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慈煥

鎖定
朱慈煥(1636年—1640年),明思宗朱由檢第五子,母為田貴妃,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病而殤,年僅五歲 [7]  ,諡為悼靈王。 [3] 
全    名
朱慈煥
諡    號
悼靈王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直隸順天府(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636年10月25日(崇禎九年九月廿七)
逝世日期
1640年8月21日(崇禎十三年七月初五)

朱慈煥人物生平

朱慈煥生於崇禎九年九月廿七(1636年10月25日),“生而骨相秀穎,神氣粹清,容止可親,言動不凡”,因此被明思宗疼愛。 [3]  [4]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思宗聽從首輔薛國觀之言,索餉於以富裕著稱的武清侯李國瑞(孝定太后的侄孫),李國瑞拿不出十萬兩銀子,明思宗怒而奪其爵,李國瑞也憂懼而死。明思宗正準備沒收他的家產時,朱慈煥就得了痢疾,病情越來越嚴重,有一天忽然呼喚“九蓮菩薩”(孝定太后的道號),接着指責明思宗薄待外戚,將會讓他的兒子全部早死。 [4]  [5]  [6]  七月初五日酉時,朱慈煥殤,明思宗十分悲痛,在八月十三日諡為悼靈王,又命在悼靈王前加“孺孝”二字,並加道號“通玄顯應真君”(一説玄機慈應真君)。後在禮部的反對下,取消“真君”之號,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封為“孺孝通玄顯應悼靈王”。 [3]  [4]  [7]  與此同時,明思宗恢復了武清侯的爵位,並且不再向李家索餉。 [4]  [5]  [6] 

朱慈煥人物爭議

朱慈煥臨終遺言

朱慈煥臨終前被“九蓮菩薩”附體後所説的一番遺言,一説是宦官們編造的,明思宗並未親耳聽見。 [6]  清高宗亦認為此事出自“宦妾詭計”,並稱其與南漢末主劉鋹被女巫樊鬍子蠱惑之事同為“古今笑柄”。 [8] 
此外,據説朱慈煥臨終前還説明思宗的生母孝純皇后死時有“系帛痕”,顯示她非正常死亡 [4] 

朱慈煥朱三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發生朱三太子案。據《清實錄》記載,被懷疑為朱三的王士元自稱“明思宗第四子”(即朱慈炤)。 [1] 民國年間成書的《清稗類鈔》則稱,王士元自稱系朱慈煥,恰恰就是民間所傳的“朱三太子”(朱三太子,一説為皇三子朱慈炯,一説為皇五子朱慈煥,因序齒方法不同導致差異), [2]  這種説法與《清實錄》多有牴牾。

朱慈煥影視形象

2004年電視劇《皇太子秘史》高明飾演朱慈煥。
參考資料
  • 1.    聖祖仁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三十五 康熙四十七年 十月 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10-09]
  • 2.    清稗類鈔·獄訟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09]
  • 3.    蔣德璟:《愨書》卷七,《恭擬皇第五子壙志(癸未二月)》:王諱慈煥,為我皇上第五子。崇禎丙子年九月二十七日誕自恭淑端慧靜懷皇貴妃田氏,薨於庚辰年七月初五日酉時。王生而骨相秀穎,神氣粹清,容止可親,言動不凡,上鍾愛之。乃天嗇其年,溘先朝露。彌留之際,靈異有徵。深軫聖懷,寵祭加渥。是年八月十三日追封為王,諡曰悼靈。辛巳年正月二十四日加封為孺孝通玄顯應悼靈王,示哀惜之意焉。以癸未年二月二十日葬於金山□□□之原。喪儀規制,一如成人之禮。嗚呼!王賢孝夙成,清明虛映,宜膺譽命,用借屏藩:然而修短無恆,造物多吝,不能不慼慼也。敬述梗概,勒石玄宮。懿範流光,殊恩壤。曷慰罔極,此焉永貞。崇禎十六年二月。
  • 4.    黃景昉:《宦夢錄》卷三:皇五子薨,皇貴妃田氏出也。為上鍾愛,幼奇異,薨時,有所見,追贈悼靈王,命閣臣擬號加通玄妙應真君。禮部難之,上悟,為罷真君號。……孝定皇太后外家李氏,富擅都下,初神祖孝奉長樂,待之厚,至是以有警,用詘,索捐助十萬金,不應。上怒,幾沒入田宅,會皇五子病篤,雲九蓮菩薩形見以為言。九蓮菩薩,故孝定宮中道號也。旋復其家,予襲封武清侯爵。陟降左右之靈,蓋真有也。……上手諭閣臣:“朕以布素一事為王廷垣所譏。”中微言孝純崩異狀,有系帛痕,亦出自悼靈王口中。宮闈事秘難明,上驟聞,痛悼,不便宣傳,僅以之密諭閣臣,鮮知者。餘後翻閲起居注,為所親見。
  • 5.    《燼宮遺錄》卷下:上以乏餉,故諭戚臣輸助,首及慈寧之侄,命所司下獄嚴追。時皇五子病痢,一日忽語云:“九蓮菩薩來。”即慈寧也。葢慈寧供奉觀音大士,以此自號。上親祝之,語不可止,且曰:“官家薄於戚黨,天將降殃於兒女也。”上遽命停追,而皇五子竟夭。
  • 6.    談遷:《國榷》卷九十八:皇子慈𤌭[煥]薨,追封悼王,諡曰靈。時疾甚,言九蓮菩薩來,雲:“上薄待戚屬,如不悛,且殤盡。”上聞大懼。初上籍武清侯李氏,由是復其爵,免籍其貲。蓋內臣託皇子神其説,上實未嘗親聞也。
  • 7.    孫承澤:《山書》卷十三:七月,皇五子薨,田妃所生。妃生三子,一永王,一第五子,一第七子。七子生而隨殤,五子名慈煥,甫五齡,至是亦薨。病中言休咎事甚異,帝痛念之,諭禮部:“皇五子悼靈王追贈為孺孝悼靈王通元[玄]顯應真君。”禮部尚書林欲楫、侍郎蔣德璟等合疏爭曰:“恭照皇五子孝敬性成,神靈天授,誠為千古希遘。皇上以孺孝二字弁於皇封,用表岐嶷,而復錫以道號,盛典也,亦異典也。臣等方手額讚歎,豈敢復有異議?但臣部歷稽職掌所載冊封典禮,皆有王號,而無道號。蓋王號以世法垂儀,闡懿易名,皆古今共遵之典;道號以神道設教,元[玄]感靈通,實不可思議之事。皇五子儼然王也,自古帝王至德要道,未有不以孝為首稱。皇上以儒道治天下,表章孝經,垂訓萬世,而皇五子年甫五歲,孝本生知,誠有成立屏藩所不能及者。稱為孺孝悼靈王,傳之中外,洵足光昭孝治。惟是追封真君之儀,遍察《大明會典》《集禮》《國朝典匯》《正續文獻通考》《杜佑通典》及本朝職掌等書,茫無可循。臣等禮官也,凡禮所以行者,自當確為遵依,依成懿美。若其未經行者,亦不敢檀自撰議,致有乖違。萬一使好異者以臣部為嚆矢,而循常者復以臣部為射的,則臣䓁之罪大矣。”允之,去真君之號。
  • 8.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一百一十五:至九蓮降神事,荒怪不經,正與神語帳中為古今笑柄。論者或稱宦妾詭計,所全實多,殊不知莊烈之聞言恐悸,正所謂妖由人興,亦亡徵之先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