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家遺址

鎖定
林家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西部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黃土台地上。 [3]  林家遺址,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建築遺址。
林家遺址總面積約為6600平方米。林家遺址中有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蹟27處,製陶窯址3處,灰坑98個,齊家文化3處房屋遺蹟,1座墓葬;1座漢代木槨墓,6座唐代土洞墓和1段水渠。發掘和採集的各類遺物達三千餘件。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 [6]  [9] 
2006年5月,林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中文名
林家遺址
外文名
Lin ruins
地理位置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西部東塬鄉林家村北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
佔地面積
66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編    號
6-0202-1-20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林家遺址歷史沿革

1976年8月,林家遺址被臨夏州文物普查隊發現。 [8] 
1977年4月和1978年4月,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臨夏州博物館和東鄉縣文化館先後分兩次對其進行發掘。
2016年3月至4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對林家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工作。 [8]  [7] 

林家遺址遺址特點

林家遺址總面積約為6600平方米,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鎖南霸西12千米東塬鄉林家村北,包括破四格、秋梁地和陰窪坡子3處。 [2] 
林家遺址中的絕大多數房屋均由主室及門斗兩部分構成,兩者都是方形。早期為半地下深穴,面積大小不等,小的十幾平方米,大的將近三十平方米。四壁下及灶址旁都有柱洞,每座房子內都有兩個相鄰的圓形灶址,灶口與地面平齊。主室通過狹窄的過道而與門斗相連。門內外用草泥鋪平,室內和屋頂也塗一層草拌泥。中期房屋數量比早期增加近一倍,房屋演進成半地下淺穴,屋基經過平整築,為淺坑式,在地面上圍一圈矮牆以加深灶膛。晚期房址數量中期增加近兩倍,房屋面積仍與早期差不多,除半地下淺穴者外,出現了地面建築,房子建在夯土層上,圓形額大出血灶,有較高的灶圈,每間房子灶的數量一至三個不等。地面,牆壁及屋頂都用一種堅硬的紅粘土草拌泥塗抹,除單間房子外,還有連間、隔間的房子。 [1] 
林家遺址馬家窯居住遺址 林家遺址馬家窯居住遺址
林家遺址中首次發現馬家窯時期大面積的居住遺址,共有房屋27處,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的房屋都是半地穴建築,房基在生土層中,四壁下及灶址中都有柱洞穴。灶址皆為兩個圓形直壁半底深穴,灶口與地面相平。門道都是正方形,門道口開向大夏河一邊。門道以草泥鋪成,室內和房頂用黃土和黏土夾草筋泥抹平;中層房址屋基平整夯築而成,挖在堅硬的夯土中,半地下淺穴。僅發現一處淺穴低圓灶址,未發現柱洞;上層房址房門高,已被破壞。屋基夯築,出現平地築牆建築。未發現柱洞。室內分隔小間,室外續建相連的小屋牆和頂棚以草泥塗抹,表面白灰色,硬而光滑。屋頂層厚,有下有椽、板條、枝幹等木材印痕。牆面及地面築,正抹草拌泥及白灰。
林家遺址中有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蹟27處,製陶窯址3處,灰坑98個,齊家文化3處房屋遺蹟,1座墓葬;1座漢代木槨墓,6座唐代土洞墓和1段水渠。發掘和採集的各類遺物達三千餘件。 [6]  [9] 
林家遺址共發現遺蹟現象90處。其中北區(破四角)發現遺蹟現象66處,包括房址1座,灰坑35座,灰土範圍27處,紅燒土範圍2處,墓葬1座。西區(陰窪坡)發現遺蹟現象2處,包括活土坑1處,溝1條。東區(秋糧地)發現遺蹟現象22處,包括墓葬15座,灰坑4座,活土坑2處,溝1條。

林家遺址文物遺存

林家遺址綜述

在林家遺址的破四格、秋梁地的地埂發現大量彩陶片和殘石器;在陰窪坡子的崖邊距地表1米處下暴露出灰層厚達1~2米,其中含有大量彩陶片和殘石、骨器。彩陶片復原有盆、缽、罐、壺、瓶等器形;施黑彩,花紋有平行線夾圓點紋、勾葉紋、網絡紋等;陶質細膩、陶色板黃,器表打磨光滑。曾發掘房址幾十座,窯處5處,客穴多處,出土大量彩陶、石、骨器和炭粟、麻籽等農作物,還出土二長12.7釐米、寬2.5釐米的銅刀,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存,距今約5000年。

林家遺址器物

林家遺址中發現的器物有三千多件,以石器骨器陶器銅器為主。
石器大多是生產工具,如石制的刀、斧、鏟、鎮、鑿、錐、紡輪,網錘等10餘種,且磨刃鋒利。
骨制工具有骨錐骨針和骨柄石刃器等。另外,也發現不少銅器工具碎片。其中一件含錫的青銅刀,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銅鑄工具。
林家遺址陶器 林家遺址陶器
從破四格,秋粱地地坎上發現的大量彩陶殘片中可看出,當時的陶器有盆、、碗、罐、壺、瓶等,均為黑彩,彩紋多為平行線、圓點、網格、葉網紋等。線條均勻對稱,渾然一體。陶質細膩光滑,色多呈橙黃。彩陶中的橙黃黑彩是馬家窯文化的重要特徵。陶的製作普遍採用泥條盤築法,陶器分泥質、夾砂二類。 早期的陶器有瓶、罐、盆、缽等,瓶多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紋飾以旋紋為主。 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 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前者略粗,主要器形有盆、碗、壺、瓶、罐等,色彩也有變化,紋飾簡化,線條以旋紋、平行為主。 [3] 
林家遺址的馬家窯文化遺物 林家遺址的馬家窯文化遺物 [1]
彩瓷花紋多樣,在林家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繪着蜥蜴紋、簡化的鳥紋和各式旋轉的翅羽紋,不是刻意的寫實描繪,只是示意的象徵性紋樣。同時發現了製陶窯3個,灰坑98個。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在整個彩陶中佔20%~50%,塗彩的部位,有的在外壁,有的在口沿,有的大口徑器物裏面也有彩畫,紋飾繁華多變。

林家遺址陶窯

林家遺址發現的馬家窯類型橫穴式陶窯,窯室為圓形。製陶窯穴為袋狀,部分斜壁,部分直壁,深至0.5米以下逐漸擴大,底部極平,小圓口。穴壁很整齊,有的還保存着塗抹的草筋泥,聚熱性能強,能有效地提高燒陶温度。 [3] 

林家遺址中華第一刀

林家遺址出土的中華第一刀 林家遺址出土的中華第一刀
中華第一刀學術名稱為“青銅拱背短刀”。於1975年出土。此刀長12.5釐米,寬2.4釐米,柄短刃長,刀背與柄背連為一體,有明顯的弧度,由兩塊範澆鑄而成,表面平整,有較厚的深灰色綠色鏽,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薄厚均勻,刃部有輕微冷鍛或戧磨,增加了鋒利度,柄端有明顯的安裝本把的痕跡。此刀可能是由銅錫共生礦石冶煉而成,系青銅業孕育期,屬於仿照新石器石葉刀外形制作。 [5] 

林家遺址農作物

林家遺址被鑑定出來的植物遺存主要有和一些大麻籽等。這些植物遺存主要存在於窯穴和房址內的陶器和灰層中,且一些稷等大多被炭化。
林家遺址中的儲藏在袋狀窖穴內,窖穴的口部直徑0.8、深2、底徑2.5米。一個窖穴中稷的堆積層厚約0.4米,體積約為1.8立方米,其杆、葉及帶着小穗的圓錐花序雖然已經完全炭化,但保存得相當完好。另有三個窖穴僅在窖底堆積着炭化了的的殘遺物。經過考查確認,這些大型的窖穴是當時人們專門用來儲藏糧食的“倉庫”。此外,在灰層中和一些房子裏的陶罐中也發現了粗的穀粒。現將出土的穆的形態特點,以及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的特徵記述如下稷具有發達的鬚根,根粗1―1.5毫米。杆單生,粗4―7毫米,節部明顯而稍膨大,第一節間長約1釐米。葉線狀披針形,寬約4毫米,葉脈平行。在保存完好的炭化植株上部有下垂而開散的圓錐花序殘留,其細枝長7―19釐米。小穗長3―3.5毫米,背腹壓扁;第一穎長約2毫米,第二穎寬卵形,長約3毫米,具11脈,脈在頂端匯合成像狀;第一外秤與第二穎近等長;第二外革質,由於炭化而呈黑色,並有光澤,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邊緣卷抱內秤,其上縱向脈紋極明顯;內秤革質,亦呈黑色,有光亮;穀粒近球形,直徑約1.8-2毫米,基部有三角形的胚窩。 [4] 
大麻是在林家遺址的8號房子裏第10及11號二個殘破的粗陶罐中發現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大部分都保存較好,外形完整,果殼已炭化。果實為瘦果,呈卵狀,稍扁,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側緣有鋭稜,頂端具短尖頭,基部着生面近圓形,中央稍凹陷;果皮革質,厚約0.1—0.15毫米,表面深灰色,炭化程度較重者則呈黑色,有明顯的斑紋。在掃描電子顯微鏡3000倍下能觀察到除有大的斑紋,尚有網眼狀紋飾,後者與現代栽培的大麻果實表面的構造相類似。種子均炭化呈黑色,有光澤。 [4] 

林家遺址研究價值

林家遺址總體價值

林家遺址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上承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河南廟底溝類型是仰韶文化中最為繁盛的一個類型,後發展為河南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是晚於仰韶文化的另一種文化遺存。 [5] 
林家遺址內包含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 [5] 
林家遺址中發現儲藏有這樣大量的稷的果實,以及保存着如此完好的稷的植株的遺體,這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所罕見的,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的一項重要發現。 [4] 
林家遺址早、中、晚三期地層和房屋遺址內的遺物,特別是陶器,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發展演變情況比較清楚,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為探討馬家窯類型時期的生產水平、社會組織、生產關係和分配製度,以及文化淵源關係等問題,提供了較多的實物資料。 [9] 

林家遺址歷史價值

林家遺址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國內已考古發掘的馬家窯文化類型中收穫最多、價值最高、內容最豐富、最能説明問題的遺址。遺址以馬家窯類型為主,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林家遺址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因與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類似而得名。林家遺址分佈面積廣大,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出土文物數量較多,跨越史前諸朝代,是一處大型密集聚落遺址。對研究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的發展歷史脈絡與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國內外史前考古學界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林家遺址遺蹟涉及房址、灶址、灰坑、製陶窯址、踩踏面等多種類型,且遺蹟數量多,部分保存相當完整;同時林家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角器,少量銅器、編織物等文物。出於早、中、晚三期地層和房屋遺址內的遺物,特別是陶器,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發展演變情況比較清楚,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為探討馬家窯類型時期的生產水平、社會組織、生產關係和分配製度,以及文化淵源關係等問題,提供了較多的實物資料。
林家遺址發現有幾塊銅渣,銅渣是經冶煉已經分化成碎塊的含銅金屬長期鏽蝕的遺物。這些銅渣與最早發明青銅冶煉的中亞、西亞一些國家的年代大致相同,説明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冶金技術的國家之一,同時也證明中國最早的冶金技術出現在甘肅。用金屬代替石器作為勞動工具,是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變革,對青銅器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  [7] 

林家遺址藝術價值

林家遺址出土了各類文物三千餘件,遺址中出土的各類石器、骨器、陶器、蚌器角器等造型美觀、實用。尤其是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銅刀,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銅器,距今約500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刀”。陶器是生活實用品和工藝美術相結合的產物。作為生活、思想、文化、藝術的集中表現者——彩陶——更是如此。而且陶器的造型和繪畫,在不同的文化及其不同的發展過程中,無不具有明顯的藝術特徵。林家遺址早、中、晚期的陶器,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 [7] 
不同時期的陶器的各自特徵,表明新石器時代製陶藝術的精湛和不斷的進步,林家遺址出土的陶器少而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7] 

林家遺址社會價值

林家遺址所展現的高度發達的早期文明充分説明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在全球文明進程中的獨特性和自主創新性,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古代經濟、文化向前發展的新起點。作為早期華夏文明向夏商周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它所擁有的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加強文化認同的教育意義,充分發揮了文物見證歷史、弘揚傳統、加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的獨特社會價值。 [7] 

林家遺址文物保護

1976年,林家遺址被東鄉縣革委會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8] 
1981年9月,林家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 
2006年5月,林家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林家遺址旅遊信息

林家遺址地理位置

林家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540鄉道東50米,西部東塬鄉林家村北。 [1] 

林家遺址交通信息

從東鄉族自治縣城區出發,經過納讓路,文化路,省道S309到達林家遺址。
參考資料
  • 1.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第2卷 遠古時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07:433.
  • 2.    崔乃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 第5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08:1600.
  • 3.    彭嵐嘉主編. 西北文化資源大典[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8.12.455
  • 4.    劉再聰,胡小鵬主編.考古學民族學教學與研究 第1輯[M].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7.06:32-36.
  • 5.    陽颺著.古遺址裏的文明[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14.12:109-112
  • 6.    佟洵,王雲松主編. 圖説天下 文化中國 國家寶藏 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11:74,76.
  • 7.    林家遺址概況  .甘肅黨建信息化平台[引用日期2023-01-16]
  • 8.    馬志勇主編;政協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編. 臨夏回族自治州史話叢書 東鄉縣史話[M].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5.04:13
  • 9.    柳小豪. 甘肅省東鄉縣林家遺址保護規劃研究[D]. 蘭州大學
  • 10.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六批全國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1970-01-01[引用日期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