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檜風·匪風

鎖定
《檜風·匪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古人一般解為懷周的政治抒情詩,今人一般認為是遊子或役夫思鄉的詩。詩人家住西方,而遠遊東土,久滯不歸,因作是詩以寄思鄉之情。詩篇真切動人地展示了在王朝崩潰大動盪時期一些人的內心感受。全詩三章,每章四句,主要採用賦與興的手法,強烈地傳達出那種重大事變給人心中帶來的躁動不安。
作品名稱
檜風·匪風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出    處
《詩經》
作品體裁
四言詩
別    名
匪風

檜風·匪風作品原文

檜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1] 

檜風·匪風註釋譯文

檜風·匪風詞句註釋

⑴檜(kuài)風:即檜地的樂調,《詩經》“十五國風”之一。檜,又寫作“鄶”。檜地在今河南鄭州、新鄭、滎陽、密縣一帶。周平王初,檜國為鄭武公所滅,其地為鄭國所有。
⑵匪風:那風。匪,通“彼”,那。
⑶發:猶“發發”,風疾吹的聲音。一説颳起。
⑷偈(jié):疾馳貌。
⑸顧瞻:回頭望。周道:大道。
⑹怛(dá):痛苦,悲悼。
⑺飄:飄風,旋風。這裏指風勢疾速回旋的樣子。
⑻嘌(piāo):輕快貌。
⑼吊:悲傷,傷悼。
⑽亨(pēng):通“烹”,煮。
⑾溉:洗滌。聞一多風詩類鈔》則以為溉通“摡”,“摡同乞,給予也”。釜:鍋子。鬵(xín):大鍋。
⑿懷:遺,帶給。好音:平安的消息。 [2]  [3]  [4]  [5]  [6] 

檜風·匪風白話譯文

那大風呼嘯起來旗帶飄蕩,那車兒飛奔起來轔轔作響。回顧通周的大道漸行漸遠,心裏陡然湧起無盡的憂傷。
那大風呼嘯而來左右迴旋,那車兒飛奔起來軲轆響轉。回顧通周的大道漸行漸遠,我心裏無盡悲傷好不悽然。
哪位妙手烹製鮮美的河鯉?我願為他當助手洗淨鍋底。哪位朋友準備西歸故鄉去?為我捎回一切安好的訊息。 [3]  [4] 

檜風·匪風創作背景

關於《檜風·匪風》的創作背景,歷來眾説紛紜。《毛詩序》以為檜邦“國小政亂,憂及禍難,而思周道焉”,《鄭箋》曰:“周道,周之政令也。”《孔疏》曰:“上二章言周道之滅,念之而怛傷;下章思得賢人輔周興道:皆是思周道之事。”朱熹詩集傳》雲:“周室衰微,賢人憂嘆而作此詩。”古人把此詩解為一首懷周的政治抒情詩。詩中人非一般的遊子,而是周室東遷,檜逼於鄭的形勢下,逃難於大路的檜國士大夫一流人物。漢王吉《上昌邑王疏》説:“東遷之初,士大夫各以車馬載其孥賄疾驅而至。小國實偪處此,何以安存?故詩人憂之。”便是針對此詩而言的。今人多解為遊子或役夫的思鄉詩。詩人家住西方,而遠遊東土,久滯不歸,因作是詩以寄思鄉之情。 [3]  [4]  [5] 

檜風·匪風作品鑑賞

檜風·匪風整體賞析

《檜風·匪風》全詩三章。前兩章字句略同,意思重複,寫法也一樣。前兩句寫所見之景,後兩句直抒胸中憂思。開篇即進入環境描寫:“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風與車輔存:風疾適見車快,車快益覺風疾。坐在顛狂飛馳的車中,回頭望一望遠去的塵土飛揚的大道,故園越離越遠,前程渺茫難卜,詩中人心中禁不住地悲從中來。他滯留東土,佇立大道旁,見車馬急馳而過,觸動思歸之情。他的心也隨急馳的車輛飛向西方,但是,車過之後,留下一條空蕩蕩的大道和他孤身一人,車去而人竟未去。風、車之急速,他人之已歸去,與自己之滯留不得歸,動與不動,形成多層對比。“顧瞻周道”,描繪詩人彷徨無奈情狀如在目前。這時詩人再也按捺不住滿腔的憂傷,終於噴發出強烈的心聲:“中心怛兮!”其聲如急管繁弦,反映詩人思歸的急切心態。
前兩章是聯吟,易辭申意,重複中有新的感傷。“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風旋起來了,車轉得更輕疾了,人更感到“行邁靡靡,中心搖搖”了。心中之傷由“怛”而“吊”,當有層次上的加深。詩中“周道”含義是雙關的。一方面就詩中意象而言,這是指大道,《詩經》中屢見;另一方面就詩之涵義言,又隱射王道,即文武之道。這就直接關聯到第三章的“烹魚”之喻,它顯然與一般以魚象徵性愛的用法不同,因為這詩無關愛情;這個比喻與治國之道攸關,可聯繫老子所言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來理解。
第三章句法忽變,陡然一轉,以“誰能亨魚?溉之釜鬵”二句起興,興中有比,是在無可奈何的境地中發出的求援呼聲。“誰將西歸?懷之好音”二句,寫詩中人既不得歸,只好託西歸者捎信回家,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但這次着也未必能實現。“誰能”“誰將”均是疑問希冀之詞,還沒有着落。即詩中人只是希望眼前出現一個西歸的人,替他向家鄉捎個好信。這個光明的尾巴只是存在於詩中人的幻想之中,是望梅止渴的表現。既然眼前無此西歸的人,天下也沒有誕生重整河山的賢聖,一路上他的心兒還不免繼續“怛兮”“吊兮”。詩人不説自己如何思鄉殷切,羈旅愁苦,反以“好音”以慰親友,情感至為深厚。 [3]  [4]  [5] 

檜風·匪風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興也。誰能烹魚乎?有則我願為之溉其釜鬵。誰將西歸乎?有則我願慰之以好音,以見思之之甚。但有西歸之人,即思有以厚之也。” [1] 
清代高朝瓔《詩經體注圖考大全》:“此詩之神,全在‘顧瞻周道’中。” [2]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風致絕勝。” [2] 
清代陳震《讀詩識小錄》:“意在筆先,神愴言外。” [3]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檜當國破家亡,人民離散,轉徙無常,欲住無家,欲逃何往?所謂中心慘怛,妻孥相吊時也。……行之偈也,漂搖難安。此何如景況平,果誰為之咎也?非周轍之東不至此。” [5]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
  • 2.    李山 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190-191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85-287
  • 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88-289
  • 5.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366-367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