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峯口

(燕山山脈東段長城關口)

鎖定
喜峯口,古稱盧龍塞,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在今河北省承德市與唐山市交界處,從北京經今通州和今河北省遵化市前往蒙古高原東部和東北平原的咽喉。 [2] 
喜峯口地勢險要,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早自漢朝就設置了關卡,名曰“松亭關”,後易名“喜逢口”,明朝始稱“喜峯口關”。東漢末年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在此有《塞上》一詩。 [2] 
1933年3月,日軍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峯口,西北軍二十九軍宋哲元部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派王長海團急往救援。官兵們組織大刀隊抗敵,即喜峯口戰役,共殲敵4000餘人。著名音樂家麥新的《大刀進行曲》,正是受喜峯口血戰鼓舞創作的,一直流傳。 [2] 
中文名
喜峯口
外文名
Xi feng kou
地理位置
河北省承德市、遵化市與唐山市交界處
開放時間
全年全天
南部海拔
200餘米
北部海拔
1000餘米
古    稱
盧龍塞

喜峯口歷史沿革

喜峯口早自漢朝就設置了關卡,名曰“松亭關”,後易名“喜逢口”,明朝始稱“喜峯口關”。上古先祖開闢的由北京至喜峯口的“京喜路”,專家考證至少應該有5萬年曆史。 [2] 
喜峯口關是依山修築的城池,由三道城牆構成一個“日”字形的防禦體系。外圍主城牆高五丈,寬三丈,長一百丈,由石塊從裏到外整體碼堆而成,中心豎有一兩丈高城樓,叫望日樓。大漢國修建了一道大約兩百多里的城牆,用以防止胡族入侵。 [2] 
歷史上,東漢末年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盧龍塞(喜峯口)。 [2] 
南宋詩人陸游在千里之外,吟出“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中原機會嗟屢失,明日茵席留餘潸”的詩句,抒發自己收復失地的祈望和報國無門的傷感。唐代邊塞詩人高適也有《塞上》一詩,寄情於險關之巔。 [2] 
喜峯口戰役
喜峯口戰役(2張)
1933年3月9日,日軍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峯口,佔領北側長城一線山頭。我駐遵化西北軍二十九軍宋哲元部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派王長海團急往救援。官兵們為報國恥,組織大刀隊500人於晚間潛登日軍所佔山頭,出其不意地將山頭日軍砍死,大刀隊亦多數壯烈犧牲。次日,日主力部隊抵達,下令三日內攻下長城各口。其步兵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喜峯口、古北口等處全線猛攻。趙登禹率部埋伏在各峯巒幽僻處,待敵兵臨近時蜂擁而出,用大刀砍殺,給敵人以重創。11日晚,趙登禹旅與佟澤光旅分兩翼繞敵後,佔領日炮兵陣地,毀其大炮18門,燒其輜重糧秣。這便是著名的喜峯口戰役,共殲敵4000餘人。著名音樂家麥新的《大刀進行曲》,正是受喜峯口血戰鼓舞創作的,一直流傳。 [2] 

喜峯口地理概況

喜峯口
喜峯口(8張)
喜峯口關周圍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餘米,向北升高至1000餘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難。由灤河所形成的穀道使成為南北往來的天然孔道。
喜峯口關處,左右高崖對峙,地形險要。由此出關折東趨大淩河流域,北上通西遼河上游及蒙古高原東部,向西南經遵化和冀北重鎮薊州(今薊縣)可至北京。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修建潘家口水庫,喜峯口關口低窪處長城被庫區水淹沒,形成了一道獨特風景——水下長城。這一部分長城隨水位變化而顯露真容。喜峯口的交通要道的地位也就隨之徹底消失。 [1] 

喜峯口旅遊路線

  1. 北京—金海湖—黃崖關—興隆外環—寬城外環—喜峯口景區(北線路書2)
  2. 北京—密雲—興隆外環—寬城外環—喜峯口景區(新北線路書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