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一波

鎖定
毛一波 (1901—1996),又名綸明,字穎若。沿灘區沿灘鎮人。自幼隨祖父 (監生)讀經史,習詩文。民國11年(1922),考入瀘縣川南師範學校。在 “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積極投身學潮。常向進步刊物投稿,並和同學組織 “愛波社”,辦牆報 《愛波壁報》,探討國是。 [1-2] 
中文名
毛一波
畢業院校
上海大學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婦女問題雜論》

目錄

毛一波基本介紹

著名作家、學者毛一波,天資聰穎,刻苦勤奮,學生時代就喜愛文史,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即開始寫作,活躍於上海文壇;三、四十年代在四川成、渝等地,主持報紙筆政;五十年代以後從事文史研究及方誌編著。他辛勤寫作70餘年,著作等身,一生包括文史哲及詩詞方面的著述達1000餘萬字。尤其是在史學研究上頗有建樹,他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在海內外學界影響深遠。毛一波原住四川省自貢市沿灘新屋基,與筆者的老家相鄰,毛與我父親是兒時的朋友。我雖與毛一波未曾謀面,但神交已久,其生前曾與我有書信往來。並獲他贈詩多首。
毛一波名綸明,字穎若,一自尹若,四川自貢市沿灘鎮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出生。祖父系監生,以教書為業,有家學淵源,自幼他便隨祖父學習。祖父辭世後,他讀了一段時間的私塾,民國八年(1919年)考入自貢市唯一推行新式教育的學校——樹人學堂。民國十一年(1922年),毛一波考取瀘縣川南師範學校,這期間,由於受“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他不再沉醉於古文詩詞之中,而是發憤努力,廣泛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探索富民強國之路。其思想也非常活躍,常向成都《國民公報》、《民視日報》和上海《學生雜誌》投稿,且大多數被報刊採用。三年學習期間,積極投身學潮,並和同學十數人,組織“愛波社”,辦牆報《愛波壁報》,並借重慶《商務日報》副刊園地,出《零星》半月刊,宣傳無政府主義。他還寫信給前任代理校長惲代英,爭論有關國家與革命的問題。

毛一波生平

民國十三年(1924)年秋,毛一波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上海大學是孫中山先生支持並親任校董會董事長的最高學府,校董有章太炎、張溥泉、張靜江等。于右任為校長。不少名人學者如李漢俊、施存統、周建人、陳兼善、張太雷、陶希聖、肖楚女、李達等,都曾在該校任教。學生們一面學習新的理論和科學知識,一面從事社會實踐,組織民眾參加反帝反軍閥割據的愛國鬥爭,毛一波在這“革命的洪爐”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他積極參與《正義日報》的編輯和發行工作,除撰寫大量進步的詩歌、散文、評論在《覺悟》、《語絲》、《學燈》、《北新》、《新女性》等報刊發表外,還出版了《婦女問題雜論》等幾本著作。民國十五年(1926年)毛一波大學畢業後,繼續參與勞工運動,主要從事報刊的編輯和寫作工作。他編輯了《民鍾日報》副刊,《文化戰線》、《現代文化》期刊,《土撥鼠》不定期刊。他還助編《上海民國日報》《星期評論》,在“評論”上發表了許多有見地的政治、經濟論文。民國十八年(1929年),毛一波去日本留學,先後進入成城學校、正川學校和日本大學深造。
民國二十年(1931)毛一波從日本回到上海,住進朱梅子所開的馬來亞書店。此時,曾今可自開的新時代書局,出版了他的《櫻花時節》等好幾本書。毛同時參加了國際筆會上海分會,常與胡適、巴金、鄭振鐸、戴望舒、邵郇美等文化名人會面,討論當時文藝界的一些問題。“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投入了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參與胡愈之主持的抗日期刊,以筆代槍,在《雜種日本人》總題目下,寫下一篇篇討伐日本軍國主義的檄文。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毛一波偕同新婚妻子回到四川重慶,任《巴蜀日報》主筆兼編副刊,並先後在重慶的一些學校和報社兼職。他與葉菲洛、金滿城、陳翔鶴、陳煒謨等人組建“沙龍文藝社”,出版《沙龍旬刊》,這使當時荒蕪的四川文藝界閃現出一絲光輝,連遠在日本的郭沫若,也為之專函祝賀。他和葉菲洛、金滿城,在重慶報界都很有名氣,被稱為“三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毛一波到香港,任《超然報》主筆兼副刊編輯,特邀巴金、黃源、靳以、魯彥、許欽文為該報副刊寫稿。半年後又回到四川成都,任《華西日報》主筆兼編副刊。這時正值抗日戰爭初期,毛利用副刊為陣地,團結蓉城青年作家杜谷、車輻、洪鐘、劉石夷、萬民選,特約知名作家陳翔鶴、鄧均吾、李劼人、段可情、李宗吾為副刊撰稿,動員羣眾,宣傳抗日,對抗日民族戰爭,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民國三十年(1941年)毛一波赴資中縣任《合作日報》社長兼總編輯,以農民為對象,宣傳合作理論,多種糧食,支援抗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返回故鄉自貢市,主持《川中晨報》經、編兩部,邀請國內名家撰稿,報紙發行量因此而不斷攀升。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毛妻高一萍應聘去台灣,執教台南教師講習所,次年毛一波應張易之介也去台北任《和平日報》總編輯。1950年,他轉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兼編纂組長,後升委員、專任,主編通志、叢書、專刊,兼任文化學院台灣研究員,淡江學院台灣史教授等職,歷時二十餘年。1970年退休後,仍繼續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和考證工作,並時有散文、隨筆、詩歌等文藝作品見諸報端。1980年赴美定居,住路州紐奧良市次子家。1996年3月12日,毛一波因患肝癌不治,逝世於美國加州舊金山近郊海沃醫院,享年95歲。

毛一波作品

毛一波的著述主要分三大類,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寫社會方面的論著和文藝作品,中年以後去台灣,主要撰寫史志一類的文章。1926年至1928年毛一波出版了《婦女問題雜論》、《馬克思主義批評》、《社會主義批判》、《馬克思經濟學批評》、《個人主義哲學》等五部著作。主張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婚戀自由,對馬克思哲學和經濟學展開批判。在《馬克思主義評論》一書中,收有一篇《評李季的馬克思傳》長文,是向馬派權威學者的挑戰。而對新俄政經設施的許多看法,則以為它是新的帝國主義。文末還對陳獨秀的“國民革命論”提出了批評。在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他出版了《時代在暴風雨裏》(隨筆小品集)、《少女之夢》(短篇小説集)、《秋夢》(小品文集)、《櫻花時節》(小説、隨筆合集)、《古典與浪漫》(短篇小説集)、《文藝批評集》以及後來出版在台、美寫的新、舊詩集等。《少女之夢》最為有名,其中短篇小説《政變的一幕》譯成日文發表後,被稱為傑作。上海作家朱雯、趙景琛都曾著文介紹,評價很高。他的小説《貓的故事》,巴金讀後甚為欣賞,還專門致函讚許。毛一波的重要著述應屬史志類,他出版了《南明史談》、《方誌新論》、《台灣文化源流》、《古今台灣文獻考》、《台灣史談》、《清史補編》、《文史存稿》、《中華民國年鑑》、以及出任《台灣通志》編審,並編《台灣省志》中的《拒清篇》、《文化篇》;編纂《宜蘭縣誌》、《高雄縣、市志》各若干篇目,以及《台北縣志》的《風俗篇》、《台北市志》的《學藝篇》、《文化事業篇》。並著有《鄭成功研究》、《台灣古史》、《文史續稿》、《前塵瑣憶》等,單就他的《文史存稿》和《文史續稿》兩部書,就長達120多萬字。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