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林鎮

(四川井研縣東林鎮)

鎖定
東林鎮,位於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轄鎮,海拔高度386米。該鎮轄19個行政村,128個村民小組,1個 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29.87平方千米,年末總户數4587户,總人口7298人(2017)。
歷史名人,廖平 (清末民國初經學大師)
中文名
東林鎮
別    名
東林場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
地理位置
東經104°09′,北緯29°37′
面    積
29.87 km² [1] 
電話區號
0833
人口數量
7298人(2017) [1] 
車牌代碼
川L

東林鎮行政區劃

東林鎮行政區劃
東林鎮下轄村:
小高村
東光村
水口村
先鋒村
白鶴村
打鼓村
左家村
禾佳村
一碗水村
平安村
高佳村
新橋村
汀泗村
小橋村
寨子村
黃埝村
建設村
沙溪村
紅花村
2020年5月12日
(一)將紅花村、汀泗村合併,設立紅花村。以原紅花村和原汀泗村建制範圍為紅花村建制範圍。紅花村村委會地址:原紅花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原紅花村3組)。
(二)將高佳村、平安村合併,設立高佳村。以原高佳村和原平安村建制範圍為高佳村建制範圍。高佳村村委會地址:原高佳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原高佳村3組)。
(三)將打鼓灘村、先鋒村合併,設立打鼓灘村。以原打鼓灘村和原先鋒村建制範圍為打鼓灘村建制範圍。打鼓灘村村委會地址:原打鼓灘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原打鼓灘村3組)。
(四)將東光村、沙溪村、寨子村合併,設立東光村。以原東光村、原沙溪村和原寨子村建制範圍為東光村建制範圍。東光村村委會地址:原東光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原東光村4組)。 [2] 

東林鎮地理環境

東林鎮 東林鎮
東林鎮位於縣城東12千米,地處東經104°09′,北緯29°37′,海376米,面積29.87平方千米。東界榮縣雙古鄉,井漆路和東林河穿境而過。古時該地樹木成林,建有東林寺,故名。清末,為煤炭、食鹽轉運集散地。商賈往來,形成集市,明末取名東林場。民國時期改名東林鄉。1952年劃為建國、打鼓、新民3個鄉,1955年合併為東林鄉。1958年更名東林公社。1983年複名東林鄉。1992年撤鄉建鎮。轄19個村 、128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4個居民小組。耕地面積1262.6公頃,其中田552.5公頃、土710.1公頃。2000年,鎮內工業有羽絨加工、鞭炮、有色金屬加工、機磚、酒廠、釀造等企業18個,工業產值1283萬元,農業產值27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31元。場鎮建成區面積0.15平方千米,有35千伏變電站1座。有郵電所1個、醫院1所、自來水站1座;有中學1所、小學6所,在校學生1628人。建有廣播電視站、電影院等文化設施。
截止2003年底該鎮土地面積19054畝,其中耕地面積17933畝,林地557畝,水面564畝,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805.77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168萬元,農業總產值3637.7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335元。

東林鎮經濟發展

2007年該鎮大力發展豬產業,做大兔產業,做強竹產業,恢復發展蠶桑產業,加強建成水果產業的管護。截止2007年,實現生豬出欄2.6萬頭,新增優質母豬120頭,新增養豬適度規模養殖户85户,規模養兔200餘户,新增28户,2007年底,出欄商品兔25萬隻,水產品產量達到360噸,植樹4萬株,栽植慈竹500畝,糧食播種面積35493.6畝,糧食產量806萬噸,外出務工勞動力5369人,新增勞動力轉移輸出335人,全年免費培訓農民工500人,實現人均純收入2050元。
實施了織布技改和嘉能生物柴油提煉0#柴油一期工程。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000萬元,工業增加值800萬元。
截止2005年,該鎮工業企業14個,有企業職工1524人。大陸希望集團深藍電鹽公司於2004年落户該鎮,打造中國最大的氯酸鈉生產基地。2005年,工業銷售產值實現2.495億元,增加值實現4658萬元。營業收入達到1.97億元,税金實現468.5萬元,利潤實現410萬元。企業職工工資發放1420萬元。2005年,該鎮工、農業產值實現3.3億元,其中:工業 產值達到2.6億元,農業產值達到7069萬元,財政税收實現35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0911萬元,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071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04年的3207元的基礎上淨增340元,達到3542元。

東林鎮社會事業

2007年該鎮完成了平安村、禾佳村、高佳村、東光村、小橋村機耕道碎石路面5.7公里,制定了自來水保護區,設置了一、二、三級保護標誌,確保了居民飲用水安全,實現了“紅層找水”打井158口,解決了158户農民人蓄飲水問題。
2003年該鎮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投放資金14萬元在一碗水村和高佳村實施國債資金“一池三改”項目,新建沼氣池140口,2005年全部完成。在打古村建設了小型集中供水設施,讓農民也喝上了乾淨純潔的自來水,切實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
井研縣東林鎮 井研縣東林鎮
井研縣東林鎮中心小學,位於井研縣城東12千米,中心小學佔地3000餘平方米,截止2005年底,有14個教學班,教職工38人,學生650餘人,學校環境幽雅,教學設施齊備,學校以“育人成才”為辦學宗旨,始終把學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少先隊主導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校依靠高素質的教師羣體來實施素質教育。有一支過硬的領導班子,有一支高素質、特色鮮明、甘於奉獻的教師隊伍,學校堅持教育科研,先後有20餘人的論文在國家、省市的正版刊物上發表獲獎。學校堅持科學管理,以管理促質量,促發展。200年至2008年間,學校先後榮獲市“校風示範校”、市“文明衞生學校”、縣“德育先進集體”、縣“文明單位”、縣“綜合督導評估一等獎”。

東林鎮著名人物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今四川井研縣研經鎮,晚年移居井研縣東林鎮小高灘 [3]  )。初名登廷,字旭陵,號四益;繼改字季平,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這些名號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經學的變化過程。他一生研治經學,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學術貢獻,並起到了一個融合古今中西各種學説,富有時代特色的經學理論體系,他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在中國近代學術界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經歷
廖平 廖平
廖平出身於貧困之家,其父曾為地主放牧牛羊,傭工度日,後靠賣茶水為生。廖平自小就參加勞動。一次為茶客沏茶,水污客人衣服,受到呵責,遂感羞恥,頗思自立。他欲讀書識字,但家中負擔不起學費,於是從河溝捉魚送給私塾先生為整,並告以自己的求學願望。先生認為孺子可教,遂得以從師就讀。廖平
自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倍加珍惜,晝夜勤苦攻讀,曾夜立於廟中神燈下讀書。成年後,仍勤學不倦。經過潛心鑽研,學業猛進,終於自立成才。同治十二年(1873年).張之洞簡放四川學政。次年舉行院試,張之洞對廖平很為賞識,錄取為第一,補縣學生(即秀才)。光緒二年(1876年),廖平再應科試,正場題“狂”宇,
廖平以“用犬”之義解釋《論語》“狂涓”之文,以優等食凜蜞,調成都尊經書院肄業深造。廖平早年在家鄉接受的是來學那一套,受到張之洞獎掖尤其是進入尊經書院後,師從張之洞張之洞治學宗文字訓詁乾嘉漢學,廖平受其影響,感到來學空泛無實,不如文字訓詁之學,字字有意。於是從喜好宋學,轉而博覽考據。但是,廖平一生學術的基本方向,並沒有沿着張之洞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廖平 廖平
張之洞離川后,治經《公羊》學的王闓運主講尊經書院。《公羊》學治經,不斤斤於文字訓詁、名物考證,主張透過文字之表,去探求其中隱寓着的微言大義,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廖平經常向王闓運請業,漸受薰陶,又感到文字訓沽只不過是經學的枝葉、糟粕,他又從博覽考據轉向專求大義。自此,廖平一生的學術就基本上沿着這一方向發展了。
光緒五年,廖平中鄉試第24名舉人。光緒七年,他始注《穀梁春秋》,次年成《穀梁集解糾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詁十論》。持古文為周公所創,今文為孔子所創之説,分別兩家的異同。廖平認為,經今文學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經古文學派,尊崇周公,主《周禮》,可“同治中國”。兩家之分歧,在於禮制,於是著《今古學考》二卷,嚴於今古之分。其學多為前人未發之論,深造有得之言,這是廖平經學的第一變。
作品
廖平經學第二變實已是以今文經學家的身份,來構建他的經學理論,而他的經學理論不是別的,乃是傳統的尊孔尊經理論。但是,在近代社會要講尊孔尊經,就得講出一點新名堂。於是,在經學第二變後,廖平又提出大統小統的經學第三變,人學天學的經學第四變,天人大小的經學第五變,用五運六氣解《詩》、《易》的經學第六變。所謂小統大統,是説孔子改制有兩種,一是適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的中國萬世法,以《春秋》為經,《王制》為傳;一是適用方三萬裏的大九州的全球萬世法,以《尚書》為經、《周禮》為傳。所謂人學天學,是説孔子改制不惟有關於人的世界的法則,講六合以內的人事,見《春秋》、《周禮》;又有講六合以外天的世界的法則,見《詩》、《賜》,《詩》講神遊,靈魂遊於六合之外,《易》講形遊,形體遊於六合之外。天人大小不過是對小統大統説與人學天學的糅合。所謂五運六氣,本是《黃帝內經》中的理論,系醫經,廖平以此為孔門《詩》、《易》師説。
基本觀點
傷寒論 傷寒論
廖平曾著《傷寒雜病論古本
廖平經學第二變有兩個相互聯繫的基本觀點:一是尊今,即尊崇今文經學;一是抑古,即貶抑古文經學。尊今的代表作是《知聖篇》,認為《公羊》學的素王改制説是經學的微言大義所在,但漢代公羊家只講孔子為漢制,遠未窮盡孔子改制的義藴。他説孔子改制是垂萬世之定製,為中國立萬世法,只有這樣來理解素王改制説,才算懂得了“知聖”。抑古的代表作是《闢劉篇》(後改名《古學改》),提出古文經學起源於劉歆作偽,西漢哀平之前並無古文今學之説,《史記》、《漢書》關於衷平之前古文經學的材料,都是劉歆及弟子添竄的。
廖平此説一反平分古今之論,有許多臆斷之論,雖然在學術價值遠不如平分今古之論。但這一變卻通過康有為的影響而在社會政治方面發生了極大震動。因為廖平在光緒十五年的會試後,應張之洞之召,曾轉赴廣州。康有為、黃季度同訪廖平於廣雅書局,竟夕晤談,廖平向其示以《知聖篇》和《闢劉篇》。之後廖平又訪康有為於廣州安徽會館,再次談論。康有為遂本廖平之論,據《知聖篇》著作了《孔子改制考》,據《闢劉篇》著作了《新學偽經考》。這兩部為後來的維新變法進行張目並提供了思想基礎的書,影響極大,引起封建統治者的極大恐慌。雖然康有為一再否認這兩部書與廖平有關係,但包而建立了一個不同傳統經學的所謂經學體系,這就從反面無情地宣告了經學的終結。因此,廖平的經學不僅在經學史上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整個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獨特的意義。
廖平研究《傷寒論》
廖平後來在1898年與宋育仁、楊道南、吳之英等人在成都創辦《蜀學報》,宣傳變法維新思想。1911年擔任《鐵路月刊》主筆,鼓吹“破約保路”。四川軍政府成立,受聘任樞密院院長,後長四川國學院及任成都高等師範、華西大學教授,授課之餘仍以治經為終生事業。他一生坎坷,屢遭誣低、夾擊,甚至革職查辦,先後歷經八次打擊,但他總是以鍥而不捨的精神,潛心著述,從不停筆。他一生著述近一百四十部,除經學著作外,兼及醫術、堪輿,撰有《四益館經學叢書》,後又增益為《六譯館叢書》。1932年,為聯繫出版他的著作,擬親赴成都,不料走到樂山,忽發大病,隨行的兒子廖成勵等,馬上將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卒於河坎場,享年八十一歲。
大學者章太炎先生在為廖平所撰寫的《清故龍安府教授廖君墓誌銘》中雲:“以君學不純德,而行乎純儒。”“斯心燔經,不可以罪孫卿;慮也劫後,不可以誣高密。廖君之言多揚詡,末流敗俗君不與。”章太炎之言,恰如其分。廖平一生治經,腳踏實地,校勘、考據、辨訛是他的特長,而學術觀點在晚年雖有不少離奇之處,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時代和社會氛圍中,既無百家爭鳴,也不能百花齊放,更何況經歷的是八次重大打擊,其中有的並非是學術問題,而是人際、政治、派別之爭,正是曹丕《典論·論文》中“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的註腳。文人之氣,常常難以承受重壓,支撐得過去,從逆境中奮起的人不是很多。而能排除世俗,潛心於學術,能防干擾、抗干擾,最後終成大業者更少。廖平雖一身坎坷,屢遭排低、夾擊,而始終心堅骨硬,他應當是學人的良師,治學者的楷模。
一代經學大師對中國的影響
廖平 廖平
1932年5月病逝於樂山國民黨政府舉行國葬蔣介石、郭沫若等社會名流紛紛寫輓聯致詞。
説起戊戌變法,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1898年由康有為發起的百日維新,雖然沒有取得成功,卻以變法重創了清王朝。讓當時被外來列強侵略的中國掀起了一場浩瀚的變法救國風潮,而康有為的兩部變法書刊《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更是讓整個清王朝為之撼動。康有為之所以能發起變法運動這與我們樂山一位著名經學大師廖平密不可分。
《我的父親廖平》
一次廖平為茶客沏茶,水污客人衣服,受到呵責,遂感羞恥,頗思自立。他欲讀書識字,但家中負擔不起學費,於是從河溝捉魚送給私塾先生為整,並告以自己的求學願望。先生認為孺子可教,遂得以從師就讀。
天資平平,記憶力較差的廖平最後又如何能成為一代聞名海外的經學大師呢?“凡白晝不能解決之疑案,一思多能省悟,予平生著書,實得力於此”
《經學初程》
這種以思為主的學習方法,較之背誦為主的方法,有着極大的優越性。從此廖平讀書避短就長,專從“思”字上下功夫,從傳統的死記硬背中解脱出來。他就採用這種方式學習,就是重思,理性思維,學習不是把文章的表面內容弄清楚,而是要把文章的大意弄清楚,所以學過的東西其他同學雖然能夠背誦的很流利廖平不能背,但是過了很久問其他學生都已經不知道了,而廖平就説得出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內容,所以這個學習方法對廖平以後的發展是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廖平自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倍加珍惜,晝夜勤苦攻讀,曾夜立於廟中神燈下讀書。成年後,仍勤學不倦。經過潛心鑽研,學業猛進,終於自立成才。
廖平後來在1898年與宋育仁、楊道南、吳之英等人在成都創辦《蜀學報》,宣傳變法維新思想。
廖平 廖平
1911年擔任《鐵路月刊》主筆,鼓吹“破約保路”。四川軍政府成立,受聘任樞密院院長,後掌四川國學院及任成都高等師範、華西大學教授,授課之餘仍以治經為終生事業。他一生坎坷,屢遭誣低、夾擊,甚至革職查辦,先後歷經八次打擊,但他總是以鍥而不捨的精神,潛心著述,從不停筆。他一生著述近一百四十部,除經學著作外,兼及醫術、堪輿,撰有《四益館經學叢書》,後又增益為《六譯館叢書》。1932年,為聯繫出版他的著作,擬親赴成都,不料走到樂山,忽發大病,隨行的兒子廖成勵等,馬上將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卒於河坎場,享年八十一歲。
大學者章太炎先生在為廖平所撰寫的《清故龍安府教授廖君墓誌銘》中雲:“以君學不純德,而行乎純儒。”“斯心燔經,不可以罪孫卿;慮也劫後,不可以誣高密。廖君之言多揚詡,末流敗俗君不與。”章太炎之言,恰如其分。廖平一生治經,腳踏實地,校勘、考據、辨訛是他的特長。
廖平前後曾經六變他的學術,被世人尊稱為六譯老人。1932年5月病逝於樂山,廖平一生著書達一百五十餘種,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為了紀念這位曾經在學術和歷史上都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國學大師,將他的雕像樹立在樂山名人廣場。以供後人敬仰和學習他一生治學、追求真理的精神。
自西漢以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一直是歷朝歷代學者們爭議最多的話題,可是誰也沒有能夠真正區分開孔聖之學與其它儒學之分。
“後來我們看到不管是講今文經學還是講古文經學特別是講古文經學的章太炎 就是于越的學生 講今文經學的康有為 劉思培他們講今古文的區分都是根據廖平的《今古學考》” ——四川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 黃開國
而廖平用禮制來區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徹底解決了中國二千多年來的今古經學之爭。其學術成就和影響力超越了前人,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可以説廖平的《今古學考》稱為人們研究今古文經學的一個經典性的著作 也由於廖平的今古學考的問世 解決了經學史上二千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今古文經學的區分問題。”——四川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 黃開國
但是,廖平的經學很快進入到第二變,把古文經學的經典《周禮》稱為西漢劉歆作偽的產物,宣稱今文經學才是孔子之真。
“那麼封建二千多年來通行的是古文經學典籍。廖平現在的書説古文經學典籍全部是通過劉歆的偽造或者後學的偽造,就把古文經學説成了不是孔子傳下來的 而是劉歆這樣一個很卑劣的歷史人物 “——四川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 黃開國
1889年,廖平把《知聖篇》與《闢劉篇》帶到廣州給正任職於湖廣總督的恩師張之洞。張之洞嚴厲指責廖平攻擊《周禮》,並稱:“如不能自改,必將用兵”。”
”那麼廖平這兩本書,從內容上來講,廖平當時的目的是要證明什麼呢,今文經學才是孔子的正傳,古文經學這是劉歆偽造的內容,但是廖平沒想到,他這兩本書裏面隱含了一個引發現實政治異議的問題。“——四川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 黃開國
身為當時清皇朝高官的張之洞為何對廖平的《知聖篇》與《闢劉篇》兩書,如此大發雷霆呢?這兩本書中到底是什麼觸動了張之洞敏鋭的神經呢?
”從東漢以來劉歆的著作得到了二千多年來官方的承認,把它説成是劉歆作偽的產物,這裏麪包含了一個對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文化典籍的否定,而且這個典籍恰恰又是中國後來政治制度的理論根據,所以説有這個我們進一步推論,可以整理出一個對中國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否定。“——四川師範學院博士生導師 黃開國
張之洞對廖平震怒的根本原因
張之洞嚴厲指責廖平攻擊《周禮》
稱:“如不能自改,必將用兵”
劉歆的《周禮》作為當時的文化經典典籍,不僅是眾多學子們必讀之物,同時也是科舉考場的專用考題,更重要地是它也是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理論根據之一。身為封建清王朝高官的張之洞,深知其厲害之處。而自己最親信的弟子竟然寫出否定統治者們的理論根據 ,這必將招來殺身之禍,而自己也將會受其牽連。
由於這兩本書還並未印刷發刊,只是手搞,所以張之洞立即責令廖平修改,然而,此時的張之洞沒想到,他已經不能阻止這場暴風雨的來臨了。由於廖平第一變《今古學考》的影響力讓他受到眾多學子們的追棒,早在廖平剛到廣州還未曾見到張之洞時,手稿早已被廣州學子們紛紛傳閲,抄寫,視為珍寶。轟動羊城(廣州)
“平客廣州,欲刊此本,或以為發難為嫌,東南士大夫轉相抄錄,視為枕中鴻寶。”
《井研縣誌》
1898出師有名的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主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鋭、劉光第共6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啓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康有為戊戌變法的時候,他有兩本指導性的書籍,一是《經學偽經考》,一是《孔子改制考》。實際上廖平有一篇文章叫《知勝篇》也就是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的前身,另外一個就是《闢劉篇》就是經學偽經考的前身。
在1889年,廖先生在北京參加會試,然後應老師張之洞之邀到廣州的時候,他就在廣州見了康有為, 見了兩次,第一次是康有為見他,第二次是他見康有為。
此前康有為曾閲讀過廖平的著作《今古學考》,對廖平十分欽佩,引為知己,康有為同友人一起拜訪廣雅書院,與廖平徹夜長談。廖平拿出自己的新作《知聖篇》、《闢劉篇》手稿給康有為看。並送給康有為的《知聖篇》抄本,後保存於康家後人手裏。
“及還羊城,(康)同黃季度過廣雅書局相訪,餘以《知聖篇》《闢劉篇》示之”。
《廖平記載》
1895年4月清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聯名一千多名舉人聯名上書清朝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但是由於清朝封建頑固派的強烈攻擊,康有為的“公車上書”並未啓到什麼實質意義。
“當年這個戊戌變法的時候,也是西方列強侵入我們國家,西方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到我們中國來。大家很迷茫的時候 ,康有為就要探索一條路,你説這清王朝皇帝的金口玉言怎麼能變呢?康有為説皇帝説的不行,那誰信呢?康有為他就要找個理論依據啊,找個根基啊!”——廖平的孫子 廖宗元
客觀的來説,廖平當時主要追求的是到底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哪個是孔子的正宗。他是要討論這個問題,而不是討論中國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判斷的真假,但是本身這個問題藴含了關於中國舊的文化和舊的政治制度的批判,這一點雖然廖平沒有看到,而被當時熱心於政治變革的一個思想家康有為看到了。
康有為與廖平的兩次會見之後,康有為受到廖平的影響,思想發生巨大轉變。
“與廖平會晤,見《知聖篇》,震驚餘,師盡棄古學。”
梁啓超
”慈禧太后説的是祖宗之制不可變,當然你不變就沒有辦法,那你就只有永遠落後 。廖先生的學術就是説孔子有改制考,孔子説的能夠改制,古代的先賢有這個改制,這也符合我們現在的科學,後來光緒皇帝就接受了康有為的建議,這樣就有了一個戊戌變法。“——井研老年書畫協會榮譽院長 雷定基
康有為根據廖平《知聖篇》和《闢劉篇》的經學理論,先後著作了《孔子改制考》與《新學偽經考》。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引起了封建統治者們的極大恐慌。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被慈禧太后視為叛逆頭目,而康有為的改制變法源於廖平的《知聖篇》,是當時天下眾多學者公認的事情。封建時代株連成風,廖平自然也就被列為清廷的黑名單,被視為變法維新的始作俑者。
”對這個中國思想的開化 維新思想的推廣起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這個事情後來清朝政府還要封殺我們爺爺不准他教學“——廖平的孫子 廖宗元
當廖平得知“戊戌六君子”楊鋭遇難的消息,失聲痛哭。由於恩師張之洞的極力保護,廖平倖免於難,但隨後的幾年廖平連續被貶落職,下放到偏遠地方教學。雖然廖平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他後半生致力於著書教學,從不停筆。幾乎走遍了四川大小城鎮,門生遍佈全國各地,也為樂山這遍故土培育了諸多學子。
”爺爺當時在井研很有威望很受人尊重 當時縣長也好 每換屆縣長都要到我們老家井研縣東林鎮小高灘那兒 拜會廖老先生 當時不管是軍閥也好還是什麼都要去拜望廖老先生 他死的時候 國民黨政府還國葬 蔣中正啊 政治名人 文化名人都寫了很多輓聯。“——廖平的孫子 廖宗元
從近代新舊文化的衝突交替來看,廖平的學術一方面説明了傳統經學終結的歷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又為新的文化學術開創了道路,在這一點上來看廖平的成就在近代文化史上誰也無法替代,廖平的經學不僅在經學史上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整個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獨特的意義,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雷定基老人回憶廖平的生前死後
我見到過廖平先生。那是1932年春天的事,迄今已有77年之久。那年春天,井研來了一個川劇班子,名叫“品娛科社”,在城隍廟開戲院,分堂廂、樓廂、壩壩等級別。廖平當然是坐靠前的堂廂。當時,他年齡已屆八旬,且已偏癱。服侍他的不只一人,主要的是他年輕的夫人,年紀不到五十歲。先生穿的是長袍,小便頻繁,都是由夫人執尿壺,揭開長袍籠著撒的。當時的戲班子演戲,不是自己安排節目,而是請縣城的官府、士紳、袍哥大爺們點戲。廖平先生也點戲,戲目名稱是用毛筆蘸白粉寫在黑牌上,周知觀眾。
就在這年的端午節,廖平先生因病逝於何耳坎場上,享年81歲。為什麼死在那裏呢?原因是他要親自持稿到成都交涉刊印,率兒子、孫子等數人坐轎登程。行至樂山,駐足烏尤寺,與高僧故友暢叔別情,不料引起感冒,突發高燒。藥石無效,兒孫們急了,快速返程,當時無馬路與車輛,只能以轎代步,行至何耳坎,查覺先生已氣絕。先生是名人,噩耗一出,遐邇皆驚,遺體裝殮之後,停於宅內,井研全城舉哀,用了百多匹白布,做漫天過海,輓聯掛滿大街小巷。上有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央政要,中至四川省政要及四川大學師生,下至井研縣農民、廖家的佃客親友,特別是井研駐軍二十四軍劉文輝部隊,以穆瀛洲司令為首的團營連長著名的輓聯尤多。後來,廖家子孫將這些聯語抄印成書,約有上千幅之多。現此書尚存其孫廖嘉祥家,“文革”中曾被紅衞兵抄沒展於市。1995年,縣文化館周玉輝同志擬擇出其中文學價值高的用書法寫出,刻成碑石鑲在翠屏山廖平墓園,以壯陵色。
最初,廖平墓在東林陳家山,墓前的碑銘有章炳麟、林思進等人的字跡,不幸在“文革”中被毀。廖平墓曾被髮冢開棺,據當地人説,棺中頂戴抱服還未全爛,好事者將其抱掛於墓前樹上,雅石墓碑被砸成多塊,分與鄰人作磨刀石,此情此狀,令人髮指!1982年,我同吳永成先生參與修縣誌,奉命普查文物,去至陳家山廖墓,見此情狀,向主編廖嘉祥彙報。不久,廖嘉祥去省上開會,拜見了省領導張秀熟,言及此事,批了2500元重修廖平墓,張秀熟親書墓碑。廖平墓已遷至井研城郊翠屏山。
在此,需要補充幾句。廖平逝世時,井研同鄉熊克武,當時在南京任國民黨中央委員,以廖平的經學影響,定為國葬,同時匯來銀圓一千餘元,作為喪葬費。廖平一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人世滄桑,77年後的今天,我以九十高齡,向在座諸君追述這段往事,不覺感慨系之! [3] 
(摘自曾加榮《新獲之廖平資料》,《蜀學》第四輯,巴蜀書社2009年,第34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