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鮎形目

鎖定
鮎(nián)形目(Siluriformes),硬骨魚綱的1目。世界有31科約2200種。“鮎”常寫作“鯰”。因兩頷多具發達的須(多者4對),在過去分類系統中被稱為絲頜類。又因鰾借一列韋氏小骨與內耳相連,而和鯉形目、鮭鯉目及電鰻目一起組成骨鰾類。魚體大多裸露無鱗,有的被以骨板。頭骨無頂骨,下鰓蓋骨等。上頜骨一般退化變小,無齒,僅作為上頜須的須基。第二、三、四節椎骨癒合為複合椎骨,第一及第五節椎骨常分別固連或癒合於其前後。齒髮達。眼小。胸鰭及背鰭常有用於自衞的硬刺,刺基分別與喙骨或背鰭基板形成特殊的制動裝置,一旦豎起,外力不易使之復原。脂鰭常存在。
中文名
鮎形目
別    名
鯰形目
拉丁學名
Siluriform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新輻鰭亞綱
鮎形目
領    域
生命科學

鮎形目動物學史

本目均為底棲肉食性魚類,很多是重要的食用魚,也是一般的遊釣魚。須鯰魚個體最大,長達2米以上,重約250千克。目內大多為刺毒魚類,背鰭以及特別是胸鰭的硬刺附有毒腺,可致傷痛。鰻鮎尤毒,可致人死。南美毛鼻鮎科有些種類可在魚類或其他動物體上營寄生生活,長不到50毫米的寄生鮎能鑽入在河中洗澡的人的尿道。
體裸露無鱗或具骨板,上頜骨退化僅留痕跡,支持口須。常具脂鰭,胸腹鰭前常具一強大的鰭棘。下鰓蓋骨缺如,無肌間骨。由於具韋伯氏器,前面幾個脊椎骨趨於愈食等特徵,過去有時將該目併入鯉形目。第五脊椎骨與前面的脊椎骨間常以鋸齒狀縫相連接。內蒙古自治區現知有2科 [1]  [2] 

鮎形目形態特徵

體裸出或被骨板。上頜骨退化,僅餘痕跡,用以支持口須。口須1-4對,上、下頜有齒,咽骨正常具細齒。無續骨、下鰓蓋骨及頂骨。第2、第3、第4(有時第5)椎骨彼此癒合。無肌間骨。常具脂鰭,胸鰭位低,常和背鰭一樣具一強大的骨質棘。鰾大,分3室,鰾中隔的構造複雜,少數種類鰾包在脊椎骨變異的骨質囊中。無幽門盲囊。該目是分佈廣泛的淡水魚類,但在北海水系第四紀的地層中發現有鮎類的存在。在熱帶、亞熱帶以及中緯度區域的大陸水域中,鮎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全世界有34個科,310個屬,約2316種,我國已知13科,32屬,132種 [3] 

鮎形目分佈範圍

鮎魚
鮎魚(3張)
絕大多數生活於淡水,僅海鮎科廣佈於熱帶亞熱帶海域,鰻鮎科分佈於印度洋—西太平洋近海,大洋洲只有以上2科;南美洲有13科;亞洲有12科;非洲有6科(其中3科與亞洲共有);北美洲只有鱨科,39種;歐洲無特有科,僅有鮎科的2種。中國有11科近100種。

鮎形目科學分類

西藏分佈有1目1科7屬11種。鮎形目魚類的特徵是體長形。口不能收縮,上、下頜具絨毛狀齒帶。須1~4對。背鰭、胸鰭一般具硬刺,通常具脂鰭。部分類羣體被皮刺或骨片,多數類羣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或不完全 [4] 
參考資料
  • 1.    旭日干編,內蒙古動物志 第1卷 圓口綱 魚綱=Fauna Inner Mongolia Volume 1 Cyclostomata and pisces,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3.06,第283頁
  • 2.    科學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1-17]
  • 3.    李明德編著,魚類生態學 第3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08,第115頁
  • 4.    西藏動物志編纂領導小組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地方誌叢書·動物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07,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