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悼王

鎖定
楚悼王(?- 前381年 ),羋姓,熊氏,名疑(一作類),楚聲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楚聲王六年(前402年),楚聲王被“盜”所殺後,熊疑與王子定爭奪王位。熊疑勝出,為楚悼王,王子定出奔。 [5]  楚悼王二年(前400年),鄭、晉聯軍為送王子定回國奪位,伐楚至桑丘,不克而還。 [9-10]  楚悼王三年(前399年)至次年,楚軍攻打鄭國,大獲全勝,迫使鄭國背晉結楚。 [15]  楚悼王五年至十一年(前397-391年),楚國與三晉戰事不斷,先後爆發武陽之戰、負黍之戰、大梁榆關之戰,楚軍勝少負多,形勢十分不利。楚悼王十二年(前390年)後,吳起入楚。 [28]  楚悼王遂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設立宛郡、打擊封君、裁冗削祿、改政移風、獎勵耕戰,使楚國快速富強起來。 [54]  其後楚國對外擴張,“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威震諸侯。 [32]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就在楚軍於前線接連獲勝之際,楚悼王去世,諡號“悼哲”。 [6]  [41]  在他死後,貴族大臣作亂攻殺吳起。楚肅王即位後,誅滅亂黨、打擊貴族勢力。 [42] 吳起變法的絕大多數政策被廢止,改革宣告失敗。 [57] 
本    名
熊疑
別    名
熊類
楚悼王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郢都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81年
主要成就
吳起變法,富國強兵
南平百越,北卻三晉
在楚國開創制,建立常備軍
在位時間
前402年 - 前381年
諡    號
悼哲 [6] 

楚悼王人物生平

(注:人物生平目錄按照《史記》的楚悼王在位二十一年(前402年-前381年)的版本整理,詳見目錄即位年份爭議。)

楚悼王爭位服鄭

楚聲王六年(前402年),楚聲王為盜所殺。楚聲王死後,熊疑(一作熊類 [4]  )和王子定爭位。最終熊疑在國人擁立下勝出並即位,是為楚悼王。 [3]  [5]  而王子定則出奔,一説前往鄭國 [7] 
楚聲王在位期間,楚鄭關係良好。但或因王子定的出奔,鄭國背楚從晉(指三晉,下同)。 [7]  楚悼王元年(前401年),鄭國進犯犢關,陽城君(諡桓定)率犢關守軍與其在桂陵交戰,結果出師不利,景之賈、舒子共戰死。 [8]  楚悼王二年(前400年),鄭、晉為送王子定回國奪位,合軍伐楚,攻至桑丘(今河南新蔡縣東南 [11]  [10]  。魯陽公率軍與晉軍交戰,晉軍撤兵,沒能成功扶持王子定上位。 [9] 
楚悼王三年(前399年),楚國將榆關(今河南新鄭東北)歸還給鄭國(一説在三晉壓力下歸還 [14]  一説籠絡鄭國但效果不佳 [13]  )。 [12]  或雲在此年,王子定奔晉。 [7]  不久郎莊平君又率楚師襲鄭,將榆關奪回。 [14]  在此戰中楚師與鄭皇子、子馬、子池、子封子所率鄭軍交戰,楚軍渡河攻之,鄭軍逃到蔑地,被楚軍包圍。戰爭進行到次年 [16]  ,最後鄭軍投降,將士都被俘虜押送回楚國。鄭太宰欣也在鄭國起事,誅殺了鄭相子陽。 [15] 
楚悼王四年(前398年),楚國將俘虜的鄭國將士送回鄭國,與鄭國和好。 [17]  至此,鄭國又背晉合楚,楚國在晉楚爭鄭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18] 

楚悼王楚晉之爭

武陽之戰
楚鄭和好後,三晉不肯善罷甘休,繼續攻打楚國。楚悼王四年(前398年),晉軍包圍並攻下了楚國的津、長陵。而楚悼王則派魯陽公圍攻招降了三晉的郜,作為對長陵之戰的報復。 [19] 
次年,即楚悼王五年(前397年),楚晉戰爭升級了。韓取(韓烈侯)、魏擊(魏武侯,時為魏太子)親率大軍包圍楚國的武陽,作為對郜之戰的報復。面對大軍的進犯,楚悼王一邊命令平夜君(諡悼武)派人向齊國陳氏家族求援(此時陳氏即田氏已執掌齊國大權,即將田氏代齊),一邊命令魯陽公率楚軍救援武陽。楚國援軍趕到武陽城下,在甲戌日與晉軍交戰,結果楚軍大敗,魯陽公、平夜君、陽城君全部戰死。楚兵把旗幟、軍帳和戰車全部拋棄,如喪家之犬般向楚國內地潰逃。楚國城池也被晉軍攻克了不少。丙子日,齊國援軍趕到巖地,晉軍忌憚之下撤兵回國,與楚休戰。 [20]  於是王子定不得不離開了三晉,流亡到了陳地。 [7] 
助鄭擊韓
晉楚之間的和平未能維持多久。短短三年後,即楚悼王八年(前394年),因鄭國的負黍(今河南登封縣西南)叛鄭歸韓 [21]  楚國出兵支援盟國鄭國,派新任魯陽公帶兵在鄭國境內築城。 [23] 
楚悼王九年(前393年),楚軍就攻打韓國,奪取了負黍。 [24]  在本次戰役中,魯陽公和韓軍戰至日暮,相傳他三次揮舞兵器趕回太陽,最終贏得了勝利,成語“揮戈回日”由此而來。 [18]  [22] 
大梁、榆關之戰
楚悼王十一年(前391年),三晉向楚國發起反擊。三晉聯軍大敗楚師於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榆關,其中大梁被晉軍奪取,榆關仍屬楚所有。 [11]  當時楚國與秦國邊境也有摩擦 [13]  ,因楚被晉大敗,便只得“厚賂於秦”,與秦國和好並請求援助。 [25]  秦國於是出兵助楚,攻佔韓國宜陽的六邑 [26]  ,三晉轉而對付秦國,楚國所受的壓力才減輕了。 [50] 

楚悼王吳起變法

吳起入楚
楚悼王(遊戲《三國志12》中的君主) 楚悼王(遊戲《三國志12》中的君主)
在楚悼王在位前期,楚國與晉國接連交戰,敗多勝少。楚國封君雖然許多都盡忠報國,戰死者甚多,但“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容易造成“逼主虐民”的局面,也是一大問題。 [27]  面對這一情形,楚悼王急需物色一名賢才,為他富國強兵。
楚悼王十二年至楚悼王十九年(前390年至前383年)間的某一年 [11]  [31] 吳起因遭到讒害,受到魏武侯的猜疑,於是離開魏國,投奔楚國。 [28]  楚悼王早就聽説過吳起的賢名 [51] 吳起來到楚國後,立即得到了楚悼王的看重,被任命為重鎮宛郡郡守防禦魏、韓。 [14]  吳起積極巡視下轄縣,悉心治理宛郡。 [29]  一年後,楚悼王便升吳起為令尹 [30] 
變法改革
吳起擔任令尹後,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具體措施有:
  • 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33] 
  •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 [27] 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34] 
  • 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33] 
  •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羣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35] 
  •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35] 
  •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一説湖北宜昌,一説湖北江陵)。 [36] 
由吳起領導並得到楚悼王全力支持的變法,取得了巨大成果。原來“貧國弱兵”的楚國很快強盛起來了。

楚悼王平越卻晉

在吳起變法取得一定成效後,楚國便開始對外擴張,史稱“吳起相楚,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32] 
吳起首先做的,是征服了南方五嶺一帶的百越部落,取得洞庭(今湖南、江西南部)和蒼梧(湖南、廣西間)。 [37]  自楚國征服蒼梧以來,中原與嶺南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就進一步加強了。此後,吳起又北上征伐陳、蔡之地。關於“北並陳、蔡”的性質,一説陳蔡已亡,此舉是鞏固楚國所佔陳蔡舊地; [14] 一説陳蔡已亡,此舉是奪回被韓魏侵佔的部分陳蔡之地 [50]  ;還有一説是陳蔡已復國,此舉意在蠶食陳國和蔡國土地。 [7] 
趙楚與魏衞交戰示意圖 趙楚與魏衞交戰示意圖 [14]
楚悼王十九年(前383年),趙國攻打衞國,魏國救衞,雙方發生激戰。戰爭持續到了第三年,即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時,楚出兵救趙伐魏。楚的先鋒在吳起指揮下,深入魏地,越過黃河,與魏戰於州(今河南温縣東北)西,隨後楚的大軍攻出梁門(大梁西北的關塞),駐屯於林中(梁門之北),切斷了魏河內地區和河東國都安邑之間的聯繫,造成魏國破碎而危急的局勢。趙憑藉楚如此鋭利的攻勢,進攻魏的河北地區,火攻棘蒲(今河北魏縣南),取得大勝,於是南下攻克了魏的黃城(今河南內黃西)。 [14]  [38-39]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給趙、魏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14]  從此趙魏關係進一步破裂,魏國已經無法整合三晉對楚作戰了。 [13] 

楚悼王羣臣亂王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就在楚軍於前線接連獲勝之際,楚悼王去世。吳起前往治喪處,仇視他的楚國貴族們紛紛用箭射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馬上喊道:“羣臣作亂,謀害我王。”貴族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40] 
楚悼王的喪事料理完後,楚悼王的兒子熊臧繼位,是為楚肅王 [41]  按照楚國法律的規定,“麗兵於王屍者”,將被誅滅三族。 [40]  楚肅王根據這條法規,命令尹把射殺吳起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並收回其封地 [43]  ,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42] 

楚悼王為政舉措

楚悼王政治

主詞條:吳起變法
楚悼王善於識人,敢於用人,鋭意革新。他任用吳起進行變法,使楚國出現了強盛局面。主要有以下舉措。
開創郡制
楚悼王設置宛郡,派吳起擔任宛郡郡守,是楚國曆史上首次出現郡的記載。郡縣制的出現,增強了楚國對邊地的控制,有助於邊境的攻守,也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14] 
打擊封君
戰國早期,楚國經歷了從春秋采邑制向戰國封君制的過渡。到了楚悼王時期,楚國已經有了諸多封君。他們的封地可以世襲,位置主要集中在南陽江漢淮潁等楚國最富庶的地區,為楚王的統治帶來了阻礙。針對這一情況,吳起變法規定在三代後收回封君封地,並將貴族遷往地廣人稀的偏遠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封君勢力。在悼王、吳起去世後,“三世而收爵祿”的政策被廢止,但封君的分封位置則趨向分散化,這其中就有吳起變法的影響。 [53] 
裁冗削祿
面對楚國冗官冗祿的問題,吳起裁撤不重要的閒職職位,降低官員的俸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供給,並逐漸取消世祿制 [55]  ,把節省下來的開支用於練軍強兵。 [33] 
改政移風
吳起制訂並公佈法令 [33] 統一楚國風俗,禁止朋黨勾結和私人請託 [54]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這樣,就能使楚國羣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35] 
獎勵耕戰
吳起鼓勵人民從事農耕和戰鬥,禁止遊民不事生產,禁止縱橫家遊説,從而“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經過吳起的改革,楚國軍事實力大幅提升,有了“兵震天下”之稱。 [54] 

楚悼王軍事

軍備制度
吳起到楚國後,幫助楚悼王建立了楚國最早的常備軍體系。春秋時期,列國普遍實行的是徵兵制,服兵役的士兵沒有軍餉,戰事結束就解散回家;而到了戰國時期,募兵制也流行起來,作為對徵兵制的補充。吳起在建立魏武卒後,又教楚悼王“裁減百官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這支經過選拔和專門訓練、需要用俸祿和爵秩供養的精鋭之師,就是楚國招募的常備軍了。 [14] 
對外戰爭
楚悼王時期,楚晉之間征戰頻頻,有勝有負。總體來説,楚國處於劣勢,延續了楚簡王以來晉強楚弱的格局。楚國在與三晉的爭端中,先後丟失武陽、大梁等重鎮和其他城邑。經過吳起變法,楚國國勢轉強,奪回了部分陳蔡之地,並在救趙伐魏中重創魏軍,但未能收復大梁。 [18] 
而在對百越作戰方面,楚國向南征服了大片土地,包括今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北部。楚悼王對這些地區的征服,將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帶入了這些地區,加強了中原和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併為楚國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 [14] 

楚悼王外交

面對三晉、尤其是魏國的威脅,楚悼王善於尋找盟友,用外交手段遏制魏國的發展。在位初期,與三晉爭鄭,使鄭國懾服。 [18]  中期,交好齊、秦兩國,請求他們援楚,避免了晉軍給楚國造成更大損失。 [20]  [50]  後期,又應趙國的請求援趙伐魏,拉攏趙國,分化了三晉。 [38]  這些舉措,無疑改善了楚國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楚國的發展。

楚悼王歷史評價

蔡澤:慈仁任忠,惇厚舊故,其賢智與有道之士為膠漆,義不倍功臣。 [48] 
司馬睿:昔吳起為楚悼王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除廢公族疏遠,以附益將士,而國富兵強。 [47] 
曾公亮:楚悼王急於政令,故躁。 [49] 
張正明:悼王不甘坐困,沉重的打擊促使他謀求富國強兵之術。 [50] 
劉玉堂:①楚國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轉化至悼王之世才明朗化。②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打擊舊貴族領主……(悼王死)“夷宗死者七十餘家”……封建領主制下的貴族土地佔有制便空前削弱了。 [52] 

楚悼王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輩
父親
熊當
平輩
兄弟
熊定
王子定 [9] 
子輩
長子
熊臧
次子
熊良夫
兒子
東宅公
望山楚墓墓主悼固祖父,任東宅縣公 [56] 
孫輩
孫子
熊商
悼氏後裔
悼滑
召滑楚懷王大臣,滅越 [56] 
悼齒
淖齒楚頃襄王大臣,誅殺齊湣王 [56] 

楚悼王人物爭議

根據《史記》,可知楚悼王在位二十一年(前402年-前381年)。在清華簡《系年》公佈前,這向來是學界共識。 [2] 
但《系年》第22章楚聲王元年下“宋悼公卒”與晉齊長城之戰(即三晉伐齊之戰)的記載,使學術界出現了不同聲音。清華讀書會及李鋭、陶金、馬衞東、蘇建洲、白光琦、鄭伊凡與張馳等人認為 [59]  ,應將楚聲王元年繫於晉齊長城之戰的前404年,這樣宋悼公卒年也符合錢穆之説,可以一舉解決兩個問題。這樣一來,楚聲王就是在位四年(前405年-前401年),而楚悼王必然在《系年》的“楚聲王四年”後才能即位,也就是修訂為前401年即位了。 [60] 
但董珊、馬楠、吉本道雅、楊蒙生等人認為,《史記》無誤,楚聲王確實在位六年(前408-前402年)。他們提出,應將“楚聲王元年”下記載的各事分開觀之,繫於不同年份,這樣就解決了晉齊長城之戰的問題。對於宋悼公卒年,他們既不從楊寬,也不從錢穆,而是根據《系年》繫於楚聲王元年(前407年)。按照這一説法,楚悼王就還是按《史記》的前402年即位了。 [59] 

楚悼王史料索引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1-2]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44] 
清華簡系年 [45] 

楚悼王藝術形象

楚悼王文學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六回中,楚悼王重用吳起,富國強兵。 [46] 

楚悼王影視形象

2019年《風雲戰國之列國》:龐顯東飾演楚悼王。 [58]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3-29]
  • 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29]
  • 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
  • 4.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悼王類。
  • 5.    《資治通鑑·卷一》:盜殺楚聲王,國人立其子悼王。
  • 6.    《清華簡·系年》:(聲)王即世,悼哲王即位。
  • 7.    劉全志.清華簡《系年》“王子定”及相關史事[J].文史知識,2013(06):24-30.
  • 8.    《清華簡·系年》:鄭人侵儥關(犢關),陽城桓定君率犢關之師與上國之師以交之,與之戰於珪陵(桂陵),楚師亡功。景之賈與舒子共止而死。
  • 9.    《清華簡·系年》:明歲,晉[貝重]餘率晉師與鄭師以入王子定。魯陽公率師以交(邀/徼)晉人,晉人還,不果入王子。
  • 10.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我,至桑丘。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楊寬案:乘丘乃桑丘之誤。)
  • 11.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203-204, 221-220, 222-223
  • 12.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悼王三年歸榆關於鄭。
  • 13.    宋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4, 126-128
  • 14.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50, 294-297, 677-679
  • 15.    《清華簡·系年》:明歲,郎莊平君率師侵鄭,鄭皇子、子馬、子池、子封子率師以交(邀/徼)楚人,楚人涉氵禾(氾?),將與之戰,鄭師逃入於蔑。楚師圍之於蔑,盡逾(降)鄭師與其四將軍,以歸於郢。鄭太宰欣亦起禍於鄭,鄭子陽用滅,無後於鄭。
  • 16.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悼王四年敗鄭師,圍鄭。鄭人殺子陽。
  • 17.    《清華簡·系年》:明歲,楚人歸鄭之四將軍與其萬民於鄭。
  • 18.    陳穎飛.楚悼王初期的大戰與楚封君——清華簡《系年》札記之一[J].文史知識,2012(05):105-107.
  • 19.    《清華簡·系年》:晉人回(圍)津、長陵,克之。王命平夜武君率師侵晉,逾(降)郜,止灷阝公涉澗以歸,以復長陵之師。
  • 20.    《清華簡·系年》:厭(?)年,韓取(韓烈侯)、魏擊(魏武侯,時為太子)率師回(圍)武陽,以復郜之師。魯陽公率師救武陽,與晉師戰於武陽之城下,楚師大敗,魯陽公、平夜悼武君、陽城桓定君,三執珪之君與右尹昭之竢死焉,楚人盡棄其旃幕車兵,犬逸而還。陳人焉反而入王子定於陳。楚邦以多亡城。楚師將救武陽,王命平夜悼武君李(使)人於齊陳淏求師。陳疾目率車千乘,以從楚師於武陽。甲戌,晉楚以戰。丙子,齊師至巖,遂還。
  • 21.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韓烈侯六年救魯,鄭負黍反。”又同書《卷四十二·鄭世家》:“鄭君乙立二年,鄭負黍反,復歸韓。”
  • 22.    《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之,日為之反三舍。
  • 23.    曾侯乙簡、包山簡:魯陽公以楚師後城鄭之歲。李學勤教授已指出“城鄭之歲”是公元前394年。見李學勤.論包山楚簡魯陽公城鄭[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31-32.
  • 24.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悼王九年伐韓取負黍。(《楚世家》同)
  • 25.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悼王]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楚厚賂秦,與之平。
  • 26.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公九年伐韓宜陽,取六邑。(《韓世家》同)
  • 27.    《韓非子·和氏》: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顧廣圻雲:當作才減,才裁同字)百吏之祿秩,以奉選練之士。”
  • 28.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僕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 29.    《説苑·指武》:吳起為苑守,行縣,適息,問屈宜臼曰:“王不知起之不肖,以為苑守,先生將何以教之?”屈公不對。
  • 30.    《説苑·指武》:吳起為苑守,行縣,適息……居一年,王以為令尹。
  • 31.    《韓非子·和氏》: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吳起枝解於楚。
  • 32.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相楚,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 33.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 34.    《呂氏春秋·開春論·貴卒》:吳起謂荊王曰:“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餘,臣不得而為也。”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
  • 35.    《戰國策·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吳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圖譭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兇。
  • 36.    《呂氏春秋·義賞》:郢人之以兩版垣也,吳起變之而見惡。(《呂氏春秋》注云:“教之用四。”)
  • 37.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及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
  • 38.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敬侯]六年借兵於楚伐魏,取棘蒲。
  • 39.    《戰國策·齊策五·蘇代説齊閔王》:衞非強於趙也……藉力於魏而有河東地。趙氏懼。楚人救趙而伐魏,戰於州西,出梁門,軍舍林中,馬飲於大河。趙得是藉也,亦襲魏之河北,燒棘蒲,墜黃城。
  • 40.    《呂氏春秋·開春論·貴卒》:吳起……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羣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吳起之智,可謂捷矣。
  • 4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悼王]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肅王臧立。
  • 42.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 43.    《呂氏春秋·上德》:荊王薨,羣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
  • 44.    三家注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18]
  • 45.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
  • 46.    東周列國志:吳起殺妻求將 騶忌鼓琴取相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18]
  • 47.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太興)二年……詔曰……昔吳起為楚悼王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除廢公族疏遠,以附益將士,而國富兵強。
  • 48.    《史記·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惇厚舊故,其賢智與有道之士為膠漆,義不倍功臣,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今主親忠臣,不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君之設智,能為主安危修政,治亂彊兵,批患折難,廣地殖穀,富國足家,彊主,尊社稷,顯宗廟,天下莫敢欺犯其主,主之威蓋震海內,功彰萬里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商君、吳起、大夫種?”應侯曰:“不若。”
  • 49.    《武經總要·前集·卷九》:楚性弱(江淮之間,地薄水淺,人性怯懦),其地廣,其政躁,其人疲,故整而不久(楚悼王急於政令,故躁。疲者,整而不能久也)。
  • 50.    張正明.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80-285
  • 51.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 52.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21
  • 53.    鄭威.楚國封君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39-47,199-208
  • 54.    《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南收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説之士無所開其口,禁朋黨以勵百姓,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
  • 55.    《淮南子·道應訓》:吳起為楚令尹,適魏(“魏”當為“息”字之誤),問屈宜若曰:“王不知起之不肖,而以為令尹,先生試觀起之為人也。”屈子曰:“將奈何?”吳起曰:“將衰楚國之爵,而平其制祿,損其有餘而綏其不足,砥礪甲兵,時爭利於天下。”屈子曰:“宜若聞之,昔善治國家者,不變其故,不易其常。今子將衰楚國之爵,而平其制祿,損其有餘而綏其不足,是變其故,易其常也。行之若不利。宜若聞之曰:‘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人之所本也。’今子陰謀逆德,好用兇器,始人之所本,逆之至也。且子用魯兵,不宜得志於齊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於秦而得志焉。宜若聞之,非禍人不能成禍,吾固惑吾王之數逆天道,戾人理,至今無禍,差須夫子也。”吳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子曰:“成形之徒,不可更也,子不若敦愛而篤行之。”(《説苑·指武》第四章大體相同)
  • 56.    田成方. 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126-128.
  • 57.    《韓非子·問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
  • 58.    第3集 楚國篇:貴族之殤(演職員表出現於視頻第58:59後)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01-18]
  • 59.    楊蒙生.三晉伐齊前後齊國一方人物史蹟初考——以清華簡《系年》為中心[J].文獻,2020(01):33-48.
  • 60.    李鋭.由清華簡《系年》談戰國初楚史年代的問題[J].史學史研究,2013(02):100-104+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