛鍊的人手無縛雞之力。鍛鍊的人雙手有力。練武術氣功的人,意、氣、力同時集中於一點,被稱為“神力”。這一種力是在意識的指揮下,調動全身氣血、精力,加之以呼吸的配合,使肌肉產生爆發力,聚集於一點擊出或迎出而形成的。
這裏所説的運功,是指內勁,柔力與“神力”,而非一般的拙力或單純的運氣。因此,在拍打、操功、運氣的練習階段就需要注意運功。

武術氣功氣功治病

武術氣功療法包括體育療法,肢體運動始終只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武術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説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鍊從而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武術氣功峨嵋派分類

武術氣功氣功概述

峨嵋派武術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同列為中國三大門派之一,在峨嵋派武術中藴藏着極其豐富的氣功內容。
峨嵋武術 峨嵋武術
從古至今,峨嵋武術都極講究氣功之配合。拳諺講:外要練“砣子”內要練“桶子”,砣子指拳頭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內功修養。只有外功和內功都修煉,才能達到峨嵋武術中的“神功”,神功以氣為本,以神為用,乃功夫中的上乘。峨嵋氣功內容豐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歷代蜀人還兼行醫。蜀中拳諺雲:學武不學醫,終是傻東西,將醫道作為武術內容之一。這樣就將中醫理論(包括中醫氣功理論及養生法)融匯進峨嵋武術中,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峨嵋武術氣功。
峨嵋武術“內功”通常分為“南,填,靜,氣,柔,輕,禪”七類。

武術氣功南功

即“神拳”,以符篆咒語,焚香禮拜,觀師默像等方式為誘導而出現自發動功峨嵋派“會門”武功最講究此道,形成獨具特色的峨嵋派自發動功。

武術氣功填功

或稱“桶子功”,講究以各種呼吸方式(吃氣,嚥氣,吞氣,噴氣,運氣,腔氣等),配合“安桶做架”(即各種形體練功動作,拳套等)進行鍛鍊,內壯桶子,外強筋骨。許多稱為“硬氣功”的皆屬此類,如“金鐘罩”“鐵布衫”“鐵漢碑”“太子功”“金剛錘”等。

武術氣功靜功

峨嵋派武術中的靜功,除了靜養調息吐納外,主要是指以各種武術樁功內外兼練的武功形式。如“弓箭樁”“含機樁”“騎馬樁”“雀地龍樁”“金雞獨立樁”“梅花樁”“三角樁”。。。等。比如練好“騎馬樁”氣沉丹田,吸氣則全身蓄力,吐氣則衝拳而出,反覆練習,峨嵋武術各門派均很重視這種練氣練力地“靜功”,比如峨嵋每門武功,在練功時樁功要求甚高,要求內外合一,三尖相照,意形緊隨。

武術氣功氣功

峨嵋派武術中地氣功有兩層含意,一是指“參貫玄機,超脱生死”地內氣修養,以求臨陣較技時神氣自若,膽氣不虛,相當於素質訓練,心理訓練之意。二是指氣功(內功)鍛鍊非常重要地峨嵋武術中地拳種流派。如蜀中“松溪內家拳”,強調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氣運為主,蠻力為下地練法,和太極八卦有相同之處。又如峨嵋太極拳,同北方太極有區別,而講究柔運,調氣,凝神則同。從一些峨嵋武術中衍化出許多氣功導引方式,究其實質,不外峨嵋武術氣功中地氣功部分而已。故蜀中拳諺雲: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即意謂武術快練狠打就是“練拳”慢練調氣就是“練氣功”。

武術氣功柔功

即盤功,峨嵋武術狠講究關節,肌肉,韌帶之輕靈柔軟,故練武時每將柔軟性訓練配合呼吸吐納,形成峨嵋武術中著名的“盤功”,常見的有“十大盤功”,“峨嵋盤功易筋經”等。因盤功最宜自幼開始訓練,大時則見效較難,故又成“童子功”。其訓練範圍包括頭頸,肩,肘,腕,指,腰,臀,胯,踝,趾等各部關節及肌肉韌帶。必須説明:峨嵋柔功(盤功),並非單純象體操之類的柔軟性訓練,而是嚴格配合吐納調息的“內功”形式。柔軟若無骨,伸縮開合變化隨心應手好像能透針眼,從大動至大靜時呼吸平和,安詳自然,狀若木偶。

武術氣功輕功

輕功在冷兵器時代有很高造詣,因為那時實戰講究“飛檐走壁,疾走快跑”,如縱步上房,飛步越崖,雲腿跳澗等。有的人然認為輕功狠玄妙,甚至懷疑究竟有無輕功實際存在,實為不妥。酒時武人在這方面是要花大氣力的,否則實戰中會吃大虧。練成後,兩人多高的牆壁可轉眼之間越牆而過。
峨嵋武術中的輕功有“千斤腿”“跳沙坑”“扶杆縱”“水上漂”“鐵爪鏈”“百尺繩”“踩雞蛋”等名目。最常見的訓練方法是“戴鐵瓦”或者“包沙包”即在兩腿上各纏上半斤到五盡重的鉛瓦或沙袋,行走跳躍。其次是“縱沙坑”,在一直徑約三尺沙坑內身帶鉛瓦或沙袋,運氣後向上縱躍,並逐漸加深沙坑。此法説來容易,實則要堅持不懈則難。此外,峨嵋派輕功中有的還融合進符篆(甲馬),經咒等運氣調息形式。

武術氣功禪功

亦稱“玄功”,峨嵋禪功,通常指某些奇門絕技。如“天罡掌”“指禪功”“點穴十八手”“五毒陰風掌”“劍仙”等等,其中有的確屬真實功夫,雖然少見確確實存在。比如有位氣功大師,專練“硬耳朵功”,能兩耳用細麻繩懸一大水桶飛舞旋轉,堪稱一絕。又如氣功師郭信武的“蝦蟆功”,以十指觸地成“俯卧撐”狀,運氣後整個身子離地騰起如蝦蟆跳躍,可連續躍數十次,常人難及。這些玄功,都豐富了峨嵋派氣功而使之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