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張鎮

(江蘇常熟市東張鎮)

鎖定
常熟市東張鎮,東距上海80公里,西與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常熟港口毗鄰,地處東經123°3′,北緯31°42′。地理優越,交通方便,是常熟沿江經濟開發的黃金地。地產資源豐富,是全國最大的荷蘭豆產地,具有廣闊的食品工業開發前景。 常熟市東張鎮地處温帶,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總日照數2130.2小時,佔可照時數48%;年平均氣温15.4°C;年均降水量1054毫米,無霜期242天。一年中,冬季盛行大陸來的偏北風,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海洋來的東南風,以炎熱多雨天氣為主;春秋兩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出現冷暖、乾濕多變的天氣。
中文名
東張鎮
別    名
張家市、張家鄉
行政區類別
下轄地區
白茆、長沙、泗洲等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編碼
21553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蘇E
位    置
東經123°3′,北緯31°42′

東張鎮建置沿革

東張地處長江三角洲衝擊平原,歷史悠久,經世代勞動人民常年開墾,變荒灘為良田,聚居而形成村落。三國孫吳時屬虞鄉,唐《吳地記》稱:東張地望分屬“雙鳳鄉”和“思政鄉”,這是最早見於歷史文獻記載的資料。嗣後,歷經雙浜、白茆老市等名稱嬗變。南宋渡時,有張太尉標居之,遂稱白茆張家墅。元末,張士誠親族在此依軍建市,又名張家市。又因常熟西鄉亦有張家市(今屬張家港市),故於宣統二年(1910年)定位張家鄉。國民23年(1934年),劃為一鎮七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東張、橫塘、東周三個鄉。新中國成立後,東張地區設東張、橫塘、東周、白茆、長沙、泗洲和婁橋7個小鄉。1956年併為東張、橫塘、東周三個中鄉。1957年併為東張大鄉。1958年成立東張人民公社,下設6個大隊和73個生產隊。1980年,全境轄17個大隊,245個小隊及1個沿江育種場。1993年,撤鄉建鎮,東張鄉改稱東張鎮,以鎮轄村。2002年,全鎮轄10個行政村,245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鎮建置,成為新港鎮的一個街道辦事處,後改稱東張管理區。 [1] 

東張鎮歷史沿革

至正十五年(1355)
張士誠弟士德佔常熟州,其族人和部屬在今東張一帶,聚族而居,依軍成市,遂稱張家市。
二十四年
張士誠遣左丞李珍督浚白茆塘。
二十六年
常熟知州盧鎮降明。張士誠統治東張十一年,其政權亡後,其族人遂定居東張世代繁衍。
天順五年(1461)
於白茆港口置“備倭寨”專門對付倭寇。七月大風雨,潮溢,常熟沿江溺者千餘人。
嘉靖三十三年(1554)
四月,倭寇由白茆港進入東張地區,東張人民殲其一股,遺屍埋於離鎮南一里許的荒地上,後稱“倭子墩“。
隆慶二年(1508)
知縣張博浚白茆港,建石閘。
康熙二十年(1681)
大旱,巡撫、兵部尚書慕天顏浚白茆塘自支塘至長江口一段。
二十四年
江海關在白茆塘口設支關,管理內外商船,徵收貨税。
雍正四年(1726)
析常熟縣東部置昭文縣,東張隸之。
乾隆十九年(1754)
沿江築海塘。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官府、地主橫徵暴斂,官逼民反,羣情激憤。佃户推碧溪人徐二蠻為首,率眾進行抗租鬥爭,搗毀陸市、滸浦、梅李、東張等地地主大户房屋傢俱,震動全縣。
咸豐十年(1860)
農曆八月初二日,太平軍黃文金、李遠繼部攻佔常熟、昭文兩縣。
同治元年(1862)
十一月,太平軍常熟守將駱國忠叛變降清,常熟、昭文仍入清兵之手。
光緒二十四年(1898)
三月初六日,昭文縣賑荒,於東張市王義莊發粥米,每人三合,災民到者3萬人,娘娘廟前擠死11人。
光緒三十年
遵照《壬寅學制》廢科舉,設學堂,小學堂分初、高兩等,觀善書屋(在北港廟)改為公立觀善初等小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
正月,東張觀善初等小學堂開學,遷於王氏義莊,是本鄉最早的一所小學。
光緒三十二年
創立橫塘公立發振初等小學堂。
宣統二年(1910)
常熟、文兩縣劃分為35市鄉,設置東張鄉,轄東張市、橫塘市、東周市三個集鎮和農村,隸屬昭文縣。
宣統三年
東張鄉設議事會和鄉董、鄉佐,分掌議事、執行兩機構。辛亥革命後,常、昭兩縣合併,東張鄉隸屬於常熟縣。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
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常熟縣民政署通告改用陽曆。
東周市創辦私立集成初等小學堂。
民國2年(1913)
開浚白茆塘,省派方還主持。浚後,塘深2米,寬31米。為便利航運,拆去舊有之閘。
遵照《壬子學制》,學堂改稱學校。本鄉7所初等小學校,依次設 在東張、橫塘、南新、東周、許村、北新、界牌。
民國3年(1914)
東張初等小學新校舍在西巷門外落成,學校遷入新址。
民國4年(1915)
東張7所初等小學改名為國民學校。
7月27、28日,颱風過境,海塘出現險情,棉田受災嚴重。
民國5年(1916)
8月27日下午,颶風頓作,傾盆大雨,夾有冰雹,棉葉、花蕾幾乎打落殆盡。
民國7年(1918)
美國教士威爾遜宣傳耶穌教,本鄉有40餘人入教。
民國8年(1919)
王藝園著《青箱閣詩集》、鄭迓香著《寒翠詩鈔》、鄭翰周、鄭鴻逵父子著《水心齋詩鈔》和王選才著《面圃廬詩鈔》以及王氏、鄭氏家譜等均於是年刊印。
民國10年(1921)
北新閘老龍王廟駐紮緝私營1班10餘人,有緝私搶船1艘。
白茆口水位高達10尺有奇,10月6日水位始落。
民國12年(1923)
遵照《壬戌學制》初小年,高小2年。7所鄉立國民學校改稱初級小學校。
民國13年(1924)
8月,軍閥齊燮元、盧永祥交戰,東張鄉內過兵兩天,損失慘重。
民國16年(1927)
3月28日常熟縣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錢景高任主席,錢景高、曾培洪(李強)等7人為委員。4月上旬,逮捕了東張土豪鄭北野。
秋,東張鄉設立鄉行政局,歸子嘉任局長。
東張初級小學正式批准增設高級班,改稱東張小學。
民國17年(1928)
4月,蘇北大批蝗蟲飛來,吃盡莊稼、樹葉。
小學統歸縣辦,經費由縣教育局支撥,本鄉有7校,18個班。
鄭浩文創辦私立益眾圖書館。
民國18年(1929)
8月,實行區鄉制,全縣分15個區,東張屬第十區(即東吳區,包括吳市東張)。區公所設在東張鎮王氏義莊,區長1人,助理員2人,僱員3人。鄉以下實行村間鄰制,廢除都圖村制。
民國20年(1931)
長江中下游發生61年來未遇之特大水災。本鄉舊北新閘海塍外,3處石壩潰裂,自茆塘岸決口丈餘。淹沒耕地。棉花大半無收,橋樑涵澗、房屋被毀甚多,牛羊雞豬漂流死亡無數。
10月9日,發生“典當橋慘案”,抗租農民死3人,傷多人。
民國21年(1932)
1月,第十區區公所遷往吳市鎮。
民國23年(1934)
4月,全縣改劃為8個區,並劃小鄉鎮。原東張鄉地域劃為1鎮7鄉,即東張鎮和橫塘、東周、城北、新閘、長壽、沙營、濱界鄉,隸屬吳市區(六區)。
11月,編制保甲,鄉以下實行保甲制。
民國24年(1935)
3月,縣行政當局以工代賑,開挖梅塘、滸浦塘。共產黨員薛惠民、顧鑑修在東張的挑塘民工中間發展中華民族武裝自衞會會員以後在這些會員中發展共產黨員,並在白茆口、鐺腳塘曾建立過臨時黨小組。
10月,東張農民羣起抗租,搗毀鄉公所。
民國25年(1936)
1月30日,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在本鄉舉行白茆閘開工典禮,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出席奠基儀式。8月21日竣工,開閘放水。
8月29日,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驗收該閘。
民國26年(1937)
11月13日(農曆10月11日)下午三時,侵華日軍十六師團的先遣部隊在白茆口附近登陸,沿路大肆燒殺搶掠,姦淫婦女。
民國27年(1938)
上半年,淪陷後的北新閘商業出現畸形繁榮,秋,毀於兵災。
民國29年(1940)
中共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常熟縣民主政權。東張白茆塘以西屬常熟縣吳市區,皖南事變後屬吳裏區;白茆塘以東屬太倉縣璜涇區。
4月25日,“民抗”(常熟人民抗日自衞隊)主力和“江抗”(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一部在北港廟與日軍激戰,斃傷日軍30餘人民抗”“江抗戰士傷6人,犧牲3人。
民國30年(1941)
7月,日偽“清鄉”,我軍北撤,日偽在北新閘到萬年橋一線築起竹籬笆,並在萬年橋設檢問所,過往行人須出示“良民證”,方可通行。
9月,原“江抗”二路副司令陳震寰被捕,在徐市壯烈犧牲。
民國31年(1942)
8月,狂風暴雨兩晝夜,沿江農舍被毀,農田被淹,人畜死傷損失巨大。
民國32年(1943)
蘇、常、太武裝工作隊開始在本鄉秘密活動。
民國33年(1944)
12月21日,蘇、常、太武工隊奇襲吳市,鋤奸懲惡,為民除害,偽區長楊振亞、偽鄉長王宇平均被鎮壓。
民國34年(1945)
8月,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共領導下,婁家橋建立第一個民主政權,稱許錦鄉,並部署攻打璜涇。
民國35年(1946)
5月,全縣實行鄉鎮擴並,東張地區併成東張(原東張、新閘)、東周(原東周、城北)、橫塘(原橫塘、長壽、沙營、濱界)3個鄉,屬吳市區,五房村一帶屬於吳市鎮。
9月,推行“國民教育”,設中心國民學校和保國民學校,並把10所私墊收歸公辦稱為保校。
12月,國民政府建築長江邊碉堡,由第一四五師駐守。是年改募兵制為徵兵制。
民國36年(1947)
1月,國民黨青年軍新編二○二師三個連接防駐守長江邊。
9月,私立韻和小學成立。
冬,國民黨青年軍在東張、橫塘、東周三鄉聯辦自衞隊訓練班,強迫民眾受訓。
民國37年(1948)
4月25日風潮,冰雹大如雞蛋,小如桂圓,農田受災面積約2600田。
5月,撤銷吳市區。原東張、東周、橫塘三鄉,併為東張、橫
塘兩鄉。東張為甲級鄉,橫塘為乙級鄉,由縣直轄。
民國38年(1949)
4月27日,常熟解放。4月間由吳仲達,曹金華,曹元等奉蘇常昆太武工隊大隊長朱英命令,持新四軍“渡江先遣隊”手令,接收東張鄉公所步槍7支,在橫塘收繳步槍7支。由陳福、王和尚、王世發等具體辦理。
5月5日,東張鄉人民政府成立。善
是月,動員全鄉籌糧支援前線。
成立東張鎮工商聯合會。
7月24日夜,颱風襲境,大潮衝潰江堤,沿江農用全部淹沒,沖毀房屋20餘間,溺死12人,壓死17人,災情嚴重,為百年罕見,人民政府組織救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東張橫塘兩鄉人民舉行慶祝活動。
1950年
3月,全縣重劃區鄉,設東張、婁橋、東周、白茆、橫塘、長沙、泗洲7個鄉,建立鄉人民政府,隸屬吳市區人民政府,下設行政村、組。
許錦鄉從吳市鎮劃出,另立婁橋鄉,鄉政府設在許家宅基。
東張、橫塘等鄉開展禁絕鴉片,禁止賭博工作,一百多名吸鴉片者戒絕煙癮,80家小茶館停止賭博。
5月,東張引進“德字棉”試種。
6月,各小學成立中國少年兒童隊。
9月,各小鄉成立農會,民兵中隊、婦聯、青年團各種羣眾組織。
秋,東張、東周、婁橋3鄉開始土地改革。
冬,橫塘、長沙、白茆、泗洲4鄉土地改革全面展開。
1951年
2月,吳市供銷合作社東張站成立。
3月,徐正奎等8名民間醫生組成聯合診所。
是月,以工代賑,把建新塘東段的河道拓浚截直,張常班客輪可直接停靠東巷門碼頭。
7月。土改全面完成,秋,頒發土地證。
9月,創辦初中補習班(至1953年暑期結束)。
小學教育工會成立。
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判處姚某1人無期徒刑,鄭某等7人有期徒刑改造,另有家庭管制。
本年至1953年,全鄉人民積極投入抗美援朝運動,捐款購買飛機大炮。青年踴躍參加志願軍,僅東張小鄉報名30多人,入伍者7人。
1952年
上年冬至今年春,東周、白茆兩個小鄉建築新的江堤。起自白茆塘口至吳市交界處止,長2400米,出動勞力1000多人。
2月,宣傳貫徹“婚煙法”。
7月1日,公辦小學教職員工實行公費醫療。
9月,泗洲鄉全部,長沙鄉的新民村,劃歸太倉縣鹿河鄉。
1953年
7月,結合開展人民代表普選,各小鄉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12月28日,實行統購統銷,集鎮居民全面實行糧食計劃供應。
1954年
7月,東張信用合作社開始營業,業務屬中國人民銀行常熟支行吳市營業所領導。
是年,6個小鄉分別召開首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正副鄉長。
吳市區農業技術推廣小組在東張組建。面全
農業互助組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過渡。
疏浚老建新塘,鄉段河長2200米。
東張縫紉合作社成立,地址在西巷門。
冬,出動3000多勞力,將江堤加高至35米,加寬至33米。
1955年
年初,由縣派技術人員帶領民工45人,在馬路村江堤鋪設石方,以後逐年逐段分期施工,至1978年鄉內石方全部完工。
3月1日,本鄉開始使用新人民幣。
5月,成立吳市區糧管所東張糧站。
1956年
3月,婁橋鄉的金橋、塘橋、蘇橋三個村劃歸吳市鄉,同月,東張、婁橋、橫塘、長沙、東周、新閘6個小鄉併成東張、橫塘、東周3箇中鄉,屬吳市區公所領導,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
3箇中鄉召開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正副鄉長。
吳市區大聯合診所組成。診所設在東張南街。
是年,農業初級社向高級社發展,出現農業合作化高潮,各市鎮小商、小販組織起來,成立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組。
1957年
9月,撤區並鄉,東張、橫塘、東周三鄉併成東張鄉,轄23個高級社。
是月,中國共產黨東張鄉委員會成立,黨委書記吳慰春。開始貫徹關於開展整風反右運動的精神。
是年,吳市區大聯合診所解散,成立東張民辦醫院,下設5個分院。
1958年
4月,開辦農業中學4處,10月合併成公社農業中學,設在東周市。
4月27日,召開第三屆一次人代會,選舉陸心如為鄉長。
6月,東張鄉設税務駐徵員1人。
東張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簡稱手聯社)成立,管理人員5人,下設鐵業、木業、花邊、縫紉等社組。
10月1日,成立東張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社長陸心如,副社長陳均,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
東張運輸站成立,管理人員2名。
民辦醫院改稱東張人民公社醫院,10月開始實行統籌醫療,後稱合作醫療
10月,紅光手套廠改為社辦針織廠,縫紉社改稱東張服裝廠。
是年,掀起“大躍進”高潮,大鍊鋼鐵,大辦工業、農業大兵團作戰,辦起公共食堂,取消自留地,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
是年,成立東張清潔管理所。
東張公社設立人民武裝部,主管民兵訓練和徵兵工作
新開挖萬年塘(自海塍至北港塘)全長6130米。
9月8目,長沙鄉的郟家、毛橋二村及諸巷村一部分,即東勝13、15、17三個高級社,劃歸太倉縣鹿河公社
創辦敬老院,初名幸福院。
1959年
8月,動員部分青壯年支邊,赴新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是年開展“反右傾”運動。
1960年
2月20日至22日,中共東張公社委員會召開第二屆全體黨員會議,趙於彪任書記
1月,公社召開三屆二次。
同月,公社召開三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選舉陸心如為公社管理委員會主任,陳均、陸正祥為副主任。
4月下旬,中央衞生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徐運北來東張視察合作醫療。
9月,創辦東張中學,設一個班級。
東張文化站成立,附設於公社內。
開始精簡機構,幹部下放。
是年,全鄉出動1萬多勞力,平整土地。當年全鄉1萬多畝龜背田初步得到平整。
1961年
停辦公共食堂,補劃社員自留地。
9月24日,召開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陸心如為主任,陳均、陸正祥為副主任。
下半年,農業中學停辦。
撤銷手工業聯社,成立東張公社工業辦公室,管理人員8人
《人民畫報》刊登東張合作醫療及12大隊土方草藥的圖片。
1962年
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下放城鎮人員。
東張公社成立税務徵收小組。
8月3日,第七號颱風襲境,風力8到10級,外江圩堤出現5處險段,公社、大隊組織3000多民工,突擊加固。
1963年
4月18日公社召開第五屆人代會,選舉陳均、陸正祥為管委會正副主任。
1964年
10月16日,貧下中農協會籌委會成立。
是年全公社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多7215户,25894人,男12532人,女13362人。
1965年
1月,召開東張公社貧下中農代表會議,推選陳雲為出席省貧協會議的代表。
1966年
1月13日至15日,公社召開第六屆人代會,選舉陳均、倪寶坤為管委會正副主任。
2月10日起,以清政治、清經濟、清思想、清組織為內容的“四清”運動(又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公社全面展開,公社、大隊進駐工作隊。
3月,防汛水閘萬年閘動工興建,8月開壩放水。
6月中旬“文化大革命”開始,鄉里貼出批判所謂“黑幫”的大字報,各學校組織學生到社會上破“四舊”立“四新”,選派紅衞兵代表赴京接受毛澤東主席檢閲。
縣政府發動東張、吳市、徐市、福山、滸浦、碧溪等10個棉區公社3500民工,在馬路村向東圍圩造田19畝,堤長1450米。建農用飛機場,有3架農用飛機,開始對全縣棉區噴藥治蟲。
1967年
由於“造反派衝擊,公社黨委和管委會不能正常工作。
3月,常熟縣實行軍管,東張公社由人武部長主持工作。
5月,“造反派”組織形成“五一六”、“九七三”兩大派,派性鬥爭日趨激烈。
創建東張建築管理站,1985年更名東張建築公司。
推行“大寨式”評工,每半年進行評一次,且強調“政治工分“。
1968年
4月,兩派羣眾實行大聯合,東張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由民兵代表、領導幹部、羣眾組織代表“三結合”組成。革委會主任倪寶坤,副主任吳根林,下設羣眾專政組、生產指揮組,和政治工作組。
6月,全面開展“清理階級隊伍”運動。
9月,成立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公社中學。
冬,城鎮户口中的老三屆(指1966、1967、1968)中學畢業生下放農村插隊落户。
1969年
1月5日,全公社公辦小學下放大隊辦學。
12月,再次開展“上山下鄉運動”,動員部分機關幹部下放農村,城鎮知識青年到生產隊落户,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冬,全鄉出動3000多民工,繼續在白茆塘口至農用飛機場圍圩造田380畝,堤長1000(即今育種場)。,
是年,東周、北新、橫塘小學創辦附設初中班
興建建新閘,到1970年八字式閘門啓閉實現自動化。
1970年
2月,開展“一打三反”(打擊現行反革命分子、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和鋪張浪費)的羣眾運動
4月,公社革委會建立黨的核心小組,張劍為組長。
東張首次試行尼龍薄膜育苗。
10月,召開第三屆黨代會,復建中共東張公社委員會,選舉張劍、吳根林為正副書記。
12月,掀起農業學大寨高潮。
東張公社成立多種經營辦公室,管理人員3名。
將橫跨白茆塘的典當橋,由木質結構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雙曲拱橋。並改名江峯橋。
1971年
夏秋,持續高温,千旱89天,最高温度達38℃,為解放以來所罕見。
11月,開展“批林批孔”運動
同月,創建東張電影放映隊。
公社建立計劃生育宣傳小分隊。
是年,農技站從外地引種元麥4114”成功,並陸續向全縣推廣。
1972年
5月,建立常熟縣東張工業辦公室,址設南石橋堍。
8月,開展批林整風運動,延續到1974年。
是年,中國人民銀行常熟支行東張營業所成立。
鐵業生產合作社轉辦為東張農具機械廠。
1973年
7月9日至10日,遭暴風雨和冰雹襲擊,最大風力在10級以上,下冰雹15分鐘左右,大片棉田的棉株受損,55個生產隊受災嚴重。
1974年
8月,大潮汛,塘角大隊堤岸決口,駐常熟解放軍與公社民兵、青年組成多道人牆,在水中搏鬥一晝夜,堵住決口。
是年,開挖新建新塘,鄉段全長2300米。
市鎮實施規劃建設,鎮上三大隊六、七、八、九生產隊和四大隊一隊農户遷到市鎮後面,建立農民新村。
年底,縣組織支塘、董浜、任陽、橫涇等鄉民工2800多人到東張加高加固江堤,次年2月始告竣。堤高由7.3米加到8.6米(吳淞標高),面寬由3.3米加到6米。
1975年
1月,白茆閘進行配套修理,國家投資56萬多元,改為油壓啓閉。
本鄉組織1萬多勞力,再次平整士地15000多畝。
7月3日,《人民日報》用半張版面報道東張公社用社會主義思想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經驗,題目是“哨兵、尖兵、輕騎兵”。
是年,建立公社市鎮用電管理組。
1976年
5月,白茆閘大修理工程竣工驗收,開壩放水。
8月19日起,全面動員防震抗震,本鄉人民普搭簡易棚夜宿,前後延續一個月。
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東張有20多個單位,組織2萬多人,舉行悼念活動,中旬,公社、大隊設靈堂弔唁。
全公社有線廣播線路杆,全部換用水泥杆。
1977年
撤銷市鎮用電組,建立公社用電管理站。
深入開展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羣眾運動。
試行郵政編碼,本鄉為215537。
1978年
是年至1980年各大隊相繼成立用電管理站。
1979年
公社成立落實政策辦公室,平反冤假錯案。並對“四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評審摘帽或改正。
恢復10所公立小學舊校名,同時成立輔導組,重建教育工會。
農技站選育“79-21”棉種獲得成功,平均皮棉畝產比原品種增5公斤,推廣到常熟、沙洲、太倉、寶山等地的種植面積達30多萬畝。
1980年
10月,大隊、小隊以數序排列的名稱,改用地名。如三大隊改為香塘大隊。
是年,東張公社農科站對38405畝耕地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
年末,金公社工農業總產值23.2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526.29萬元,佔53%。
1981年
6月1日,東張至常熟的農村公共汽車正式通車。
9月9日,貫徹縣政府規定,提倡晚婚晚育,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
9月24日至26日,召開第七屆一次人代會,撤銷公社革委會,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選舉張炳德為主任,朱培華,王俊如,胡永良為副主任。
是年,建立公社財政管理所。
是年,全公社工農業總產值3112.16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896.34萬元,佔60.9%
1982年
1月1日起,公社頒發縣公安局統一印製的户口簿。
5月,東張文化站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獎狀。
10月6日,召開第四次黨代會,薛金森朱培華當選公社黨委正副書記。
12月29日至30日,召開七屆二次人代會,選舉朱培華為管委會主任,張炳勳、伍關洪為副主任。
是年,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全鄉9244户,30624人,男14758人,女15886人。
全公社向國家交售羔羊皮2萬多張,居全省各公社第一。
年末,全公社工農業總產值4268.6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874.14萬元,佔67%
1983年
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東張公社湖羊、羔羊皮科研小組。先進集體獎狀。
春,農業生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開展。
4月28日至29日,召開七屆三次人代會,撤銷東張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恢復東張鄉人民政府,選舉王雪元為鄉長,張炳勳、胡永良為副鄉長;併成立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簡稱經聯會),朱培華為主任,伍關洪、何德明、鄭祖貽為副主任。
原生產大隊恢復為行政村,生產隊恢復為村民小組。
春,鄉政府機關四層辦公大樓落成。
是年,農技站關於棉花潛在性缺硼試驗獲國家農牧漁業部一等獎,並選育成功“83—7元麥抗病品種
東張鄉工商行政管理所成立。
東張農技站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
年末,全鄉工農業總產值4265.2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873萬元,佔67.5%
1984年
1月,江蘇省水利廳授予東張水利管理站先進單位稱號。
3月5日,拆船廠工人在船底氧割時起火,姚惠剛等3人死亡。
4月27日至29日,召開第八屆一次人代會,選舉王雪元為鄉長,胡永良、徐堅生為副鄉長。
春,東張影劇院落成,首場放映,免費招待鄉內70歲以上老人觀看電影。
7月,東張衞生院醫療大樓落成,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
8月27日,常熟市公安局東張派出所成立。
是年,本鄉皮棉平均畝產91.5公斤,超歷史最高水
年末,全鄉工農業總產值為710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313萬元,佔74,7%。
1985年
1月19日至20日,召開第八屆二次人代會,撤銷經聯會,併入鄉人民政府,選舉朱培華為鄉長,增選何德明為副鄉長。
是年,國家財政税收體制改革,建立鄉一級財政所。
東張鄉人民政府在全國計劃生育工作表彰會上獲全國計劃生育先進鄉稱號,人口出生率降為7.84‰,自然增長率為0.29‰。
年末,全鄉工農業總產值超過1億,達10887.2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9012.53萬元,佔83%,跨入常熟市億元鄉行列
1986年
4月,農村統銷人口吃糧改用“比例價”供應。
9月,《東張鄉志》編纂機構成立。
10月,東張至北港廟公路建成通車,可直達常熟市支塘,通往上海。
12月25日,中共東張鄉黨校,成人教育中心和科技協會舉行校舍落成典禮。
是年,農技站建立棉花良種基地,此後每年向外地供種1萬多公斤。
東張機械廠生產的YSP-10.15型液化石油氣鋼瓶,獲省頒製造資格生產許可證。
是年,江南合成纖維廠從日本引進滌綸絲先進生產流水線設備。
上海工藝進出口公司、東張紅木聯營廠所產紅木傢俱首次經上海口岸直接銷往新加坡、日本、美國。翌年被定為免檢單位。
鄉政府投資1萬元,在南街建成面積為760方米的貿易市場,設置7個攤點羣。
年末,工農業總產值1176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9661萬元佔82%。
1987年
3月28日至29日,召開第九屆鄉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朱培華為鄉長,孫正昌、王玉英、何德明為副鄉長。
5月18日,省政府批准東張鄉為第三批對外開放重點工業衞星鎮。
9月6日至7日,中共東張鄉委員會召開第五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周惠平為書記,朱培華、王雪元為副書記。
9月10日,由東周、北新兩個初中班合併建成的北新初級中學正式開學。
12月31日起,派出所煩發市公安局統一印製的居民身份證。
是年,拆船廠三年來安全生產上整改措施有力,未發生事故被中國拆船總公司評為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先進單位。
年末,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190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310萬元,佔86.6%
1988年
6月,由市、鄉、村三級投資13000元,將萬年閘閘門、閘牆及橋面修理完竣,共投放勞力1500多工。。
7月14日,本鄉受龍捲風、暴雨和冰雹襲擊,大部分棉株倒伏,10個村125户800多間房屋,18處鄉村企業廠房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保險公司及時賠償損失共28780.4元。
9月24日,召開第七次鄉婦女代表大會,出席代表76人,由9人組成的鄉婦女聯合委員會。
11月25日,舉行“創辦合作醫療三十週年”紀念會,江蘇省衞生廳、蘇州市衞生局、常熟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市衞生局的有關領導到會祝賀。
是年,東張對外貿易公司成立。
是年,全鄉工農業產值14253.8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36萬元,佔79.5%
1989年
5月,東張中學營建教學實驗樓一幢,面積510平方米,造價19.6萬元。
7月1日,東張派出所頒發新户口簿。
是年,東張税務所會計王雪英(女)獲江蘇省人事局和省財貿工會人事局授予的省勞動模範稱號。
是年,本鄉棉花生產成績顯著,畝均交售皮棉超75公斤,人均交售皮棉50公斤以上,獲蘇州市“1989年農村經濟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是年,鄉政府將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下放務農的職工和居民420多人,由農業户口轉為非農業户口。
是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038萬元,其中工業產值9021萬元,佔87%。
1990年
2月10日午夜一時左右,常熟支塘、何市與太倉雙鳳一帶發生5.1級地震,本鄉屋宇搖動,約十分鐘時間內,時斷時續,以後稍有餘震。
同月,東張公共汽車站徵得土地3畝,在南大街南端西側,開始建造新汽車站,佔地172平方米。
3月3日至4日,召開東張鄉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換屆選舉,當選鄉長孫正昌,副鄉長張鶴翔、何德明、王玉英。會上選舉王雪元為鄉人大主席團主席。
7月,舉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鄉共有8685户,29484人,
男14004人,女15480人。
同月,中國保險公司常熟市支公司東張保險所成立,保險種類擴大到11種(企業財產、家庭財產、團體人身、簡易團體、機動車輛、船舶、農民建房、學生平安、獨生子女平安和廠長經理保險)。
10月18日至19日,召開中共東張鄉第六次黨員代表大會。出席代表117人,列席28人,選舉朱關昌為書記,孫正昌、王雪元夏文虎為副書記,王玉英、周關生、周貴金、張永元、張鶴翔、江振球、陳惠良為委員。併成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夏文虎為書記,周貴金為副書記,周關生、朱建平、朱關元為委員。
同月,鄉開發公司試製成功的CT8-1型高介高壓陶瓷電容器,通過省級鑑定,為我國激光器生產中填補了一項空白,並獲省科技成果新產品金質獎
是年,東方彈力絲廠添置的FK-200,FK—600和江南合成纖維廠添置的FK-700高速低彈車發揮效益。工個
12月下旬,本鄉舉辦首屆農民運動會。
是年,東張船廠和北新船廠通過農牧漁業部驗收,領到木質漁船生產許可證。
全鄉荷仁豆、大蒜頭等創匯項目產值達67.91萬元,居常熟市各鄉鎮之首。
本鄉開挖“三溝”(圍溝溝出水溝)、疏渡河道共完成30多萬土方,蘇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鄉”的稱號。
橫塘小學建成教學大樓一幢,耗資15萬元。
東張鄉文化中心圖書室擁有萬冊以上圖書,市文化局前來驗收。
燈光籃球場建成,經費由16個單位贊助25045.14元。
從老汽車站到姚家橋和市鎮南大街公路,鋪設瀝青路面,市鎮北街和西街鋪水泥路面,共耗資122萬元。
年末,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2618.62萬元,其中工業9211萬元佔73%。
1991年
3月12日,舉行首屆全鄉婦女運動會。
3月,本鄉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聖達菲製衣有限公司成立。
4月12日,鄭翰宗在宅基地上挖到8只銀元寶,共重14公斤,鑄有“咸豐六年”字樣,於15日獻給國家。
6月1日,本鄉合管會代表參加全國首次農村合作醫療經濟學術討論會,以題為“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努力辦好合作醫療”的學術論文,在會上交流。
7月初,暴雨連綿,釀成水災,受淹農田1萬多畝,毀苗2500畝,災後農民排澇扶苗。
8月17日,成立東張鄉農工商總公司,設董事會,朱關昌任董事長,孫正昌、夏文虎為副董事長;總公司經理夏文虎,副經理何德明、江振球、陸連昌、劉保興
8月,鄉政府集資90萬元,開通市內直撥電話。
9月10日,東張中心小學新建教學大樓落成,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造價54萬元。
11月7日至30日,疏浚萬年塘,從五房村建新塘口向南至石龍橋一段,全長2100米,投放勞動力2萬工,總投資25萬元。
11月20日,江南合成纖維紡織廠與台灣共能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1498.8萬美元,辦化纖廠,其基建工程,破土動工。
11月29日,農民蔣元、蔣永清、朱風達、仲惠如四人,在與吳市交界河邊水叢中捕到雌性白麪水獺一隻,體重2公斤,身長40釐米,毛色棕黃,系國家珍貴保護動物。於12月1日,送交上海市西郊動物園。
是年,經鄉農技站以5年時間選育的“雜-1”號棉花新品種問世後,皮棉平均單產超歷史,接近雙綱 [2] 

東張鎮出產作物

常熟市東張鎮是我國出口蔬菜種植推廣的發源地。早在1984年,鎮裏就投入資金在白蓮村建起了千畝豐產示範試驗基地,並派人從日本、美國引進優良種子在示範基地進行提純復壯、品比試種,成功後再推廣到全鎮及周邊鄉鎮。1995年起鎮裏積極採取引進民資和外資等方法,先後建辦起常熟天傑食品有限公司、常寧鷹食品有限公司、台太興興(常熟)食品有限公司3家蔬菜加工龍頭企業。2004年年來,這些龍頭企業先後在上海、浙江、山東、內蒙古等地建立起了20多個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實行“公司+基地+農户”聯結和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由龍頭企業提供種子、技術,並實行保護價收購,加工後出口國際市場。以常熟東張鎮為中心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已輻射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市、400多個鄉鎮,有5萬多家農户種植的10多萬畝農田已成為這些龍頭企業的綠色車間和生產基地,預計全年共為農民增加收入1億元。
江蘇常熟東張鎮傳出喜訊,2002年,這個鎮累計收購、加工出口蒜苗分葱、板粟、地瓜、苞菜、蠶豆西蘭花荷蘭豆等2萬多噸,遠銷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等三大洲的國家,創匯銷售額達到近億元,居蘇南鄉鎮榜首。
常熟天傑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一九九三年,是由常熟市綠色食品速凍廠與台灣台太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辦的。總佔地16000平方米,現有固定資產1600萬元,擁有1080平方米的高低温兩用綜合庫一座,600平方米的預冷生產車間,1600平方米的挑選整理車間,1000平方米的糧油食品外貿中轉庫一座,以及其他輔助廠房800平方米。公司主要生產、加工、銷售各類出口保鮮蔬菜,生產的品種有:荷蘭豆甜豌豆、大蠶豆、黃皮洋葱、日本大葱、西蘭花、捲心菜、大白菜、大蒜蒜苗等20個產品,年生產、加工、銷售能力達1萬噸。其中80%的產品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香港、印尼等國際市場。
參考資料
  • 1.    《東張卷》編篡委員會.碧溪鎮志(東張卷):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10月
  • 2.    《東張鄉志》編篡領導小組.東張鄉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