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莞濱海灣新區

鎖定
東莞濱海灣新區位於珠三角城市羣東西岸交匯處,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圈的幾何中心,毗鄰港澳,緊連穗深,與前海、南沙等地區自貿片區緊密連接,由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組成,規劃總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珠江東岸少有的可集中連片開發的戰略性區域。新區擁有便利海陸空立體交通網,一小時交通圈內機場、高鐵、城際軌道、高速公路、港口碼頭等交通資源密集,可便捷通達廣州、深圳、香港等灣區主要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作為作為東莞“三位一體”都市核心區之一,新區被明確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合作平台、粵港澳協同發展先導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台。
圍繞東莞市委提出的“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任務和價值追求,新區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區融合發展戰略節點、東莞高質量發展創新引擎、濱海生態宜居智慧新城”的戰略定位,確立了“一廊兩軸三板塊”空間格局、“一廊三綠心三水系”生態格局,明確了“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三大產業定位,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電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為主攻方向,着力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1] 
中文名
東莞市濱海灣新區
外文名
DONGGUAN BINHAIWAN BAY AREA
地理位置
東莞市濱海灣新區
規劃區域
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
規劃面積
84.1平方公里
運營主體
東莞市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

東莞濱海灣新區用地現狀

灣區1號政務服務中心 灣區1號政務服務中心
濱海灣新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毗鄰廣州、深圳兩大經濟強市,鄰近香港、澳門兩大特別行政區。濱海灣新區由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部分組成,規劃面積84.1平方公里,其中現狀陸域面積51.82平方公里,規劃建成後陸域面積57.7平方公里。交椅灣規劃面積22.2平方公里,沙角半島規劃面積32.59平方公里,威遠島規劃面積29.31平方公里。 [1] 
濱海灣新區 濱海灣新區

東莞濱海灣新區建設進度

2019年9月1日,東莞市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了《東莞市濱海灣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
根據《總體規劃》,濱海灣新區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優先的發展理念,三年打基礎、五年大發展、十年建新城。
到2020年,拉開整體發展框架;到2025年,新區建設初具規模,成為東莞市科技創新發展的示範基地,支撐推動東莞高質量發展;到2035年,初步建成灣區一流現代化新城,成為大灣區重要的科技創新服務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級和區域創新網絡中堅力量、建成灣區一流現代化新城,引領東莞向現代化城市轉型。 [2] 
到2050年,濱海灣新區將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現代化新城,經濟實力和創新動力躋身灣區一流水平,成為承載科技創新、粵港澳協同發展等重大功能的國際交往平台。建成綠色低碳、宜居宜業智慧新城,帶動東莞實現城市建設和治理現代化。 [2] 
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大發展、十年建新城”的建設目標,近期重點建設濱海灣大道、東灣大道等7條市政道路(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加快灣區一號1.5級開發,推動步步高項目、紫光芯雲產業城、正中創新綜合體、歐菲光電影像產業項目等一批產業項目落地,推進站北市政公園、濱海灣青創城等城市更新項目,推動東莞濱海灣站TOD站城綜合體開發,充分發揮濱海灣片區先行區和核心區的帶動作用,努力打造成為東莞未來經濟新引擎,為推動東莞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
在實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新區承擔着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把握世界最新產業和科技發展趨勢,全面對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廣州南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打造為大灣區新的興奮點和增長極,構建開放型經濟引領發展新高地,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 [2] 

東莞濱海灣新區功能定位

東莞濱海灣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合作平台,同時被省政府列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之一。而在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過程中,東莞提出了“一廊兩核三帶多個節點”的建設格局,其中“兩核”之一就是東莞濱海灣新區(另一核為松山湖)。
濱海灣新區明確了“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三大產業定位,將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電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為主攻方向,着力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3] 
按照上述定位,東莞濱海灣新區將借鑑自貿區政策機制創新經驗,推動自貿區經驗“二次創新”。東莞濱海灣新區將深入開展與港澳地區的合作,探索承接香港碼頭轉移、承接現代高端服務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建設香港青年創業基地等,積極謀劃粵港澳合作平台和合作項目。 [2] 
在發展定位方面,濱海灣新區將建設成為新時代大灣區創新發展新高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新平台、珠三角核心區融合發展戰略節點、東莞高質量發展創新引擎、濱海生態宜居智慧新城。
在城市性質方面,濱海灣新區將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交往客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高地、珠江兩岸融合的協同發展樞紐、興業宜居智慧灣區新城,以打造東莞城市副中心與新增長極!

東莞濱海灣新區項目進展

2018年6月7日,東莞市召開推動濱海灣新區建設工作協調會,集中商討推動一批濱海灣新區規劃、建設、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
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出席會議並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濱海灣新區規劃建設,相關部門、鎮街要進一步統一認識、全力配合,濱海灣新區要高水平推動整體規劃,明確建設時序,營造優美生態,打造“政策高地”,着力破解土地統籌問題,完善利益分享機制,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和宣傳推廣,努力打造“灣區明珠”,引領東莞未來發展。
東莞將依託濱海灣站打造片區創新核心,結合穗莞深城際鐵路的東莞港站、厚街站、虎門北站、虎門東站、長安西站打造五個創新節點,通過城市更新等有效途徑,佈局標誌型企業總部大廈、創新型(中小)企業大廈,打造總部基地和創新基地。
2018年6月21日上午,東莞市舉行產業招商大會,大會組織了29個重特招商項目在現場集中籤約,涉及協議投資金額超過4000億元。東莞濱海灣新區相關領導現場招商推介,東莞濱海灣新區簽約2770億元! [4] 
2018年9月27日,東莞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總規》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編制依據充足,充分體現了國家戰略與公眾意願相統一,發展趨勢與城市實際相結合,既是宏觀的戰略綱領,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間資源統籌管控依據,為將濱海灣新區打造成為引領東莞未來30年發展的新引擎奠定了良好的規劃基礎。 [5] 
2018年12月4日,《東莞市濱海灣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成果專家評審會舉行,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總體規劃》。
專家組認為《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基礎工作紮實,規劃內容完整,技術路線合理,符合相關規範要求,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對濱海灣新區的開發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意見和建議。
2019年5月26日,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9-2035年)》,6月21日,省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佈以來,廣東省政府審議通過的首個省級新區的發展規劃,是指導東莞濱海灣新區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清晰繪就了濱海灣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 [3] 
2019年9月1日,東莞市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了《東莞市濱海灣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
在發展目標及戰略上,《新區城市總規》提出,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積極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高標準規劃、高品質建設、高效能管理,推動濱海灣新區高質量發展,將濱海灣新區建設成為新時代大灣區創新發展新高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區融合發展戰略節點、東莞高質量發展創新引擎、濱海生態宜居智慧新城。
在城市空間格局方面,《新區城市總規》提出,新區將採取組團開發、軸帶串聯的空間發展思路,形成“一廊、兩軸、三板塊”的空間發展格局,打造興業宜居智慧灣區新城。到2035年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47平方公里以內,規劃預測至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為50萬人,就業人口規模為70萬人。 [2] 
2019年9月25日,東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第三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暨濱海灣新區紫光、歐菲、正中重大項目動工儀式在東莞濱海灣新區隆重舉行。
落户濱海灣新區的紫光芯雲產業城項目一期、正中創新綜合體、歐菲光電影像產業項目等三個項目均為省重點項目,總投資額達到758億元,佔全市本季度動工的重大產業項目總投資額的68%。其中,紫光芯雲產業城一期項目(總投資額621億),正中創新綜合體項目(總投資額83億元)、歐菲光電影像產業項目(總投資54億元)。 [6] 

東莞濱海灣新區空間佈局

建設濱海活力長廊
加強沿海岸線資源的統一謀劃,着力提升生態環境品質,集中佈局國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設施,營造國際級的濱海開敞空間,打造一條40公里長,集合生態、景觀、文化、公共服務、娛樂休閒於一體的濱海活力長廊。
打造兩大發展軸
城市中軸。依託濱海灣站綜合交通樞紐、濱海灣大道等交通骨架路網,深化“北站、中城、南灣”空間結構設計,形成林田互通、河湖相連、藍綠交織的城市特色景觀和產城融合、業態多元的國際化城市功能,塑造貫穿沙角半島,北連中心城區、南通港澳,集城市景觀軸、功能軸、交通軸“三軸合一”的城市中軸線,集中展示濱海灣新區生態特色、人文活力和城市形象。
城市發展功能軸。以東灣大道為主軸,有序串聯三大板塊,加強濱海灣新區內部以及對外交通聯繫。依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強化重點生態項目建設和標誌性建築設計,塑造兼具國際都會感和文化地域性的城市景觀軸。依託三大板塊核心,引導金融、商務、科技、文化、商貿等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建成世界一流的商務、生態、人文活力街區。
培育三大板塊
核心區—沙角半島板塊。積極推動濱海灣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統籌推進TOD導向的站城融合發展,積極打造一批軌道站城綜合體及“軌道+物業”、“軌道+社區”示範項目。加強土地集約複合利用,促進城市有機更新。發展優質生活性服務業,優化綜合功能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生態智慧宜居的都市核心區。
東翼—交椅灣板塊。統籌推進與深圳大空港地區的基礎設施銜接及產業協調發展,突出新型產業載體和配套設施建設,推動高端要素集聚。依託優美的濱海環境,重點吸引科技型獨角獸企業集中設立研發總部,打造以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和相關新興產業為核心,以總部經濟、科技研發等高端功能為引領的“產業之芯”。
西翼—威遠島板塊。發揮威遠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疊加優勢,規劃建設國際會議中心及配套設施,策劃舉辦重大國際經貿、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領域和渠道,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積極探索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創新,謀劃建設灣區高水平大學,打造創新集聚區。 [1] 

東莞濱海灣新區景觀帶

景觀規劃:
濱海景觀活力長廊初步規劃總長40公里,計劃沿海岸線打造文化、體育、辦公、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為主的濱海活力岸線和功能帶,打造國際一流、灣區領先、最具魅力的濱海景觀休閒帶。
為保證高標準、高水平規劃設計濱海景觀活力長廊,東莞計劃邀請國際知名景觀設計機構全程參與濱海灣景觀活力長廊的規劃設計和詳細實施方案。
2018年8月22日,濱海灣新區濱海景觀活力長廊規劃設計國際競賽現場踏勘暨答疑會召開,來自5家國際知名設計機構的近30名主創設計師參加了現場踏勘及答疑活動,濱海灣新區濱海景觀活力長廊規劃設計“賽道”正式開啓。
本次國際競賽設計範圍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整體概念設計,即對濱海、茅洲河、磨碟河、太平水道向陸域延伸1~2個街區(300~1000米)範圍進行總體研究(規劃面積22.99平方千米),完成整體概念設計方案;二是威遠島北段和沙角半島段城市設計及導則,即對威遠島北段(規劃面積4.15平方千米)和沙角半島段(規劃面積6.35平方千米)進行控規深度城市設計,並完成相應的城市設計導則。
建設濱海灣大橋:打造大灣區標誌性建築
濱海灣大橋地理位置獨特,位於伶仃洋交椅灣口,是新區濱海景觀活力長廊的重要節點,是聯繫交椅灣板塊與沙角半島板塊的重要通道,是濱海灣新區規劃建設跨度最大、國內橋面最寬的橋樑。 [7] 
“玉蘭橋”方案設計理念為“絲路明燈、玉蘭花開”,選取東莞市花“玉蘭花”作為原創點,象徵着濱海灣新區作為開路先鋒所展現的奮發向上的精神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與追求,也代表了東莞市的文化品位。 [7] 
濱海灣大橋 濱海灣大橋
濱海灣大橋效果圖

東莞濱海灣新區創新鏈走廊

打造先進創新鏈走廊:
2018年5月11日,東莞濱海灣片區園區統籌組團發展第二次聯席會議在厚街鎮召開。會議審議並通過了《濱海灣片區組團參加全市產業招商大會工作方案》等文件,上述方案透露,濱海灣片區將以穗莞深城際軌道的交通通道為發展區域,構建具有國際美譽度的“東莞濱海灣創新鏈走廊”,並佈局特大企業總部、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等創新型企業,以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濱海灣創新鏈走廊西北起穗莞深城際軌道與沙田鎮交界處,東南至穗莞深城際軌道與長安鎮交界處,中間沿穗莞深城際軌道經長安、虎門、厚街、沙田,並經深茂鐵路、東莞軌道交通2號線、東莞軌道交通3號線、中南虎城際軌道等複合型交通要道彙集於濱海灣站,連成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全長約33公里。濱海灣創新鏈走廊以濱海灣站以及東莞港站、厚街站、虎門北站、虎門東站、長安西站、長安站六大站點為圓心,集中佈局各類產業要素和創新資源,輻射帶動濱海灣片區全域創新發展。 [8] 
濱海灣創新鏈走廊通過推動濱海灣創新鏈“1+6創新節點”基礎設施建設,聯合濱海灣片區四鎮、市直部門等共同推進項目落地建設,積極佈局標誌型企業總部、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等創新型企業,佈局新興產業、研發平台等創新要素,多維度強化與片區四鎮、市直單位的溝通協調,通過片區統籌會議及專項工作協調會等形式,形成合力,加快推動創新鏈走廊建設,集聚創新資源。東莞重點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五大新興領域,瞄準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終端、工業機器人、高端智能製造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汽車、高性能電池、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十大產業進行重點突破,推進智能製造全生態鏈,推動製造業向高端高新發展。 [8] 
設立灣區大學:
東莞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在基礎性研究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擁有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前沿科技研發平台。
未來東莞將集聚更多的高端人才和研發團隊,推動前沿技術應用產業蓬勃發展。在高校建設方面,未來在東莞濱海灣新區設立一所高質量、高水平的大灣區大學,相關籌設工作正在抓緊推進。 [9] 

東莞濱海灣新區區域交通

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打造大灣區互聯互通一小時交通圈。
2019年3月26日,東莞市交通運輸局發佈《東莞市濱海灣片區常規公交規劃公交線網及站場設施規劃專題》4月1日前公開徵求意見。
2019年6月21日廣東省發改委正式印發《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9—2035年)》(下稱《新區發展總規》)。《新區發展總規》提出,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完善濱海灣新區海陸綜合交通網絡,構建以高速鐵路與軌道交通為骨幹、高快速路為主體的對外交通體系,以公共交通為主、慢行交通相銜接的內部交通體系,強化珠江東西兩岸交通聯繫,構建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的1小時通勤圈。
軌道交通
高速鐵路:深茂鐵路、規劃接入贛深高鐵南沙支線、新增廣深第二高鐵,努力構建新區軌道交通 60分鐘到達香港澳門、廣州城市中心;30分鐘到達前海、南沙、寶安機場、東莞市中心區、松山湖等灣區核心地區。
城際鐵路:中南虎城際、穗莞深城際鐵路
城市軌道:東莞地鐵2號線、東莞地鐵3號線、深圳地鐵20號線、廣州地鐵22號線,3條區域普線(9號線、10號線、14號線)。
其中,2號線定位為市中心區與西南濱海片區的市域快線,兼有聯繫新區TOD都市核心片區功能,換乘深圳20號線可達機場、空港、福田等核心地帶。
3號線是市域快線,主要承擔松山湖科技創新中心、長安、新區總部基地、國際交流島的快速軌道交通聯繫,遠期預留接南山條件。
9號線輻射沙田、厚街;與2號線、穗莞深城際換乘後,沿廣深沿江高速往南,與10號線在威遠島換乘,跨太平河口後,穿過深茂進入濱海灣站,轉入東灣大道與 3號線在濱海灣東站換乘,遠期預留接深圳地鐵12號線。
10號線東聯威遠島、虎門新老中心、長安中心區,可緩解虎門大道交通壓力,兼有旅遊功能,增強威遠島旅遊資源輻射;與9號線在威遠島換乘,與14號線在虎門鎮政府換乘,與2號線虎門大道站換乘,與3號線在長安烏沙村、長安步行街換乘後接入深圳11號線。遠期預留接深圳地鐵26號線廣州地鐵22號線
14號線南北串聯虎門、沙田半島、粵港澳合作島;與2號線在虎門站換乘,與10 號線在虎門鎮政府換乘,與9號線在沙角炮台站換乘,與2號線路東社區換乘,與3號線換乘在粵港澳合作島換乘。遠期預留接深圳30號線。
水上交通
港澳碼頭,預計到香港國際機場75分鐘。
虎門港澳客運碼頭將於2019年10月11日正式開通東莞虎門至澳門的水上客運航線,從東莞虎門港澳客運碼頭乘坐高速客輪可直達澳門氹仔碼頭,全程只需90分鐘。與如今莞澳兩地的陸路行程3小時相比,至少可以節省近一半時間。該航線的開通,將極大地方便莞澳兩地旅客的出行,也將進一步提升莞澳兩地“通達性”,促進莞澳兩地文化、經濟、科技和人才的溝通與交流。 [10] 
高速公路
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番莞高速公路、莞佛高速公路
濱海灣片區將形成兩橫三縱的高速路網。兩橫兩縱高速路網中的“兩橫”指廣深沿江高速、廣深高速,“三縱”指常虎高速延長線、莞佛高速、番莞高速;屆時,濱海灣新區高速道路網密度達到 0.56km/km²。
快速路
濱海公路(海堤路)、濱海公路、連升路—濱海灣大道、沿河路
濱海灣片區將形成一橫三縱的快速路網。一橫三縱快速路網中的“一橫”指濱海公路(海堤路);“三縱”指濱海公路、連升路—濱海灣大道、沿河路;還有3處立交化改造,5處交叉口簡化(非互通立交或隧道)。屆時,快速道路網密度達到 0.40km/km²。
城市主幹道
濱海灣新區根據新區帶狀的基地形態特徵,借鑑深圳“組團佈局,軸帶發展”的空間組織模式,規劃形成“三橫六縱”的內部交通體系,並形成以東灣大道為骨幹,串聯三板塊,多條橫縱幹道互聯互通的高效主幹路網體系。其中三橫:東灣大道、濱海灣大道(信義玻璃廠-交椅灣段)、前灣路-外環島路;六縱:虎門大道、太沙路、濱海灣大道(沙角半島段)、福海路、灣區大道、交椅灣大道。
道路交通方面,除了規劃建設兩縱兩橫的高速路和一橫兩縱的快速路,濱海灣新區規劃形成東灣大道為骨幹,串聯三板塊。《東莞濱海灣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中顯示,主幹路里程達112.3km,次幹道里程達75.24km,還有里程達237.36km的支路。
片區公交線網規劃
規劃開通廣州、深圳等城際公交:
濱海灣新區近期規劃開通片區—深圳地鐵(松崗)、片區—廣州地鐵(南沙)的城際公交線路,規劃遠期開通新區—中山市、新區—深圳市、新區—廣州市、新區—珠海市、新區—香港、新區—澳門等基於高速公路的城際骨幹公交線路。
構建濱海灣片區對外城際骨幹公交網絡,有利於提升濱海灣片區對外客運服務水平,強化濱海灣片區與大灣區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的互動合作,促進片區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入到大灣區城市羣。
規劃水上公交線路和中運量公交線路:
片區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銜接方面,規劃近期將加強片區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銜接。
根據《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9-2035年)》規劃,濱海灣片區將打造軌道+中運量+常規公交的多樣化複合公交出行服務體系,規劃6條中運量公交線路,將補充軌道交通的覆蓋和服務範圍。《規劃》指出,中運量公交線路據需求採取“雲巴”或“BRT”等建設和運營模式,豐富濱海灣片區的公交服務體系。
公交網絡總體佈局架構:
規劃3個市域公交站和25個鎮區公交站
濱海灣新區公交網絡總體佈局構架規劃,近期構建以片區虎門、長安為中心,對內銜接濱海灣新區、沙田、厚街,對外連通中心城區、松山湖、深圳松崗、廣州南沙,由公交快線、公交幹線、公交支線相銜接的常規公交網絡體系。

東莞濱海灣新區重大意義

東莞市濱海灣新區謀劃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產業空間體系,以海洋經濟和總部經濟為支撐,打造引領東莞經濟發展的“產業之芯”,並承擔科技創新引擎的職能,聚焦海洋生物醫藥先進製造業、高端電子信息等高端製造領域”,修改為“以總部經濟為支撐,打造引領東莞經濟發展的“產業之芯”,並承擔科技創新引擎的職能,聚集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等三大領域,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電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產業發展方向構建濱海灣現代化產業體系。
其所引領的濱海灣片區,虎門長安、厚街、沙田四鎮的工業產值達到3500多億,形成了極富競爭力的產業集羣。濱海灣新區將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歷史機遇,把握世界最新產業和科技發展趨勢,深化莞港合作,主動向前海和南沙兩個自貿區看齊,推進交通一體化、產業市場化、環境國際化,構建開放型經濟引領發展新高地,努力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製造中心橋頭堡,灣區的新門户、新樞紐、新明珠,成為東莞經濟的新增長極和興奮點,引領東莞未來30年經濟發展,再創東莞新輝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