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源文化

鎖定
中華本源文化指的是起於中華文明開化肇始的伏羲時期,伏羲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 [1]  並發展至夏商周及秦漢時期的中華各族對待生存和生活的觀念,它是中華一族處理社會諸事物,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觀點和思維方法總結。
中文名
本源文化
主要文化
伏羲文化
實    質
中華一族處理社會諸事物、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觀點和思維方法總結

本源文化百度百科

傳承源文化 孕育新文明 傳承源文化 孕育新文明 [2]
自伏羲一畫開天,萬物生育,繁衍不息,以至今日。巍巍中華,創世獨立,合和萬邦,世代相傳,與天地宇宙偕行不悖。歷經三皇、五帝,禹、湯、盤庚、武丁、帝辛至春秋戰國,孔孟老莊,諸子百家,聖賢輩出,各懷珠玉,競相爭鳴,遂創造、發展、完善、成就了中華文化思想大系:中華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而又合和萬邦的文化特質;中華文化自強不息、歷經磨難、愈挫彌堅、發憤圖強的品格,並逸世獨立、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卓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氣魄。中華文化優秀血脈的形成靠的是盤古重視民生、凝聚統一的天拓、進取精神(天拓即依天而拓是遵循自然規律,向自然要發展的一種模式)。天拓、進取、合和相生是盤古精神的核心,它綿延萬年、秉承於歷代人的本心。伏羲文化是中華本源的文化,是百家之源,是融合了神話、哲學、天文、地理、文字及“天地人一體説”的原人文化;是中華最早的精神產品,是中華文化的輝煌,是炎黃子孫的生命基因,是中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文明之源。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是神聖血緣觀念的具體表現。一個民族始祖地位的確立,有歷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時也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匯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是國人歷經千百年反覆審慎地選擇而確立起來的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的本身也是歷史性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於民族先祖的認定,是從遠古的傳説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漸確立起來的。三皇五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已逐步確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農、黃帝之前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華文明之源。

本源文化定義

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化精典;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每個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精典。中華文化其根是伏羲文化,博大包容,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因此,伏羲文化可謂中華文化的精典,可謂中華文明的精典。
如果説歷史的前進與發展的動力是人類文化,那麼,人類文明則是文化的精典。“文化”者,“文”而“化之”,只用“文”才能推動歷史的進程,才能創造人類文明。利用武力,不論其多麼強大,都不能創造世界文明,只能破壞世界文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是中華各民族大一統的基石。
她所着重揭示的是上古時代人類的起源契機與發展過程、演進規律,主要包涵華夏族的起源與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環境的變遷、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家庭與社會結構的變化特徵及國家產生和初步發展的制度基礎等等。她是融合、提煉中國傳統文化、華夏文明、漢文化和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明起源、融合、發展中形成的優秀精華,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核心軟實力,是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動力。她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講求言行一致,終生守道(天道,即自然之道),要求人類活動“與天地準”(這種哲學理念的起點之高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這種“天地人一體説”極融洽地表現在神話、哲學、天文、地理、文字、古畫等文化現象中,並對道德、宗教、政權產生影響,形成難以變更的觀念,是中華本源文化的底藴,是諸多傳統文化現象的淵源和基礎,並奠定了傳統文化的思想架構。

本源文化核心

天是什麼?一般的説,大家看到的是蒼天。具體的説是宇宙。在中國典籍《尚書。虞書》中有“皇天上帝”記載,在《詩經。大雅》中有“皇矣上帝”的説法。中國古來稱天為“上帝”,俗稱“爺”,又稱“老天爺”。這位不僅是地球上的“老爺子”,而且是整個宇宙的“老爺子”。地球在他的宇宙大家族中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個“小孫兒”。因為太陽系在宇宙中是“滄海之一慄”。地球在太陽系中,又是太陽系中“滄海之一慄”。這位“老爺子”的“上帝”,能一統整個沒有時空的大宇宙,而且又是那樣的井然有序,各星有各星的軌道,不論有生命的,不論沒生命的,不論大的,不論小的,各式各樣的,都相安和平。對於地球,地球圍繞太陽轉,月亮圍繞地球轉,人來到了地球上,有喝的水,有吃的植物,植物土中生,而且又是那樣的神秘,隨四時有序的生長枯稿生長循規蹈矩有序,讓像一個無形的金色鎖鏈,讓人類享受不盡,生生不息。人也是那樣的神秘,生死亡沒,也同樣的生生不息。所以,《易經。易大傳》説:“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厚載萬物。”“君子自強不息”為什麼自強不息?這位“君子”僅僅是指人嗎?上帝為什麼在大地上“厚載萬物”?天有生命嗎?有理性嗎?有目的嗎?為什麼有“天道”?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但確實存在的“天道”是怎麼產生的?耐人思索啊!
《論語.泰伯》中説:“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生人,天有性。所以,人稱天為“上帝”或者“老天爺”。爺有什麼基因,孫子應當有什麼基因。人雖然説有性,這個“人性”,因為來自於天的因子,就是“天性”俗語説“你這個人天性不改”,説的就是這個。如果説天與人的關係,或者説天道與人性的關係,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在《中庸》中曾經這樣説道:“天命之謂性。”孔夫子説的是人性是有天賦予的,即是人性是先天固有的。 在《郭店楚簡》中有這樣一句話,“性自命出,命由天降。”這裏的“命”是指天之命,命是由天而降的,命是由天決定的。這正像草長草枯一樣,全是天生天殺。人也是如此。儒家思想認為天是外,對於人有一種超越力量,同時,又是一種支配於人的一種支柱力量。這個力量是龐大的,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的,是什麼力量也改變不了的。不僅是力理,而且,又有規律。所以,孟子在《孟子.盡心上篇》説:“存其心,養成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正因為此,孔子有“五十而知天命”之説。孔夫子所説的“天命”,其實,是天道,即宇宙大道,即宇宙規律。人到了五十歲,知天所為,知人所為,然後知道,知道然後知命。人,是社會的一員,是社會的一部分,人生需符合社會規律,才無往而不順。若不符合,就難於生存了。而社會規律來源於何處?什麼樣的社會規律是正確的?原來社會規律來源於自然規律,而自然規律就是宇宙規律,或者説源自宇宙規律。社會規律必須符合宇宙規律,人類必須照自然規律辦事。否則,人類就要受到懲罰,人類社會就會不太平。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儒家學説的高明瞭。
王夫之在《正蒙注》中對儒家學説的“天人合一理論”的詮釋非常高明。他這樣説道:
“抑考君主之道,自漢以後,皆涉獵故跡,而不知聖學為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為太極圖説,以究天人合一之源,所以明夫子之生也,天命流行之實,而以其神化之精粹為性。乃以為事物當然之理,無非陰陽變化自然之秩序,而不可違。”
這裏,王夫之把儒家學“天人合一理論”中的天道與人道、天與人的關係,解釋得維妙維肖:“人道”的“日用事物當然之理”,乃是“陰陽變化自然之道”,“人道”離不開“天道”,人離不開天。
儒家學術的基本理論“天人合一理論”源自《易經》。伏羲一畫開天,開物成霧畫八卦,一卦之三爻,上爻是天,初爻是地,中爻是人。這就是説,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之中。同時,也説明天生人,地養人,天地人方成世界。沒有人不成世界,沒有天也就沒有人。
早於孔子的中國偉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無為理論”。“自然”是什麼?是看不見、摸不着的“道”,天指的是宇宙,地自然厚載萬物,這像一個金色的鎖鏈道出了宇宙生生不息圖。“無為理論”是什麼?“無為”指的是自然規律,或者説指的是宇宙規律。老子琢透了宇宙大道,同時,他也琢磨透了人類社會。他提示人類,要遵循這麼一條規律:人應當效發地,地應當效發天,天應當效發“道”,“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規律,即宇宙規律。自然無為,法道自然,太和萬物,這就是老子理論的全內容。道家理論的其本其根是天道。老子的理論基礎之源,同儒家學説“天人合一理論”,不謀而合,同源自《易經》的核心理論八卦。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中華姓氏的博大內涵。我們説伏羲正姓氏,是正天道,正天性,正宇宙生生不息之大道。
同時,從這裏我們還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敬天祭祖”的博大內涵,天為什麼可敬?天有“性”,人之本也。為什麼要祭祖?人之源也。人知本源,方才能生生不息。
同時,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燦爛豐彩。在六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始祖太昊伏羲畫出了八卦,八卦揭示了自然大道,揭示了宇宙大道,結束了千古結繩記事,使人類開始了“以卦治天下”,也就是以數治天下,也就是以“中和理論”治天下。自伏羲第一代起,歷十五代而至炎帝神農氏,牛羊等享、工具公有,人人平等,人人相愛,千餘年沒有戰爭,這是一“天蒼蒼,地茫茫,低頭風吹見牛羊”的太平遠古畜牧世界。
伏羲畫八卦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歷史傳説時代了不起的大事件,它使人類古文明暴發了一次大的“革命”。作為人類的古文明,太昊伏羲始“正姓氏”,是人類古文明的一個重大方面。“正姓氏”的“別血緣”,其實質提示人類要返本報祖,正本正祖,遵循天道,即遵循宇宙規律。人們天天呼喚你,警示你的姓氏,呼喚你的姓氏,要你不忘八卦的最高境界中與和,不忘生生不息,要相安和平,保持一個康寧的世界。
天、祖、人三者合一,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伏羲首先是人,又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人類把宇宙視為上帝,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是上帝創造了人。同時,把祖先視為人世間的上帝。把天俗稱呼為“天爺”,把伏羲稱為“人祖爺”。
中華本源文化的核心是:圍繞對天、地、人的探索,注重人和自然達到統一和諧境界的天道思想。從源頭上看,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有兩大重要區別:一是特別善於發明創造,二是在天地起源問題上沒有造神。

本源文化內涵

中華本源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各文化之源。中國文化的本源主脈“大道之學”,萬年承傳至今並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公道、公理、公德、公正、公平、公信、公義、公利、公心,如此等等的“公”字訣口頭禪,即是“大道惟公”時代萬古不絕的嫋嫋餘音。

本源文化特徵

中華本源文化的特徵很明顯,她以天拓進取為精神、以自然和諧為原則、以道器並重為理念。中華本源道器並重的文化有她獨特的哲學理念,她產生於上古盤古時代,先天稟賦中藴涵着強烈的羣體精神、統一意識,正是這種文化孕育了一個先進的、文明的、強大的中華民族。這種文化是中華民族強勢生存的原生所在,是中華千年巋然屹立的根本原因。

本源文化與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本源文化與傳統文化是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中包含着部分本源文化,即當代存續的傳統文化;在時序的意義上,被傳統文化所包含的那部分本源文化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總是以一種創新的文化為核心,它既來自傳統,又來自於本源,既是本民族的,又是外來的,既是原有的,又是變異後整合的。這裏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指秦漢道器分離後,以宗法制度和專制制度為基本形態,強調實踐理性精神,並使得中國古人總是願意背向大自然,以虛無縹緲的形而上存在來專注於超物質利益的道德理想生活。這種人文主義的濃郁和工具理性及科技意思的淡泊,導致了在對客觀世界的把握過程中,理論架構的偏頗。
中華文化先賢創造了與自然和諧的位於君王之上的求新、育人之道,並運用智慧取火、築巢、創作八卦、創作曆法、製作各式各樣的先進器具,還培育了五穀良種和表裏如一的造器之人。諸先賢對“道、器”的認識是源文化的體現。後來由於老子深刻的認識到“器”的兩面性和他對特定歷史時期技術的擔憂及後人對老子言論思想認識的偏頗和侷限使一個“器”字被誤解否定,源文化開始變異並就此發生了殘缺,“道器並重”的文化變成了“道器分離”的文化。“器”字的失傳,使一切發明創造失去了在理論中的崇高地位,以至於後來大多數讀書人完全忘記了能夠與道並列並重的“器”字。“道”開始變質,並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義》中刻意地變質為:“君臣父子夫妻之義,皆與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正是這裏,把“一陰一陽之謂道”變質為“陽為陰綱之謂道”。秦漢後道器的分離使不同領域的眾多發現一沒有繼續發展,二沒有形成原理、定律與公式,“道、器”間長期形成了巨大的鴻溝:“梓人” “百工”始終不能向前跨越一步,形成對經驗的理論總結;而“王公” “大夫”們也只沉湎於對“道”的形而上的探求,從而形成了輕分析,重定性,輕定量,注重整體思維,缺少細節分析的中華傳統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和特質風貌在扭曲的歷史長河中使中華原創性發明創造越來越少,獨尊儒術使儒學嚴重扭曲,三綱”嚴重束縛了人的求新慾望,以至於墨守成規成了時尚。器的轉化與變通 “三綱”根本沒有涉及,直接後果則是具有世界領先意義的原創性發明創造越來越少。董仲舒創建的道與本源之道相比,有真偽之別。偽道被中華民族接受之後,實際上就等於整個民族已經丟失了本來的文化,並喪失了左右一個國家政治和經濟的軟件與硬件,從而使本源之道愈加難以傳播。

本源文化相關閲讀

人類發展面臨的整體性困境
漫漫歲月,滄桑變幻。人類文明在災難與收穫的交互激盪中拓展伸延,興起於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的四大文明都融於以西方為主的全球化進程中。以科學為特徵的文明發展模式驟然提速,極大地改善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然而他們在幫助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逐步產生異化:科學的發展,交通的開拓,信息的密集,使人類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狹小,生存資源更顯貧乏,各種衝突更為劇烈,更為殘酷,更為多元化;道德淪喪、信仰缺失、環境污染、資源危機、貧富分化、凝聚力減退等許多嚴重的問題更加劇了社會衝突的發生,並深深地困擾着人類,給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威脅,人類的發展陷入無序的狀態,人類文明的發展陷入困境!與此同時,人類在局部發展時過分地關注自身種族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迷失了方向、忘記了作為世界本身存在的意義,失去了束縛的慾望(經濟的過分追求和科技的片面發展)像脱繮的野馬恣肆地發展;各個國家、種族、行業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惡性發展並逐步進入萬事無解的狀態;曾經主導世界文明秩序的列強力量,已經無法創造出新的人類精神,更無法以高遠的視野、開闊的胸襟,平衡人類的利益衝突與價值觀念的衝突。種種曾經的主導力量,正在各種實際細節爭奪與意識形態對峙中持續化地沉淪下去,世界秩序失去了曾經的主導精神,整個社會發展開始茫然而滯緩:喪失了文明發展的主題與方向,喪失了一個時代應該具有的主流精神,人類的基本價值理念正在迅速地模糊化,逆反化。要想結束這種困境,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尋求思維突破。
突破思維方式、跨越文明根基、實現精神對接
突破---用高遠的文明目光突破思維方式。在人類五千年的歷史中,曾經產生過不少文明。各文明自身不斷髮展、分化、完善,形成多元化的組合體。她們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別有其特殊的貢獻;她們之間能夠產生共鳴、互相借鑑,某種程度上達到互通;她們的產生及發展變化至今仍影響着人類的發展。然而,這些文明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成了短暫的符號觀念,這些觀念隨後又成為定義,種種的定義在歷史長河中被各種慾望不斷地扭曲着,從不同視角誘導着人類不斷偏離原初的發展方向,直至茫然無措,進入萬事無解;已缺失“道”的“器”恣肆地發展。因此,唯有改變這些錯誤的認識,追本逐源,使被“器”異化嚴重而分裂了的價值體統一起來,才有可能徹底地改變這些被扭曲的觀念,才有可能徹底改變在少數人提出的謬論引導下發展成今天勢力強大的病原體般自發性的破壞程序,才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類集體性的自欺。從世界的局面可以看出,如果我們所接受的文化觀念確實是理性的,或者是真正本源文化的基礎,那麼,當今世界就不會如此混亂,就不會產生物質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重要,個體的生存比共同體的存在更加重要之形態。
跨越---跨越千年繼承文明的根基。數字時代的來臨,使我們從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較各種文明成為可能。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各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變化規律的整體比較研究,找出各文明的共同點與不同點,進而探索各地區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過程、特點、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從而達到探求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目的。糾正各文明史存在的偏差,採納中華源文化“天地人”共存的心態,匯聚千流,吸納百川,集合全人類的文明和智慧去反思歷史、梳理各族羣的起源文化、調整自我和整體的利益關係,以整體發展的觀念尋找解決之道、尋找人類與宇宙和諧共生的文明發展之道。站在本國文明、本民族文明、本時代文明的歷史高度,實現與不同的文明價值觀的對接,最大限度地吸收其他文明的合理價值,將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優秀精華吸納於中華,集四方成就之大成,才能完成對自身文明的創新與重建,才能使中華文明生生不熄,才能找到新的文明出路,使全球人類尋求破解困境之道成為可能,從而構建一種凝結着人類整體利益和整體價值理想的、使人類的文化實踐行為聯動成一個整體,使不同文化形態的運動、發展與變化在激盪中共生共存,並受整個時代文化價值力的統轄與制約,能夠解決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中人類生活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同時最大限度地影響世界文明的進程,屬於全人類的文化價值理念。
對接---與人類起源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代中國)直接實現精神對接
古印度文化對超世價值的追求,對傳説中神靈的膜拜,貫穿印度三千年文明史。印度人堅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們的史詩和神靈永遠存在,印度文化包容一切,它存活於印度人心靈之中,永遠不可改變。它是一種自守的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不是一種自守的文明,而是運動與傳播着的文明。她們共同滋養出古希臘自由、民主、共和、健美、運動等文明的價值體系,並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後來,古希臘文明的火炬由古羅馬人傳遞,古羅馬人接受了希伯來人的基督教價值觀念,將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融入到自由民主共和的價值體系之中,形成當今西方世界的價值體系與生活理念,以強勁的生命力影響着當代世界;但是其核心是個人主義,是單純物質的,很容易使脱離自然束縛進入社會狀態下的人性走向貪婪而與自己的本質背離。
古代中國文明自盤古開天闢地,萬物生育,傳承至今。她以天拓、進取精神(天拓即依天而拓是遵循自然規律,向自然要發展的一種模式)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礎,以道器(精神和物質)並重為手段,遵循自然和諧的原則,形成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她是中華最早的精神產品,是中華文化的輝煌,是炎黃子孫的生命基因,是中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文明之源。
因此應採納中華源文化“天地人”共存的心態,匯聚千流,吸納百川,對接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優秀精華吸納於中華,集四方成就之大成,使中華源文化成為探尋新文明發展與破解當前人類困境的可鑑之道,成為影響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看待自己的政治、經濟、乃至意識形態變革的可鑑之道,成為形成一種新的以人為中心、重視整體和諧發展的可鑑之道。方使中華文明生生不熄。使全球人類尋求破解困境之道成為可能。
先天基因與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和提升
軟實力指的是能夠影響他國意願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
軟勢力是由美國人基於文化霸權提出的一個概念。歐美文化軟勢力的蔓延實際上就是文化霸權的一種蔓延,其基本做法就是切斷他國的文化記憶,使之沒有民族認同感,沒有歷史,試圖使第三世界摒棄愛國主義和沙文主義。而我們現在講文化軟實力,更多的是要激活記憶、傳承文明、增強認同。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十七大報告指明瞭新時期發展的方向,十七大的目光是高遠的,她與中華千年文明的根基——中華本源文化實現了跨越時空的精神對接。
基因---秉承於歷代人的本心
具有中華民族先天基因的中華起源文化,自盤古開天闢地起,就以集體主義為基礎,遵循自然和諧的原則,形成了凝聚統一、依天而拓的精神力量和道器並重的理念,既包含精神文明也包含物質文明;這一基因歷經三皇、五帝,禹、湯、文、武、周公,至春秋戰國,孔孟老莊,諸子百家,聖賢輩出,各懷珠玉,競相爭鳴,遂創造、發展、完善而成就了中華文化思想大系:中華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而又合和萬邦的文化感染力,中華自強不息、歷經磨難、愈挫彌堅、發憤圖強的價值感召力。它綿延萬年,雖在歷史的長河中被誤導為重視崇拜、缺乏精神定在性而又不易凝結、不易推廣與傳播的文化,但她優良的基因卻秉承於歷代人的本心。中華本源文化藴涵的價值體系對中國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她是當代中國軟實力的體現。
發展之道:激活潛在能量,鏈接歷史、時空
為此,應集國人之力,聚全民之氣發揮各民族、各行業擁有文化基礎和產業精英等各方面優勢,聯合建設“中華本源文化傳播創新示範基地”。該基地旨在用全民的力量系統整合中華優秀文化理念,用以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動當代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指導和推動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尋求解決人類發展困境的“大道”。從散落的歷史片段中歸攏整理經典中華文化思想大系,使之成為影響當代人類研究創新的記憶,並有序的演繹和革新;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激活潛在歷史積澱的能量,創造和諧的財富,鏈接歷史、時空、文化和自然,以衣、食、住、行為載體向世界展示、交流、傳播中華本源的文化精髓,為人類提供一條超越宗教和哲學能夠更直接、更純粹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和更為源初的被視為宇宙間根源性的人類“大道”,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屬於全人類的文化價值觀。

本源文化弘揚本源

倡議全民、全社會弘揚本源文化
(一)發掘提煉中華本源文化
中華本源文化的“影子”無處不在,如何通過“影子”找出“實物”,這就需要:
1、用全民的力量系統整合在歷史中斷層、散落於民間仍存有記憶的歷史源文化精髓,整合中華優秀文化理念。
2、從散落的歷史片段中歸攏整理經典中華文化思想大系,從生活中提煉中華理念的精神元素。
3、認真挖掘和提煉我國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價值,深刻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要求進行科學梳理。
(二)加快發展本源文化事業和產業
加快發展本源文化事業和產業的渠道之一就是擬建立中華本源文化傳播創新示範基地。該基地將依託本源文化基礎的觀念和文化體系引導學科發展,打破學術行政壁壘,組織精兵強將,圍繞中華文明發展瑰寶的弘揚發展,整合各種資源,並推動其產業化,以衣食住行為載體形成高端整理研發集羣和產業集羣,在學科集羣與產業集羣對接中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形成研究與成果,迅速轉換為具備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產業發展軌跡,確立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主體地位;形成產、學、研、用的產業集羣與學科集羣良性互動、協同創新的戰略機制;
打造媒體與教育資源傳播的基礎性、邏輯性和創新性,成為向世界展示、交流、傳播中華本源文化的窗口和數據庫,並依此引導、規範行業發展,制定行業標準,預測行業發展趨勢,合理創造財富。
有主線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中國的燦爛文明歷史悠久,從盤古開天劈地到炎、黃二帝開疆立業到夏、商、周朝的燦爛發展;從秦皇漢武的一統江山到唐宗宋祖的盛象萬千;從大元帝國的空前強大到康乾盛世重塑輝煌,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乏偉大的朝代和偉大的君王。這些令我們自豪和驕傲的歷代王朝和君主都是我們燦爛文明的巨大財富,而這些財富中最具特色的、最具強悍姿態的、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是像根系一樣潛藏在各文化血脈中的盤古大道惟公的天拓、進取精神。盤古開啓人類先河的偉大壯舉驚天動地震古鑠今,顯示出撼人心魄永昌不敗的神奇魅力。盤古精神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遺產,是各文化之源,是真正智慧的,它必然歷久而彌新,永遠投射出照亮世界的理性之光。她積澱各個文化時期、各階層的自我意識,且萬變不離其宗;對道德、宗教、政權產生影響,形成難以變更的觀念,為中華民族道德文化之源,中華帝國的“超穩定結構”之源。其準則的運用,則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脈。並據此形成了公道、公理、公德、公正、公平、公信、公義、公利、公心的道德觀念準則。這一超越人類文化理想的準則具有價值導引的作用,她適用於導引人類在當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全球“核心價值觀”的建立。
東西各文化呼籲共有的文化精神
世界每個文明都試圖瞭解自身,探索自身存在的意義,都有自己對生命理解的神話世界,並以故事傳説、符號象徵、宗教儀式的形式來講述自己對祖先和世界的理解。20世紀以來,緊隨農業革命後的工業革命在農業和工業產品產生大量剩餘的情況下,徹底打破了附着在土地上的文明秩序。人類社會的框架、倫理系統、組織形式開始改變,舊的文明秩序處於解體中,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使社會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文明對世界的理解方式,並認識到必須改變、質疑和改變。同時,各種觀念模稜兩可、紛繁嘈雜、世界局勢難以捉摸,全球化迅速發展,以其“唯一論”為載體的現代組織思想湧入全球每一角落。各種價值觀在激盪中模糊地、矛盾地存在,並影響着人類的行為;人們在融合或抵制中無序地徘徊;人類社會的基本框架開始改變,社會發生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舊的體制所能涵蓋的事物越來越少,規則被不停地打破;人們在爭執和衝突中尋求發展;我們都處在歷史的大轉折點。因此,人類需要共同思考、共同行動、共同創造機遇、共同經歷日新月異的世界。
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二百年的千年中,人類世界分別產生了由古希伯來先知首創的神學、由古希臘哲人首創的哲學和由古中國聖人首創的反思人性精神的人性之學。她們對自身的人性精神進行不同方面的反思。不同的是,神學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學反思人性精神的實踐的理性力量,人學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它們雖各擅人性精神的一個側面,各自成為了一個系統的學問,但它們的目的卻都是在關心人類自身的命運。中國千年的歷史沒有產生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和宗教的原因是中國的天人合一觀中的人沒有從自然中分離,個體沒有從社會中獨立,精神沒有從現實中超越。中國的智慧是人與自然的統一,她整體性地沉思天人關係;而西方的智慧則是人神同在。
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在十九世紀形成了巨大的危機。西方的絕對二元對立思想在近代獲得了巨大物質成果,但也是造成戰爭、環境惡化等災難的根源。然而中西智慧都確定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大體相同的以人為本的惟公的人生目標,只是採取了不同的實現方法和途徑,然而二者以人為本的人生目標都是和大道惟公的精神相融的。
天道主要體現了一種天、地、人和諧發展的人文精神,《聖經》中的上帝觀表現了一種矢志不移探索宇宙奧秘的宗教精神。透過這兩種表現形式可以看到,“天”與“上帝”的本質都在於人類的一種超越意識。這種超越性表現為人類意識到自身的相對性和侷限性,不完備性和未完成性,自身對外在條件的依賴及其與內在矛盾的糾結,因此,會有超越自我的傾向。關於“天”或“上帝”的文化信仰體系,恰是盤古天拓精神中人類超越性的集中表達。而大道之學的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兼容幷蓄的,她的思維指向是開放的、系統的、辯證的、運動的、完整的和循環的,是超越性的集中表達。因此,大道之學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中華本源文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大家庭。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綿延五千年而不絕的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以民族文化為根基和土壤,也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區分精華與糟粕,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文明成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歷史證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以本源的“大道之學”為基礎,需要把優秀文化傳統的精神要義融進各種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需要把盤古天拓、進取的、羣體的惟公、道德、創造精神注入與文化關聯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塑造適應時代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科學的現代價值觀。
1、中國盤古大道惟公的天拓、進取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共同源泉,給各家思想的內在互補提供了可能性。
天道觀念在先秦諸子之前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始的天道觀念、神道的天道觀念、以及在哲學意義上的天道觀念。而在眾多觀念中,最本質、最精華的內容就是“和”。但它們都囿於天即自然的範圍,形成了中國人不同於西方人的獨特思維方法(理性中摻雜非理性、主體中混入非主體、邏輯中糅合了非邏輯的整體思維觀),並融合萬物演繹出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生命、宇宙的探索,也展開了中國千餘年文化的分化與整合。儒家之天是肯定了愛的自然性的人倫之天,道家之天是混雜於天地之間的自然之天,自然的自然性只有藉助於天地這一中介,才能與人溝通。禪宗之天為心靈自然性的澄明之天,但它仍然不能使精神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成為純粹的精神,並顯示出來。而儒道禪合一的共同基礎,是對自然的尋求即天拓精神。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倡其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等紛紛登台亮相,中華文化處於鼎盛時期。先秦諸子面對春秋末期“禮壞樂崩”的時代課題,從中國先民的天道思想中汲取營養,同時以中國先民的天道觀念作為思想的共同源泉。各家雖然在文化上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然則在心靈體驗上、情感上以及在最高人格意義上對人格境界的理解上,都是相通的。這一相通性是以盤古的進取精神為源泉的,它為融合各家思想、各民族對中華本源民族祖先的認同,在保持不同文化傳統各自獨立的前提下,以“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思想的巨大“消解”力量和寬容、自信、進取的文化性格從容面對每一次挑戰,化解衝突,為形成一個多民族、多元化文化的國家奠定了根基。
2、追求和諧的價值過程就是不斷產生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這是中華先民之精神世界的重要價值取向。這一價值取向為今天的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精神資源。
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中華先民精神追求的一個重要理想目標。在今天,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要想有效地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的侵蝕,通過提升境界而築起精神的堤防,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今天,它仍然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注重現世”終極關懷的價值系統,充分肯定人的現世意義,強調通過不斷的道德修養與內在人格精神世界的開拓,在現實世界獲得安身立命的依歸。作為一種安身立命之道,中國文化所注重的不是基督教所強調的靈魂不朽,而是德性生命精神的長存不滅。在終極關懷方面,相對於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更具有一種現世精神和羣體主義精神,更具有實在感和温馨感。這對於致力於民族復興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華民族來説,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本源文化徵集甄選

本源文化瑰寶的徵集方式和範圍
本源文化瑰寶的徵集甄選活動由文化部主辦,各省市地區文化部門承辦,各部委、媒體、相關協會團體協辦,在全國設立五大選區,亞洲和歐美各三大選區。首先在各地進行海選,然後在八大選區進行篩選,最後在北京進行總選,最終入選的將被頒發證書,並予以政策和資金等方面扶持。
此次徵集活動參選範圍很廣泛,凡屬中華文化源頭、具有原創性和代表性、生命力強、可以稱為中華文化精華,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理念、開發提煉傳播方案、策劃推廣方案、基地建設策劃方案都可以參選,具體包括歷史、文化、科技、宗教、軍事等各個方面。
本源文化傳播創新示範基地的徵集甄選
(一)基地的選址標準
本源文化傳播創新示範基地的選址標準必須考慮地域文化、交通、區位等是否具有優勢,又要兼顧該地區是否具有產業扶持、資金支持等現實條件。具體來説,該地區需位於中華上古文化主要活動區或者華夏文化重要傳承區,地域文化要豐富;該地區要處於高速公路經濟帶範圍內,交通要便利;該地區必須具有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日照時數長,有霜期短,植被豐富,能源充沛,礦產豐富,原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等區位優越;另外,該地區還應該具有資源優勢、人才優勢、信息優勢、市場優勢等特點。總之,該基地的建設規劃應該在充分考慮項目特性、地理特性和建設目的的基礎上設置。
(二)本源文化發展產業的多元化徵集
為有利於入駐企業的發展,基地應按產業分類,明確徵集範圍,初步規劃分服飾,飲食,建築,交通,各領域文化研究、梳理、開發,文化與產業結合、文化與生活結合、文化與潮流結合的權威研究導向諮詢服務,以衣食住行和還原真實歷史故事場景為載體的源文化體驗等功能區。
(三)基地的文化核心、研發核心和多元化產業發展
該基地應秉承“以衣食住行為載體全面梳理中華源文化,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理念,完善產學研用的鏈動體系和投融資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體系;基地應為重點產業發展持續提供關鍵技術研發,為行業內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基地應集中力量突破所在行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並迅速產業化,將科技支撐落到實處。
1、文化核心:梳理、創新和應用
重點梳理並研究整個民族的文化心態,使文化形成的總體面貌與文化的本質規律相應昭示,進而對中華文化的起源與傳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創造力以及華夏民族精神的建構研究等方面開展高層次基礎理論和應用對策的研究,對中華民族的文明歷程和所創造的文化成果做出透闢的論述。將歷史與邏輯結合起來,在對中國文化歷程進行縱向構述的同時,也注重各種文化現象之間橫向的內在聯繫。縱橫交織,時空融會,形成嚴謹的網絡式的體例,使人們既能瞭解把握中國文化的宏觀概貌,也能體驗到各個領域各個時期的文化成果。此外,應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做好中華文化資源的研究、開發與利用,共同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貢獻力量。
2、研發核心:前瞻性、綜合性和創新性
研發核心主要承擔研發、支撐和培訓工作。研究工作要突出前瞻性、綜合性和創新性;支撐工作要突出重點支撐、高端支撐;培訓工作突出為相關行業傳播培養轉型人才。具體包括:
跟蹤把握全球潮流變化和技術發展,為企業提供前瞻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意見和建議。
開展行業發展研究,對行業技術進行前瞻性研發,承擔業務和信息化規劃職責。
開展品牌研發,對受眾品牌和業務品牌進行全鏈條研發,為各品牌及其增值業務提供價值填充。
開展行業運營支撐,對國內外的運作及競爭情報進行研究,為管理層決策和行業運營提供戰略性支撐。
開展各行業傳播人員培訓和客户培訓,為企業的文化轉型發展提供支撐,承擔中華本源文化走向生活、走向世界的相關培訓工作。
3、多元化產業發展:學科集羣、產業集羣與產業價值的多元化、產業鏈的多元化
該基地應實現產業的經濟拉動效應和產業輻射效應的多元化;形成多業並舉、門類齊全、內容豐富、規範發展的產學研用的產業體系;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興辦的格局。
(四)基地的資源整合和運行模式
該基地應按照現代企業治理規則,成立專業的項目建設公司,負責基地建設、管理。根據項目需要,爭取政府財政資助、金融機構貸款支持,發行債券、上市融資,擴展融資渠道,組織建設資金;在條件允許時,吸收部分社會資金、風險投資基金等籌集建設基金。行業研發基地的依託單位與成員單位間可以採用理事會、聯盟等組織模式,採取企業主導,政府資助,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在基地的投入、成果、利益等方面按照市場機制管理運行。
該基地應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為基本運作思路,探索文化與產業相互促進發展的新模式,以強大的本源文化體系和高新技術互動為支撐,以創新創業為動力,系統推進文化與科技全面繁榮;融合發展文化的整體實力,建立起以市場為龍頭,集文化與創新、文化與生活、文化與服務、文化與軍事、文化與教育、文化與科技、文化與環境衞生的產業研發、生產製作、創業孵化、風險投資、教育培訓、貿易物流、信息交流、旅遊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傳播創新示範基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