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櫟之役

鎖定
公元前562年,秦晉戰於櫟地,晉軍大敗,史稱櫟之役。 [1]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中原的野望一直被強大的晉國遏制。秦國為了實現霸業,時常與楚國結盟,以對抗強大的晉國,併發生了一系列戰事。其中,櫟之役就是一場秦國趁晉軍主力南下伐鄭並壓制楚國,而襲擊大敗晉國的戰役。 [2] 
名    稱
櫟之役
地    點
晉國邊境
參戰方
秦國,晉國
結    果
秦國大勝 晉國大敗
相關記載
《左傳·襄十一年》
發生時間
公元前562年

櫟之役起因

櫟之役,見於史料《左傳·襄十一年》的記載。
東周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時常交戰,並且還要求其他諸侯從屬於自己。
作為弱小諸侯的鄭國夾在兩大強國之間,不知何去何從。若是附屬晉國,勢必遭到楚國的攻擊;若是附屬楚國,勢必被晉國侵犯。儘管晉國在城濮之戰等大敗楚國,在一定程度上是比楚國強大,但是楚國也不是好惹的。假如附屬於晉國,那麼如何使得晉國着急於我鄭國的事,從而使得楚國不敢犯鄭呢?(參見詞條晉楚爭霸
鄭國執政的子展有辦法,他建議跟宋國起紛爭,這樣作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必定帥諸侯伐鄭,那就跟晉國結盟,附屬於晉國。如果楚國生氣,發兵攻打鄭國,那就又跟楚國結盟,附屬於楚國。這樣,晉國一定憤怒,並且發兵伐鄭。如果晉國能夠如此急躁,那我們鄭國就可以順勢對楚國説人家晉國朝發夕至,我鄭國弱小不敢敵對,只好屈服。而楚國因為晉國的緣故,必定不會再犯鄭。 [3] 

櫟之役經過

櫟之役晉國伐鄭

事情似乎本不該與秦國發生關係。
前562年,鄭國邊疆官吏奉命犯宋,宋國發兵伐鄭,大獲全勝而返。鄭國子展發兵抗擊,入侵宋國。 [4]  於是,作為中原霸主的晉國率諸侯伐鄭。鄭國在晉國強大軍力威懾下,連忙同晉國結盟。 [5] 

櫟之役楚求秦助

楚國一聽,這還了得,於是準備發兵。但是考慮到自己雖強,力量終究不夠,便向秦國借兵。與楚國早已結盟的秦國,決定發兵相助楚國伐鄭。 [6]  鄭國又與楚國結盟,表示不敢違背楚子之命。
作為霸主的晉國聽聞是宿敵楚國乾的好事,憤怒不已,帥同諸侯伐鄭。鄭國派人到楚國説,晉國來犯我,您若是能夠賄賂或者以武力退敵,我就服您;楚國沒那個魄力,只得抓捕了鄭國的使者。鄭國就順勢與晉國結盟,附屬於晉國。 [2]  (參見詞條晉楚爭霸

櫟之役秦國襲晉

秦國發兵而來,聽到這個消息,很不樂意,感情我白忙活了?不行。於是秦兵趁着晉國內部空虛而攻打晉國。秦國秦庶長鮑先行抵達,晉國士魴聽聞消息,卻輕視秦人,竟然不怎麼防備。而秦國庶長武率兵從輔氏渡河,與鮑會師,與晉人交戰。 [1] 

櫟之役結局

由於士魴等守將的輕敵心理,加上晉師主力尚未回國,結果秦兵在晉地櫟大敗晉人,凱旋而歸。是為櫟之役。 [1] 

櫟之役戰役影響

晉國將此敗視作奇恥大辱,三年後,發兵伐秦,史稱“遷延之役”。不過遷延之役沒有勝敗,反而是晉國六卿之欒氏死了欒針,成為日後欒氏覆滅的隱患。
參考資料
  • 1.    《左傳·襄公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魴御之,少秦師而弗設備。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
  • 2.    《左傳·襄公十一年》“九月,諸侯悉師以復伐鄭。鄭人使良霄、大宰石□如楚,告將服於晉,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君若能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孤之願也。」楚人執之,書曰「行人」,言使人也。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鄭人使王子伯駢行成。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冬十月丁亥,鄭子展出盟晉侯。十二月戊寅,會於蕭魚。庚辰,赦鄭囚,皆禮而歸之。納斥候,禁侵掠。晉侯使叔肸告於諸侯。公使臧孫紇對曰:「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苟有以藉手,鮮不赦宥。寡君聞命矣。」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廣車、軘車淳十五乘,甲兵備,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鏄磐,女樂二八。”
  • 3.    《左傳·襄公十一年》 “ 鄭人患晉、楚之故,諸大夫曰:「不從晉,國幾亡。楚弱於晉,晉不吾疾也。晉疾,楚將闢之。何為而使晉師致死於我,楚弗敢敵,而後可固與也。」子展曰:「與宋為惡,諸侯必至,吾從之盟。楚師至,吾又從之,則晉怒甚矣。晉能驟來,楚將不能,吾乃固與晉。」大夫説之,使疆埸之司惡於宋。宋向戌侵鄭,大獲。子展曰:「師而伐宋可矣。若我伐宋,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聽命焉,且告於楚。楚師至,吾又與之盟,而重賂晉師,乃免矣。」夏,鄭子展侵宋。”
  • 4.    《左傳·襄公十一年》“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公會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 5.    《左傳·襄公十一年》“四月,諸侯聯軍進攻鄭國。十九日,齊國太子光、宋國向戌先到達鄭國,駐軍在東門外。當天晚上,晉國荀罃到達西郊,往東進攻許國的舊地。衞國孫林父進攻鄭國的北部邊境。六月,諸侯在北林會見,軍隊駐紮在向地。又轉向西北,駐紮在瑣地。包圍鄭國,在南門外顯示軍力。又有軍隊從西邊渡過濟隧。鄭國人畏懼,就向諸侯求和。”
  • 6.    《左傳·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