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氏緣

鎖定
武氏緣(越南語:Vũ Thị Duyên,1828年-1902年),又名武氏諧(Vũ Thị Hài) [1]  ,是越南阮朝嗣德帝的正妻,也是阮朝第一位皇貴妃。徽號莊懿太后(Trang Ý Thái Hậu),死後諡號儷天英皇后。
本    名
武氏緣
別    名
武氏諧
所處時代
越南阮朝
民族族羣
京族
出生地
越南廣平省麗水縣
出生日期
明命九年五月初九日(1828年6月20日)
逝世日期
成泰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1902年6月3日)

武氏緣人物生平

武氏緣早年生涯

武氏緣是武春謹之女,生母為陳夫人,明命九年(1828年)五月初九日生於廣平鎮(後改廣平省)麗水縣。其父武春謹在阮朝開國之初就主動投奔嘉隆帝,至紹治帝時已官至東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太子太保,堪稱元老重臣,與另外兩名元老張登桂、謝光巨均享受紹治帝“以官呼而不名”的禮遇。 [2-3]  紹治三年(1843年),武氏緣嫁皇子福綏公阮福洪任(後來的嗣德帝),甚得皇子生母範氏姮(即後來的慈裕太后)的歡心,也受到洪任的“禮愛”。 [4] 

武氏緣後宮沉浮

紹治七年(1847年),洪任繼位,是為嗣德帝,武氏緣隨之成為宮嬪。嗣德三年(1850年),申定後宮階序,武氏緣獲封二階勤妃。嗣德十三年(1860年),晉封一階純妃,翌年改稱忠妃。嗣德二十三年(1870年)正月,獲封皇貴妃,正式成為嗣德帝後宮之首(皇后被虛置),她也是阮朝乃至越南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 [4]  [5] 
嗣德末年,阮朝的內憂外患達到極點,李威利率法軍入侵北圻,不僅使嗣德帝身體狀況更加惡化,而且也心煩意亂,對武氏緣也頗有不滿。嗣德三十五年(1882年)十二月,有個宮女給嗣德帝進膳稍遲,嗣德帝遷怒於武氏緣,説“皇貴妃武氏系是故舊,年已偕老,朕待之甚厚,故晉至一階之上,俾之率攝六尚,董飭恪勤,以寬朕猥事,何等恩榮!想其年彌高則德彌劭,克稱恩命,不謂自此以來,毫不留意,勤怠由他,何曾戒飭?凡事亦不免遺煩,已負厥職。蓋由自己已怠,何以率人?然朕常優容,不忍深責,乃自朕得此大病,至茲本應憂勤倍常,胡乃一味怠忽、不見憂愛之意?甚至日常進膳,亦故意遲晚,飢飽失常,養烏乎在?藥何由補?得夫婦道,以順為正,主饋為先,必須朝夕服勤,調養備至,猶恐未安於心,未稱於位,卻以此玩慢不恭,則情分職事,尚安在哉?加以狎恩恃愛,一有咎罰,頗有怨色,用度驕侈,乃敢塵瀆邀恩,何不思祿位至此,已勝人萬倍,有何不足,尚為無厭之求?如其效尤,咎將誰執?積過已多,毫無知悔。夫法者,天下公共,齊家然後治國,若以故舊,每每含容,則無知遂非者反以倖免為得意,毫無畏改,非所以成全之也。所應懲一以儆百,見法方可知恩。其皇貴妃武氏,著降封為忠妃原階,專管尚儀,毋須率攝,庶免太濫,俾知顧名思義,改過自新,幸得令終,是恩義兼盡也。若仍然不悛,是朽木不可雕,尚何足教?爾其凜之,朕言不再!” [6] 

武氏緣晚年坎坷

過了半年,嗣德帝就駕崩了,遺詔以忠妃武氏為皇太后。忠妃養子阮福膺禛在嗣德帝死後四天就被廢,協和帝繼位,請奉遺詔尊忠妃武氏為皇太后,武氏以阮福膺禛失德被廢、自己也有責任為由,拒絕接受,並移駕謙宮(嗣德陵)温謙堂。羣臣遂上尊號為“謙皇后”,準備舉行晉尊儀式,但被慈裕太后叫停,稱要等到服喪完畢後再舉行。咸宜帝繼位後,舉行了為慈裕太后上徽號的儀式,又準備為武氏緣上徽號,但遭到武氏緣拒絕。咸宜元年(1885年)五月發生乙酉之變,咸宜帝及“三宮”(範氏姮、武氏緣、阮氏香)被尊室説挾持至廣治省,不久“三宮”被釋回,經謙宮回到順化,武氏緣居於長寧宮。 [4]  據説法國人曾脅迫武氏緣寫信給咸宜帝,説咸宜帝不回來的話,她就得死,但武氏緣秘密給咸宜帝寫信説:“勉力復讎,不可歸,我死無憾!” [7] 
同慶二年(1887年)四月二十七日,同慶帝為武氏緣上徽號“莊懿皇太后”,武氏緣至此方獲得皇太后的名分。成泰元年(1889年)十月,成泰帝又尊她為“莊懿順孝太皇太后”。成泰十三年(1901年)慈裕太后去世後,武氏緣再次移駕温謙堂奉祀。成泰十四年(1902年)四月二十七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追諡儷天輔聖莊懿順孝勤恕温慈賢明靜壽英皇后,簡稱儷天英皇后。葬于謙壽陵。 [4] 

武氏緣影視形象

鳳扣》(2020年越南電視劇),玉川(Ngọc Xuyên)飾(劇中名“武安緣”)
參考資料
  • 1.    其名字有“緣”、“諧”二説,“緣”是《阮福族世譜》的記載,“諧”是根據阮朝頒佈的避諱字裏有“諧”字而無“緣”字而推論,但在成泰年間所修《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中收錄的忠妃武氏冊封皇貴妃的冊文中就包含“諧”字且未缺筆(選賜久諧聖旨),所以“諧”也未必是其名諱。
  • 2.    《大南寔錄》正編第三紀,卷二,第6頁。
  • 3.    《大南寔錄》正編列傳二集,卷十二,第1—2頁。
  • 4.    《大南寔錄》正編列傳二集,卷四,第1—14頁。
  • 5.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四十二,第4—5頁。
  • 6.    《大南寔錄》正編第四紀,卷六十八,第32—34頁。
  • 7.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中法戰爭》第2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第2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