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斑鮰

鎖定
雲斑鮰(學名:Ameiurus nebulosus)是鮰科、鮰屬魚類。體短而粗,頭稍大,腹面平直,背面則斜乎。吻寬而鈍、橫裂。口亞下位,口裂較寬大。前頜骨和齒骨上分佈有不規則向內彎曲的細密小齒。兩鼻孔間距較大,前鼻孔l對,呈管狀;後鼻孔也是1對,前方着生有鼻須。眼較小,位於頭部兩側。有觸鬚4對,長短各異。口角須寬扁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鼻須和頤須較短,鼻須末端超過眼的後緣,外側頤須長於內側頤須。胸鰭鰭條8-9,硬棘帶有鋸齒狀。脂鰭位於背鰭之後,臀鰭正下方。尾鰭末端截形略內凹不開叉:體表光滑無鱗,富含粘液。側線完全,較平直。鰓耙數8-9。體表背部深褐色,腹部灰白色。
雲斑鮰為淡水廣温性魚類,生活在水的底層(2-5米深處),行羣體生活,常棲息在沙質及泥質水底,尤其喜在富含有機質和水生植物叢生的池塘、海灣、水庫、湖泊的沿岸和小溪中生活。斑鮰為雜食性魚類,性貪食,喜歡集羣攝食。原產於美國和加拿大。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Brown Catfish
別    名
褐首鯰
美國鮰
中文學名
雲斑鮰
拉丁學名
Ameiurus nebulos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鮎形目
鮰科
鮰屬
雲斑鮰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esueur,1819
保護級別
(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2] 

雲斑鮰動物學史

  • 養殖史
雲斑鮰由中國湖北省水產研究所於1984年從美國加州比爾·金私立漁業公司、加州大學漁業研究中心、加州漁業協會等單位收集引進。當時魚種體重3克,體長4-5釐米,數量1000尾。引進後放養於該所試驗基地試養,經9個月的飼養至1985年7月性成熟,並繁殖魚苗成功,當年育成8-12釐米魚種7000尾。此魚引進後,通過1984-1986年的試養,到1987年已推廣到湖北、廣東、雲南、四川、福建、湖南等省。 [3] 

雲斑鮰形態特徵

雲斑鮰
雲斑鮰(7張)
體短而粗,頭稍大,腹面平直,背面則斜乎。吻寬而鈍、橫裂。口亞下位,口裂較寬大。前頜骨和齒骨上分佈有不規則向內彎曲的細密小齒。兩鼻孔間距較大,前鼻孔1對,呈管狀;後鼻孔也是l對,前方着生有鼻須。眼較小,位於頭部兩側。有觸鬚4對,長短各異。口角須寬扁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鰭基部;鼻須和頤須較短,鼻須末端超過眼的後緣,外側頤須長於內側頤須。胸鰭鰭條8-9,硬棘帶有鋸齒狀。背鰭鰭條6-7。臀鰭鰭條18-21,較長形似刀狀。腹鰭8。脂鰭位於背鰭之後,臀鰭正下方。尾鰭鰭條23-25,末端截形略內凹不開叉:體表光滑無鱗,富含粘液。側線完全,較平直。鰓耙數8-9。體表背部深褐色,腹部灰白色。 [3] 

雲斑鮰棲息環境

雲斑鮰為淡水廣温性魚類,生活在水的底層(2-5米深處),行羣體生活,常棲息在沙質及泥質水底,尤其喜在富含有機質和水生植物叢生的池塘、海灣、水庫、湖泊的沿岸和小溪中生活。 [3] 

雲斑鮰生活習性

雲斑鮰性情比較温順。具有抗寒和耐熱的能力。適温範圍為0-39.5℃,攝食水温為6-37℃,最適生長水温為18-32℃,耐低氧,在溶解氧為1.5-2毫克/升時,不會浮頭。在温度為21℃時,窒息點在0.6048毫克/升。對鹽度的適應範圍為0.1-8‰。適應的pH值為6-8.9。對敵百蟲較敏感,敵百蟲濃度在0.3毫克/升時,魚開始跳躍,並逐漸死亡;雄魚口腔齒和胸鰭硬棘可作挖穴工具,冬季能鑿洞而棲。因此,應注意防止該魚挖洞逃逸。 [3] 
斑鮰為雜食性魚類,性貪食,喜歡集羣攝食。仔魚以浮游生物為食,60毫米幼魚攝食搖蚊幼蟲及小型甲殼類,60毫米以後則以底棲生物中的大型水生昆蟲幼蟲、有機殘屑、動物屍體及藻類等為食。該魚原為肉食性魚,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經馴化可攝食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的人工配合餌料。餌料中添加8-10%魚粉,蛋白質含量為30-32%。冬季水温稍升高,便成羣集聚岸邊覓食。在中國長江流域,冬季仍能攝食生長,故越冬時仍需進行投餵;北方地區在冰封前也應在水中投放豆餅,不使其飢餓而消瘦。 [3] 

雲斑鮰分佈範圍

原產地:美國(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佛羅里達、喬治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愛荷華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新罕布什爾州、新澤西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荷馬州、賓夕法尼亞州、羅德島、南卡羅來納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威斯康星州)和加拿大(曼尼託巴、新不倫瑞克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魁北克、薩斯喀徹温省)。 [4] 
引種:中國(北京、湖北、廣東、雲南、四川、福建、湖南等省)、伊朗、土耳其、越南、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丹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士、烏克蘭、英國、美國(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夏威夷、愛達荷州、堪薩斯州、肯塔基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荷屬安的列斯、波多黎各、新西蘭、智利。 [3-4] 
雲斑鮰分佈圖 雲斑鮰分佈圖

雲斑鮰繁殖方式

雲斑鮰自然繁殖

雲斑鮰2-3齡性成熟,少部分l齡可成熟。在非繁殖季節,雌、雄較難區別。在生殖季節,雌魚體色偏黃,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與泌尿孔被辦狀皮膚分開,形成溝狀,生殖孔微紅外凸;雄魚頭部較扁平,中間凹陷,體色發黑,腹部不膨脹,精巢為花菜狀,產前擠不出精子。因此,在人工授精時難以採精,需剖腹取出精巢採精,這是鯰科魚類的特點。2-3齡雌親魚懷卵量較高,1年繁殖1次,產卵季節一般在6-7月份,水温20℃以上,23-28℃時產卵最盛。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庫中均能自然產卵孵化。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該魚產卵從4月中旬開始,一直產卵到6月結束。體重0.5千克的雌魚懷卵量為2000-4000粒,卵粒較鯉科魚卵大,卵徑2.5-3毫米。產出的卵相互粘連,不會與異物相粘,卵沉性。 [3] 

雲斑鮰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以自然產卵為宜,產卵池不必另設專池,可利用親魚飼養池作為產卵池。臨近交配繁殖時,雄魚在水深30釐米處的池坡上挖土,鋪成半球狀的凹坑,坑的大小略大於魚體自身,此為產牀。產牀挖成後,雄魚追逐雌魚,引誘、迫使雌魚進入產牀,並不時用吻部摩擦雌魚的生殖孔,當雌魚被誘發產卵,雄魚立刻射精於卵塊上。有時,池塘或天然水體中的石礫、瓦塊等沉積物,也可被當成產卵掩體。雌、雄魚完成產卵射精後,雌魚離開產牀,由雄魚單獨守護卵塊。此時,雄魚的尾部不停地擺動,形成微水流,增加產牀的水量交換。受精卵在池塘中自然孵化率很高,常在90%以上。有條件的養殖場,也可設置人工魚巢進行產卵,然後使卵在孵化槽內孵化。其方法與家魚相同。受精卵的胚胎髮育時間較長,水温20-30℃時,約需106-120小時孵化出膜。剛孵出的魚苗形似小蝌蚪,全長在11-13毫米。 [3] 

雲斑鮰養殖技術

  • 苗種培育
雲斑鮰的苗種培育與家魚苗培育方法相似:魚池面積2000-3334乎方米(3-5畝),池塘要清淤、曝曬,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忌用五氯酚鈉)清塘消毒,每667平方米施基肥100千克,然後注水,水深0.7-1米。8-12天后當池水中大量出現浮游生物時,每667平方米放1-1.5釐米魚苗6-8萬尾。魚苗下塘後,立即投餵魚粉與黃豆粉混合後調成糊狀的濕餌料。經10-20天飼養,魚苗長至3-4釐米時,可分池培育魚種,每667平方米放3000-4000尾,投餵含蛋白質30-32%的配合顆粒餌料,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日投3次。定期注水,保持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培育的魚種規格可達到50-100克,出池成活率在95%左右。 [3] 
  • 商品魚飼養
雲斑鮰在人工和自然條件下都能飼養,可單養也可混養。在美國主要是人工飼養。飼養方式有池塘、湖泊、水庫、集約化工廠飼養及遊釣業。我國目前都採用池塘飼養方式,池塘面積3333-13333平方米(5-20畝),水深1.5-2米。魚池清塘後每667平方米放40-60克的魚種600-800尾,有增氧條件的可增加到l000尾:混養,可搭配白鰱200尾,鱅魚50尾,團頭魴50-60尾。不宜放養與之爭食的鯉魚和鯽魚。培育到10月份,體重可達400-600克,每667平方米產量300-400千克。 [3] 
  • 病害防治
雲斑鮰有較強的抗病能力,一般不易發病。 [3] 
  1. 細菌性爛鰓病用濃度為0.03毫克/升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效果較好。 [3] 
  2. 水黴病用食鹽與小蘇打合劑400毫克/升全池潑灑。 [3] 

雲斑鮰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2] 

雲斑鮰主要價值

雲斑鮰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抗寒本身是一種優異種質,可能是一種很寶貴的育種材料。該魚生長慢,但肉質鮮嫩,肌間刺少。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8.3%,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鮮味氨基酸含量比較豐富。因此,雲斑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該魚是一種優良的育種材料,具有開發應用的前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