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志遠

(冀東抗日聯軍總司令)

鎖定
高志遠(1907~1939),又名高騰雲、高沖霄。灤南縣多餘屯村人。 [1] 
本    名
高志遠
出生地
灤南縣多餘屯村
出生日期
1907年
逝世日期
1939年
高志遠,原名高翔雲,字騰宵,1907年6月7日出生於灤縣多餘屯村(今灤南縣馬城鎮多餘屯村)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
7歲開始,高志遠在私塾唸書,直到14歲中斷學業,回家務農。在私塾學習期間,高志遠瞭解到了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接觸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愛國思想初步萌生。“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愛國運動的東北大學學生楊蓮芝和她的弟弟避禍於多餘屯村,高志遠經常聽楊蓮芝講東北鬧“義勇軍”的事,非常動心,產生了拉起一撥人馬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想法。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軍進犯山海關,中國軍隊何柱國部奮起還擊,組織“長城抗戰”。高志遠變賣自家部分土地,聯絡各鄉紳籌款子支援“長城抗戰”。1933年春,高志遠招募了約200人,準備參加“義勇軍”,武裝支援“長城抗戰”,後在汀流河被司營土匪劉蘭亭繳械,高志遠將隊伍遣散。1933年春夏之交,高志遠帶陳維投奔馮玉祥將軍組織的“抗日同盟軍”受阻後,輾轉到北平並在此結識了共產黨員王仲華。
王仲華原名董毓華,1909年生於湖北蘄春,當時正在北平上大學,被推舉為中國大學學生會第一任主席,並擔任北平“學生抗日救國會主席,很受北平各大學學生的擁護和愛戴,是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高志遠與王仲華出於抵禦外侮的共同志向,相互敬佩,逐漸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1933年秋冬時節,回到老家的高志遠組建馬城三區自衞民團,利用這支隊伍,高志遠走上了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道路。
馬城起義與古城之戰 1933年,侵華日軍與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1935年又簽訂《何梅協定》,冀東地區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由於中國軍隊的撤出,日偽軍在此還沒有站穩腳跟,土匪活動猖獗,社會動盪不安。在此形勢下,各地農村普遍建立民團,以防匪自衞。1934年底,偽保安隊第一總隊長(即駐灤戰區總隊長,轄昌黎、灤縣、樂亭、遷安等地)大漢奸劉佐周妄圖兼併有武裝實力的民團,向日本主子獻媚取寵。高志遠和小陳莊的陳宇寰、殷莊的殷煥章等人商量,把劉佐周派到民團的人統統抓起來,退回劉佐周處。1935年2月21日,高志遠率先發動了反抗大漢奸劉佐周賣國行徑的武裝起義,史稱“馬城起義”。
起義爆發後,劉佐周當即派出以他叔父劉三閻王為隊長的300多名騎兵進剿起義民團,被民團打得落花流水。隨後,劉佐周親自率領駐灤保安隊1000多人追剿起義民團,雙方在倴城東邊牛東莊石橋附近展開了一場激戰,因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遠不如保安隊,起義民團被打垮,此戰史稱“古城之戰”。
馬城起義雖然被劉佐周鎮壓了,但它粉碎了劉佐周企圖吞併民團、稱霸冀東的陰謀,顯示了冀東人民抗日的決心和力量,有力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
刺殺劉佐周 劉佐周鎮壓馬城起義後,兇相畢露,死心塌地的做日軍的走狗,千方百計地迫害民團首領及其家屬,並逮捕了168村聯莊會會長陳宇寰。高志遠決定刺殺劉佐周,除掉這個民族敗類。
1935年6月,高志遠得知劉佐周帶領衞兵去樂亭“大擺香廳”,計劃在必經之路上的葛代坨村東的墳崗子處設伏除掉劉佐周。但後來考慮到葛代坨是路南(北寧鐵路)共產黨地下活動根據地,一旦葛代坨發生刺劉事件,對地下黨組織的生存極為不利,遂放棄了這次機會。
在得知劉佐周將去火車站迎接日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可靠消息後,高志遠決定在火車站除掉劉佐周。1935年8月4日中午時分,梅津美治郎到達灤縣火車站,在劉佐周等人的簇擁下從北站台跨過鐵路到南站台,這時南站台已經停穩了一輛接應的小汽車。此時,高志遠化裝成一個廚師混進站台,在劉佐周即將進入汽車時,高志遠掏出手槍,射殺劉佐周。
高志遠刺殺大漢奸劉佐周的消息很快傳遍整個冀東乃至華北各地,天津《益世報》《大公報》等報刊紛紛報道,就連日本的《關東報》、偽滿的《滿州報》等對此事都做了報道。高志遠也因此而成了傳奇式的英雄。
領導冀東武裝抗日暴動 1935年11月,日本扶植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冀東22縣就徹底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日軍在冀東實行野蠻殘暴的殖民統治。日軍的暴行,激起了冀東人民反抗的怒火。
七七事變後,1937年9月,設在天津的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改組為華北人民武裝自衞委員會。王仲華以華北人民武裝自衞會委員兼軍事部長的身份來到冀東,籌劃武裝抗日工作。1937年12月,在華北人民武裝自衞委員會的組織下,冀東十縣人民抗日代表會議在多餘屯村高志遠家中召開,會上正式宣佈成立“華北人民武裝自衞委員會冀東分會”,推選高翔雲、李運昌、洪麟閣、楊十三、王平陸、黎巨峯等為冀東分會領導成員;會議決定加強抗日救國宣傳,組織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1938年5月,華北人民武裝自衞委員會在天津泰基樓召開第二次會議,會上通報了全國的抗戰形勢,對華北抗日暴動作了具體安排。決定組建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軍區下屬若干總隊,總隊以下設大隊、中隊、小隊。高志遠當選為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總司令,李運昌、洪麟閣當選為副司令。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6月底,中共河北省冀熱邊特委以華北人民武裝自衞委員會冀東分會的名義在豐潤縣田家灣子召開軍事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提出的《冀東抗日聯軍行動綱領》,公佈了隊伍建制和任職命令。冀東抗聯擬組建6個總隊,每個總隊2000人左右。抗聯分為三路軍,高志遠為第一路司令員,董毓華為政治主任;李運昌任第二路司令員,胡錫奎為政治主任;洪麟閣任第三路司令員,楊十三為政治主任。會議確定1938年7月16日為統一暴動日期。由於暴動計劃泄露,7月3日夜在多餘屯村高志遠家召開緊急會議,7月4日早晨,因日偽軍搜捕,衝出包圍的高志遠、王仲華等暴動領導,在灤河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7月9日提前暴動。
一打樂亭 7月9日夜,高志遠、王仲華率領馬城、多餘屯、大李莊、郝莊、賀莊、東坨子等村150多名農民舉行暴動,隨即南下攻打樂亭縣城。王仲華、陳宇寰按高志遠的指令,召集馬方各莊的曾生遠、果園的高榮久、沈營的張子川、沙窩的孫善蛟、喑牛店的晁子孚、孫坨的戚樹雨、大陳莊的陳家寶等民團、聯莊會首領、小學教師、愛國人士和小陳莊部分農民,在小陳莊村北鍋房墳舉行抗日暴動誓師大會。會後,各自回村整集隊伍,於當夜配合高志遠攻打樂亭縣城。由於暴動人員大多是農民,毫無作戰經驗,一打樂亭沒能攻入縣公署和警務局,拂曉前暴動隊伍撤出戰鬥。
二打樂亭 經過充分準備,8月3日,第二次進攻樂亭的戰鬥打響。冀東抗日聯軍司令部調集5000餘人包圍了樂亭縣城,高小安率第十三總隊攻打西門,戚樹雨率第八總隊第三大隊攻打南門,李潤民率冀東抗聯第二路灤縣第五總隊攻打東門和北門。雙方激戰一夜,互有傷亡,第二天灤縣第五總隊攻破城防。偽縣長張培德見勢不好,派人與抗聯進行談判,樂亭縣偽政府答應給抗聯一批槍支彈藥和十幾萬大洋,並承諾只要抗聯把灤縣攻下,樂亭主動獻城投降。冀東抗日聯軍認為若繼續攻城,彈藥消耗、人員損失太大,暫時答應對方條件後撤兵。
光復倴城 7月21日,高志遠命令陳宇寰、曾生遠、晁子孚等率抗聯隊伍3000多人包圍了倴城,倴城偽警察不敢迎戰,全部歸降。抗聯隊伍進入倴城後,查抄了日韓洋行,把洋行所存的典當之物全部交由羣眾認領。7月23日,高志遠、王仲華率部進入倴城,正式宣告成立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即冀東抗日聯軍),在倴城上空升起了一面長一丈二,寬五尺的“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大紅旗,又以總司令高志遠、副總司令李運昌、洪麟閣的名義,張貼“冀東各界人民團結抗戰”佈告,倴城成為路南暴動隊伍的指揮中樞。
兩攻灤縣 8月14日夜,抗日聯軍攻打灤縣縣城和偏涼汀火車站,指揮部設在縣城西南9公里的興隆莊。高志遠與灤縣二區警察分駐所所長張受民早有聯繫,約定抗聯攻打灤縣時,張率部起義,裏應外合拿下灤縣城,但日軍對張的行動似有察覺,突然阻止其進城。由於抗聯準備不足,城內情況有變,一攻灤縣未能成功。8月15日,高志遠、王仲華親率萬餘人再次攻城,雖然最後沒有攻下灤縣縣城,但攻下了灤縣火車站,火燒了灤河大橋、電燈公司、洋火公司等。攻打灤縣縣城,沉重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致使北寧路交通中斷半月之久,給敵人造成重大財產損失。
光復樂亭 9月2日,高志遠部集中萬餘兵力,二路軍5總隊、10總隊、23總隊配合,第三次攻打樂亭城。9月3日總攻開始,攻城總指揮為高志遠部參謀長張受民和秘書長吳紫陽,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抗聯首先攻入東門,相繼攻入西門。偽縣長張培德、警務局長趙毅蓀從城東南角越牆而逃,其餘守敵大部潰散和投降,抗聯隊伍迅速佔領全城,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插上拱真閣,樂亭光復。高志遠和王仲華進入樂亭縣城後,成立了昌、灤、樂抗日聯合政府,高志遠任命吳紫陽為縣長、孫善蛟為警備司令。隨後,高志遠、王仲華召開萬人大會,宣佈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抗日聯軍宗旨。攻克樂亭影響極大,一家報紙曾以《我軍光復津東最富庶縣份的樂亭縣城》進行報道。
在冀東人民武裝抗日大暴動中,高志遠作為總司令,是主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創建和親自領導的“抗聯第一路”軍,有21支隊伍、2.49萬名抗聯隊員,分別佔冀東抗聯隊伍總數的36.8%、佔冀東抗聯隊伍總人數的35.6%,是整個冀東抗日暴動的主力和中堅,為冀東抗日暴動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撤往平西 抗日暴動後,八路軍四縱黨委在遷安縣蓮花院召開大隊以上幹部參加的擴大會議,決定四縱主力西撤,留下三個各百餘人的遊擊支隊堅持游擊戰爭;暴動隊伍撤往平西整訓,次年春天再返回冀東。10月9日,鄧華主持在豐潤縣的九間房召開會議,會議決定留下陳羣、包森、單德貴三個小支隊繼續堅持冀東遊擊戰爭,鄧華率四縱部隊和抗聯部隊約五萬人向平西轉移。參加會議的冀東抗聯領導人高志遠、李運昌、洪麟閣都提出了反對西撤的意見。高志遠曾對抗聯戰士們説:冀東抗日聯軍只是暫時撤往平西整訓,等明年春天還打回老家來,如不回來對不起冀東的父老兄弟。
1938年10月2日,高志遠在長凝召集司令部處長和各總隊長開會,研究西撤整訓事宜,會後各部分頭向鐵路北集結。從10月初到11月初,高志遠部各總隊從灤縣中南部和樂亭西部各自的駐地出發,經灤縣的潘莊、古馬、小霍莊子、港北,從雷莊、坨子頭之間穿越北寧路;再經九百户、榛子鎮、下五嶺、楊柳莊,到達豐潤縣的王官營、左家塢;經遵化的黨峪、宮裏,薊縣的太平莊、趙家莊、穿芳峪、中營,到達平谷的靠山集;隊伍北行到達長城腳下、薊縣的將軍關,再經平谷縣大華山西行,經三河、密雲縣境,到達懷柔縣的沙峪;西行到達昌平縣境,過鐵爐子村,穿越長城到達延慶縣。隊伍從康莊穿越平綏路返回長城裏,經懷來縣橫嶺,宛平縣鎮邊城、沿河城,到達平西根據地齋堂。
部隊在西撤途中,和日偽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在薊縣趙各莊,為保衞中共河北省委書記馬輝之同志和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姚依林同志安全撤離,抗聯高志遠部副司令員陳宇寰和110多名抗聯戰士英勇犧牲;在遵化縣宮裏,抗聯隊伍遭到日偽軍截住了,打了一場惡仗,丁萬友犧牲,幾個總隊長也先後負傷或犧牲;在白河,吳紫陽、吳紹舟率領的抗聯第十四總隊突然遭到日偽軍的重兵包圍,吳紹舟和26名官兵英勇犧牲;曾生遠率抗聯十五總隊穿越平綏鐵路時,遭遇日偽軍重兵阻擊,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曾生遠受傷被俘,嚴詞拒絕日偽勸降,壯烈犧牲;在康莊過鐵道時,已衝過鐵路的魏恩榮回援抗聯戰士,壯烈犧牲……
到達平西后,高志遠幾萬人的抗聯隊伍只剩兩千多人。1938年秋末冬初,高志遠在抗聯司令部召開大會,要求大家聽從指揮,服從命令,在平西繼續戰鬥下去。在平西期間,高志遠率部繼續戰鬥。後高志遠派人想通過吳佩孚接濟點軍餉返回冀東抗日,沒聯繫成功。1939年4月27日,被冀熱察冀挺進軍軍政委員會、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以“勾結吳佩孚,企圖投敵叛國”的罪名,將高志遠與冀東抗聯司令部參謀處處長李榮久一起處決于山南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