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肅王

鎖定
楚肅王(?-前370年),羋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楚宣王之兄,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前381年 - 前370年在位。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肅王即位,誅殺了在悼王遺體前作亂殺害吳起的大臣七十餘家。楚肅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茲方,楚國築扞關防禦。楚肅王六年(前375年),魏國攻楚,取榆關。 [3]  楚肅王十年(前371年),魏國攻佔楚國魯陽。楚肅王十一年(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其弟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 [1] 
楚肅王在位時,繼承了悼王的遺志,通過夷滅作亂貴族、收回其封地的形式,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他執政期間,雖然在中原喪失了不少領土,但使民眾得以休生養息,為楚國在宣王、威王時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15] 
本    名
熊臧
別    名
楚肅王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䣙郢 [9]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70年
主要成就
平息動亂,打擊貴族
在位時間
前381年 - 前370年
諡    號
肅王

楚肅王人物生平

楚肅王平息動亂

楚肅王是楚悼王之子。楚悼王在位時,任用吳起變法,因此引起了舊貴族的不滿。 [5]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剛去世,舊貴族便要射殺吳起,吳起無計可施時跑入楚悼王的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羣臣亂王”,但貴族並沒有因此而停息,繼續射殺吳起,亂箭射中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肅王繼位後便以傷害悼王的屍體之罪來收捕作亂貴族七十餘家,並處以三族之刑。 [5] 
楚肅王在平定動亂之餘,收回了這些作亂大臣的封地。當時,封君權力較大但沒有發兵權,因此亂臣之一陽城君逃跑後,他的好友孟勝只能率一百八十名墨家子弟為他守衞封地。 [8]  楚肅王派軍隊進攻,孟勝和跟從他的墨家子弟全部戰死,而陽城君的封地也就被楚肅王收回了。 [7] 

楚肅王遷都守成

一説貴族攻殺吳起之亂後,楚肅王從䣙郢遷居肥遺郢避禍;後來發生旱災,又將國都遷至鄩郢(一説即紀郢,今湖北荊州紀南城)。 [10]  另一説從䣙郢到鄩郢的遷徙是在楚悼王時期完成的。 [9]  [11]  但不論採用何種説法,目前學者基於考古遺蹟已經基本認定,至遲至楚肅王時期紀南城已成為楚國國都。 [12] 

楚肅王失地去世

楚肅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茲方(一説荊州松滋 [6] 一説魚復扞關以西 [3]  ),楚被迫築扞關(一説今湖北宜昌長陽縣 [6]  ,一説今重慶奉節縣東的魚復扞關 [3]  ),進行防禦。 [2] 
楚肅王六年(前375年),魏國正圖謀遷都大梁,因而攻楚,攻佔了大梁西南的榆關(河南中牟縣 [4]  ),十餘年後魏國便順利遷都大梁。而韓國則趁這年魏楚大戰之機攻滅鄭國,並遷都至鄭(今河南新鄭)。 [3] 
楚肅王十年(前371年),魏國遣軍攻佔魯陽今河南魯山縣 [4]  ,魯關以北)。 [17] 
楚肅王十一年(前370年),在位十一年的楚肅王去世,因其無子,其弟弟熊良夫繼承王位,是為楚宣王 [20] 

楚肅王為政舉措

楚肅王政治

平息動亂
楚肅王面對貴族作亂攻殺吳起的行徑,採取了軟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楚肅王夷滅了作亂貴族的三族,收回他們的封地,從而沉重地打擊了貴族勢力。 [15]  劉玉堂評價此事的影響説:“隨着大量舊貴族的死亡和出逃,其食邑或室田的廢除,封建領主制下的貴族土地佔有制便空前削弱了……為楚國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13] 
另一方面,楚肅王與舊貴族勢力妥協,廢除了部分吳起變法的政策,包括“三世而收爵祿”、“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等。肅王之世後,封君仍然可以世襲;封君分封位置從發達地區逐漸分散到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但仍然遠離窮鄉僻壤之地。通過這樣的妥協,楚肅王有效維持了國內政局的穩定。 [14] 
打壓封君
經過以上動亂,楚肅王認清了封君勢力對楚國的威脅,因此在施政時就有意採取打壓封君的舉措。其一,楚肅王在位時未出現新分封的封君,避免了封君勢力繼續膨脹。 [15]  其二,對於已有的封君,約悼王至宣王時期,朝廷削減了他們的封地。以平夜君家族為例,在悼王時期他的封地與大縣相當,而到了宣威之世時他的封地便已被分割成了至少兩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保留作封地,其餘部分設縣管理。為了與封君勢力相互妥協,楚王在短期內往往將原有封君的族人任命為新分割縣的官員,以尋求中央與地方的平衡。通過幾代楚王的努力,到戰國中後期,單個封君的封地和權力都較戰國前期大大縮小了,已經不能對中央構成威脅。 [14]  [16] 

楚肅王軍事

楚肅王在位時,對外處於守勢。他先後敗於蜀國魏國,失去了榆關、豫東、豫西的許多領土。 [18]  在楚晉爭鄭中,韓國消滅了當時依附於魏的鄭國 [8]  ,從此楚國不再有控制新鄭地區的可能。這些失利標誌着戰國早期晉強楚弱的格局的完成。 [19] 

楚肅王歷史評價

張正明:①假如肅王也是反對變法,他就會把這事定為吳起的死罪,而置亂黨於不問。②肅王時,雖然在邊境衝突中喪失了一些城邑,但使民眾得以休生養息,為宣王時的恢復和威王時的振興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15] 

楚肅王人際關係

父親:熊疑,即楚悼王 [1] 
弟弟:熊良夫 ,即楚宣王 [1]  [22] 
侄子:熊商,即楚威王 [1] 

楚肅王史料索引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1]  [22] 
呂氏春秋·開春論》《呂氏春秋·離俗覽》 [21]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29]
  • 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於是楚為扞關以距之。【史記正義】荊州松滋縣古鳩茲地, 即楚茲方是也。
  • 3.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221-222, 248-250
  • 4.    朱本軍.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353, 360
  • 5.    《呂氏春秋·開春論》“貴卒”:吳起……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羣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吳起之智可謂捷矣。
  • 6.    朱聖鍾.《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魚復扞關考[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02):83-84+105.
  • 7.    《呂氏春秋·離俗覽》“上德”: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羣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鉅子於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鉅子於我矣,當聽。”遂反死之。
  • 8.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2
  • 9.    清華簡《楚居》:至悼哲王猶居䣙郢。中謝起禍,焉徙襲肥遺。邦大瘠,焉徙居鄩郢。
  • 10.    尹弘兵.楚都紀南城探析:基於考古與出土文獻新資料的考察[J].歷史地理研究,2019,39(02):46-57+160-161.
  • 11.    陳民鎮:清華簡《楚居》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23-01-30]
  • 12.    尹弘兵.紀南城與楚郢都[J].考古,2010(09):55-65.
  • 13.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21
  • 14.    鄭威.楚國封君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208, 226-229, 234-235, 241-246
  • 15.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84-286
  • 16.    鄭威.吳起變法前後楚國封君領地構成的變化[J].歷史研究,2012(01):24-35+190.
  • 1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十年,魏取我魯陽。
  • 18.    宋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45
  • 19.    陳穎飛.楚悼王初期的大戰與楚封君——清華簡《系年》札記之一[J].文史知識,2012(05):105-107.
  • 20.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
  • 21.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2-01]
  • 2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3-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