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禮成

鎖定
李禮成,字孝諧,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北魏到隋朝大臣,涼武昭王李暠六世孫,北魏侍中李彧的兒子。 [1-3] 
出身隴西李氏絳郡房,追隨孝武帝元修進入關中。西魏大統年間,起家著作佐郎,遷太子洗馬、員外散騎常侍。北周建立後,拜散騎常侍,建立軍功,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遷州刺史,賜爵修陽縣侯。跟隨周武帝宇文邕攻取晉陽,進封冠軍縣公,拜北徐州刺史、民部中大夫。投靠大丞相楊堅,進位上大將軍,遷司武上大夫 [1] 
隋朝建立後,拜陝州刺史,進封絳郡公,歷任左衞將軍、右武衞大將軍、襄州總管、左衞大將軍、寧州刺史。因病召回,病終於家中。
字孝諧
所處時代
北魏、西魏、北周、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
本    名
李禮成
家    世
隴西李氏絳郡房

李禮成人物生平

李禮成,字孝諧,隴西狄道人,是涼王李暠的第六代孫。禮成七歲時,與姑媽的兒子、蘭陵太守滎陽人鄭顥,跟隨魏武帝元修入關。鄭顥的母親常對親近的人説:“禮成這孩子,平生不曾回頭,以後當為國家的棟樑。”禮成長大後,深沉而行為檢點,不隨便交結人。西魏大統年間,開始為官,當著作郎,升任太子洗馬、員外散騎常侍。北周受禪後,被封為平東將軍、散騎常侍。那時貴公子都競相熟習弓馬,服飾大多是軍人打扮。李禮成雖然很善於騎馬射箭,卻是一身儒士打扮,不失平素的聲望。後因軍功,拜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爵修陽縣侯,授遷州刺史。當時朝廷調兵,李禮成估計,蠻夷人不可打擾,打擾他們,勢必為亂,因此上表朝廷勸諫。周武帝聽了他的勸諫。討伐北齊時,他隨皇上包圍晉陽,禮成率兵進攻南門,北齊將領席毗羅率精兵幾千抵抗周武帝,李禮成力戰,打退齊軍。加授李禮成開府,晉爵為冠軍縣公,授他北徐州刺史。不久,調他當民部中大夫。李禮成的妻子竇氏早年去世,他看出楊堅日後一定會非同常人,於是娶了楊堅的妹妹為繼室,夫妻倆感情很好。楊堅為北周丞相後,升他為上大將軍,升他當司武上大夫,委以心腹。楊堅受禪為帝后,授他為陝州刺史,晉爵為絳郡公,給他的賞賜優厚。繼而調他當左衞將軍,升任右武衞大將軍。過了一年多,授他當襄州總管,人稱有仁惠之政。幾年後,又任左衞大將軍。當時突厥屢屢進犯邊塞,邊疆的要害之處,大多交給重臣,因此授他為寧州刺史。又過了一年多,因病調回京師,在家中去世。他的兒子李世師,官至度支侍郎。 [1]  [4] 

李禮成親屬成員

李禮成為隴西李氏絳郡房始祖。隴西李氏是中原郡姓“五姓七望”之一。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達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間互相通婚;唐神龍年間,朝廷再次申明顯慶四年舊詔,繼續禁令“七姓十家”間互相通婚,隴西李寶六子後裔均被列入禁婚家“七姓十家”範疇,隴西李氏絳郡房屬李寶第六子李衝後裔,博文約禮,門第清華,冠於卿族。 [2-7] 
隴西李氏僕射房—絳郡房李禮成家族世系表
第一世
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
第五世
第六世
第七世
第八世
李禮
涼武昭王
西涼
驍騎將軍
酒泉太守
北魏
鎮北將軍
沙並二州牧
敦煌宣公
北魏
尚書僕射
清淵公
贈司空
北魏
司徒
北魏
侍中
東平郡公,
迎娶豐亭公主元季瑤
隋朝
左衞大將軍
絳郡公
隋朝
度支侍郎
參考資料
  • 1.    《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1-21]
  • 2.    《新唐書·卷七十·表第十》:翻孫三人:曰衝,僕射房始祖也。曾孫曰成禮,絳郡房始祖也。
  • 3.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李寶》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11-21]
  • 4.    《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五》:李禮成,字孝諧,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涼武昭王李暠六世孫。年七歲,與姑之子、蘭陵太守鄭顥隨孝武帝入關。鄭顥之母每謂親曰:“此兒平生未嘗回顧,當為重器耳。”及長,沉深有行檢,不妄通賓客。西魏大統中,釋褐著作郎,遷太子洗馬、員外散騎常侍。北周受禪,拜平東將軍、散騎常侍。於時貴公子皆競習弓馬,被服多為軍容。雖善騎射,而從容儒服,不失素望。後以軍功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爵修陽縣侯,拜遷州刺史。時朝廷有所徵發,度以蠻夷不可擾,擾必為亂,上表固諫。周武帝從之。伐齊之役,從帝圍晉陽,以兵擊南門,齊將席毗羅率精甲數千拒帝,禮成力戰,擊退之。加開府,進封冠軍縣公,拜北徐州刺史。未幾,徵為民部中大夫。妻竇氏早沒,知楊堅有非常之表,遂聘楊堅的妹為繼室,情契甚歡。及高祖(楊堅)為丞相,進位上大將軍,遷司武上大夫,委以心膂。隋文帝受禪,拜陝州刺史,進封絳郡公,賞賜優洽。尋徵為左衞將軍,遷右武衞大將軍。歲餘,出拜襄州總管,稱有惠政。後數載,復為左衞大將軍。時突厥屢為寇患,緣邊要害,多委重臣,由是拜寧州刺史。歲餘,以疾徵還京師,終於家。其子世師,官至度支侍郎。
  • 5.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6.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7.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