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鉗魚

鎖定
鉗魚,鮎形目鮰科鯝屬魚類。體延長,腹部較平直;口亞下位,橫裂;上、下頜着生有較尖的小齒;須四對;體表光滑無鱗;側線孔明顯;背鰭和胸鰭具硬棘,外緣光滑,內緣呈鋸齒狀;尾鰭深分叉 [7] 雄魚頭大而寬,上頜較圓,頭及連着的背部有兩道隆起的肌肉,腹部較小,較硬。雌魚頭部小而窄,上頜較尖,頭背隆起的肌肉不明顯,腹部較大而柔軟,腹側有明顯的卵巢輪廓 [8] 又稱斑點叉尾鮰 [9] 
鉗魚原產於美國密西西比河,主要分佈在美國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區,現在各國家均有引種養殖 [10] 主要棲息於湖泊與河流有沙礫、石塊的底層,喜有機質豐富的水域。幼魚主要攝食個體較小的水生動物,如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水生昆蟲,成魚則攝食軟體動物、魚蝦等 [11] 鉗魚在自然條件下,多選擇僻靜、陰暗的岩石下或凹形洞穴築巢產卵,親魚有護巢習性,卵黃色,產出後形成膠質卵塊,孵化期6-7天 [12] 
鉗魚含有豐富的魚油,魚油中的脂肪酸比長鏈脂肪酸更有益於健康,是營養價值較高的保健產品。其肉質鮮美,肥而不膩,無肌間刺,蛋白質含量高,低脂肪,並且富含有鉀、鋅等多種微量元素以及多種維生素 [13] 鉗魚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中國市場暢銷的主要淡水魚類之一 [14] 
中文名
鉗魚
別    名
鉗貓
動物界
鮎形目
鮰科
鯝屬
生存環境
溪流、江河、水庫、天然湖和池塘
產卵環境
在裂縫、洞穴和碎片
性    味
味甘性平

鉗魚形態特徵

鉗魚 鉗魚
鉗魚體型較長,體前部寬於後部,頭較小,吻稍尖,口亞端位,體表光滑無鱗,粘液豐富,側線完全,皮膚上有明顯的側線孔。頭部上下頜具有深灰色觸鬚4對,其中鼻須1對,頜須1對,頤須2對,長短各異,以頜須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鼻須最短。鰓孔較大,鰓膜不連於峽部,頤部有較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體重大於0.5公斤的個體斑點消失。具有脂鰭一個,尾鰭分叉較深,各均為深灰色。體兩側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成魚斑點逐步不明顯或消失。 [1] 

鉗魚生活習性

鉗魚屬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湖泊、河流有砂礫、石塊的底層,喜歡在陰暗的光線條件下集羣攝食,有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慣。水温4~5 ℃ 開始攝食,39 ℃ 時停食,生長温度為5 ~ 36.5 ℃ ,最適生長温度為18~30 ℃ 。溶氧3 毫克/升以上較好,低於0.8 毫克/升時出現浮頭,0.34 毫克/升時窒息死亡。正常生長的pH 值為6.5~8.9 。池養條件下第1 年長至13 ~35 釐米,第2 年35 ~45 釐米,第3 年達45 ~57 釐米。 [3] 

鉗魚分佈範圍

鉗魚(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稱溝鯰(ChannelCatfish),屬於鯰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魚類。鉗魚天然分佈區域在美國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區。
鉗魚
鉗魚(3張)
以後廣泛地進入大西洋沿岸,在美國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佈。產地是水質無污染、沙質或石礫底質、流速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進入鹹淡水水域生活。現為美國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鉗魚是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於1984年與雲斑鮰同時引進的一種鮰科魚類,經過幾年的研究及推廣養殖,證實該種魚適合我國大部份地區養殖。多生長於水質無污染的沙質或石礫底或流速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進入鹹淡水水域生活。 [2] 

鉗魚繁殖方式

鉗魚 鉗魚
鉗魚在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中均能產卵於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沒的樹木、樹樁、樹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裏。鉗魚的雄魚是典型的築巢魚類,在與雌魚交尾後趕走雌魚,並守護受精卵發育直至孵出魚苗。通常斑點叉尾鮰產卵温度範圍為21-29℃,最適温度為26℃,水温超過30℃不利於受精卵的胚胎髮育和魚苗成活。在長江流域斑點叉尾鮰的繁殖季節為6-7月。體重(或年齡)較大的比體重(或年齡)較小的其產卵季節要早些。產卵時,每尾魚通常以尾鰭包裹對方頭部,雄魚劇烈顫動魚體並排出精液,與此同時,雌魚開始產卵。卵受精後發粘,相互粘結而附於水池底部。據Clemens和Sneed(

鉗魚種羣分佈

鉗魚源於新北界,分佈在魁北克和美國的東部和北部,在墨西哥北部亦有其分佈。後來這個品種被引進到歐洲的內陸湖和馬來西亞的一些地方。加拿大的鉗魚數量很大,不僅棲息在五大湖尼皮貢湖一帶也有廣泛分佈。

鉗魚捕捉方法

鉗魚
鉗魚(3張)
鉗魚很容易被天然物質做成的餌料捉住,比如蟋蟀、爬行動物、小魚、鯡魚小龍蝦鮎魚翻車魚和吸管。鉗魚可以被象牙皂做成的餌料抓住,還可以用有臭味的餌料來抓它,比如死魚、死龍蝦大蒜、血液、肝臟、肉、奶酪、麪糰,甚至酷愛粉都可以。 有時這些臭餌料可以改制成麪粉球或粉末狀的物品,掛在釣魚鈎上。還可以把制好的這些掛在管子底部,慢慢地拴在釣魚鈎上。像雞肝、小狗食魷魚泡泡糖這些能在雜貨商店買到的東西也可以抓住許多魚。 [4] 
鉗魚
鉗魚(3張)
用細頸繩、曳釣繩、樹枝繩和田埂繩釣鉗魚,都是除了傳統杆子和捲筒之外的流行的捕捉鉗魚的方式。還有的方法就是用圈子套,也叫“板條套子”,是一種有角度的入口的木圈子,再加上金屬套。特有的餌料是變質的奶酪狗食。用鉗魚套子捕到的鉗魚一天在100個左右。
沒有安裝釣魚鈎的垂釣者要特別小心鉗魚胸部的尖刺及它鋒利的

鉗魚營養價值

含肉率為75.71%;肌肉中粗蛋白佔19.42%,脂肪佔1.01%,水分佔77.58%,灰分佔1.12%,碳水化合物佔0.87%;肌肉中含有18種氨基酸,佔肌肉總量的18.72%,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佔總氨基酸的42.26%。礦物質含量中Fe、Zn的含量較高,而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如Pb、As等的含量很低。 [5] 

鉗魚人工飼養技術

鉗魚,又稱溝鯰、河鯰、美洲鯰。這種魚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易飼養、易起捕以及肉質鮮美等特點,是世界聞名的養殖品種和遊釣對象。該魚為大型温水性淡水魚類,是以植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攝食對象是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游動物、輪蟲、有機碎屑和大型藻類。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對各種配合飼料都能攝取,尤其喜食魚粉、豆餅、玉米、米糠、麥麩等原料配製而成的顆粒飼料。由於其生長速度極快,所以在不同養殖時期,飼養管理必須相應跟上,才能確保養殖效益的提高。

鉗魚親魚培育期

鉗魚 鉗魚
在親魚培育時期,要選擇體質健壯、生長性能良好的4齡~5齡魚作為親魚,按雌雄1∶1的比例配組。親魚池面積3畝~5畝,每畝放養60尾~80尾親魚,約150公斤~200公斤,同時搭養少量鰱、鱅魚種,以便改善池塘水質。親魚在越冬前,要採取強化培育措施,讓親魚積累一定的營養,這既是親魚懷卵的物質基礎,又能使親魚順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親魚尚能少量攝食,因此需適量投餵一些飼料。產前培育最為重要,即在開春後加強投餵,精心管理。首先將池水換去一部分,加註新水,水温上升後,親魚攝食日漸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餵量,並適當增加一些動物性飼料,如畜禽內臟、小魚蝦等。為了提高親魚池中水温,可將水位適當降低,同時注意加強沖水。

鉗魚魚苗培育期

鉗魚 鉗魚
魚苗出膜後2天~3天便可進行暫養。暫養池以面積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為好,每平方米可暫養魚苗1萬~1.5萬尾。池內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餵些適口飼料,以輪蟲最好,不足時也可投餵人工粉狀配合飼料。魚苗經5天~6天暫養後便可轉入專池培育夏花魚種。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積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規方法進行消毒。藥物毒性消失後施基肥培育浮游動物。魚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銅溶液洗浴10分鐘~20分鐘,進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畝放苗5萬~8萬尾。魚苗下池後2天~3天,由於池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一般不需投餌,以後投餵人工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的主要成分為魚粉、玉米粉、黃豆粉、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要求蛋白質含量為35%~40%。日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温、魚的攝食情況而定,以投餵後半小時內吃完為宜。整個魚苗飼養期間,要經常注入新水,進水都要過濾,水中溶氧應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約培育20天左右,魚苗可長成體長4釐米左右的夏花魚種。

鉗魚魚種飼養期

這個階段是將夏花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將其培育為大規格和體質健壯的魚種。魚種池以3畝~5畝為宜,水深1.3米~1.5米。放養方式分主養和混養兩種,主養畝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鰱夏花1000尾左右;混養畝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鰱夏花2000尾左右,鱅魚夏花500尾,草魚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養方式為好,因為鰱鱅魚主食浮游生物,與鮰 魚種混養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響水質,又可提高水體的利用率,增加魚種總產量。餌料以人工飼料為主,兼施少量有機肥。飼料應加工成細顆粒狀,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為魚體總重的3%~5%,上、下午各投餵1次。飼養期間要注意適量注水或換水,以改善水質,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鉗魚成魚飼養期

鉗魚成魚養殖成活率高,時間較短,對養殖條件要求也不很嚴格。主要還是池塘養殖,面積3畝~6畝,水深1.5米~2米為宜。既可單養,也可混養,一般混養效果較好。適宜於與斑點叉尾鮰 混養的魚類,主要有鰱魚、鱅魚、草魚、鯿魚和羅非魚。在養殖中,飼料配方和投餵技術對鮰 魚的生長很重要,國內外都有深入的研究,並設計出各種不同的飼料配方。中國加工飼料的原料,主要有魚粉、大豆粉、小麥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間。飼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兩種顆粒,當水温在15℃以上時,投餵浮性飼料;水温低於15℃時,投餵沉性飼料。每天投餵兩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餌範圍應儘量擴大些。每天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率。斑點叉尾鮰 對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止浮頭和泛池,要經常更換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質,魚池中水的溶氧應經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點叉尾鮰也可以用網箱養殖,常採用二級放養。第一級從10釐米長養到尾重150克,第二級從150克養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從50克的魚種養至成魚。8釐米~10釐米規格魚種放養密度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魚種養殖密度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點叉尾鮰 性情温馴,有集羣習性,易於捕撈,隨着魚體不斷長大,為調節好養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輪捕輪放。
另外,鉗魚疾病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較大,因此必須以預防為主,除注意常規消毒外,還要堅持不投餵變質飼料,並定期進行藥物預防。腸道敗血症是其常見病,各種規格魚均易感染,可採取每100公斤飼料中加0.18公斤土黴素投餵治療。此外,口絲蟲病和小瓜蟲病是由口絲蟲和小瓜蟲寄生魚體皮膚及鰓組織引起的,防止這些寄生蟲應在放種時用8克/平方米硫酸銅浸洗魚體15分鐘~20分鐘。 [6] 
參考資料
  • 1.    斑點叉尾鮰體色異常症的治療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7-04-26]
  • 2.    斑點叉尾鮰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成技術  .中國百科網[引用日期2017-04-26]
  • 3.    生活習性  .養殖商務網[引用日期2017-04-26]
  • 4.    鉗魚 Barbue de rivière  .漢法詞典[引用日期2017-04-26]
  • 5.    斑點叉尾鮰肌肉營養成分分析 .周進 河北漁業. 2003-02-20
  • 6.    斑點叉尾鮰成魚養殖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4-26]
  • 7.    甘西著,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272頁
  • 8.    丁雷主編,淡水魚養殖技術,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01,第246頁
  • 9.    申志新編著,青海省重點水生生物圖譜,青海民族出版社,2012.03,第76頁
  • 10.    劉華榮,於忠主編,山東農業百項新品種,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06,第139頁
  • 11.    丁雷主編,淡水魚養殖技術,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01,第245頁
  • 12.    丁雷主編,淡水魚養殖技術,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01,第245/246/247頁
  • 13.    王宇鋒,斑點叉尾鮰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中原農民出版社,2016.03,第128頁
  • 14.    王長工編著,新編垂釣全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1,第29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