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光

(遼寧海城籍烈士)

鎖定
楊光(1917/1918-1945),遼寧海城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到關內,考入西安東北中學讀書。1938年,受騙考入打着抗日招牌的國民黨武漢軍統電訊班12期。受訓結業後,被派往皖南一帶國民黨的潛伏電台當報務員。1939年5月,因不滿國民黨當局的腐敗,與其他人一起聯名發電報給軍統局,要求增加工作,被軍統局認為違反軍紀,從前線調到重慶軍統局電訊總枱當報務員。不久便與中共在軍統局的地下組織取得了聯繫。他經常利用值班機會,秘密蒐集情報,轉送給“周公館”。是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春不幸被敵逮捕,面對敵人的利誘威脅堅貞不屈。1945年7月14日被敵殺害於貴州息烽縣的快活嶺。 [1-2] 
中文名
楊光
出生日期
1918年(一説1917) [1-2] 
逝世日期
1945年7月14日
原    名
楊宗祥

楊光人物生平

楊光,原名楊宗祥,1918年(一説作1917年生) [1]  出生於海城縣大感王寨(今海城市感王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性格剛烈,勤奮好學,接受了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制度和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無比憎恨。 [2]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楊光正在海城同澤中學讀書。他對日本侵略者橫行霸道,燒殺掠奪的罪行,義憤填膺,對漢奸賣國求榮的行徑切齒痛恨。在瀋陽文匯中學和北鎮中學求學期間,他抵制奴化教育,刻苦攻讀漢語,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2] 
1936年冬,年僅18歲的楊光,胸懷報國夙願,毅然告別了親人,離開故土,奔赴關內,去尋求抗日教亡的道路。
楊光先後輾轉於北平、河南等地,進東北流亡中學讀書。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同其他具有愛國熱忱的一些進步青年,由於急於實現抗日救國的夙願,考入了打着抗日招牌的武漢軍統12期電訊班受訓。畢業後,楊光被派往皖南屯溪一帶任潛伏電台報務員。後來因他與張蔚林等人聯名向軍統局發報,要求增加工資,改善生活待遇,違犯了軍統不得相互聯繫的紀律,於1939年5月被調回重慶軍統電訊總枱。不久,楊光同在電訊總枱工作的張蔚林、馮傳慶、趙力耕等愛國青年,因受《新華日報》的政治影響,不滿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軍統特務的罪惡活動,主動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建立了聯繫。根據我黨南方局軍事組的安排,他們先後在八路軍辦事處和七星崗附近的秘密聯絡站接受黨的教育。1939年10月, 經中共南方局批准,楊光等被接受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軍統電訊總枱,楊光同張蔚林、馮傳慶、趙力耕、陳國柱、王席珍等人,組成了地下黨支部,以延安派來的共產黨員張露萍為支部書記。他們深藏虎穴,機智頑強地戰鬥,如同一把尖刀,插進了敵人的心臟。 [2] 
在電訊總枱,楊光和同志們一起,秘密地把電訊總枱的密碼、波長、呼號、通訊網分佈等絕密情報,通過張露萍和中間聯絡站,轉送給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和曾家巖50號“周公館”。有時冒着生命危險,把事關戰局的重要情報,利用軍統電台直接發往延安。這些情報對於粉碎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避免特務機關對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破壞,起了重要的作用。 [2] 
1940年春,由於張蔚林在工作中不慎,燒壞了收報機上的真空管。軍統特務乘機搜查了張蔚林的住處,發現了楊光等人蔘加共產黨後的一些筆記。張露萍、張蔚林、楊光等七人先後被捕。軍統頭子戴笠親自組織嚴刑審訊。蔣介石聞訊極為震驚,痛罵戴笠。 [2]  戴笠嚇的膽顫心驚。他命令軍統局司法科長餘鐸判處張露萍等七人死刑,暫不執行,囚於“中美合作所”白公館。1941年3月,楊光同其他六位同志被轉送到國民黨軍統局關押重犯、要犯的貴州息烽集中營,帶重鐐長期監禁。 [2] 
楊光入獄以後,對黨忠誠,始終與監獄地下黨組織保持聯繫。在息烽集中營關押期間,他參加了由羅世文、李耀先、韓子棟同志組成的獄中臨時支部的活動,積極同敵人進行鬥爭,經常向難友們宣傳抗日必勝的思想。他對難友孫壺東等人説:“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霸佔我們的國土,我們應該抗戰到底,只要國土得到光復,人民能過上好日子,我們犧牲了也值得。”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為了正義事業不怕坐牢、不怕殺頭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楊光從被捕到犧牲時為止,先後在“白公館”、“息烽營”坐牢5年多。 [2] 
1945年7月,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戴笠親自命令息烽集中營主任周養浩將張露萍等七位同志秘密處決。周養浩接到命令後,同警衞股長榮為箴密謀籌劃,以押解他們去重慶開釋為名,於7月14日上午,將張露萍等七人押上大卡車。當行駛到息烽城外3公里處,快活嶺的軍統局被服倉庫時,突然停車。劊子手們詭稱在倉庫加油,叫他們去倉庫搬被服。七位同志邁步朝一座舊式灰瓦平房走去。他們剛登上石頭台階,一排罪惡的子彈從背後射來,優秀共產黨員張露萍、張蔚林、馮傳慶、趙力耕、楊光、陳國柱、王席珍7位虎穴英雄應聲倒在血泊之中。楊光烈士年僅27歲。 [2] 

楊光紀念緬懷

當七位勇士犧牲的消息傳到息烽集中營時,難友們無不悲痛欲絕。同牢難友孫壺東,給七位烈士各作了一首悼念詩。他給楊光烈士的悼念詩是:“雁山莽莽日悠悠,蜀忍長材棄寇仇,但得生民登衽席,落紅遍地亦千秋。”
1983年7月10日,葉劍英同志聽取了四川省委組織部“中美合作所”被害人員複查工作小組關於七位烈士的革命事蹟的彙報,不僅口述了革命烈士事蹟的片斷,還親筆簽署了十分珍貴的證實材料。使七位革命先烈的事蹟,得以肯定和傳揚,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奮鬥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頁,為後繼者樹立了楷模,提供了榜樣。
1984年初,貴州省人民政府在息烽快活嶺新修了一座七烈士陵園。面對黔渝公路,豎立起一座高大的墓碑,碑上刻着七位烈士的英名和烈士們生前鬥爭事蹟的碑文。 [2] 
參考資料
  • 1.    張海赴等主編.中華英烈詞典 1840-1990:軍事譯文出版社,1991:276
  • 2.    遼寧省革命烈士事蹟編纂辦公室編,遼寧英烈 第8輯,,1991.10,第172-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