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石鋒

鎖定
李石鋒,中國現代著名雜文家 [1]  。四川自貢人,早年在北平求學,七·七事變後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運動,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歷任自貢市抗戰歌詠話劇團團長、中共自貢中心市委機關報《正確日報》社長,經常往返於桂林、重慶、成都等地與茅盾巴金郭沫若何其芳、範長江等人一起,參加進步文藝活動。解放後,曾任川南文聯創作部部長兼研究部長、專業作家等職。輯有《破風樓雜文集》四卷。
中文名
李石鋒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1984年
出生地
四川自貢

李石鋒身份介紹

李石鋒(1916~1984),(注1)四川自貢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富貴人家,是當地富商兼律師李敬修的獨子,李敬修抗戰初期《流火》文藝刊物的一部分編輯和撰稿人於1984年春節後相逢在成都合影,從右至左:(前排)車輻、王餘杞、蕭蔓若、鍾紹錕(水草平);(後排)劉光韋、李石鋒、劉石夷(碭叔、木風)、川範學生張潔。有一族兄,名叫李宗吾,即當代人津津樂道的“厚黑教主”。李石鋒早年在自貢求學,1930年他滿14歲時孤身一人從自貢市來到北平求學,就讀於北平私立文治中學。1932年春,李石鋒與文治中學兼職教師黃現璠(當時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生並先後兼職任教於北平文史政治學院、北平私立文治中學、北平私立平中中學,任語文和歷史教員)和同學劉盛亞,張天授一道創辦“蓓蕾學社”,以出版進步書籍和創辦進步刊物為媒介來達到弘揚新文化、新文藝、新史學、新教育的“四新”宗旨。黃現璠任社長,李石鋒任總經理,全盤負責學社事務,先後出版了日本史學家有高巖著、黃現璠譯的《元代農民之生活——附奴隸考》;法國作家小仲馬著、陳聘之譯的《金錢問題》;衝突著的《徊》;夏琪著的《星的名運》;法國作家法朗士著、前人譯的《白石上》;前人著的《法文讀本文法合編》;吳秉之著的《温氏高中代數學題解》《葛氏平面三角法題解》《範氏大代數題解》等學術和文藝作品,時得好評。蓓蕾學社創立不久又相繼創辦了進步文藝旬刊《菡萏》和《蓓蕾》,李石鋒任主編,劉盛亞任主筆。旬刊重點放在新文藝創作和評論上,李石鋒鋭利激昂的雜文文筆由此開始練就。

李石鋒工作經歷

1934年,李石鋒考入北平國民學院文學系。翌年“一二·九”運動爆發,由北平中共地下黨發起學生示威遊行,他積極投入到了運動中。同時,以筆代槍,以雜文投入鬥爭,在北平著名的《益世報》(聶紺弩任主筆)、《北平新報》上發表了《罪惡》《大學教授和文化走私》……等雜文。不久,李石鋒被《益世報》主編看中,聘請他擔任《益世報》副刊編輯。“七七事變”後不久,他到長沙任《觀察日報》副刊編輯,同時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38年初,李石鋒參加以臧克家為團長、於黒丁為副團長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文化工作團”,赴河南橫川作戰地宣傳工作。同時在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巴金主編的《烽火》等進步報刊上發表了大量反映戰地生活的文章。
1938年秋,李石鋒回到自貢,受到中共自貢中心市委之命,接任黨領導下的自貢市抗戰歌詠話劇團團長,同時創辦了中心市委的機關報《正確日報》,李石鋒任社長兼副刊《火網》編輯。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經常往返於桂林、重慶、成都等地,與茅盾、巴金、郭沫若何其芳、範長江等人一道參加進步文藝活動,尤與老舍、聶紺弩交往密切,情誼深厚,同時他還陸續在中共南方局主辦的重慶《新華日報》,矛盾、巴金主編的《烽火》,矛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夏衍、聶紺弩主編的《野草》,老舍主編的《蜀道》《抗戰文藝》,夏衍主編的《救亡日報》,聶紺弩主編的《力報》《筆陣》,陳白塵主編的《華西晚報》,毛一波主編的《川中晨報》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抨擊時弊的雜文,輯為《軟刀集》。抗戰時期,郭沫若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期間曾籌辦綜合性月刊《中原》,郭沫若任主編,聘請李石鋒,柳倩為副主編,後因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無理干預,郭沫若強硬抵制而夭折。
因他的雜文痛陳時弊,揭露黨國專制,觸怒了當局,李石鋒遂遭特務追殺,被迫離開重慶。1941年底,他秘密回到自貢,被特務發現被捕,關押於自貢市偽警察局內,他始終未暴露自己地下黨員身份,幾個月後取“連環保”釋放。翌年在成都他第二次被捕,被關進成都特委會監獄,幾經嚴刑拷打,吃盡鐵窗苦頭,但他經受了考驗,保護了黨組織和同志。後經其伯父、自封厚黑教主的李宗吾出面,找鄧錫侯託人保釋出獄。1944年其父病逝,他獨自繼承遺產,結果在生意中“書生經商,輸得精光”。雖然他長期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但依然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他到榮縣中學教語文,暑期與作家劉石夷赴瀘州,任川南文聯創作部長兼研究部長,與文聯副主席陳之光一道,下鄉參加瀘縣梨子鄉土改。不久,因病離開川南文聯回自貢。1952年執教於蜀光中學,1953年離開學校去北京,找到王亞平、聶紺弩等昔日文友,希望留京工作,未果,回渝後被安頓在西南文聯,搞專業創作,成為專業作家。1954年因得罪上級,被“停職停薪”而失業。由於其妻子公私合營後在“五反”運動中被判“勞改”兩年,他在巨大壓力下被迫違心地與妻子離婚,五子三女離他而去,從此孤身1人生活。失業後投親靠友,到處寄人籬下,整整流浪兩年,過着衣不蔽體,吃飯趕齋的生活。兩年的流浪生活中,他依然筆耕不輟,陸續寫有評書《鹽工張鐵棒》、《萬里長征》故事四則;川劇《落花返枝》《徐半城》;評書小説《一膽大》,發表在重慶《羣眾文藝》上。1955年他到重慶土橋友人李克強處,完成《紅火壩上》初稿,並交與邵子南。年底回自貢,意外地受到市委統戰部送來30元慰問金。統戰部還介紹他到廣華中學代課教語文,接着邀請他任市人代會、政協會列席代表。1957年反右運動中,他響應幫助黨整風的號召,向黨提出要有寬廣的胸懷,要信任和關心知識分子,結果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清除教師隊伍,發配到西昌寧南縣大同鄉插隊落户,接受勞動改造。勞改完後回到自貢,不久又遇“文革”,先後在市農科所、市農場、郊區(沿灘)農場蹲牛棚,後到紅旗(郭家坳)鹽廠勞動。

李石鋒發表文章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的錯劃右派問題得到平反昭雪,任教於自貢市第十中學,課餘寫詩詞。不久因年齡和身體原因辦理退休。退休後,他遠出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北京及成都、重慶等地,遊名山大川,觀人文古蹟,省親朋好友,吟詩詞,錄遊記。同時奮筆耕耘,先後在《人民日報》副刊《大地》上發表《向後人如何交待》、《丹頂鶴》;在《現代作家》上發表《所謂‘耳順’之言》;在《成都晚報》副刊《錦氺》和《週末》上發表《談捧》《談混》《談怕》《追名記》《貪饞與獸性》《‘需索人事’何時了》《莫把‘酒壺捏扁’》;在《重慶日報》副刊《山花》及其星期增刊上發表《創新、蠢才和膽子大》《丑角》等文章。他寫的回憶錄和隨筆,具有親歷、親見、親聞的”三親“史料價值,如《懷念郭老》《憶劉盛亞》《回憶範長江》《一面之緣——憶何其芳》《在桂林》《回憶在重慶的一段日子》《“成虛話”的時代》《“耗費”引起的》《從李筱亭的一首詩想起》《李宗吾趣聞三則》等,大部分發表在《抗戰文藝研究》《龍門陣》《自貢文藝》等刊物上。他將自己能蒐集到的所有雜文,彙集成一、二、三、四輯,編為《破風樓雜文集》四卷,進而聯繫出版未能印行。他還編寫完成了反映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電影文學劇本《水龍吟》,改寫《李宗吾瑣事》集為一本,並整理舊體詩詞約八十首成冊。1984年6月19日因患喉癌病逝,終年68歲。

李石鋒生平逸事

重名“李石鋒”
抗戰時期,李石鋒在報刊上發表了雜文三百多篇,逾百萬字,直陳時弊。因雜文內容鋒利的戰鬥性觸怒了當局。在重慶時,蔣介石對《中央日報》《掃蕩報》一類報刊一般只看大標題,而對於《新華日報》卻看得十分仔細。當時李石鋒是《新華日報》雜文欄的主要撰稿人,從而被蔣介石看熟記住。一天,陳布雷拿了五個“經濟專員”的任命名單呈蔣介石親批。蔣介石一看其中有個李石鋒,便把陳布雷叫來斥問:這個李石鋒,經常在報上寫文章罵我們,怎麼可以任命為“經濟專員”?這是怎麼回事啊?經陳布雷一查,原來呈報作經濟專員之李石鋒乃湖南人,寫雜文的李石鋒乃四川人。於是,蔣介石下令消滅這個寫雜文的“李石鋒”,李石鋒便遭特務追殺,不久逃離重慶。
老舍改詩
1941年,李石鋒和老舍住在重慶白象街。時值馮玉祥將軍花甲之壽。《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特意在枇杷山曾子唯的“異撰山莊”為馮玉祥舉辦祝壽會。馮玉祥不喝酒,加之祝壽會經費不寬裕,便不設酒宴,以茶代酒。然而此祝壽會卻又別出心裁。會上發給了與會者每人一張斗方雪白宣紙。與會者都是愛國抗戰的文藝界人士,對於這位愛國抗戰將軍多有敬仰。因此請每位無論以詩、以畫來為馮玉祥花甲之壽表示祝賀。李石鋒和老舍同坐一桌,各人都寫了一首七律,李石鋒的詩是:“賀馮玉祥將軍花甲之壽:甲子重開不老翁/將軍塞上掃胡風/悲戈起自親人怨/嘆劍無由貫日窮/千章草木青猶在/萬里山河不盡同/鐵板銅琶歌易也/大家同唱滿江紅”。寫完後兩人都把自己的詩相互交換。老舍看了李石鋒的詩後輕聲説道:“有一字可以推敲。”李石鋒知道老舍古詩詞功底深厚,且為人直率。便輕聲誠懇地説道:“舒兄賜教。”老舍用手指頭蘸了一點水,在桌子上寫了一個“水”字。李石鋒説:“太好了,老兄這一改,生色不少,”於是把詩中“鐵板銅琶歌易也”一句中的“也”字圈掉,改為“水”字,末句成了“鐵板銅琶歌易水”。 這一字之差,使得荊柯、岳飛……等忠貞、豪邁、悲壯之情躍然詩間。馮玉祥以後把這次會上為他祝壽的詩和畫,裱糊裝訂成冊,視為珍品珍藏起來。
棒糖論
“蓓蕾學社四傑”黃現璠李石鋒劉盛亞張天授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人生道路上大多坎坷曲折。新中國成立前他們皆為思想進步的左派學者和作家,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反右運動中他們皆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歷經人生苦難。1957年大鳴大放之際,李石鋒在自貢市蜀光中學任教,積極參加大鳴大放,提出了一些幫助黨“整風”的意見。這些意見於反右運動中被歸結為“反黨八論”,包括“棒糖論”、“橋板論”……,無非是批評一些黨員不學無術而善於鑽營投機奉承巴結領導的暢所欲言,為此被打成“極右分子”,清除教師隊伍,充軍西昌寧南縣,發配到該縣大同鄉插隊落户,接受勞動改造。勞改完後回到自貢,每個月由市委統戰部發給15元生活費。
李擘子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石鋒先後在市農科所、市農場、郊區(沿灘)農場蹲牛棚,後到紅旗(郭家坳)鹽廠勞動。由於勞累過度,犯病咳嗽不止,他怕咳嗽影響別人(十餘人同住一室)休息,便搬進空豬舍內長住。“文革”期間,累遭遊、鬥、打、吊等身心迫害,被打斷左腿筋骨(從此人稱“李擘子”)。由於身心受到嚴重摧殘,肺結核病加重,導致他先後三次吐血趟牀,多次休克,數次吐血不止,被人抬往醫院,奄奄一息,最終大難不死,重見天日。
川中文俠
李石鋒出身紳商之家,華居廣廈,父輩經濟比較寬裕,加之他為人豪爽、熱情和風趣,使人樂於和他親近。解放前不少文藝界生活拮据的窮朋友,包括宋之的、聶紺弩、蕭蔓若等人都在經濟上接受過他的幫助,時人稱譽為“川中文俠”。

李石鋒註釋

網絡上簡介李石鋒生平時大多將他的出生年寫為“1920年”,當屬錯誤。結合李石鋒生前的舊友蕭菱若、曾國一等人的回憶文章以及李石鋒創辦的“蓓蕾學社”出版物最早印刷時間上推定:他的出生年應為“1916年”。

李石鋒參考資料

1.蕭菱若:《悼李石鋒》,載《沱江文藝》1985年第1期。
2.《擘子李石鋒》,載曾國一著《末代貴族追思錄》系列之三――《我的右派生涯》〔海外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