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於1965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70年分配至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工作
[3]
;1978年入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畢業後獲得碩士學位;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後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5年破格晉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9年破格晉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93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12]
;1998年—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2001年在武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5]
;2004年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2006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2]
;2010年任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中文系講座教授
[16]
;2023年6月15日在珠海去世,享年77歲。
[1]
- 中文名
- 楊義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廣東電白
- 出生日期
- 1946年8月30日
- 逝世日期
- 2023年6月15日
- 畢業院校
- 武漢大學
-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
-
《中國現代小説史》
《中國敍事學》 - 主要成就
- 2006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 政治面貌
- 中共黨員
- 學 歷
- 研究生
- 學 位
- 博士
楊義人物生平
編輯1946年8月30,楊義出生於廣東電白。
1965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1978年,入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畢業後獲得碩士學位。
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後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985年,破格晉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9年,破格晉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8年—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
2004年,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楊義主要成就
編輯楊義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進入21世紀,楊義開始對孔孟、老莊、墨韓、《孫子兵法》《呂氏春秋》以及羣經、秦漢文獻、出土簡帛,進行窮搜博覽,陸續從知識發生和生命還原的角度,寫出一批文章。提出三種“方法綜合”:一是對本有生命的復原性綴合,二是對戰國秦漢書籍制度的過程性辨析,三是對大量材料碎片進行全息性的梳理整合。
[3]
楊義把諸多古民族和少數民族的書面文學與口傳文學納入中國多民族文學多元一體的總格局,探討其成就和相互關係,探討其中心的凝聚力、輻射力和‘邊緣的活力’,探討其融合成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精神歷程。包括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滿族、壯族、哈薩克族、彝族、傣族在內的各民族,都第一次寫出自己的專門文學史。尤其是史詩學和各民族文學關係史的研究,取得了進展,從根本上打破了‘中國是史詩貧國’的不明家底的缺陷。
[3]
楊義從本質、內涵、方法上探討文學地理學的基本問題,並在眾多領域,涵蓋中國多元的地域文化、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以來四百年的西學東漸過程,中韓日相互影響的東亞化,以及從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老子、莊子、屈原,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直到近代的魯迅、沈從文等一系列思想家、文學家的典型個案,進行文學地理學的分析,提出了許多原創性見解,在諸多領域豐富了學術史和文學史的敍述。
[3]
- 學術論著
截至2023年6月,楊義共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小説史(三卷)》《中國敍事學》《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宋、遼、西夏、金、回鶻、吐蕃、大理國、元代卷》《楚辭詩學》《李杜詩學》《重繪中國文學地圖》《20世紀中國文學圖志》《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讀書的啓示》《感悟通論》《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楊義文存(7卷10冊)》等40餘種,著述量900餘萬字;主編有《顧毓琇文集(16卷)》《古今名篇(上、下)》《文學研究所學術文選(1953—2003)(五卷)》等18種67冊。
[3]
出版時間 | 著作名稱 | 出版社 |
---|---|---|
2011年 |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2009)》 | |
2011年 | 《先秦諸子還原四書問學錄》 | |
2011年 | ||
2013年 | 《文學地理學會通》 | |
2014年 | 《國學會心錄》 | |
2014年 | 《文學哲思錄》 | |
2014年 | 《文學賞心錄》 | 深圳海天出版社 |
2015年 | ||
- 科研獎勵
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勵名稱 |
---|---|---|
2002年 | 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 | |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獎 | ||
中國文學研究獎 | ||
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 ||
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1979—1991)優秀科研著作獎 | ||
新聞出版總署首屆(1978—1990)“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
- 學術思想
楊義曾説:“在學術上,我們應該把一般性的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對外來思潮加以消化吸收,借鑑選擇,而不能代替自主創造,更不能用它來貶抑自主創造,不能給自主創造的腦袋套上‘緊箍圈’。我們需要一個體制讓學者為我們這個時代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博大精深的學術,更多、更好的原創性的學術話語、學術體系和學術流派,在世界的思想文化領域發出洪亮的聲音。”
[3]
楊義人才培養
- 建材建設
- 指導學生
楊義指導培養的學生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趙稀方等。
[17]
楊義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91年 |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1]
| |
1991年 | 國務院學位辦公室 | |
1994年 |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1]
| 國家人事部 |
2006年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2]
| |
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 ||
楊義社會任職
編輯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92年 | 牛津大學客座研究員
[10]
|
1998年 | 英國學術院客座教授
[10]
|
1998年 | 萊頓大學客座教授
[10]
|
1998年—2009年 | |
1998年—2009年 | |
1998年—2009年 | |
1998年—2009年 | |
1999年—2001年 | |
1999年—2011年 | |
2001年 | 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
[10]
|
2001年—2010年 | 《中國文學年鑑》主編
[4]
|
2003年 | |
2009年 | |
2016年 |
楊義個人生活
編輯- 家世背景
楊義人物評價
編輯“楊義從現代文學到古典文學,從敍事學到詩學,在每一個領域都成績斐然。這種貫通古今的研究進路不僅需要超乎常人的勤奮與毅力,而且需要開拓的思維和自覺的創新意識。他最具個性的研究方法,是始終自覺地建立具有開拓價值的思維路線和具有體系性的寫作戰略。眼力+功力+魄力是楊義的座右銘。憑着敏鋭的眼力和悟性,楊義的學術專著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雷同於自己,往往以境界獨闢而贏得眾口交譽。”(中國民族文學網評)
[12]
- 參考資料
-
-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楊義去世,享年77歲 .澎湃新聞百家號[引用日期2023-06-20]
- 2. 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47名學部委員正式產生(名單)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6-20]
- 3. 懷念|楊義先生的學術理想 .中國作家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3-06-20]
- 4. 楊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6-20]
- 5. 楊義:水塘里拉上來的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6-20]
- 6. 中國文學研究的地域貫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6-20]
- 7. 歷任主編、副主編、編委和編輯部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6-20]
- 8. 張中良:我的學術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6-20]
- 9. 楊義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引用日期2023-06-20]
- 10. 為什麼必須重繪中國文學地圖? .中國民族文學網[引用日期2023-06-20]
- 11. 楊義 .科學與人文網[引用日期2023-06-20]
- 12. 楊義 .中國民族文學網[引用日期2023-06-20]
- 13. 楊義教授到文學院做學術報告 .吉林大學文學院[引用日期2023-06-20]
- 14. 著名學者楊義來我院作學術報告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23-06-20]
- 15. 澳大線上舉行楊義學術國際研討會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引用日期2023-06-20]
- 16. 楊義:文學史的縱貫與學術精神的融合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6-20]
- 17. 楊義:文學史的縱貫與學術精神的融合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6-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