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桑科橙桑屬植物)

鎖定
柘(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是桑科、橙桑屬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略具稜,有棘刺,冬芽赤褐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偶為三裂,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綠白色,無毛或被柔毛,葉柄被微柔毛。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具短總花梗;雄花有苞片,附着於花被片上,花被片肉質,先端肥厚,內卷,雄蕊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在花芽時直立,聚花果近球形,肉質,成熟時桔紅色。5-6月開花,6-7月結果。 [2] 
分佈於中國、朝鮮;在中國分佈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北達陝西、河北)。日本有栽培。生於海拔500-1500(-2200)米,陽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緣。 [2] 
柘的莖皮纖維可以造紙;根皮藥用;嫩葉可以養幼蠶;果可生食或釀酒;木材心部黃色,質堅硬細緻,可以作傢俱用或作黃色染料;也為良好的綠籬樹種。 [2]  柘適應性強,再生能力強,根系發達,是治理石漠化、荒漠化惡劣土地條件,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先鋒樹種。 [5]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 [10] 
別    名
柘木
棉柘
灰桑
黃桑
柘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桑科
橙桑屬
命名者及年代
Carrière,1864 [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1] 

形態特徵

柘樹
柘樹(6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略具稜,有棘刺,刺長5-20毫米;冬芽赤褐色。葉卵形或菱狀卵形,偶為三裂,長5-14釐米,寬3-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綠白色,無毛或被柔毛,側脈4-6對;葉柄長1-2釐米,被微柔毛。 [12] 
柘
(4張)
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具短總花梗;雄花序直徑0.5釐米,雄花有苞片2枚,附着於花被片上,花被片4,肉質,先端肥厚,內卷,內面有黃色腺體2個,雄蕊4,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在花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錐形;雌花序直徑1-1.5釐米,花被片與雄花同數,花被片先端盾形,內卷,內面下部有2黃色腺體,子房埋於花被片下部。聚花果近球形,直徑約2.5釐米,肉質,成熟時桔紅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2] 

近種區別

構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 (Loureiro) Corner)
構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 (Loureiro) Corner)在外觀形態和組織結構方面與柘比較接近,在《中國藥典》一部(1977年版)中,二者並列收載於藥材“穿破石”項下,有學者對它們進行過生藥學比較研究。通過對各自根、莖、葉的組織形態和化學成分的TLC以及UV檢測比較,指出了兩者存在的不同之處,為正確鑑別兩者提供了科學依據。 [4] 
柘
構棘 構棘

主要變種

金脈柘樹(Maclura tricuspidata var. auratovariegata. nov. cv. nov.)與柘的主要區別在於當年生枝黃綠色;初生葉片沿葉脈黃色,成熟葉片兩面沿葉脈黃白色。柘當年生幼枝暗綠色,成熟葉葉片上面深綠色,背面綠色,葉脈綠色。分佈於海拔300米的泰山。 [8] 

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朝鮮;在中國分佈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北達陝西、河北)。日本有栽培。生於海拔500-1500(-2200)米,陽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緣。 [2] 

栽培技術

  • 已有植株培育
柘
(1張)
選擇林中、崗丘、邊坡四旁等自然散生單株、小片林進行培育。所選植株應滿足地點位置適宜,立地條件較好,管護方便,外界破壞因素少,主幹明顯,樹冠好,有培育希望的植株,將選定柘樹作為目標樹。生於石礫中、灌叢狀植株,較難培育。 [3] 
  • 新造培育
  1. 造林地選擇:即選擇空地植苗造林。柘樹適應性較強,作為造林培育,應按適地適樹原則,選擇當地低山、丘陵崗地、陽坡地段。所選地塊土壤條件要好,便於撫育管理。還可利用現有林分空間條件,選擇林中隙地造林,如針葉林中較大空地,以充分利用森林小氣候,促進幼樹生長,也便於管理。 [3] 
  2. 細緻整地:一是做好造林地清理,清除空地中雜灌,便於整地栽植和幼樹撫育管理;二是深翻鬆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根據空地面積大小,進行全墾或穴狀整地,儘可能提前1-3個月整地,以蓄水保墒。 [3] 
  3. 栽植:春季土壤解凍後,可用柘樹播種苗或扦插苗造林,也可採挖幼樹栽植。植苗方式可以孤植、小面積造林、林間隙地補植,但隙地補植應具備一定空間條件,以防形成林中下木。栽植中要做好苗根部保濕防護。多株造林株距不低於3米。 [3] 
  • 撫育管理
  1. 鬆土除草:柘樹生長旺盛期和入秋前,對選定的單株目標樹、小片目標林或新造幼林適時鬆土除草,除去林內和植株周邊雜草、灌叢。鬆土深度應適當,不傷根。 [3] 
  2. 施肥:在山地條件下,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養分狀況,促進林木生長。可結合整地加施適量有機肥。生長期,根據植株大小,每株穴施尿素0.2-1千克。草灌較多時,可在樹體周邊進行埋青施肥。幹形優良,處於較差立地的目標樹可以滴灌施肥。 [3] 
  3. 修枝:柘樹灌木較多,喬木主幹不高,是難以獲得較多用材原因之一。喬木型樹冠常近似心型或傘型,合理修枝,可以改善幹形、冠形,促進培育喬木型植株,提高木材質量。幼樹幼枝生長快,可通過修剪輔助確定主莖。喬木植株,修除冠下部分枝,有目的培養上部生長枝。修枝時不留樁,避免切口處樹皮撕裂。修枝應強度適當,確保冠層一定營養面積。 [3] 
  4. 萌櫱扶枝:對無培育前途單株,通過採伐根櫱、截幹萌櫱措施,促發新芽生枝。萌發幼條生長快,為增強幹性,提高主幹莖高,可用繩、木杆對目標枝拉直扶撐,促進頂端生長優勢,加快形成喬木主幹。 [3] 

病蟲防治

柘樹幹部易受危害,形成中空缺陷。主要病蟲害有桑天牛葉蟬花葉病葉枯病等,可通過敵敵畏乳劑、吡蟲啉等藥劑稀釋液噴灑和木質部注藥、修除病蟲枝、塗白等方式防治。 [3] 

主要價值

藥用:在中國民間該植物的根、莖、樹皮或根皮、莖葉和果實均供藥用,其功效主要是清熱涼血,舒筋活絡,用於“婦人崩中血結,瘧疾”、咯血、腰腿疼痛以及跌打癆傷等。柘樹的法定用藥部位是根,已延伸到地上木部,除了傳統應用的領域外,近代民間開始用於消化道腫瘤治療。 [4] 
經濟:莖皮纖維可以造紙;嫩葉可以養幼蠶(四川農村均以嫩葉養幼蠶,老蠶食用柘家那邊的柘樹老葉,吐絲光澤不美觀);果可生食或釀酒;木材心部黃色,質堅硬細緻,古代用作制弓,可以作傢俱用或作黃色染料;也為良好的綠籬樹種。 [2] 
生態:柘適應性強,再生能力強,根系發達,是治理石漠化、荒漠化惡劣土地條件,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先鋒樹種。 [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7] 
2023年6月5日,被列入《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13] 

種羣現狀

  • 古樹資源
中國國內有大量的柘古樹,為柘樹種質資源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街道辦事處江宅村的古巨柘樹,樹齡在500年以上。安徽省太和縣宮集鎮劉營村,有一株飽經風霜620餘年的老柘樹。文獻顯示,河南省柘城縣歷史上多柘樹,飼柘蠶,產柘絲,現存於柘城老王集鄉前扳曾口村的柘桑樹相傳栽於明代,樹高20多米。大連旅順口區、陝西西安、山東即墨和鄒城、江蘇淮陰和宿遷、安徽宿州和太和也均有古柘樹的報道,但部分遭受人為破壞。 [5] 
  • 野生資源
中國國內針對不同地區柘樹種質資源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張冰等觀察並記錄了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柘樹資源生物學特性,認為柘樹在地區的山區、丘陵、平原地貌均有分佈,青石山地或鈣質土壤地區較為常見。2018年,《邯鄲日報》報道,在河北省涉縣境內發現大面積柘樹羣落,南北跨度達1000餘米,東西跨度達500餘米,數量達上萬棵。董秀春等在泰山發現了自然生長的柘樹屬變種金脈柘樹(Maclura tricuspidata var. auratovariegata. nov. cv. nov.),全株葉片沿葉脈銀白或金黃色,經嫁接和組織培養的子代植株或再生芽均保持原有形態特性。 [5] 
王中偉對福建省尤溪縣枕頭山森林公園的野生纖維植物資源的調查顯示,柘樹分佈於該公園區域海拔400-900米的林緣和山坡路旁;翟書華等對雲南省石林縣野生纖維植物資源調查顯示,柘樹在該縣海拔1900-2100米有分佈;葛繼穩等對湖北省野生纖維植物資源調查研究顯示,柘樹分佈於湖北全省低山、丘陵;魏開炬等對福建省尤溪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纖維植物資源調查顯示,柘樹分佈於該保護區海拔200-1000米的林緣、山坡、路旁。説明野生柘樹資源具有較強的適生範圍,在低海拔和中高海拔地區均可正常生長。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