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核導彈

鎖定
核導彈(nuclear missile),指的是具有攜帶核彈頭的能力、並能夠達成遠距離核彈投送任務的導彈。核導彈主要分為戰術核導彈和戰略核導彈。
核導彈具有多種發射方式,戰術核導彈可從戰艦潛艇飛機等平台上發射,戰略核導彈的發射方式則有固定發射井,車載,潛射,機載等。 [1] 
中文名
核導彈
外文名
nuclear missile
原    理
重核裂變輕核聚變
作    用
摧毀戰略目標
現    狀
第五代

核導彈發展沿革

核導彈原理概要

  • 基本原理
科學家發現原子核中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們將這種核能釋放,並首先用於軍事目的,結果促成了核武器的出現;三種核彈的不同之處在於核能釋放的方式不同和破壞殺傷的形式不同。核能的釋放出現於原子核發生轉變的過程中,而這種轉變可分為重核裂變和氫核聚變兩種方式。
一般將核裂變武器稱為第一代核武器,實際上就是原子彈;將核聚變武器稱為第二代核武器,實際上就是氫彈;將以調整和控制核爆炸能為特點的新一代核武器稱為第三代核武器,主要包括增強某一破壞因素的核武器,如中子彈、衝擊波彈、感生輻射彈、光輻射彈、電磁脈衝彈以及核定向能武器等。作為增強的輻射武器,中子彈是如今世界上唯一已實現生產和部署的一種第三代核武器。 [2] 
  • 作戰用途
核武器主要是作為核戰鬥部裝在戰略導彈上,用以摧毀戰略目標。在近程夜戰、空戰和防空中有的導彈也裝有核戰鬥部,用以摧毀地面大面積戰術目標,對付飛機羣和攔截攜核彈的轟炸機等。中子彈不僅可以作為核戰鬥部裝在導彈上使用,而且能夠製成炮彈由榴彈炮發射出去投入戰鬥。

核導彈歷史背景

在世界武器庫中,導彈和原子彈相繼問世的初期,人們並沒有想到把它們結合起來,組成有實戰價值的導彈核武器。
這一方面是初期的原子彈,其重量和尺寸都大大超過了當時導彈的運載能力。如美國1945年8月投擲於日本廣島的“槍式”原子彈,直徑28英寸,長120英寸,重7000磅;投擲於長崎的“內爆式”原子彈,直徑60英寸,長128英寸,重1萬磅。而當時的導彈最多隻能攜帶1800磅的彈頭。另一方面是初期的導彈命中精度很低,如當時由德國最先研製成功的“V-2”導彈,飛行130英里就要偏離目標5英里以上。導彈史上有這麼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1944年6月15日子夜,德國發射“V-2”導彈偷襲英國倫敦,竟有一枚導彈在飛行途中失靈,掉過頭來直向德國首都柏林飛去,在希特勒的防空指揮部上空爆炸。因此,當時還沒有一位科學家能預見到,導彈和原子彈是天生的一對,總有一天會“聯姻” 結合在一起。
1951年事情發生了變化。這一年,美國用飛機空投試驗了一種可用作導彈核彈頭的小型原子裝置。這時,美國對研製導彈核武器發生了興趣。美國空軍制定了一項神秘的研製計劃,調集了大批科研人員,研製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核武器。經過7年的努力,美國於1958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由彈道導彈同氫彈頭配套組成的導彈核武器——雷神中程戰略導彈。如果從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算起,其間經歷了13年。
核導彈武器成了美國推行核威脅戰略的一張王牌,也成為美國和前蘇聯在國防尖端技術上進行激烈較量的主要焦點。世界從此變得更加不安寧 [7] 

核導彈技術特點

核導彈彈頭類型

  • 氫彈
氫彈是利用輕原子核聚合成較重原子核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的原理製成的核武器。這種核聚變反應要在數千萬度高温和超高壓條件下才能進行,單位質量所釋放出來的能量一般為核裂變反應的4倍以上,能產生更大的破壞作用,通常又稱這種聚變反應為熱核反應。原子核越輕,所帶電荷越少,產生聚變反應所需的能量也越低。因此,一般都用氫的同位素氘、氚和氘化鋰等物質作為核裝藥,故將這種核武器稱為氫彈。
熱核反應就是氘和氚的原子核在超高温和超高壓的情況下彼此結合成為氦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的過程。為什麼用氘化鋰也可以進行熱核反應呢?這是因為中子打在鋰上就會產生氚,同時氘化鋰中的氘和氘發生反應也可產生氚和中子。
氫彈的結構比原子彈複雜得多,它要裝一個小型原子彈做引爆裝置。小原子彈引爆後釋放出中子流並形成超高温、超高壓環境,中子流與熱核材料作用使氘和氚原子核結合成氦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和新的中子,繼而又產生新的聚變反應,如此連續發展下去,直至產生熱核爆炸。由於熱核材料不受臨界質量限制,氫彈可以製成比原子彈威力大得多的核武器。現代氫彈威力可以做到幾萬噸、幾百萬噸和幾千萬噸TNT當量。
  • 原子彈
原子彈是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的原理製成的一種核武器,核裝藥一般為鈈-239、鈾-235。這些物質的原子核在熱中子轟擊下,分裂為兩個或若干個裂片和若干個中子,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新產生的中子又去轟擊其它原子核,如此連續發展下去,核分裂的數量就會急劇增加,形成鏈式反應,僅在百分之幾秒內就會出現猛烈爆炸,並放出非常大的能量。1公斤鈾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梯恩梯炸藥爆炸時釋放出的能量。
原子彈裝藥分為兩塊,每塊都小於臨界質量,因此平時不會發生核反應。當引爆裝置點燃普通炸藥時,將兩塊裝藥推擠到一起,整體質量便大於臨界質量,在中子的轟擊下,產生原子核裂變鏈式反應,隨即出現核爆炸。如今原子彈的威力可達到幾萬噸到幾百萬噸梯恩梯當量。 [2] 
  • 中子彈
中子彈也是一種利用核材料聚變反應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製成的核武器,因此又被稱為特殊的氫彈。由於它是利用輕核聚變時產生的大量高能中子進行殺傷破壞的一種小型核武器,故又被稱為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小型氫彈。
在中子彈中,引爆用的原子彈更小,只有幾百噸TNT當量。這種原子彈是用鈈-239製成的,因其比鈾裝藥能釋放更多的中子,可使中子彈小型化。中子彈主要核裝藥是氘和氚的混合物,而不是氘化鋰。因為氘和氚聚變反應所放出的中子比裂變反應所放出的中子多得多,而鋰可以吸收大部分中子。
中子彈的外殼一般不用鈾-238製作,而是採用鈹和鈹合金做成,這樣高能中子可以自由逸出,同時使放射性污染的範圍比較小。中子彈的當量較小,一般威力為1千噸梯恩梯當量,要求引爆用的原子彈更小,使其製造難度增大。中子彈的爆炸能由聚變反應產生,並主要以快中子流的形式向四周釋放。它的核輻射效應特別大,因此其正確名稱應是增強的輻射武器。 [2] 

核導彈核彈威力

普通原子彈空中爆炸時釋放的能量大致是以下面的比例轉化成殺傷力的:衝擊波佔50%、光輻射35%、貫穿核輻射5%、放射性沾染10%。
一、不同量級的核彈空爆時各種因素對地面暴露人員的殺傷(指立即死亡或喪失戰鬥力)半徑表(單位是公里):
核衝擊波 光輻射 貫穿核輻射
1千噸級: 0.18 0.16 0.71
1萬噸級: 0.45 0.57 1.00
十萬噸級: 1.15 1.87 1.48
百萬噸級: 2.87 5.60 1.98
經測算實驗,一枚百萬噸級核彈地面爆炸時衝擊波對地下設施破壞半徑為4.8千米。
由此可見,小當量核彈的貫穿核輻射殺傷力最大,而大當量核彈的光輻射最厲害。
上述不同殺傷作用是同時作用於人體的,所以核彈的綜合性殺傷半徑要比上表所列大一些。
二:不同當量核彈對不同狀態人員的殺傷半徑數據如下(單位是公里):
1千噸級: 0.85; 1萬噸級: 1.5;
十萬噸級: 3.1; 百萬噸級: 6.3;
千萬噸級: 12
核彈的威力與殺傷半徑不是呈正比增長的。可從上表中發現核彈威力增長的規律,大致上每增加一個數量級(X10),殺傷半徑才增加一倍。也就是説,1000萬噸的巨型核彈的殺傷半徑只是10萬噸級核彈的4倍,殺傷面積也不過是它的16倍。

核導彈銷燬方法

中導條約規定了核導彈的三種銷燬方法:第一種是用炸藥炸燬;第二種是將導彈同定後.點燃發動機燒燬,未燒燬部分用機械方法銷燬;第三種是將導彈核彈頭拆除後.向指定濺落區發射。但用發射方法銷燬的導彈不得超過100枚,而且不能借此用以數據測試或者作為靶彈.再次發射的間隔時間不能少於6小時。中導條約規定將核裝置在銷燬之前拆除,這些核裝置可以和平利用作為能源和燃料:發射裝置與導彈一起或單獨炸燬、碾碎或壓扁;起豎一發射裝置應從發射車底盤處拆除,其部件從非接口處切開,其他輔助設備也要拆除和切開;同定設施等應拆除或炸燬。為保證核導彈的銷燬.美蘇雙方組織200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檢查,蘇方允許現場檢查的有84個點,美方允許檢查的有34個點。檢查內容是原始資料、銷燬情況和工廠停產情況,以確保這些威力強大的核導彈確實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3] 

核導彈導彈分類

核導彈地地核導彈

綜述
地地戰略核導彈 地地戰略核導彈
地地戰略核導彈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攻擊力量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投擲重量大、射程遠、命中精度高、
反應時間短、戒備率高,以及指揮、控制和通信較為可靠等特點。但是,由於現役地地戰略核導彈大都採用地下
井固定發射方式,因而戰時易遭摧毀,生存能力很低。地地戰略核導彈主要是美蘇兩家在競相發展,經過40多年的較量,如今已發展了五代。 [4] 
第一代
宇宙神核導彈 宇宙神核導彈
第一代地地戰略核導彈是戰後至50年代末期發展的美蘇在納粹德國V-2彈道導彈的基礎上,利用從德國掠取的導彈專家和大批技術資料分別研製的“宇宙神”D、E、F,“大力神”Ⅰ、“雷神”、“丘比特”和 SS-4、SS-5、SS-6型地地核導彈。這一代核導彈只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在技術性能方面還比較差,反應時間較長,均為單彈頭,圓概率誤差(CED)最大能達8000米。當時,導彈的最大射程已達10000公里,起飛重量最大為122噸,彈頭威力最大為500萬噸梯恩梯當量(“宇宙神”)。
第二代
第二代地地戰略核導彈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是美國的“大力神”Ⅰ、“民兵”ⅠA、ⅠB和“民兵”Ⅰ,蘇聯的SS-7和SS-8等。這一代導彈主要是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和作戰性能,發動機改為固體推進劑,反應時間有所縮短,核彈頭加裝了突防裝置,命中精度、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這一代導彈的最大起飛重量為80噸(SS-7),最大射程為11000公里(“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CEP最小已達560米(“民兵”Ⅰ),彈頭威力最大1000萬噸梯恩梯當量(“大力神”Ⅰ)。
第三代
第三代地地戰略核導彈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民兵”ⅢMK12和“民兵”ⅢMK12A,前蘇聯的SS-9Ⅰ、Ⅱ、Ⅲ、Ⅳ,SS-11Ⅰ、Ⅱ、Ⅲ和SS-13。這一代地地戰略核導彈的突出特點是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開始採用分導式多彈頭,命中精度也有進一步提高。在主要技術性能方面,起飛重量最大為200噸(SS-9),最大射程為12000公里(SS-9、SS-11Ⅱ),圓概率誤差CEF最小為185~220米(“民兵”),彈頭數量最多為3個(“民兵”、SS-11),導彈威力最大為2500萬噸梯恩梯當量(SS-9Ⅱ)。
第四代
第四代地地戰略核導彈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潘興”Ⅱ和MX導彈,蘇聯的SS-17Ⅰ、Ⅱ、Ⅲ,SS-18Ⅰ、Ⅱ、Ⅲ、Ⅳ,SS-19Ⅰ、Ⅱ、Ⅲ和SS-20。這一代導彈的主要特點是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和摧毀目標的能力,而且它投擲重量大,可攜性能先進的分導式彈頭,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術性能方面,起飛重量最大為220噸(SS-18),最大射程達16000公里(SS-18Ⅲ),圓概率誤差CEP最小90~120米(MX),分導彈頭數量最多為10個(MX和SS-18Ⅳ),導彈威力最大為2400萬噸梯恩梯當量(SS-18Ⅰ)。
第五代
侏儒核導彈 侏儒核導彈
第五代地地戰略核導彈是70年代末期以後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侏儒”,蘇聯的SS-24、SS-25、SS-X-26和SS-X-27。這一代地地戰略核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導彈向小型化、機動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在技術性能方面,最大起飛重量已從原來的220噸降到80噸(SS-24),像“侏儒”導彈只有16.8噸;最大射程已創歷史最高記錄,達13000公里(SS-24);圓概率誤差CEP降至120米(“侏儒”);分導彈頭數量最多仍為10個(SS-24);導彈威力最大為10×35萬噸梯恩梯當量(SS-24);發射方式由原來的地下井轉為公路機動(“侏儒”和SS-25)和地下井及鐵路機動(SS-24)發射。 [4] 

核導彈洲際核導彈

美國發展的洲際核導彈,無論是單彈頭,還是多彈頭,核當量一般為50~500萬噸,如“宇宙神”、“大力神I”和“侏儒”洲際核導彈,核當量為50萬噸左右;而美國第一種擁有10個分彈頭的洲際核導彈“和平衞士”,核當量加起來也就是500萬噸;“大力神Ⅱ”、“民兵Ⅱ”和“民兵Ⅲ”戰略導彈的核當量才100萬噸左右。
“民兵”Ⅲ( MinutemanⅢ)固體洲際核導彈是美國第一個配備分導式多彈頭的地地戰略導彈型號,在美國導彈家族中的代號為LGM - 30G。它於1964年開始方案論證,1966年開始研製(主承包商為波音的航空航天公司),1968年8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70年7月研製性飛行試驗結束。先後共進行了25次飛行試驗,成功17次,失敗8次(據報道,其中3次是由於制導控制系統的微型電路中有“微粒玷污”而引起的)。該導彈1970年6月開始服役,到1975年6月美軍完成了550枚該型導彈的地下井部署。據維基( Wikipedia)揭秘透露,2010年仍有450枚“民兵”Ⅲ導彈在役。
“民兵”Ⅲ是“民兵”Ⅱ的改進型,“民兵”Ⅱ又是在“民兵”IB的基礎上改進的,而人們也把“民兵”IB稱為“民兵”IA的研製型或作戰型。鑑於這種傳宗接代的因果關係,為準確認識“民兵”Ⅲ,有必要快速瀏覽一下“民兵”導彈的家族歷史。
SS—18核導彈 SS—18核導彈 [5]
20世紀50年代,美國研製了“宇宙神”、“大力神”、“雷神”以及“丘闢特”等型號導彈,它們的推進動力部件均為液體火箭發動機。當時雖然已經知道固體發動機比液體火箭發動機有優勢,有發展潛力,但還有許多技術問題尚未解決,如推力不足和難以控制藥柱燃速等。於是在研製液體導彈的同時,加大了對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攻關力度。1956年,美國空軍與4家公司簽訂合同,進行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相關技術研究。1957年年底,聚硫橡膠公司研製出直徑1.6m、推進劑裝藥量10t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成功地進行了點火試驗。在這期間,伯納德·施裏弗( Bernard Schriever)和霍耳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一時期,蘇聯研製的戰略核彈,應該説,基本上和美國的差不多。蘇50年代研製的洲際核導彈,核當量一般在50~500萬噸之間,其中,SS—4僅為50萬噸,SS—5為100萬噸,而SS—6、SS—7和SS—8均為500萬噸。
60年代裏,蘇聯人勇攀洲際核導彈的高峯,研製成功高當量的SS—9。SS—9為蘇聯第三代洲際核導彈,1965年服役,打擊距離為1.2萬公里,型號分為幾種,其中,I型彈頭核當量達2000萬噸。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導彈。不久,“SS—9Ⅱ”型研製出來了,核當量又把I型的記錄打破了,達2500萬噸,再次登上世界洲際核導彈最有威力的頂峯。一枚“SS—9Ⅱ”,便相當於美國5枚洲際核導彈。其後歲月裏,蘇聯洲際核導彈當量一般定在100萬噸左右,如SS—11、SS—13、SS—15等。此時的蘇聯,仍保持着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際核導彈的記錄。
民兵Ⅲ 核導彈 民兵Ⅲ 核導彈
70年代初,蘇聯人又研製出威力更為巨大的洲際核導彈,它就是SS—18,蘇聯第四代洲際核導彈,1975年進入部隊服役,共有4種型號。其中,I型有3種核當量,最大核當量高達5000萬噸,相當於美國10枚洲際核導彈的威力,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際核導彈。該型導彈長約36米,作戰距離達1.2萬公里,誤差率為430米,一旦發生核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核導彈 - 核導彈家族中打擊距離最遠的核導彈世界洲際核導彈雖然有幾十種型號,但由於受燃料限制,打擊距離一般都在1萬公里左右,如美國的“大力神”、“民兵I”和“民兵Ⅱ”、“和平衞士”、“侏儒”和蘇聯的SS—6、SS—8、SS—9、SS—13、SS—16和SS—17等。打擊距離最遠的是SS—18型核導彈。SS—18Ⅲ型核導彈是單彈頭,核彈頭重約5噸,核當量為2000萬噸,作戰距離可達1.6萬公里。這就是説,它可以對1.6萬公里遠的目的進行核打擊。
不過,也有人認為,打擊距離最遠的核導彈應是美國的“民兵Ⅲ”和蘇聯的SS—11Ⅱ型核導彈,這兩種型號核導彈的射程均為1.3萬公里,其理由是SS—18Ⅲ的作戰距離數字不可靠。
SS—25 核導彈 SS—25 核導彈
蘇聯研製的洲際核導彈中,1965年前部署的洲際核導彈較為笨拙,誤差範圍也大,都在2000米左右。其中,SS—8的誤差範圍最大,達8000米。1965年以後,隨着技術的發展,蘇聯洲際核導彈的命中率有所提高。1966年後部署的SS—9、SS—11、SS—13,誤差範圍減至1.3公里左右;70年代初,蘇聯研製的核導彈誤差範圍進一步縮小,減至幾百米。其中SS—17、SS—18、SS—19的誤差範圍已減到400米左右;而80年代研製的SS—24、SS—25,則降到了230米左右,最小到200米。不過,在準確性方面,蘇聯的技術明顯不如美國。
美國第一代洲際核導彈“宇宙神”,誤差範圍只是2000米左右,一點也不像蘇聯第一代洲際核導彈SS—6偏得那麼邪乎。美國60年代初研製的“大力神Ⅱ”洲際核導彈,誤差範圍大大縮小,僅為930米。比“大力神Ⅱ”稍晚研製的“民兵Ⅱ”洲際核導彈更為精確,僅為560米。60年代中後期,美國開始發展“民兵Ⅲ”洲際核導彈,命中精度更高,最精確時已至185米。時至70年代,美國開始研製“和平衞士”洲際核導彈,其精確度達到新的里程碑。
“和平衞士”是美國第四代洲際彈道導彈,70年代末開始研製,8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可部署在火車上,在美國本土上日夜行駛,對手不易找到其位置,具有較強的機動核戰能力。核型導彈長約21.6米,打擊距離為1.1萬多公里,核彈頭擁有10個分彈頭,可同時攻擊對方10個目標,每個核彈頭當量為50萬噸。該型核導彈使用了先進的電子技術,誤差範圍大大縮小,誤差範圍僅為90米,成為美國戰略核導彈中命中精度最高的洲際核導彈,也是世界上命中精度最高的洲際核導彈。

核導彈戰略核武器

戰略導彈是用於毀傷敵方重要戰略目標、洲際導彈地下井等設施的現代化武器戰略導彈通常都帶有核戰鬥部,所以也稱戰略核導彈。它從地面固定的或機動的發射裝置、核潛艇上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又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兩類.沒有任何一種武器在尺寸、重量上能與戰略彈道核導彈相比。一般的地地導彈彈體長
10~30米,直徑1~3米,發射重量幾十至幾百噸:世界上最長的蘇聯ss一9地地導彈達到37米,直徑達3.4米。發射重量最大的ss一18導彈已達220噸。對潛地導彈來説,一般彈體長不超過10米,直徑不超過2米,發射重量在12~30噸之間。世界上最長的蘇聯ss—N一23潛地導彈已達16.9米,發射重量最大的蘇制SS—N一20潛地導彈為60噸。彈道導彈通常為圓柱形結構,沒有彈翼,發射時靠火箭推力飛行到達目標。 世界上沒有任何武器能在射程和速度方面與戰略彈道導彈相提並論。中程導彈射程在1000~4000千米之間;遠程導彈在4000~8000千米:洲際導彈射程達8000千米以上。
飛行速度每秒7000米左右,飛行馬赫數可達13~14,甚至能達20以上的超高速,這是任何其他武器所無法比擬的。 戰略核導彈依靠彈體上的核戰鬥部來完成戰略攻擊。核戰鬥部包括能發生核裂變反應的原子彈戰鬥部、發生核聚變反應的氫彈戰鬥部.以及中子彈戰鬥部。為了對付反彈道導彈的攔截,60年代又出現了多彈頭戰略核導彈。它是在一個母彈頭內裝放幾個至十多個小子彈頭,當母彈頭飛到一定高度後,這一簇子彈頭分別打擊預定的不同日標。由於彈頭多,敵方的反彈道導彈難以同時攔截所有來襲的子彈頭。從而提高了突防能力。 [3] 

核導彈戰術核武器

也叫戰役戰術核武器。用於打擊對軍事行動有直接影響的軍事目標,如指揮所、導彈發射陣地、集結的部隊、機場、港口、集羣坦克、倉庫等。包括戰術核導彈、核航彈、核炮彈、核水雷、核深水炸彈、中子彈等。其主要特徵是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精度高、威力較小。
戰術核導彈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用於打擊敵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和支援部隊戰鬥行動的導彈。

核導彈各國型號

核導彈蘇聯導彈

SS-24 核導彈 SS-24 核導彈
SS-24導彈是前蘇聯研製的地對地洲際彈道導彈,彈長21-22米,彈徑2米,起飛重量65噸,投擲重量3.6噸,最大射程13000千米,最小射程10000千米,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200米,具有命中精度高、彈頭威力大、可機動發射等特點,是一種能有效打擊硬目標的戰略核武器。SS-24導彈採用分導式多彈頭,可投擲10個威力為10-35萬噸梯恩梯當量的子彈頭。SS-24導彈動力裝置為3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系統採用慣性制導。SS-24導彈早期採用地下井發射,後改為鐵路機動發射。
其性能參數如下:
規格:長21米;寬2.35米。
射程:5495海里(10000公里)
發射重量:不詳
投擲重量:3629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固態燃料;機動發射;冷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8或10枚1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11海里(200米)。
部署:SS-24導彈部署在三節車廂的火車中,其中一節裝有可直立起來的發射座,另外兩節用來提供支援與搭載人員的。前蘇聯也打算部署100枚SS-24導彈到以前SS-17導彈的掩體裏。在90年中期前將有600枚SS-24完成部署。
使用:SS-24洲際彈道導彈有至多10枚當量在10萬噸獨立。

核導彈美國導彈

核導彈 -美“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美國第二代洲際戰略彈道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地面目標,如大型硬目標、核武器庫等,1963年裝備美國部隊。它是美國核武器庫中保存最久的一種液體火箭戰略導彈,1987年退役。
概論
“大力神2”式導彈是在美國第一代戰略導彈“大力神1”式HGM-25A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兩級液體燃料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編號LGM-25C。該彈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1960年6月開始研製,主要用於攻擊地面目標,如大型硬目標、核武器庫等,具有雙目標選擇能力,配裝陸基武器中最大的核彈頭,對軟目標(人口中心、工業)造成破壞最大,屬美軍美國第二代戰略導彈。美國發展該導彈的主要目的是在核戰爭爆發後
“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
對蘇聯進行報復性核打擊。該彈於1963年12月首次部署。在堪薩斯州(381戰略導彈聯隊)、亞利桑那州(390戰略導彈聯隊)、阿肯色州(308戰略導彈聯隊)共部署54枚。“大力神2”是美國核武器庫中保存最久的一種液體燃料戰略導彈,1982年10月開始執行退役計劃,以每月一枚導彈的速度撤出,1987年底全部退役。
技術性能
其性能參數如下:
名稱:“大力神2”式洲際彈道導彈;
型號:LGM-25C;
制導方式:導彈採用慣性制導;
戰鬥部質量:3500千克,裝有1000萬噸級TNT當量的核彈頭;
最大射程:11700千米;
命中精度:900;
彈長:33.5米;
彈徑:3.1米;
發射質量:149.7噸;
發射方式:為地下垂直髮射;
研製國家:美國;
研製單位: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單價:220萬美元
現狀:1987年底全部退役,部分改裝為“大力神3” 型系列運載火箭
導彈發射井系統
核導彈
核導彈(17張)
“大力神”2導彈發射井建在山區,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整個發射裝置全部由液壓系統操縱,共重760噸。發射場地面設備有10多台,周圍有4座天線,其中一個巨大的圓形天線可接收全球的無線通訊信號,而一個10米左右高的立式天線,可在短時間內升高到200多米。在冷戰高峯時期,導彈發射井每天24小時都處於待發射狀態。發射場方圓幾公里範圍都是軍事禁區,導彈發射井操控系統高度自動化,連警衞在內只需要7至8名軍事人員值班。
進入發射井時需經過5道安檢門,其中有兩道鋼門都厚達30釐米,每扇門重達3噸。在每道門前都先要與值班人員通過電話聯繫才可打開。其中一道門還需報出由6位數字組成的一組密碼才能進入,這組密碼只可使用一次,用完立即註銷。連續下了55個台階,才來到擺放20多台設備、由控制枱組成的核心控制室。室內管道和線路縱橫交錯。由於導彈發射時震動非常劇烈,整個控制室安裝在一組巨型彈簧裝置上,這組彈簧由6個巨大的彈簧組成,每個彈簧直徑有50多釐米。根據規定,控制室內任何時候都必須有兩人共同值班,發射時,必須兩人的鑰匙同時擰動,才能啓動控制設備。
發射井由控制中心、通道與防火區和導彈井三個地下部分組成,由於洲際導彈用的是液體燃料,所以地下結構非常複雜,即使是專業化部隊,建一座發射井也需3年時間。在正常情況下,每枚“大力神”導彈的預期壽命是10年,但絕大多數導彈的服役期都超過了23年,直到1987年里根總統下令銷燬。根據設計,一枚“大力神”洲際導彈在發射35分鐘後就能擊中目標,而導彈頭內的核爆炸裝置,能毀滅一座有100萬人口的城市。據説當年每個發射井造價830萬美元,一枚“大力神”洲際導彈價值220萬美元,用今天的美元幣值來換算,相當於如今1億美元1枚導彈,而如此昂貴的武器和發射井都只能使用一次。這些戰略導彈在歷史上都只發揮過戰略威懾作用而沒有真正投入實戰。
型號改進
“大力神2”退役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從中選擇了14枚進行改裝,研製出“大力神3A”、“大力神3B”、“大力神3C”、“大力神3D”和“大力神3E”型系列運載火箭。前兩種為三級液體推進劑火箭,起飛重量150—180噸。這些火箭可把重3.6—4.5噸的有效載荷射入200公里高的軌道。“大力神3C”、“大力神3D”和“大力神3E”都裝有兩個固體推進劑輔助起飛助推器。它們起飛重量約630噸,能把重達15噸的有效載荷射入高約200公里的軌道。

核導彈中國導彈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導彈打靶試驗在我國本土進行,是世界各國迄今為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本國領土上進行的核導彈試驗 [6] 
由被譽為“常規導彈第一旅”編成的東15乙常規導彈方隊,鮮紅色的彈頭、乳白色的彈體、墨綠色的戰車,構成了閲兵場上最亮麗、威嚴的“多彩戰車”。“紅色代表着盛典,乳白色象徵着和平,綠色意味着友誼。”觀禮的人羣中,有人在自言自語地解讀着。11時08分。首次亮相閲兵場的陸基巡航導彈方隊開過來了:長劍昂首,直刺長空,一派威嚴。11時10分。東31甲核導彈方隊亮相天安門。1999年10月1日,當3台巨型核導彈戰車出現在世人面前時,華夏大地沸騰了!世界為之震驚!1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依靠科技進步,“巨無霸”已成長成為全面素質優良的“巨人”。
“在戰略核武器建設上,我國走了一條完全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戰略核導彈方隊隊長、二炮某旅旅長張光忠説,“與過去的同系列導彈相比,它反應更快,打得更遠,機動性也更強了。”國防大學教授李偉認為,這些導彈射程、任務各不相同,能夠全天候、全方位對多種類目標實施精確打擊。李偉在談到“射程銜接”時説,“我國有自己的劃分標準:1000公里以內的叫近程導彈,1000-3000公里的是中程導彈,3000公里-8000公里是遠程導彈,8000公里以上就叫洲際導彈。我國第二炮兵的導彈沒有射程的斷檔,能夠達到全球覆蓋。”
1984年,中國第一型戰略導彈在閲兵中公開亮相。誕生於1966年的第二炮兵部隊,是新中國為應對核威脅、打破核壟斷、維護國家安全,被迫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作為此次受閲地面方隊中的最後一個方隊,體型最大的核導彈方隊,以無與倫比的威嚴陣勢駛過天安門廣場,正是中國國防實力的重要標誌。
在《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中國政府第一次公開闡述了核導彈部隊擔負任務的具體內容:“第二炮兵遵守國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貫徹自衞防禦核戰略……平時不瞄準任何國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