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其芳

鎖定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 [15]  ,原名何永芳,漢 [10]  ,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人。中共黨員,中國現代文學、詩人、散文家、文藝理論家、文學評論家 [3]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  。主要詩作有《我們最偉大的節日》《生活是多麼廣闊》《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詩集有《漢園集》《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夜歌》等;散文集有《畫夢錄》《星火集》《星火集續編》《還鄉雜記》等;文藝論文集有《關於現實主義》《論〈紅樓夢〉》《關於寫詩和讀詩》《文學藝術的春天》《西苑集》《何其芳詩稿》《何其芳譯詩稿》等 [4]  [7]  ;另著有文集《何其芳文集》,主編《文學評論》等。 [1] 
何其芳於1931年—1935年就讀北京大學哲學系;193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先後任教於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1939年7月,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1945年,出版詩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1月,返回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教員、研究室主任,9月,前往重慶做文藝界統一戰線工作,任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委員會委員;1948年12月—1949年3月,任河北建屏縣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語文教員;1949年7月,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 [14]  ;1953年2月—1977年,調任至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副所長,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  ;1959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所長 [6]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4] 
中文名
何其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2年2月5日
逝世日期
1977年7月24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文學、詩人、散文家、文藝理論
代表作品
《漢園集》
《預言》
《夜歌》
《畫夢錄》
主要成就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籍    貫
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原    名
何永芳

何其芳人物生平

1912年2月5日,何其芳生於四川萬縣。 [15] 
1926年,先後入讀於萬縣第一高小和萬縣初級中學。
1928年,入讀於重慶江北治平中學。
1929年,入讀於中國公學預科。
1930年,以禾止等筆名在《新月》等發表《摸秋》《鶯鶯》等詩文;同年,入讀於清華大學外文系。
1931年,與楊吉甫合辦文學刊物《紅砂磧》,後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1936年7月,散文集《畫夢錄》作為巴金主編的《文學刊》第二集之一,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內收《扇上的煙雲》《墓》《秋海棠》《雨前》《黃昏》《獨語》《夢後》《 巖》《爐邊夜話》《伐木》《畫夢錄》《衰歌》《貨郎》《魔術草》《樓》《弦》《靜靜的日午》等;9月,任教於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
1937年,散文集《畫夢錄》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9月,回到萬縣,在四川省立萬縣師範學校任教。並與楊吉甫合編《川東文藝》週刊,在《川東日報》上登載。
1938年2月,在成屬聯中教授高中國文 [8]  ;8月,任教於魯迅藝術學院,並任文學系主任;10月,《 刻集》作為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五集之一,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首有《 序》,下分四卷:卷一,歷史故事《王子猷》;卷二,戲劇《 夏夜》;卷三,有關總結自已創作的文章《〈燕泥集〉後話》《夢中道路》;卷四,詩《腳步》《慨嘆》《歡樂》《昔年》《雨天》《夢歌》《愛情篇》《祝福》《贈人》《圓月夜》《夢》《短歌兩章》《夜景(二)》《牆》《砌蟲》《扇》《枕與其鑰匙》《風沙日(二)》等;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另和沙汀帶領21名學員跟隨賀龍渡過黃河,到晉西北和冀中根據地活動,編輯教材和《戰鬥報》。
1939年7月,回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
1940年,散文集《還鄉雜記》作為靳以主編的“現代散文新集”之一,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元收《我和散文(代序)》《嗚咽的揚子江》《街》《縣城風光》《鄉下》《我們的 城堡》《私塾師》《老人》《樹蔭下的默想》等。
1941年,發表詩作《生活是多麼廣闊》《我為少男少女歌唱》等。
1942年5,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0月,在《解放日報》上發表《論文學教育》文章。
1944年4月,跟隨中共代表團從延安到重慶,並任代表團文教組宣傳部副部長,另兼管《新華日報》副刊和做文藝方面的調查工作。
1945年1月,返回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教員、研究室主任;2月,詩集《預言》作為文學叢書之十九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5月,詩集《夜歌》由重慶詩文學社出版,內收《成都,讓我把你搖醒》《一個泥水匠的故事》《我們的歷史在奔跑》《快樂的人們》《黎明》《河》《雖説我們不能飛》等;9月,散文集《星火集》由重慶羣益出版社出版。文集分四緝。第一輯收錄雜文《論工作》《論本位文化》《論救救孩子》《論周作人事件》《坐人力車有感》《論家族主義》等;第二緝收錄散文《某縣見聞》《川陝路上雜記》《日本人的悲劇》《一個太原的小學生》《在大青山》等;第三緝收錄散文《一個平常的故事》《論快樂》《高爾基紀念》《飢餓》等;第四緝收錄論文《雜記數則》《兩種不同的道路》《關於藝術羣眾化問題》《談寫詩》等;另任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委員會委員。
1946年,任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1947年4月—9月,任職於晉綏中央城工部;10月,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中央工作委員會機關工作,並任朱德秘書。
1948年1月—11月,在晉察冀平山縣參加土改工作;8月,與張松如等編選的《陝北民歌選》由哈爾濱光華書店出版。
1948年12月—1949年3月,任河北建屏縣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語文教員。
1949年3月—1953年2月,在北京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任語文教員。
1949年7月,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14]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0年3月,論文集《關於現實主義》由山海海燕書店出版。文章分三緝。第一輯:《雜記三則》《論文學教育》《兩種不同的道路》《改造自己,改造藝術》;第二緝:《關於藝術羣眾化問題》《談寫詩》《關於現實主義》《論魯迅的方向》《文藝的墮落》《報告文學縱橫談》《談民間文學》等;第三緝:《評〈萬世師表〉》《〈清明前後〉的現實主義》《評〈芳草天涯〉》等。
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7]  ;5月,《夜歌》改版為《夜歌和白天的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2月《西苑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內收《一個文藝創作問題的爭論》《隨筆四篇》《話説新詩》《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學習魯迅先生的工作作風》等。
1953年2月—1977年,調任至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953年8月,任《人民文學》編委;11月,在北京圖書館講演《關於寫詩和讀詩》。
1954年12月—1959年4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副所長;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 
1956年7月,在全國高校和中專團委書記學習會上作題為《關於閲讀文藝作品》的報告;11月,《關於寫詩和讀詩》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內收《馬雅可夫斯基和我們》《關於現代格律詩》《寫詩的經過》等。
1957年3月,《散文選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58年9月,論文集《論〈紅樓夢〉》與《沒有批評就不能前進》作為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專刊1月專刊2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另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1959年,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研究班主任。
1959年4月—1965年1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2] 
1962年4月,《詩歌欣賞》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4年12月—1975年1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1] 
1964年4月,論文集《文學藝術的春天》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5年,到安徽壽縣農村參加“四清”運動。
1966年,被關進“牛棚”批鬥。
1969年,下放河南息縣五七幹校。
1970年12月,獲准一個月病假,回北京看病。
1971年,從幹校返回北京。
1976年,返回四川,蒐集計劃中的長篇小説《董千里》的材料。 [17]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4] 

何其芳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何其芳出生於一個封建家庭,其祖父何鐵生是一個士紳,常免費給鄉親開方治病。他的父親是何伯嵇,字紹德,母親是楊芙蓉。何其芳為長子,下有五個妹妹,一個弟弟。 [15]  [17] 
  • 婚姻家庭
1942年7月,何其芳和牟決鳴舉行了婚禮 [4]  ;婚後陸續生子凱歌,女三雅、京頡,子辛卯。 [5]  [15-16] 

何其芳主要作品

  • 詩集
時間
作品名稱
出版社
1936年
《漢園集》(與卞之琳、李廣田合著)
商務出版社
1945年
《夜歌》
詩文學社
1945年
《預言》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50年
《夜歌(增訂本)》
1952年
《夜歌和白天的歌》
1957年
《預言(增刪本)》
參考資料 [10] 
  • 散文集
時間
作品名稱
出版社
1936年
《畫夢錄》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9年
《還鄉日記》
良友出版社
1943年
《還鄉雜記》
桂林工作社
1945年
《星火集》
羣益出版社
1949年
《星火集續編》
羣益出版社
1982年
《一個平常的故事》
參考資料 [10] 
  • 論文集
時間
作品名稱
出版社
1950年
《關於現實主義》
海燕出版社
1952年
《西苑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6年
《關於寫詩和讀詩》
1962年
《詩歌欣賞》
作家出版社
參考資料 [10] 
  • 其他
時間
作品名稱
出版社
1938年
《刻意集(小説、戲劇等合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0年
《刻意集(增刪本)》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57年
《散文選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79年
《何其芳詩稿》
1979年
《何其芳選集(1—3卷)》
1982年—1984年
《何其芳文集(1—6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年
《何其芳詩文選讀》
1986年
《何其芳散文選集》
百花文藝出版社
參考資料 [10] 

何其芳創作特點

  • 創作綜述
何其芳的文學創作內涵了巴蜀文化的審美特徵,其早期作品藴含有“神話情結”,這是他植根於巴蜀文化土壤的自然反映。何其芳在詩歌創作的道路上“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乃至海外漢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以1938年他進入延安為分界線,他的文藝思想和美學觀念發生變化。在此以前,“美、思索、為了愛的犧牲”,在他是最“可珍貴的東西”。而在此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和文藝觀,開始指導着他的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 [3] 
  • 創作思想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接觸實際生活中,何其芳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一改以往柔美、細膩、雕琢的文筆,轉向較為樸素、自然、明朗的風格。他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自己的創作和思想,認為最好的詩的源泉,不是個人的哀樂,不是自然的美景,而是人民大眾的生活與其鬥爭。他的詩和散文創作,在內容上從空想到現實,在形式上從雕琢精巧到樸素生動,從脆弱的藝術“預言”到強烈的革命夢想。 [14] 
  • 文藝評論
在革命洪流中,何其芳從詩歌創作轉向撰寫文學評論類文章,通過評論來闡明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方向和創作方法。參加文藝界的思想鬥爭和文藝戰線上的大論戰,經常進行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研究。 [14] 
  • 詩文風格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其早期的詩歌藝術性強,以其姣妍、圓融和精深見稱,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細膩而又華麗,往往在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展現着寂寞和憂鬱,彰顯了那個時代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到了延安以後,他逐漸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樸實朗。 [10]  [14] 
  • 散文特點
何其芳早期的散文,可以説是不分行的詩或者散文詩,也可以説是詩的散文,以刻意追求形式、意境的美妙,表現青春易逝的哀愁和帶點頹傷縹緲的幽思見長。在散文創作上,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豐富的顏色和圖案。其散文以絢麗的文采表現象徵的詩意,創造出獨立的抒情散文體。 [10]  [14] 

何其芳獲獎記錄

  • 作品獲獎
時間
獲獎作品
獎勵名稱
1937年
《畫夢錄》 [4] 
《大公報》文藝金獎

何其芳人物評價

“何其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文藝理論家,是現當代四川最優秀的文學家之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評) [3] 
“何其芳為新中國文藝理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評) [10] 
“何其芳值得欽敬的品質,更突出地表現在他的為人上,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他是一個誠實的人,善良的人,正直不阿的人。他是一個習慣於以自己的火去點燃旁人的火,以自己的心來發現旁人的心的人。他的熱情、坦蕩、平易而温和的性格,使他能夠融洽和諧地和各種各樣的人們相處。和他相處在一起的時刻,也總會使人感到一種熱情、温暖、純潔的氣氛。”(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馮牧評) [14] 

何其芳後世紀念

  • 獎項命名
2011年4月2日,經重慶市作家協會申報,重慶市委宣傳部批准,“何其芳詩歌獎”正式設立;2012年10月,首屆“何其芳詩歌獎”在重慶市書法藝術中心舉行了頒獎禮。 [9] 
  • 紀念故居
2023年3月5日,何其芳故居開館儀式在甘寧鎮何其芳故居舉辦。故居建築佔地面積29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由東西兩個大型四合院構成。坐北向南,磚木結構,硬山式青瓦屋面。故居內設置有《芝蘭其芳—何其芳生平展》等。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