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根特祭壇畫

鎖定
《根特祭壇畫》是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埃克兄弟創作的一幅祭壇組畫
中文名
《根特祭壇畫》
外文名
Ghent Altarpiece
作    者
凡·埃克兄弟
年    代
1415-1432年
類    別
油畫名畫、祭壇組畫
作者又譯
凡·艾克兄弟
別    名
神秘羔羊之愛
尺    寸
343×440釐米
屬    地
現藏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

根特祭壇畫畫作內容

根特祭壇畫 根特祭壇畫
《根特祭壇畫》是尼德蘭畫家凡·埃克兄弟創作於1415-1432年的一幅祭壇組畫,由當時的根特市長約克多斯-威德委託繪製。現藏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該畫作可以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畫作品,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特祭壇畫創作背景

根特祭壇畫 根特祭壇畫
尼德蘭的文藝復興較意大利遲一些,其發展也較緩慢,這是由尼德蘭的地理與政治環境所決定的。尼德蘭的封建主義思想根深蒂固,舊習俗和宗教觀念深入人心。尼德蘭先後受法國勃艮第公國統治和西班牙武裝勢力的控制,人民的反封建與反異族壓迫的鬥爭,往往遭到血腥的鎮壓,而內部新舊勢力的對立與形勢的複雜性,使這種鬥爭更帶有持久性,由此決定了尼德蘭在15到16世紀時期藝術文化發展的曲折與緩慢。15世紀時,尼德蘭也受到意大利進步文化的衝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發生作用,湧現出如馬薩喬、保羅-烏切諾、基蘭達奧等初代大師,然而藝術的發展,仍舊受到中世紀世界觀的束縛,它與正在形成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發生着劇烈的矛盾。
《根特祭壇畫》是一種多翼式“開閉形”祭壇組畫。這幅祭壇畫,乃置放在教堂聖壇的前面,木板組成,由內外共20個畫面構成一種摺疊式畫障。每逢節日的禮拜盛會,祭壇的兩翼伴隨着音樂旋律被徐徐打開,輝煌奪目的12幅祭壇畫便呈現於人們的眼前。

根特祭壇畫藝術鑑賞

根特祭壇畫 根特祭壇畫
這套組畫在平時,由於祭壇兩翼合攏着,只能看到它的外側,外側的畫分為上中下3層。上層畫的是預告耶穌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個,分隔在屏風的弧形頂部。中間一層畫着傳統題材《受胎告知》,在這一層,空間比較寬敞,報知喜訊的天使與滿懷激情的馬利亞,被分別安排在四幅的兩端。中間描繪着空闊的房間,除了窗台、壁龕以外,沒有什麼陳設。光線從窗外射入,環境極其單純,透視感強。似乎為了強調馬利亞的聖潔,細節處理得很簡約。中間的窗台露出城市的景色,給人以當代人的起居生活的印象。洗臉盆與掛着的洗臉巾被描繪得細緻入微,甚至連壁龕內一物件的高光都纖毫無遺地描繪出來。在天使與馬利亞的畫面背後還有依稀可辨的花格窗欞、書本等細節,天使背後的陰影非常寫實,顯示了風俗畫的特色。下面的4 個畫面,中間兩尊雕像為施洗約翰使徒約翰;兩邊是供養人約多庫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布柳特,他們都佔滿畫面。供養人跪着,作為祭壇畫的捐獻人,表示對基督的虔誠。這兩幅跪者像具有肖像特徵。畫家的技藝甚高,形象神態逼真,結構嚴實。中間兩尊雕像的摹繪,則運用了高度熟練的素描技能,畫在神龕裏幾可與雕像亂真。可以看出這兩位畫家在造型寫實能力上的造詣,這也是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當祭壇屏風在管風琴莊嚴的聖樂聲中徐徐展開時,內面的全部畫面則更顯得光輝奪目,令人神往。一幅幅光彩熠熠的彩畫一下子象發光的金子一般,使人眼花繚亂。這12幅畫隨着聖曲的悠揚節奏突然顯現時,會把信徒的感情昇華到一個神化的境界,從中獲得了強烈的美的感受。 這12幅畫面的中央一面,分上下兩層;上層三幅畫着上帝、聖母與施洗約翰。正中的上帝是這三幅畫的核心,他比周圍其他人物都要魁梧:上帝正襟危坐,雙目直視,毫無表情,這是一種畫上帝的公式,人們已習慣了這種最高形象的木訥感。他左手持權杖,右手微舉為祝福的儀式。但上帝身上那件鑲金大紅袍卻被畫得極有生氣,畫家似乎有意把藝術的感情投在這件袍服的褶襞上,而不去刻畫他的臉。在這一層,以這一尊偶像為中心,莊嚴地擺開了聖秩的陣勢。左右兩側的聖母與施洗約翰,形象比較瀟灑自如,色彩也很飽滿,人物雖相對而坐着,但姿勢絲毫不顯得侷促。
根特祭壇畫 根特祭壇畫
在中央下層的一幅是《羔羊的頌讚》,它也是整個組畫的核心,是一幅最富戲劇性的橫幅面的宗教傳説場面。這個題材取自聖經《啓示錄》第七章第九、十兩節: 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地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着説: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於羔羊。
《啓示錄》屬於《新約全書》的最後一篇,據説是使徒約翰所作,文字富於隱喻性。所謂無罪的羔羊,在這裏是隱指基督徒、以色列人和受壓迫者,聖經説只有他們才能得到上帝最大的恩典。在這一幅《羔羊的頌讚》上,畫家按照宗教所述的場面,作了概括性的處理。

根特祭壇畫作品點評

根特祭壇畫 根特祭壇畫
作為15世紀尼德蘭美術的標誌,《根特祭壇畫》這幅出現於尼德蘭文藝復興初期的藝術鉅製,具有一種里程碑的意義。題材雖來源於宗教,但畫家以對現實世界的肯定和讚美的態度,以及對人物的細緻和寫實的描繪,構成了這幅作品的基調,從而使整個畫面充滿詩意,並具有無窮藝術魅力。
《根特祭壇畫》可以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畫作品,色彩鮮明,輝煌豔麗,經過數百年之後,畫面仍然如初,這在當時的確是一種繪畫技法上的突進。所以,在繪畫史上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處理上的革新和獨創,而是開創了整個歐洲繪畫的新紀元。
聖經上是這樣寫的: 約翰到了天上,見到一寶座,寶座上放着一本聖書,上有七道印封着。約翰想讀它,但沒法揭開這七道印封。正在發愁之際,寶座周圍的長老中有一人勸約翰別犯愁,印封可以揭開。此時,寶座上出現一隻被傷害過的羔羊(象徵以色列人在世上受難),羔羊有七角七眼(象徵耶和華的七個靈)。羔羊便拿起聖書,周圍四個活物和二十四個長老見此情景都跪下禮拜,一個長老對約翰説,唯有它可以揭開七道印封。這是一幕富有神秘色彩的場景,但畫家儘可壓縮宗教的抽象含義,賦予頌讚自然與美麗的生靈的內容。在這幅畫上,眾多的長老、聖職人員、天使與男女信徒們的形象,是運用細密畫的功夫一個個仔細地描繪出來的,構圖採用中軸線對等劃分,場面顯得肅穆而又呆板,自然風光畫得很好,顯示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在左右兩側:左側上層是人類始祖亞當與聖歌班兩幅畫;下層是公正的士師與基督的軍隊。右側上層是夏娃與聖歌班的另一半兩幅;下層是苦行僧與香客。上邊一排屬特寫式人物,尤其是聖歌班的天使們,畫得十分抒情,含情脈脈。下邊一排連同中央的一幅《羔羊的頌讚》,共為五個畫面,是統一的風景構圖,它們都展示了遼闊的野外自然景色。這種處理頗令人讚歎,當祭壇畫板全部展開時,這五幅橫向的畫面成了一個統一體,給人以一種自然美與生活美的興奮感。這在尼德蘭的早期宗教畫中是很少見的。 除了特寫式的聖歌班天使的嫵媚形象之外,亞當與夏娃的裸體,則體現了畫家對人體解剖的研究,就風格上看,它們很象出自揚·凡·艾克之手的。
細密畫在東方民族、拜占庭帝國和一部分北歐民間生活中十分流行,凡·艾克兄弟作為民族藝術的繼承者,進一步發展了它的寫實技巧,由於它的細緻入微,在色彩上必須作更多的實驗,凡·艾克在這方面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這一套祭壇畫就是被研究的重要藝術文物之一。
根特祭壇畫的選材也和傳統宗教畫有許多不同。在神聖題材的大背景中,展示出許多日常生活元素。比如以弗蘭德斯當地的田野為自然背景原型,還特意繪製出洗臉盆與洗臉毛巾等小物件,作為點綴畫面的裝飾品。這些點點滴滴的人文主義氣息,或許在中世紀後期還不是主流,卻會在之後的時代中大放異彩。

根特祭壇畫作者簡介

凡·艾克兄弟是指14世紀到15世紀尼德蘭畫家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年)和揚·凡·艾克(1385/90—1441年)兄弟。1415年根特市長約多庫斯·威德向胡伯特·凡·艾克訂製祭壇畫,他畫了10年,未完成就去逝了,後由弟弟揚·凡·艾克繼續完成,安置在根特聖貝文教堂。這是一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劃時代鉅作,它標誌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和人文主義藝術的誕生,並奠定了尼德蘭文藝復興藝術的基礎。由於《根特祭壇畫》是運用油調顏色繪製而成,因此凡·艾克兄弟成為歐洲油畫的創始人。

根特祭壇畫相關爭論

至於根特祭壇畫上究竟哪些幅是胡伯特畫的,哪些幅是揚·凡·艾克畫的,一直是美術考古家們爭論的問題。據有的學者分析,若把其中每一幅畫完成的時間考證出來,便不難區別它們的作者。從開始合作到1426年,幾乎每一幅都有兩人共同完成的業績,但全畫是在1432年由揚·凡·艾克一人最終完成的。由此可以判斷,其弟揚·凡·艾克的畫,應是祭壇外面和兩翼內面的幾幅,但即使是兩人合作的畫面,其弟的筆跡也能從中區別出來。兄弟倆在整個合作時期,胡伯特是起着領導作用的。從繪畫技巧來判認,揚·凡·艾克的畫要更嫺熟些,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畫上。揚·凡·艾克的一生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方面都作出了貢獻,而他的油畫技法的改進,更被油畫史所重視。根特祭壇畫作為尼德蘭繪畫發展的里程碑,其意義也即在此。此畫現存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