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津

(北魏外戚大臣)

鎖定
楊津(469~531年8月2日),字羅漢,(原本的字是延祚,被孝文帝重新賜字), [6]  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北魏外戚大臣,洛州刺史楊懿的兒子。 [1] 
出身弘農楊氏,相貌端謹,頗有器度。憑藉門蔭,起家侍御中散 [5]  侍奉文明太后,行事恭敬謹慎,得到太后賞識,遷符璽郎, [7] 長水校尉直閣將軍,出任岐州刺史,躬親鉅細,孜孜不倦。 [19]  延昌末年,遷華州刺史。孝昌初年,拜散騎常侍、定州刺史,從平葛榮之亂。永安二年,拜吏部尚書,遷侍中司空公,永安三年,兼任尚書令、北道行台、幷州刺史。 [21] 
普泰元年七月,楊津遇害於華陰,時年六十三,楊氏一門幾乎全部爾朱氏所滅。 [20]  太昌初年,獲贈大將軍、太傅、雍州刺史,諡號孝穆。 [2] 
本    名
楊津
字延祚,字羅漢
所處時代
北魏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弘農華陰
出生日期
469年
逝世日期
531年
主要作品
侍奉文明太后 治理四州 剷除爾朱榮
官    職
吏部尚書 四州刺史 司空
爵    位
華陰縣開國侯
封    贈
大將軍 太傅 雍州刺史
諡    號
孝穆
家    世
弘農楊氏

楊津人物生平

楊津墓誌 楊津墓誌 [3]
楊津(469~531年),字延祚,北魏孝文帝改字“羅漢”,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北魏大臣,侍中楊播之弟。
他從小端莊謹慎,以器度恢宏被稱讚。出身拓跋氏皇室的外戚,十一歲引入後宮,侍奉文明太后,授侍御中散。當時,孝文帝年幼,文明太后臨朝執政,楊津曾進入宮內隨侍在孝文帝左右。一次他忽然失聲大咳,吐了好多血,趕忙藏到衣袖中。太后聽到咳聲,又沒看到什麼,問他原因,便以實相告。至此,他因恭敬慎重而被太后賞識,太后賜給他絹一百匹,升為符璽郎中。 [8] 
楊津生性聰明,言行謹慎,保守機密,很少與親友接觸,且不趨附權貴。因自己處在皇宮禁地,所以不與別人交遊,同族和親朋都很少見到他。司徒馮誕與楊津從小結成朋友,後來見他地位顯赫,每次遇上常常退避。馮誕召請他時,也大多以身體不適推辭不去。馮誕十分惱火,所以楊津與他的關係更遠了。有人問他:“司徒是你小時候的朋友,為什麼見外呢?”楊津答道:“為勢要巨家所厚愛,談何容易?只求保全我現在的情形,也就很滿足了。” [9] 
後來以振威將軍頭銜,領監曹奏事令,再遷太子步兵校尉,成為皇帝的親隨。文明太后去世後,北魏孝文帝掌權,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接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鞏固政權,便決定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南遷洛陽。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假稱“南伐”,領兵二十萬南下,任用楊津為都督、徵南長史。大軍到達懸瓠(今河南汝南縣),加授楊津直閣將軍,後遷長水校尉,仍直閣。
景明二年(501),隨宣武帝元恪遊北亡西山,發生了咸陽王元禧謀反事件。楊津與叛亂無牽連,更受宣武帝信任,因此被拜為左中郎將,後遷為驍騎將軍永平年間,楊津奉調出朝,以徵虜將軍頭銜任岐州(治今陝西鳳翔縣)刺史。善於治理,對部下官吏治理較嚴。一旦發現屬官貪財行為,便以書信指責勸其認罪,令其改正。政務民事,事必躬親。即使是民間搶劫偷盜事件,立即認真處理。
楊津出任岐州刺史時,不管大事小事,都親自處理,終日孜孜不倦。有一個人買了三匹絹,在離城十里的地方被盜賊搶劫。這時,有一個使者騎着馬趕到,被搶劫的人把盜賊的體貌特徵告訴給了他。使者來到州城,將這件事報告給楊津。楊津便發佈文告,説有一個人穿着某種顏色的衣服,乘着某種顏色的馬,在城東十里的地方被人殺害,不知道姓名。如果家裏有人,可趕快認領收屍。有一個老婆婆哭着出來説死者是自己的兒子。於是,楊津派騎兵去追捕,連人帶贓一起獲得。從此,岐州全境畏懼敬服。至於地方官吏有貪求財貨的,楊津不公開張揚他們的罪過,常常用私人書信的方式批評他們。於是,官吏們既感激又發奮,沒有再違犯法紀的。因母親去世,他離職守喪。 [10] 
延昌末年(515),起為右將軍,任華州(治今陝西大荔縣)刺史。以前,該州徵收税絹時,官府使用的尺子超長,不合標準,多收了百姓的税絹。經辦的官吏將多收的絹私分,苦害百姓。楊津到任後,下令用標準尺收絹,並對繳納優質絹的百姓獎勵一杯酒,以示表彰。對繳納的絹質量差不夠尺寸的百姓,不給其喝酒,以示告誡。這樣以來,百姓爭相繳納好絹。官府收税工作比以前順利得多。
北魏孝昌年間,北部軍鎮動亂,侵犯舊京平城,朝廷便加封楊津為安北將軍、北道大都督,不久,轉任左衞,加封撫軍將軍銜。楊津開始接受朝廷命令,率軍據守靈丘,而賊兵首領鮮于修禮從博陵攻來,定州形勢十分危急。楊津便指揮軍隊向南奔赴,才到定州城下,沒有紮下營壘,而定州的軍隊剛剛被打敗。他認為賊兵乘勝進攻,士氣高漲;魏軍遠道而來,將士疲勞,營壘未結,不可與敵人交戰,想指揮軍隊退入州城,再找機會攻敵。定州刺史元固認為敵兵既然進逼城下,不可以向他們示弱,便關閉城門,不讓楊津的軍隊入城。楊津揮刀要殺死把守城門的,軍隊才得以入城。敵兵果然晚上攻來,見柵欄內空無一人,然後離去。以後,敵人進攻州城的東面,已進入城外作防禦用的土城。刺史關閉小城的東門,城中發生騷亂,楊津率軍開門出戰,敵兵退卻,人心才安定。 [11] 
楊津心胸開闊,為官時能夠公正對待別人,從不公報私仇。後來他出任定州刺史,又兼任吏部尚書、北道行台。之前,楊津的哥哥楊椿在定州獲罪,是因為鉅鹿人趙略寫舉報信所引起的。楊津上任後,趙略全家逃走。楊津便行文勸慰,讓他還家。於是全州上下對他都很敬服,遠遠近近的人都稱頌他。 [12] 
當時,賊兵首領鮮于修禮、杜洛周殘酷地搶掠定州境內,州城孤立獨存於兩支賊兵之間。楊津修理戰爭器械,加固城牆。又在城中離城牆十步的地方挖掘地道,放置火爐,熔化鐵水,偷偷地燒灌圍城敵兵。賊兵互相傳告説“:不怕利槊堅城,就怕楊公的鐵星。”楊津給賊首元洪業等人寫信勸諭,並授給他們鐵鑄書券,許諾給官爵,讓他們謀圖殺死首領毛普賢。元洪業等人感奮覺悟,回信説準備殺死毛普賢。又説:“賊兵想圍攻州城,就是為了得到城內的北人。城中所有的北人必須全部殺死。”楊津認為城內的北人雖然是賊黨,然而都在掌握之中,不忍心把全部他們殺死。只是把他們集中在內城,派兵看守。將吏無不被他的仁慈所感動,朝廷開初送來鐵券二十枚,委託楊津分發,他根據賊兵首領們的情況,暗中送給他們。鮮于修禮、毛普賢都因此被部下殺死。 [13] 
永安二年(529),楊津兼任吏部尚書。元顥叛投南朝後又向中原進攻,孝莊帝要親自討伐,命楊津為中軍大都督。還沒有出發,原來流亡於江南的北海王元顥,在梁武帝的支持下領兵北返,攻破洛陽。孝莊帝北逃時楊津未能逃出,在洛陽城中守護皇宮。七月,爾朱榮領兵南下打敗了元顥,孝莊帝返回洛陽。楊津向孝莊帝陳情請罪,孝莊帝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將他擢升為司空,加授侍中。 [14] 
永安三年(530)九月,操縱朝政的爾朱榮由晉陽到洛陽謁見莊帝,孝莊帝與楊津的侄兒楊侃密謀,趁爾朱榮進宮之機,埋伏禁兵殺了爾朱榮和元天穆
孝莊帝任命楊津以原來的官職兼任尚書令、北道大行台、都督、幷州刺史,把討伐叛亂的爾朱氏餘黨的重任交給了他。楊津受命後立即趕到鄴城,準備從滏口攻入敵人佔領區域。但不久之後,爾朱兆等人攻克洛陽,並在二十天後弒殺了孝莊帝。消息傳出,相州刺史李神等人商議,想與楊津一起向叛軍獻出城池,與爾朱兆通好講和,但楊津堅決不同意。他認為自己的二兒子楊逸已經任光州刺史,兄長楊椿的兒子楊昱任東道行台,正召集部隊,在梁、沛一帶防守。楊津想東進與他們會合,與他們一起尋找對付爾朱氏叛軍的方法。但當他率領輕騎部隊向濟州進發,渡過黃河時,爾朱仲遠已經攻陷了東郡,因而,他的打算無法實現,只能回到洛陽。 [15] 
楊津和他的兄弟楊椿,楊播皆有名德。楊播性情剛毅,楊椿、楊津謙虛恭謹,楊家的人互相友愛,緦服同爨,男女百口,從來沒有非議之言,所以楊氏一門總共出了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但是因為孝莊帝誅殺爾朱榮時,楊播的兒子楊侃協助了孝莊帝,參與其中的還有楊氏的姻親城陽王元徽、侍中李彧等人。 [16]  於是在531年,爾朱世隆便誣告楊氏家族謀反,請朝廷收捕楊氏家族治罪,想要將楊氏一門滅族。當時節閔帝元恭堅決不同意,無奈大權旁落,爾朱氏依然在把持北魏朝政,爾朱世隆屢次上表逼迫,節閔帝逼不得已,只好命令有關部門審查上報。七月初四的深夜,爾朱世隆派兵包圍了楊津的府第,與此同時,爾朱天光也派兵至華陰逮了楊椿一家。隨後楊家東西兩支,不分老少,全部被爾朱氏屠殺得精光,併吞佔了他們的家財。爾朱世隆上奏節閔帝:“楊氏確實想反叛,竟敢抗拒前往收捕的官軍,現已全部殺掉。”聽到這個消息,節閔帝惋嘆良久,什麼話也沒説,朝廷內外聞聽此事,無人不感到痛惜、憤怒。 [17] 
532年,高歡幫助北魏政府消滅了爾朱氏勢力,擁立孝武帝元修即位,追贈楊津為使持節、太傅、大將軍、都督秦華雍三州諸軍事、雍州刺史。 [2]  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被冤殺一年多的楊津等人終於得以安葬在自己的家鄉華陰。 [18] 

楊津親屬成員

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 [1]
十一世祖:楊震,東漢太尉;
六世祖:楊珧(瑤),西晉侍中、衞將軍;
高祖:楊結,後趙中山相;
曾祖:楊珍,上谷太守;
祖父:楊真,清河太守;
父親:楊懿,洛州刺君、弘農簡公;
兒子:楊遁楊逸楊謐楊愔
女婿:郭元貞,太原晉陽人,左僕射郭祚之孫,郭慶禮長子,北齊揚州刺史。 [4] 
參考資料
  • 1.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15-09-19]
  • 2.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15-09-19]
  • 3.    趙文成.《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續編(全五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5年
  • 4.    《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郎基》:御史中丞畢義雲引為侍御史。趙州刺史尉粲,文宣外弟;揚州刺史郭元貞,楊愔妹夫。基不憚權威,並劾其贓罪。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5-23]
  • 5.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少端謹,以器度見稱。年十一,除侍御中散。
  • 6.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津字羅漢,本字延祚,孝文賜改焉。
  • 7.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太后聞聲,閲而不見,問其故,具以實言,遂以敬慎見知。賜縑百匹,遷符璽郎中。
  • 8.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少端謹,以器度見稱。年十一,除侍御中散。時孝文幼衝,文明太后臨朝,津曾入侍左右,忽咳逆失聲,遂吐血數升,藏之衣袖。太后聞聲,閲而不見,問其故,具以實言,遂以敬慎見知。賜縑百匹,遷符璽郎中。
  • 9.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津以身在禁密,不外交遊,至宗族姻表罕相參侯。司徒馮誕與津少結交友,而津見其貴寵,每恆退避,及相招命,多辭疾不往。誕以為恨,而津逾遠焉。人或謂之曰:"司徒,君之少舊,何自外也?"津曰:"為勢家所厚,復何容易!但全吾今日,亦足矣。"
  • 10.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出除岐州刺史,津鉅細躬親,孜孜不倦。有武功人齎絹三匹,去城十里,為賊所劫。時有使者馳驛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狀白津。津乃下教,雲有人著某色衣,乘某色馬,在城東十里被殺,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視。有一老母行哭而出,雲是己子。於是遣騎追收,並絹俱獲。自是闔境畏服。至於守令寮佐有濁貨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書切責之。於是官屬感厲,莫有犯法者。以母憂去職。
  • 11.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孝昌中,北鎮擾亂,侵逼舊京,乃加津安北將軍,北道大都督,尋轉左衞,加撫軍將軍。津始受命,出據靈丘。而賊帥鮮于修禮起於博陵,定州危急,遂回師南赴。始至城下,榮壘未立,而州軍新敗。津以賊既乘勝,士眾榮疲,柵壘未安,不可擬敵,欲移軍入城,更圖後舉。刺史元固稱賊既逼城,不可示弱,乃閉門不內。津揮刃欲斬門者,軍乃得入。賊果夜至,見柵空而去。其後,賊攻州城東面,已入羅城。刺史閉小城東門,城中騷擾。津開門出戰,賊退,人心少安。
  • 12.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尋除定州刺史,又兼吏部尚書、北道行台。初,津兄椿得罪此州,由鉅鹿人趙略投書所致。及津至,略舉家逃走。津乃下教慰喻,令其還業。於是闔州愧服,遠近稱之。
  • 13.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時賊帥鮮于修禮、杜洛周賤掠州境,孤城獨立,在兩寇之間。津修理戰具,更營雉堞。又於城中去城十步,掘地至泉,廣作地道,潛兵湧出,置爐鑄鐵,持以灌賊。賊遂相告曰:"不畏利槊堅城,唯畏楊公鐵星。"津與賊帥元洪業等書喻之,並授鐵券,許之爵位,令圖賊帥毛普賢。洪業等感寤,復書雲欲殺普賢。又云:"賊欲圍城,正為取北人,城中所有人,必須盡殺。"津以城內北人,雖是惡黨,然掌握中物,未忍便殺,但收內子城,防禁而已。將吏無不感其仁恕。朝廷初送鐵券二十枚,委津分給。津隨賊中首領,間行送之;修禮、普賢頗亦由此而死。
  • 14.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永安二年,兼吏部尚書。元顥內逼,莊帝將親出討,以津為中軍大都督,兼領軍將軍。未行,顥入。及顥敗,津乃入宿殿中,掃灑宮掖,遣第二子逸封閉府庫,各令防守。及帝入也,津迎於北芒,流涕謝罪。帝深嘉慰之。
  • 15.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爾朱榮死,使津以本官為兼尚書令、北道大行台、都督、幷州刺史,委以討胡經略。津馳至鄴,將從滏口而入。遇爾朱兆等已克洛,相州刺史李神等議欲與津舉城通款,津不從。以子逸既為光州刺史,兄子昱時為東道行台,鳩率部曲,在於梁、沛,津規欲東轉,更為方略。乃率輕騎望於濟州度河。而爾朱仲遠已陷東郡,所圖不果,遂還京師。
  • 16.    《資治通鑑•梁記十一》:魏楊播及弟椿、津皆有名德。播剛毅,椿、津謙恭,家世孝友,緦服同爨,男女百口,人無間言。椿、津皆至三公,一門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敬宗之誅爾朱榮也,播子侃預其謀;城陽王徽、李彧,皆其姻戚也。
  • 17.    《資治通鑑•梁記十一》:。秋,七月,爾朱世隆誣奏楊氏謀反,請收治之,魏主不許。世隆苦請,帝不得已,命有司檢案以聞。壬申夜,世隆遣兵圍津第,天光亦遣兵掩椿家於華陰。東西之族無少長皆殺之,籍沒其家。世隆奏雲:“楊氏實反,與收兵相拒,皆已格殺。”帝惋悵久之,不言而已,朝野聞之,無不痛憤。
  • 18.    《魏故太傅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楊公墓誌銘》:以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歸窆於華陰之舊塋。
  • 19.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出除岐州刺史,津鉅細躬親,孜孜不倦。有
  • 20.    《資治通鑑•梁記十一》:壬申夜,世隆遣兵圍津第,天光亦遣兵掩椿家於華陰。東西之族無少長皆殺之,籍沒其家。
  • 21.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爾朱榮死,使津以本官為兼尚書令、北道大行台、都督、幷州刺史。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