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皇后

(前秦哀平皇后)

鎖定
楊皇后(?~386年),仇池郡(今甘肅省隴南市)人,氐族前秦時期皇后,哀平帝苻丕之妻。
楊氏性情貞烈。建元年間,楊氏嫁給長樂公苻丕為妻。太安元年(385年),長樂公苻丕登基,冊封楊氏為皇后。
太安二年(386年),苻丕派遣王永截擊東進的西燕慕容永,王永卻被慕容永打敗,苻丕南下時遭晉將馮該截殺,楊皇后被西燕俘虜,慕容永想納楊皇后為上夫人,楊皇后懷劍欲刺殺慕容永,可惜失敗,被慕容永所殺。苻登即位,追尊其為哀平皇后。 [1]  [4] 
全    名
楊皇后
別    名
哀平皇后
諡    號
哀平
所處時代
東晉十六國
民族族羣
氐族
出生地
仇池
逝世日期
386年
所屬國家
前秦

楊皇后人物生平

前秦建元年間,楊氏成為長樂公苻丕的王妃,後生一子苻寧。宣昭帝苻堅為了鞏固江山,派遣庶長子苻丕和楊氏的哥哥楊膺到關東六州都督軍事。但由於後來的淝水之戰失敗,前秦帝國分崩離析。
建元二十年(384年),前秦東部只有冀州部分地區以及幽州、平州、幷州沒有淪陷,豫州、兗州、青州和冀州大部分地區都被東晉後燕佔領。楊膺建議苻丕投降東晉,遭到苻丕當場拒絕,楊膺便與幕僚姜讓密謀劫持其降晉。陰謀泄露後,楊膺、姜讓被苻丕誅殺。儘管如此,楊氏的地位並未受到任何影響。 [5-6]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宣昭帝苻堅後秦姚萇所殺。從鄴城撤退到晉陽的苻丕聞訊,便登基稱帝,改元太安。九月,冊立楊氏為皇后,冊立苻寧為太子。
太安二年(386年)十月,前秦皇帝苻丕派遣丞相王永截擊東進的西燕慕容永,王永卻被慕容永打敗,楊皇后成了俘虜,苻丕被東晉揚威將軍馮該截殺。當時,慕容永想納楊皇后為上夫人,楊皇后懷劍刺殺慕容永,可惜失敗,最終被慕容永所殺。苻登即位,追尊其為哀平皇后。 [2] 

楊皇后史書記載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 [7] 
十六國春秋·卷四十一·前秦錄》 [2] 

楊皇后人物評價

蔡東藩:“貞心亮節凜冰霜,一死留為青史光;寫到苻秦三烈婦(張夫人、楊皇后、毛皇后),筆頭也覺繞餘香。” [8] 

楊皇后家庭成員

楊皇后丈夫

苻丕,前秦哀平帝。 [1] 

楊皇后兒子

苻寧,前秦時期太子。 [3] 

楊皇后哥哥

楊膺,前秦徵東左司馬。 [1] 
參考資料
  • 1.    《十六國春秋·卷四十一·前秦錄》:丕後楊氏,仇池氐人,徵東左司馬楊膺之妹也。初為長樂公妃,太安初立為皇后,慕容永殺丕,據長子即皇帝位,改元中興。將以楊氏為上夫人,楊氏不從,引劍刺永,為永所殺。登既嗣位,追諡曰哀平皇后。
  • 2.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1-09-16]
  • 3.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九月,秦主丕以張蠔為侍中、司空,王永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尚書令,王騰為中軍大將軍、司隸校尉,苻衝為尚書左僕射,封西平王;又以左長史楊輔為右僕射,右長史王亮為護軍將軍;立妃楊氏為皇后,子寧為皇太子,壽為長樂王,鏘為平原王,懿為勃海王,昶為濟北王。
  • 4.    《魏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丕留王騰守晉陽,楊輔守壺關,率眾四萬,進據平陽,將討姚萇,而慕容永請假道東歸,丕弗許,怒曰:“永乃我之馬將,首亂京畿,禍傾社稷,承兇繼逆,方請逃歸。是而可忍,孰不可恕!”使其丞相王永討之,戰於襄陵,永大敗,死之。
  • 5.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五》:丕進退路窮,謀於僚佐。司馬楊膺請自歸於晉,丕未許。會謝玄遣龍驤將軍劉牢之等據碻磝,濟陽太守郭滿據滑台,將軍顏肱、劉襲軍於河北;丕遣將軍桑據屯黎陽以據之。劉襲夜襲據,走之,遂克黎陽。丕懼,乃遣從弟就與參軍焦逵請救於玄,致書稱:“欲假途求糧,西赴國難,須援軍既接,以鄴與之。若西路不通,長安陷沒,請帥所領保守鄴城。”逵與參軍姜讓密謂楊膺曰:“今喪敗如此,長安阻絕,存亡不可知。屈節竭誠以求糧援,猶懼不獲;而公豪氣不除,方設兩端,事必無成。宜正書為表,許以王師之至,當致身南歸。如其不從,可逼縛與之。”膺自以力能制丕,乃改書而遣之。
  • 6.    《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六》:劉牢之至枋頭。楊膺、姜讓謀泄,長樂公丕收殺之。牢之聞之,盤桓不進。
  • 7.    卷一百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3]
  • 8.    《兩晉演義》:萇軍將毛氏推至萇前,萇見她皎皎芳容,亭亭玉立,剛健婀娜,宜武宜文,另有一番態度。不覺惹動情魔,便令軍士替她釋縛,且涎臉與語道:“卿能依我,仍不失為國母。”毛氏當面唾罵道:“呸!我為天子後,怎肯為賊羌所辱!”萇老羞成怒道:“汝不怕死麼?”毛氏又道:“羌奴!羌賊!可速殺我。”萇尚未忍加刑,毛氏仰天大哭道:“姚萇!汝既弒天子,又欲辱皇后,皇天后土,豈肯容汝長活麼?”萇聽她越説越兇,遂命左右推出斬首,一道貞魂,上升天國去了。與楊氏並傳不朽。登子弁、尚,亦相繼受戮。小子有詩讚毛氏道:“貞心亮節凜冰霜,一死留為青史光;寫到苻秦三烈婦,筆頭也覺繞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