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裕民

鎖定
楊裕民(1889年 - 1939年7月21日),原名彥倫,字燦如,又名楊十三。河北遷安楊團堡人。中國著名造紙專家,抗日民族英雄、留美博士、大學教授。 [5] 
中文名
楊裕民
別    名
楊彥倫
楊十三 [5]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北省遷安縣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39年7月21日
主要成就
抗日民族英雄
出生地
河北省遷安市楊團堡村

楊裕民人物生平

1889年楊裕民出生於河北省遷安縣楊團堡村一個書香門第。早年在天津當學徒。先後入北京工藝學堂、天津南開中學、河北省立工藝專門學校學習,後任天津直隸省工業實驗所化學工業科技員。
1920年,赴美國留學。1923年回國,曾任河北省立工藝試驗所化學工藝課課長、河北省工業學院教授兼齋務主任等職,長期從事化學科研和文化教育工作。
1931年,首創“鹼法亞硫酸鹽葦漿造紙技術”。九一八事變後,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3年,動員羣眾協助國民黨陸軍第二十九軍在喜峯口對日作戰。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7月30日,日軍攻佔天津,楊裕民目睹居民顛沛流離的亡國慘狀,毅然投筆從戎。他四處奔走,號召大家為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而獻身。同年9月,加入華北人民抗日自衞會任委員。並同李運昌李楚離一起,建立了華北人民抗日自衞委員會冀東分會和冀東抗日聯軍。
1938年春,任第一路軍政治部主任。同年7-8月,協同八路軍鄧(華)宋(時輪)支隊與日偽作戰50餘次,曾收復玉田等15座縣城。
1939年7月21日,赴晉東南八路軍總部學習時,因奔勞過度,心臟病復發,在屯留縣逝世。八路軍總部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朱德致悼詞,毛澤東獻輓聯。 [2] 

楊裕民冀東起義

1938年3月,楊裕民滿懷愛國激情,毅然投筆從戎,和子女楊效昭、楊效棠(永進)同到冀東,投入了黨所領導的起義暴動,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住在遵化縣地北頭村洪麟閣家,在李楚離的指導下,和洪麟閣秘密策劃起義事宜,親自到灤縣、樂亭、豐潤等縣參加秘密動員工作,並參加了中共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縣田家灣子召開的軍事會議。他和當時冀東黨的負責人李運昌、李楚離、胡錫奎及愛國人士洪麟閣、民團頭目高志遠等一起,研究暴動前的準備工作和暴動後的有關問題。後在灤縣多餘屯開會,成立冀東人民抗日聯軍,公推高志遠為司令,李運昌、洪麟閣為副司令,楊裕民為洪麟閣部的第一路軍政治部主任。
由於地北頭村漢奸劉秉忠向敵人告密,豐潤縣沙流河偽警民團突然包圍了洪麟閣的家,進行“圍剿”查抄。洪麟閣、楊裕民指揮暴動隊員擊退偽警,然後將隊伍轉移到玉田縣的小狼山。1938年7月7日,豐潤、玉田的日偽軍千餘人將洪麟閣和楊裕民領導的暴動隊包圍在小狼山。當時,洪、楊只帶百餘人,因預定7月16日起義,隊員們分散隱蔽在各縣、村,倉促中無法通知集中。時值暴雨,楊裕民掩護洪麟閣帶少數警衞員突圍去玉田十里坨,找到李楚離、楊效昭和二總隊楊受青,帶隊應援小狼山。楊裕民送走洪麟閣後,與敵人周旋戰鬥,堅持到深夜,轉移到魯家峪。敵人尾隨緊迫,豐潤、玉田、遵化三縣日偽軍1500餘人將楊裕民圍困在魯家峪。第三天,洪麟閣帶二總隊趕到援救,才於深夜衝出重圍。楊裕民認為已經暴露,於是決定於7月9日提前起義。
為提高抗聯戰士的政治素質和學習八路軍的游擊戰術,楊裕民積極抓緊對抗聯部隊的政治思想建設,選派抗聯幹部50餘人到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部受訓,使這支農民武裝隊伍的政治素質與戰鬥力不斷提高。
9月底,楊裕民主持在窩洛沽召開會議,傳達八路軍四縱隊在九間房召開的軍事聯席會議精神。參加會議的有李楚離、洪麟閣和楊受青等。楊裕民説:“青紗帳已倒,會議決定抗聯部隊到平西整訓。”在抗聯部隊奉命西進到平西整訓途中,在薊縣馬伸橋附近的台頭村遭到敵重兵襲擊,洪麟閣壯烈犧牲。楊裕民幸獲脱險,部隊繼續轉移,迂迴向平西挺進。行至潮白河時,西進的路被敵人切斷了,第三路軍指揮部決定楊裕民帶連以農、馬溪山等二十幾名幹部,從另一條秘密路線去平西。

楊裕民前線病逝

1939年春,楊裕民受朱德總司令電召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從事軍事工作。同年夏,日軍分九路向八路軍總部大舉進攻,楊裕民跟隨總部轉移。途中他的胃病老毛病再次復發,而且比歷次都嚴重,只好躺在擔架上跟隨警衞部隊在太行山的濁漳河一帶和敵人兜圈子。由於長時間的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醫療,又時逢盛夏酷暑、陰雨連綿的季節,他的病情日益惡化。7月2日,因感冒而轉心臟麻痹病,處於昏迷狀態,在病中囈語,盡為讚揚抗日軍隊、痛罵日軍漢奸、反對磨擦之片斷詞句。朱德、彭德懷和左權等總部首長對他關懷備至,在敵情萬分緊張和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每日都要探望他的病情。總部首長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他感動至極,也深深感到革命志願未竟,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正是祖國和人民需要他的時候,他卻輾轉於擔架病牀之上,心急如焚。朱德瞭解到他在病重時還念念不忘回冀東的心情,就安慰他説:“不要回冀東去了,在哪兒都是抗戰。就留在總部吧!”讓他在總部搞工業。
1939年7月21日下午6時,楊裕民隨部隊轉移到太行山黎城縣上遙鎮附近,與前來“掃蕩”的敵寇遭遇。當時,正是滂沱大雨,這裏是個山灣子,河牀狹窄,水流湍急,由警衞部隊掩護到濁漳河岸邊,經激戰,涉過了河,處於重病垂危的楊裕民,在擔架上經不起激烈的顛簸和搖擺,心臟停止了跳動,為抗日救亡戰鬥到最後一口氣。楊裕民捨身為國,鞠躬盡瘁,積勞病歿,終年50歲。他在臨終前,還反覆囑咐連以農、馮於九:“你們要緊緊地跟共產黨走!抗日的意志不能消沉,共產黨、八路軍叫我們幹啥就幹啥。中國若沒有共產黨、八路軍,日本鬼子是打不出去的,也告訴在‘抗大’學習的那幾個人,好好學習、工作!”

楊裕民家庭

妻:司湘雲 [10] 
子:楊效棠(楊永進) [9] 楊津生 [12] 
女:楊效昭(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協和醫學院醫務部幹事,丈夫李楚離 [7] 楊效蓮(田茵) [10] 楊曉田 [10] 楊曉苓 [12] 
侄:楊秀峯 [8] 楊效賢(楊介人) [11] 

楊裕民人物紀念

楊裕民病逝後,八路軍總部為了表彰楊裕民對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堅貞不渝的高貴品德,在襄垣縣土河村召開了追悼大會,由朱德總司令主持,彭德懷副總司令致悼詞。悼詞中説:楊裕民的逝世,使我軍失去了一位親密合作的忠實朋友,使冀東人民失去了他們的抗日領袖,使我們國家失去了一位愛國熱情極高的科學家。楊裕民是廣大知識分子、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榜樣。 [3] 
重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於1938年9月18日在沙坪壩南渝中學禮堂為楊裕民召開了追悼大會。追悼會的發起人有韓舉賢、高韶亭張伯苓劉清揚、張中庸、於樹德魏明初、王仙槎、董必武葉劍英等,董必武、葉劍英代表十八集團軍參加了追悼會,董必武在會上講了話,稱讚楊裕民對抗戰有功,有愛國正義感。
全國解放後,1950年10月2日人民政府將楊裕民遺骨移葬於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1950年10月21日,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落成,舉行了安葬左權左權將軍暨楊裕民等烈士公祭大會,楊裕民教授被安葬在左權將軍墓旁。 [5] 
2014年9月,楊裕民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1] 

楊裕民輓聯

毛主席題送的輓聯:
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於先生猶見典型。 [3] 
朱總司令題送的輓詞:
渤海毓雄,民族之傑;
靄靄風儀,異質挺特;
冀東義起,倭奴氣懾;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3] 
董必武、葉劍英等共同署名的祭文中,讚揚楊十三:
入狐鼠之窟穴,導義民而張卷,掃魂虞如落葉,揚國威於幽燕。
死有重於泰山。 [4] 
中國化學會敬送的輓聯:
是真抗日英豪雖死猶生慚愧羣儒空論學,
祈願雄風厚被振聾發聵豈徒本會沾殊榮。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