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卓皓

鎖定
李卓皓(Choh Hao Li,1913年4月21日-1987年11月28日),廣東廣州人,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1-2] 
李卓皓1933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1938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動力學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加州大學;1950年起先後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舊金山分校教授兼荷爾蒙研究所所長;195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應聘為台灣大學諮詢教授;1962年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學者;1963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70年應聘為香港中文大學諮詢教授;1971年參與創辦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197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3年自加州大學退休後,創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分子內分泌學研究所併兼任所長。 [2-3] 
李卓皓長期從事人體生長激素的研究、合成及醫學運用,世界上首次發現併合成人體生長激素,被譽為“荷爾蒙之父”。 [1] 
中文名
李卓皓
外文名
Choh Hao Li
國    籍
美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3年4月21日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28日
畢業院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5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2年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1963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7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出生地
廣東廣州

李卓皓人物生平

李卓皓教授
李卓皓教授(4張)
1913年4月21日,李卓皓出生於廣東廣州。
1929年,畢業於廣州培英中學,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數學系,後改入化學系。
1933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獲得理學士學位,留校任助教兩年。
1935年,向密歇根大學申請入學獲得批准,自費留學美國,登岸後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探望長兄李卓敏,並改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是第一位就讀該院化學學科的中國人。
1938年,完成理論有機化學方面的博士論文,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動力學博士學位,任職於生理學家Herbert Evans教授主持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實驗生理學研究所。
1938年-1944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助理和講師。
1944年-1949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實驗生物學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1950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醫學院成立荷爾蒙研究所,李卓皓擔任所長,並升為生物化學及實驗內分泌學教授。
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
1958年3月,赴台灣講學兩個月,後應聘為台灣大學諮詢教授;同年4月,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二屆院士,隸屬於生物組。
1963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67年,荷爾蒙研究所遷址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仍由李卓皓主持;同年9月,在意大利米蘭大學主持國際生長荷爾蒙會議。
1969年,任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第一位阿爾拔特及瑪麗·拉斯克基金會教授。
1970年10月,獲港督兼香港中文大學校監戴麟趾爵士頒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後應聘為香港中文大學諮詢教授。
1971年3月,應聘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籌備處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5月,前往意大利米蘭大學,任國際生長荷爾蒙會議主席。
197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3年-1987年,自加州大學退休,任該校名譽教授,並創立舊金山分校分子內分泌學研究所,兼任所長。
1987年11月28日,於美國伯克利逝世,享年75歲。 [1]  [2]  [4-5]  [6-7] 

李卓皓主要成就

李卓皓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一、從腦下垂體分離出激素
李卓皓教授 李卓皓教授
1938年,李卓皓獲得博士學位後即跟隨Herbert Evans教授從事腦下垂體的研究。他用化學方法把複雜的垂體激素逐一進行了分離純化。
1940年,李卓皓第一次從羊的腦下垂體中分離出促黃體激素,並在分子層次上確定了它的化學特性及生理性質。數年後,他又分離出促卵泡激素。此後50多年他一直研究腦下垂體激素,曾率先分離並純化腦下垂體中已知的9種激素中的8種,包括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以及內啡肽激素。 [7] 
二、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激素
20世紀50年代,李卓皓從垂體中分離出若干種激素,包括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黑激素、促脂解激素、人類生長激素和催乳激素,並對分離出的所有激素的結構進行測定,進而研究其人工合成方法,其中ACTH就是世界上第一種用人工方法合成的激素。
1953年,李卓皓首先確定了的ACTH化學結構是由39個氨基酸組成,並通過比較各種動物的ACTH,發現其功能相同,結構上的差異只在於末端的幾個氨基酸不同。由此他認識到只有前面的19個氨基酸才使ACTH具有生理活性,並於1960年完成了ACTH的化學合成,成為世界上人工合成激素的奠基人。 [7] 
三、合成人類生長激素
李卓皓教授 李卓皓教授
1944年,李卓皓運用一般的有機化學方法和當時有限的蛋白質分離方法,從牛的腦下垂體萃取物中首先分離出生長激素。但牛的生長激素對人體不起任何效用,因此促使李卓皓去研究人類的腦下垂體。
1956年,李卓皓髮表了人類及猿猴生長激素的分離方法及其性質,並且證明這種生長激素對罹患侏儒症的孩童具有促進生長的療效。
1966年,李卓皓首次確定了人類生長激素的化學結構是由256個氨基酸所組成,並於1970年在實驗室裏合成出來,成為合成人類生長激素的首創者。 [7] 
四、發現人體自生的止痛激素(β-內啡肽)
1970年-1980年,李卓皓相繼合成了一系列激素,包括β-MS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抑制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人類β-促脂解激素、α-抑制素-92、促性腺激素釋放肽和β-內啡肽
β-內啡肽是一種具強效止痛作用的激素,1975年李卓皓在駱駝的腦下垂體中發現了這種物質,並確定了它的結構,闡明其所以起止痛作用的生理效應。他還證明β-內啡肽是由31個氨基酸所組成,相當於含有91個氨基酸的β-脂酸釋放激素(β-LPH)結構中序列61至91的部分,從而闡明β-LPH除了可以促進脂肪代謝外,最主要的功能是作為內啡肽的前體,當人體需要時,即從中切斷形成內啡肽而釋出。此後數年,李卓皓專門從事人體內啡肽的研究、分離、純化、鑑定及合成研究,併為世界上許多研究內啡肽生理機能的單位提供內啡肽材料。 [7] 
  • 學術論著
李卓皓一生與300多位學者合作發表了1204篇學術論文。 [2]  [7] 

李卓皓人才培養

李卓皓在其領導的荷爾蒙研究所先後接納和指導了30多個國家的300餘名學者從事荷爾蒙研究。 [8] 
李卓皓曾捐款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李氏化學研究基金,促進香港中文大學科學之發展。他支持並指導創建了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1976、1978和1982年在台北舉行的三次與蛋白質研究有關的小型國際性研討會,都是他親自籌辦。 [5-6] 
李卓皓特別強調辦系要根據實際情況,辦出自己的特色。在香港他建議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研究中藥材,在台灣建議研究蛇毒,由於具有地方特色,都很快取得成效。 [5] 
1986年,李卓皓回到中國大陸講學,先後在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作學術演講,並指導和幫助清華大學重建生物科學及技術系。 [7] 
李卓皓教授在實驗室 李卓皓教授在實驗室

李卓皓榮譽表彰

李卓皓一生曾獲10所大學頒贈榮譽學位,包括智利天主教大學醫學榮譽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法學榮譽博士、美國太平洋大學理學榮譽博士、馬凱特大學理學榮譽博士、聖彼得學院理學榮譽博士、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理學榮譽博士以及美國舊金山大學長島大學科羅拉多大學以及賓夕法尼亞醫學院等的理學榮譽博士。 [4] 
李卓皓當選為多個國家科學院院士,包括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6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3年)、智利科學院外籍院士(1978年)以及印度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4年)。 [5] 
李卓皓一生曾獲25項以上的科學獎,主要包括1947年內分泌學會汽巴(Ciba)獎、1951年美國化學會獎、1955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艾摩裏(Emory)獎、1962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1970年美國醫學會科學成就獎、1971年美國癌症學會國家獎、1977年美國哲學會劉易斯(Lewis)獎、1979年美國化學學會尼科爾斯(Nichols)獎、1981年內分泌學會柯克(Koch)獎以及1987年第十屆美國肽研討會皮爾斯(Pierce)獎。 [3]  [5]  [4] 

李卓皓社會任職

李卓皓一生曾受世界15個以上的大學和研究單位聘為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多次擔任有關激素國際會議的主席。先後任15個學術雜誌和專刊的編委,包括《國際肽和蛋白質研究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 and Protein Research)主編。 [5] 
李卓皓曾任美國生物化學研究所科學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學術顧問委員會顧問、中央研究院顧問。 [2] 

李卓皓個人生活

李卓皓的父親李鏡池是新加坡華僑,早年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後來是民族工商業者。母親崔妙貞出身於中醫家庭。他們因未受正規教育引以為憾,因此全力供子女上學。 [7] 
李卓皓的夫人盧盛懷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後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她始終支持丈夫的事業,婚後生有子女三人。 [7] 
李卓皓有兄弟姊妹十一人,排行第二,長兄李卓敏是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弟弟李卓犖是美國腦神經專家。 [1]  [9] 

李卓皓人物評價

李卓皓教授 李卓皓教授
李卓皓是華人在美國生化界傑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有“生化學權威”之稱。 [10]  (科普中國評)
李卓皓為“腦下垂體大師”。 [5]  (美國《時代》雜誌評)
李卓皓在科學上的卓越貢獻,不僅增長世人對人體荷爾蒙及生長激素的瞭解,更促成生物化學、蛋白質及胜肽合成學的長足進展,其研究成果均直接對臨牀醫學、特別在生長和生殖學理研究方面有着深遠的影響。李卓皓的研究不僅涉及化學、生物學,還深入到醫學,直接造福人類。 [5]  李卓美在《化學通報》撰文評)
他(李卓皓)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但卻終未獲獎;他的研究造福百萬家庭,卻低調了一輩子。李卓皓獲得了科學界的認可和尊敬,不是因為獎項,而是因為貢獻。李卓皓不僅一直對自己的學生關愛有加,從不藏私,而且慷慨地和全世界共享自己的成果,而且終其一生,發表了1000多篇論文,創造了科研史上的奇蹟。這些,都不是僅僅一個諾貝爾獎所能涵蓋的。 [11]  (趙言昌評)

李卓皓人物紀念

1991年起,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每年舉辦李卓皓院士紀念演講會(The Choh Hao Li Memorial Lecture)。 [12] 
2005年9月,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與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共同籌建的李卓皓院士紀念室(Dr. Choh Hao Li Memorial Room)於台灣大學校總區生化大樓正式落成。 [4]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