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洲際彈道導彈

鎖定
洲際彈道導彈,通常指射程大於8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式導彈 [1]  。它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核三位一體中兩極的重要條件。主要用於攻擊敵國領土上的重要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比中程彈道導彈短程彈道導彈和新命名的戰區彈道導彈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主要擁有國為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 [2] 
2017年5月30日,美國國防部導彈防禦局宣佈,美軍首次洲際彈道導彈攔截測試獲得成功。 [3] 
當地時間2022年8月16日凌晨0時49分,位於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試射一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 [22]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2日,俄羅斯國防部在位於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亞爾試驗場使用陸基移動導彈系統成功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 [29] 
中文名
洲際彈道導彈 [2] 
發明國
蘇聯 [1] 
用    途
遠程攻擊敵國領土上重要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 [1] 
主要擁有國
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 [2] 
射    程
通常大於8000公里 [1] 
類    型
陸基和潛射 [1] 
特    點
射程更遠,速度更快,打擊威力更大,準備工作更復雜 [1] 

洲際彈道導彈基本資料

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發射 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發射
一般來説,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至少應達到5500-8000公里。洲際彈道導彈一般(但並非一定)裝備1枚核或熱核彈頭,其典型構成為:液體或固體推進裝置,二級或多級助推火箭,慣性制導系統(並可加裝星座導航、衞星導航或末端制導系統),一個或多個載入飛行器,每個載入飛行器各含有一枚彈頭 [4] 
在美國,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遠程轟炸機的地位大致相同,共同組成“三位一體”的戰略威懾力量。而在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是戰略打擊力量的主體 [5] 
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比中程彈道導彈、短程彈道導彈和新命名的戰區彈道導彈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 [6] 
世界上試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是蘇聯的Р-7,北約代號SS-6“警棍”,飛行了6000公里 [4] 

洲際彈道導彈發展沿革

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 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
洲際導彈的設計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向納粹政府提議的A9/10計劃。後來,二戰中德國戰敗,這-計劃未能實施,但發展出了最早的中程彈道導彈V2。此後,人們便嘗試將導彈的射程-再擴展 [1] 
與核武器等許多戰略性武器類似,洲際導彈的誕生和發展也與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密切相關。1957年8月,蘇聯成功試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射程達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被蘇軍稱作“老七”,北約代號為SS-6的P-7型彈道式導彈。這款導彈帶來的全新遠程核打擊能力,大大改變了美蘇戰略力量對比。驚恐之下,美國也於1959年裝備了第一款洲際導彈“宇宙神”。從此,兩個武器大國在國際上掀起了洲際導彈數量與質量的長期競賽 [1] 
從二次大戰至50年代末,美國和蘇聯在核彈頭、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制導控制技術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研製出了第一代戰略彈道導彈。典型的型號有美國的“大力神1”和蘇聯的SS-6,後者是世界上最早發射成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這一代導彈的特點是:都使用低温不可貯液體推進劑,技術性能差,命中精度低(圓概率偏差4-8千米)。已全部退役。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蘇開始研製裝備第二代戰略彈道導彈,典型型號有二美國的“大力神2”、“民兵l”,蘇聯的SS-9、SS-11等。這一代導彈的特點是採用了可貯液體推進劑或固體推進劑,地下井發射。與第一代導彈相比,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可靠性和打擊能力有較大提高。至1969年前,蘇聯裝備了陸基洲際導彈1029枚,美國為1054枚 [7] 
60年代末至70年代,第三代戰略彈道導彈迅速發展。典型型號有二美國的“民兵3”,蘇聯的SS-17、SS-18、SS-19和SS-20等。主要特點是可攜帶集束式或分導式多彈頭,在增大射程的同時,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有效載荷能力、突防能力和攻擊多目標能力。80年代以來,戰略彈道導彈發展到第四代。這-時期,美、蘇都發展了陸基公路機動小型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鐵路機動大型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典型型號有:美國的“侏儒”、MX“和平保衞者”,蘇聯的SS-24、SS-25等。主要特點是提高了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採用先進的複合材料殼體、高能固體推進劑、撓性密封全向擺動單噴管、.可延伸噴管出口錐、先進的慣性制導和複合制導技術。命中精度達百米級,大大提高了摧毀硬目標的能力 [7] 
90年代後,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進-步趨向小型化,對制導系統等作了新的改進,如採用星光制導和雷達相關未制導技術,命中精度進-步提高;採用速燃發動機,可使導彈在80千米高度下自動關機飛行;表層噴塗抗激光材料或其他防護材料,以提高自身防護能力.這一時期新的型號是俄羅斯的SS-27(“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美國千1”1年終止“侏儒”小型機動洲際彈道導彈計劃,但繼續使“民兵3”導彈現代化 [7]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洲際導彈已多次升級換代,如今,它正逐步從多彈頭、大當量、大規模部署向提高機動能力、精確打擊能力方面轉變。世界公認的擁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際導彈的國家已擴展為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和中國等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洲際導彈成為體現大國威懾力的重要“名片” [1] 
2017年5月30日,美國國防部導彈防禦局宣佈,美軍首次洲際彈道導彈攔截測試獲得成功。 [3] 
2022年3月24日,朝鮮成功試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7 [19]  。報道稱,這枚導彈的最高射高為6248.5千米,射程為1090公里,在飛行約67分鐘後,精準降落在朝鮮東部海域的預定水域 [20] 
2022年5月25日,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表示,朝鮮從平壤順安一帶朝東部海域先後發射3枚彈道導彈。韓國軍方推測,第一枚可能是“火星-17”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其餘兩枚可能為短程彈道導彈。 [21] 
當地時間2022年8月16日凌晨0時49分,位於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試射一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 [22] 
2022年11月19日,據朝中社報道,朝鮮2022年11月18日試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現場指導試射活動 [23] 
2023年3月16日,朝鮮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7”。 [24] 
2023年4月13日,朝鮮進行了使用固體推進劑的“火星-18”型洲際彈道導彈的首次發射試驗。 [25]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2日,俄羅斯國防部宣佈,俄戰略導彈部隊在卡普斯京亞爾試驗場進行了一次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俄國防部稱,俄軍本次試射的是“亞爾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的目的是測試先進的戰鬥裝備。 [26] 
2023年7月12日,朝鮮試射了“火星炮-18”型洲際彈道導彈,並稱該導彈為戰略武裝力量的“核心武器系統”。 [27]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5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了“亞歷山大三世皇帝”號潛艇進行彈道導彈試射的視頻。新型戰略核潛艇“亞歷山大三世皇帝”號從白海水域成功向堪察加半島的庫拉靶場發射了“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導彈發射在水下位置進行,彈頭在指定時間到達指定區域。 [28]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2日,俄羅斯國防部在位於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亞爾試驗場使用陸基移動導彈系統成功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 [29] 

洲際彈道導彈分類

洲際彈道導彈陸基型

中國洲際彈道導彈 中國洲際彈道導彈
一定意義上説,陸基型導彈才是真正的“洲際”,因為陸基型導彈可以不考慮體積對周圍環境影響的因素。這種導彈發射距離最遠,反應時間最快,自我保護能力也最強 [8] 
所有陸基型導彈都需要一個發射井。原子彈發明後,洲際彈道導彈都具備了發射核彈的功能。因此,為了自身具有反擊能力,陸基型洲際導彈的發射井井壁很厚且深埋地下。一般都能夠在自身遭受核彈攻擊後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自行啓動,實施核反擊。因此,陸基型洲際彈道導彈具備二次打擊能力 [8] 
所有的宇航用發射架都適合發射洲際彈道導彈,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井卻未必適合用於航天項目。因為作為戰爭機器,洲際導彈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射出艙,並通過大氣層外的高速滑翔飛向敵戰區,故而發射震動很大,且自身體積越小越好。而航天發射架主要用於民用和科學實驗,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 [8] 

洲際彈道導彈海基型

從水下(上)發射,如潛艇水下發射和水面艦艇發射的彈道導彈,被稱為海射或海基彈道導彈 [9]  。其中潛射彈道導彈是指由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
潛射彈道導彈技術門檻較高,對整體國防科技實力依賴性強,一般被認為是大國的利器,除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外,很少會有國家投入資源進行研發。

洲際彈道導彈車載型

機動車載發射方式對於遠程及洲際導彈而言是一個技術創新。其實,無論是蘇聯、俄羅斯還是美國,都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解決了公路機動車載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問題,比如蘇聯時期的“白楊”導彈、“手術刀”導彈,美國的“侏儒”導彈、“和平衞士”導彈等,中國洲際彈道導彈的陸基機動化直到20世紀末才完全擁有 [10] 

洲際彈道導彈其他

理論上講,看似笨重的彈道導彈還可以“插翅”飛上天,這就是空射或空基彈道導彈。具體來説,空射彈道導彈是指由空中飛行平台攜載升空,並從其上釋放和分離,隨後點火發射的一類彈道導彈 [9] 

洲際彈道導彈組成部分

彈道導彈通常由推進系統、戰鬥部、彈體結構和制導系統組成 [11] 
推進系統是為導彈飛行提供動力的裝置,主要由發動機和推進劑供應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其核心是發動機。地地彈道導彈一般採用固體或液體火箭發動機。戰術彈道導彈要求較好的機動性能和快速反應能力,因此大都選擇固體火箭發動機 [11] 
彈體結構用於構成導彈外形、連接導彈各分系統並用於承受各種載荷,起支承作用。導彈外形是影響彈大氣層內飛行速度和機動性能的的主要因素之一,對彈體結構的要求是應儘可能地輕,空氣動力外形好 [11] 
制導系統用於控制導彈的飛行軌跡和飛行姿態,引導導彈或彈頭準確地飛向目標。導彈制導精度的高低決定了導彈的命中精度,因此是判斷導彈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不同類型的導彈可用不同的制導方式。彈道導彈早期曾用過無線電指令制導,後來大多用慣性制導,也有用天文-慣性和慣性-地形匹配複合制導的 [11] 
戰鬥部又叫彈頭,是導彈的重要組成部分。彈頭是用以摧毀、破壞目標,殺傷有生力量,完成戰鬥使命的部件,一般配置在導彈的頭部,主要由殼體、裝填物、引爆裝置和保險裝置組成。根據打擊目標的不同,可分配不同類型的彈頭。戰略導彈的彈頭大多用核裝藥。可以是單彈頭,也可以是多彈頭。多彈頭有集束式、分導式和機動式三種。戰術導彈的戰鬥部多采用非核裝藥,如高能炸藥、化學毒劑、生物戰劑等,有的也用核裝藥 [11] 

洲際彈道導彈射程

能夠被稱為洲際導彈的武器,其基本門檻就是射程。按照國際慣例,洲際導彈通常是指射程大於8000公里的彈道導彈。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是蘇聯/俄羅斯研製的SS-18撒旦洲際導彈,射程可達1.6萬公里 [12] 
洲際導彈極限射程一般為地球的半周長,因為只要能繞地球半圈就能打擊到地球上所有的目標。其發射後分成推進加速階段、中途階段和再入大氣層3個飛行階段,決定洲際導彈射程的階段主要是推進加速階段 [12] 
洲際導彈的射程和推進階段發動機的關機速度有很大關係,一般來講,洲際導彈從發動機點火到關機,時間為3~5分鐘,到燃料燒盡時的飛行速度可達7公里/秒,此時洲際導彈上升到150~400公里的高度,進入靠慣性飛行的中途階段 [12] 
在中途階段飛行期間,洲際導彈主要在大氣層外沿着橢圓軌道作亞軌道飛行,軌跡接近於拋物線,類似於用手向遠處拋石子,石子離開手時的速度越快,拋的距離越遠。同樣的道理,導彈發動機關機時的速度越快,導彈射程越遠 [12] 
此外,對洲際導彈來説,射程遠並不是唯一要求,導彈的投送質量大小也非常關鍵。太小的投送質量對於彈頭來説沒有意義,即使是小型化的核彈頭也有幾百公斤。為了獲得較高的飛行速度和儘量多的投送質量,導彈發動機的推力和比衝就成為了關鍵 [12] 
無論是液體燃料導彈還是固體燃料導彈,大推力、高比衝的火箭發動機是導彈射程的根本保證,這也是洲際導彈研製難度遠大於短程、中程彈道導彈的主要原因。單純給短程、中程彈道導彈增加燃料,並不能讓導彈飛得更遠成為洲際導彈,因為發動機的性能達不到洲際導彈的要求 [12] 

洲際彈道導彈打擊精度

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是衡量技術先進與否的重要標準,也是威懾能力的重要體現,尤其是洲際彈道導彈一般攜帶的都是核彈頭,其中一個重要作戰目標就是摧毀敵方的地下導彈發射井,消除敵方的二次核反擊能力 [13] 
洲際導彈想要摧毀敵方的戰略目標,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核彈頭、射程和命中精度,而命中精度是最為關鍵的條件,前兩者是基礎和前提 [13] 
世界各國建設的地下導彈發射井都具有一定抗核打擊的能力,而導彈命中精度的提升,對導彈發射井摧毀能力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彈頭當量的影響。例如,1枚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的爆炸當量如果提升10倍,精度不變,其摧毀地下發射井的能力只能提升5倍,如果打擊精度提升10倍,爆炸當量不變,其摧毀地下發射井的能力則提高100倍。所以,提高導彈命中精度比單純提高核彈頭的爆炸威力更重要,其理論根據就是基於爆炸威力呈立方關係衰減這個物理規則 [13] 
總之,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即可降低核武器當量,可大幅度降低核彈頭的重量、節約寶貴的軍品核物質、提高核彈可靠性、增加攜帶核彈頭的數量 [13] 

洲際彈道導彈斷代史

洲際彈道導彈第一代

第一代洲際導彈主要是指上世紀50年代末蘇聯研製成的SS-6系列導彈,以及美國的“宇宙神”“大力神”等系列導彈。它們實現了洲際導彈從無到有的跨越,但技術性能較差。這些導彈主要採用液體燃料,發射前需要很長時間加註準備且不易貯存,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22噸。導彈裝載的單彈頭最大威力相當於500萬噸TNT當量,但精度較低,圓概率誤差近10公里。 [1] 

洲際彈道導彈第二代

第二代洲際彈道導彈的特點為固體推進增射程。就武器裝備發展而言,彌補了上一代的弊病往往就會是下一代的亮點,洲際導彈也不例外。針對第一代洲際導彈使用液體燃料射程短、自重大、反應時間長等缺點,美國“大力神Ⅱ”“民兵Ⅰ”“民兵Ⅱ”以及蘇聯SS-7、SS-8等導彈都改為固體燃料推進,最大起飛重量減小至80噸,射程卻增加至1.1萬公里,命中精度提高到了百米級,導彈的發射地點也逐步從地上塔架轉入地下發射井。這一階段,洲際導彈搭載的核彈頭開始加裝突防裝置,其命中精度、威力、實用性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 [1] 

洲際彈道導彈第三代

第三代洲際彈道導彈的特點是集束式彈頭且突防強。矛與盾總是共生的,隨着洲際導彈的發展,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導彈防禦系統也雛形初現。為此,第三代洲際導彈開始在增強突防能力上“做文章”。蘇聯的SS-9系列、SS-11系列和美國的“民兵Ⅲ”系列導彈都普遍採用了集束式多彈頭。當導彈搭載這種彈頭飛至預定地點時,可在打開彈頭母艙的同時釋放出多個子彈頭,共同攻擊目標。與單彈頭相比,這種集束式多彈頭可有效提高洲際導彈的突防能力,增強對地面目標的毀傷效果。 [1] 

洲際彈道導彈第四代

第四代洲際彈道導彈的特點是分導彈頭“一打多”。集束式多彈頭誕生後不久,人們就發現了它的不足:子彈頭多靠慣性飛行,精度低、消耗大,且不宜打擊點目標。為此,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蘇兩國開始研製分導式多彈頭。與集束式多彈頭-次釋放多個子彈頭不同,分導式多彈頭的彈頭母艙可以按預定程序逐個釋放子彈頭,並使其分別導向目標,從而可精確攻擊相隔-定距離的數個目標或集中攻擊同-目標。美國的“潘興Ⅱ”以及蘇聯的SS-17、SS-18、SS-19、SS-20等導彈都是分導式多彈頭的代表。隨着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這些導彈的精度大幅提高,圓概率誤差降至百米以內。 [1] 

洲際彈道導彈第五代

第五代洲際彈道導彈的特點是更小巧,更精悍。隨着導彈防禦系統越來越堅固,當洲際導彈發展到第五代時,講究的已經不再是威力和射程,而是生存力和突防力。各國洲際導彈競相朝着小型化、可車載機動發射以及水下潛射等方向發展。在這方面,俄羅斯人似乎領先一步,他們已發展出陸基的“白楊-M”“亞爾斯”,潛射型的“布拉瓦”“藍天”等多型第五代戰略核導彈。美國人也不甘落後,研製出了可鐵路機動發射的“和平衞士”洲際導彈,以及可採用輪式機動車作為發射平台的“侏儒”系列導彈。相比前幾代洲際導彈,這些導彈的威力雖有所減小,但突防能力卻不斷增強,而且精度越來越高,甚至可以直接攻擊對方的導彈發射井。 [1] 

洲際彈道導彈代表型號

洲際彈道導彈“民兵”洲際彈道導彈

正在發射的“民兵”洲際彈道導彈 正在發射的“民兵”洲際彈道導彈
民兵1是美國地地洲際彈道導彈,用來取代宇宙神導彈。主承包商為波音公司,使用者為美國空軍 [14] 
民兵1有兩種型別:民兵1A和民兵1B,武器系統代號都是WS-133A。民兵1A為研製型,為儘早服役,後改為作戰型。民兵l於1957年開始方案論證,1958年10月開始研製,1961年2月民兵1A首次從地面發射,進行全程飛行試驗取得成功。1962年12月民兵1A開始服役 [14] 
民兵1B1962年7月開始研製性試飛,1963年7月開始部署,1965年6月完成部署 [14] 
民兵1計劃的總投資為60.5億美元(1970年美元值),生產總數為930枚,每枚導彈價格為132萬美元(1964年美元值) [14] 
民兵1武器系統的成本(包括導彈、地面設備和維護費用)剛好為宇宙神武器系統成本的1/3。操作人員只有宇宙神所需人員的1/8 [14] 
民兵2是民兵1的改進型,編號為LGM-30F,武器系統代號為WS-133B [14] 
民兵2於1961年5月開始方案論證,1962年7月開始研製。1964年9月~1967年5月進行研製性試飛,共試飛51次。1965年10月~1972年為部署階段,共部署500枚。1975年後有50枚民兵2被民兵3取代,其他部署在蒙大拿州姆斯特朗空軍基地150枚,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150枚,南達科他州埃爾茲沃斯空軍基地150枚。根據“削減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民兵2在1991年已全部脱離警戒狀態,姆斯特朗的150個地下井已換裝民兵3,其餘民兵2地下井在1997年以前全部銷燬。截至2008年,所有民兵2導彈已全部退役 [14] 
民兵2計劃投資共51.4億美元(1970年美元值)。民兵2導彈單價780萬美元(1984年美元值) [14] 

洲際彈道導彈SS-24洲際彈道導彈

SS-24導彈列車 SS-24導彈列車
SS-24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從火車上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 [15]  。解剖刀SS-24(北約名稱及代號)是三級固體洲際彈道導彈,由南方設計局負責研製,巴甫洛夫勒機器製造廠製造。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約定代號為PC-22。SS-24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1982年10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87年開始服役,2005年全部退役 [16] 

洲際彈道導彈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四十一洲際導彈是中國研製的一種先進的多彈頭洲際導彈,固體燃料,兩級結構。東風四十一能夠攜帶十二枚分導式核彈頭,最大射程超過一萬四千公里 [17] 
東風四十一洲際導彈採用公路機動平台,鐵路機動平台和加固地井發射三種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機動平台為陝西特種汽車製造廠生產的sx-4320重型牽引車,集儲存-運輸-發射一體化三用拖車,導彈置於拖車的彈艙內,在運輸狀態下呈封閉狀態,拖車裝有兩扇對摺艙門,發射前艙門開啓,導彈通過液壓裝置起豎發射。由於東風四十一彈體重量巨大,已經達到了公路機動平台所能承受的極限,所以放棄了較複雜的冷發射而採用熱發射,與冷發射相比,熱發射對導彈本身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質量要求較高,但是節省了發射載車上的有限空間 [17] 

洲際彈道導彈戰略意義

第一,洲際彈道導彈是一個國家核大國地位的主要支撐。洲際彈道導彈具有全球覆蓋能力,能夠對全球的重要目標實施核打擊。這就決定了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在國際戰略格局中必將佔據重要的位置,在國際社會中具有很強的政治和外交影響力。如果沒有這樣的核武器,在國際上的地位就可能沒有那麼高 [18] 
第二,擁有洲際彈道導彈能夠有效遏制強敵對我實施核威懾。一旦別國、尤其是軍事力量比我強大的敵對國家實施核威懾,要遏制這種威懾,最根本的就是要具備對敵戰略目標實施威懾和核打擊的能力。而洲際彈道導彈就是這種能力的最直接體現 [18] 
第三、洲際彈道導彈對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奉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我們的空中洲際打擊力量和海基洲際打擊力量十分有限。一旦中國安全面臨重大危險,洲際彈道導彈將是極為重要的打擊手段,也是能夠對敵構成重大威脅的戰略手段,是維護中國國家安全的“殺手鐧” [18] 
第四、中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對於維護世界和平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有了洲際彈道導彈,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懾力、影響力就會大大增加,就會有更多的發言權。世界核大國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就不得不重視中國的態度。因此,中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有利於維護世界的安寧與和平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