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鮮文學

鎖定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已經流傳着古代神話傳説和口頭歌謠。其原始藝術活動,見於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朝鮮的野史《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史書中,內容大抵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反映了朝鮮半島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信仰。
中文名
朝鮮文學
出現於
公元前1世紀左右
類    別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
性    質
原始藝術活動

朝鮮文學成文作品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已經流傳着古代神話傳説和口頭歌謠。其原始藝術活動,見於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朝鮮的野史《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史書中,內容大抵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信仰。現存最古老的四言詩《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後記錄的口頭歌謠。《箜篌引》出自中國漢樂府,據西晉人崔豹《古今注》的記述,被認為是古朝鮮人所作。朝鮮最古老的神話傳説,以《檀君神話》為代表,敍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鮮國的故事。朝鮮傳入漢文後,始有書寫文學。近兩千年來,他們借用漢字書寫官方文書,著書立説,進行文學創作。1444年,李朝世宗時創制了朝鮮文字,國語文學日漸普及,至李朝末期,漢文文學始趨衰微,終於為國語文學所代替。朝鮮文學分以下4個時期。

朝鮮文學三國時期文學

1世紀前後,朝鮮形成百濟、新羅2個國家。朝鮮史學界認為此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兩國之間,戰爭頻仍。後來高句麗南下侵略朝鮮半島,戰爭繼續。至 7世紀由新羅統一了百濟。10世紀初,高麗王國興起,建立了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儒、釋、道三教都傳入朝鮮半島南部。佛教在新羅最盛,並創造出燦爛的佛教文化。但影響最大的,仍然是中國儒家思想。百濟的文化很發達。285 年,學者王仁東渡日本講授《論語》,第一次把儒學和漢文傳到日本。4世紀, 學者高興著國史《書記》。百濟除成忠的《獄中上書》和興首的《上義慈王文》個別文章外,沒有多少文學作品留給後世,連古老的《書記》一書也早已泯滅不存了。新羅在統一半島之後(百濟新羅統一),出現強首、金仁問、金大問、良圖、薛聰、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遠、王巨仁、樸仁範、崔匡等詩人。他們的著作多數只存其名,書已失傳。7世紀中葉, 真德女王織在錦緞上送給中國太宗皇帝的五言排律《太平頌》,在中國有一定影響,被收入《全唐詩》。《唐詩品彙》評為“高古雄渾,可與初唐諸作相頡頏”。薛聰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殘本和金后稷的《諫獵文》,是至今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新羅散文。崔致遠是這個時期乃至整個朝鮮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家。他在中國留學,回國時值新羅末季,因不滿現實,隱居伽山,不知所終。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和散見於其他選集與史書中的詩作流傳至今。朝鮮歷代文人都奉他為朝鮮漢文文學的奠基人。借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新羅鄉歌,是用本國語言進行創作的最初嘗試,也可以説是朝鮮國語文學的發端。它和純粹的漢文作品相比,是個進步,然而仍有極大的侷限性,不懂漢文的人依然無法理解它。現存的新羅鄉歌只有14首。這個時期漢文還不普及。

朝鮮文學高麗時期文學

朝鮮文學繁榮的起始

高麗於 918年建國,1392年滅亡,歷474年。朝鮮文學的繁榮,始於這個時期。繼新羅鄉歌之後,產生了高麗歌謠、景幾何體和時調等多種樣式的國語詩歌。高麗歌謠長期流傳民間,又稱俗謠和長歌,內容無貴族士大夫氣,敢於大膽地表現愛情。景幾何體詩歌因段末附有朝鮮語氣詞“景幾何如”而得名;由於第一篇作品題名《翰林別曲》,又稱翰林別曲體。最早創作於13世紀,內容充滿貴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鄉札”和漢文的混用。它上承鄉歌,下啓時調和歌辭,在國語詩的發展過程中起了橋樑作用。時調在高麗末期出現,是隻有三行的短詩。出現後經久不衰,後來行於李朝一世。忠於高句麗的幾個大儒多采用這一形式表白忠節,為高麗王朝唱着輓歌。高麗歷代國王都重視文教,獎勵學問。935年太建祖王興設學校;975年採用留居朝鮮的中國後周人雙冀的建議,以科舉取士;990年在平壤設修書院;992年設國子監,並選拔優秀生徒送中國留學;又在文臣中行月課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詩三篇,賦一篇。穆宗時,有“海東孔子”之稱的崔衝第一個創立私學;隨後又有不少儒學者效法。朝鮮的漢文在此基礎上得到了普及。

朝鮮文學12世紀

13世紀僧一然的私家野史《三國遺事》問世。兩部書中運用文學筆法杜撰了的人物傳記、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説,顯示了高麗散文的成就。這時期文學的主流是漢文詩歌。11世紀出現了樸寅亮、金富軾、鄭知常、金黃元、高兆基、鄭襲明、郭輿等一批有才華的詩人。他們以清新的風格、濃厚的抒情色彩,開一代詩風。12世紀末,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以鄭仲夫為首的武臣之亂,形成長期的武臣專政。文人遭到殘酷鎮壓,有的被殺,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跡山林。他們和當權者處於對立地位,組織一些文人小團體,通過創作發泄心中的憤怨。同時,由於有了廣泛接觸現實生活的機會,看到了民間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時期相比,不僅作品的題材範圍擴大,而且明顯地表現出批判現實的傾向。另一方面,遁世的隱逸思想開始抬頭,隨之也出現了一些田園詩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賢派”詩人,代表着這個時期的文學潮流。著名詩人李奎報對貧苦無告的農民充滿了同情,對殘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貪官給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統治階級的巧取豪奪、貧富的不均、外敵的入侵,都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他寫京城權勢之家,財寶山積,在農民“飢僕不自救”的時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飼馬餵狗,指出這是“假人手上勞,妄謂能自富”(《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而一些詠史、詠物和抒懷之作,也無不有所指而發。李奎報的創作為朝鮮現實主義詩歌奠定了基礎。

朝鮮文學程朱理學傳入

高麗末期,中國程朱理學傳入朝鮮。文壇的中心人物李齊賢、李谷、李穡等對程朱理學均有很深的造詣。李齊賢是和李奎報齊名的詩人,二人被認為是高麗文學的雙璧。他在中國住了26年,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文,並創作了一些在朝鮮絕少有人措手的詞和樂府詩。他同情善良,指斥不義,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懷的作品裏,飽含着深厚的愛國情感。李谷也是一個同情人民的詩人,他的長詩《橡慄歌》描繪了農村一幅悲慘景象,揭示了當時尖鋭的社會矛盾。活躍在這個時期的詩人,還有崔瀣、鄭樞、李崇仁、元天錫等。鄭樞原是諫官,因直言犯上被貶。他的詩大膽抨擊時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詩《蛙夜鳴》和五言詩《污吏》,是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高麗末葉社會的真實寫照。

朝鮮文學稗説文學

在朝鮮古典文學中,稗説文學佔有重要地位。它始於高麗,盛於李朝。從12世紀起,先後有李仁老的《破閒集》、李奎報的《白雲小説》、崔滋的《補閒集》和李齊賢的《櫟翁稗説》出現。這一體裁,有類於中國的筆記文學,史話、詩文評論、人物軼事、民間傳説等內容,莫不包羅其中。帶頭創作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作家,他們打破風靡一時的駢體文的束縛,在散文領域開拓出一個新的境地。至李朝,這一體裁得到發展,促進了小説的產生。

朝鮮文學李氏朝鮮文學

朝鮮文學14世紀

14世紀李朝開國,實行“斥佛尊儒”政策,確立程朱理學的絕對權威,這不能不對李朝一代的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正統的道學家們睥睨詞章之學,對新興的小説尤為深惡痛絕。18世紀的一次所謂“正祖文體反正”運動,便是採用自上而下的強制手段,禁止小説的創作和流傳。李朝文學可以説是在和道學家的激烈鬥爭中向前發展的。1444年朝鮮文字的創制,是社會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為朝鮮文學開闢了廣闊的發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階級長期對文化的壟斷。首先是國語詩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麗末期出現的時調,至此已成為普遍的詩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誠、周世鵬、李為代表的粉飾太平、宣揚人倫世教的“道學詩歌”和“江湖詩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為代表的愛國時調和黃真伊等平民、婦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愛情的作品。18世紀時調開始普及到庶民階層。金天澤、金壽長領導的“敬亭山歌壇”在這方面起了推動作用。歌辭體詩歌是李朝時代的首創,在音律、格式上都更為自由,沒有長短、行數的限制;抒情。鄭澈、樸仁老兩人的創作成就,為這一體裁贏得了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鄭澈的歌辭以描寫山河的壯麗和感情的真切取勝,樸仁老則用來歌頌反侵略戰爭,擴大了它的表現領域。後來的“紀行歌辭”和“閨房歌辭”更具有廣泛的羣眾性。
李朝的漢詩已不能獨步詩壇。但是,文人中寫漢詩的仍屬多數,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隨着李朝政權的鞏固和新貴族集團的形成,土地兼併之風又烈,從而加重了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兩次大規模外敵入侵,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動盪中,連續不斷的“士禍、黨爭”幾乎把他們都捲了進去。政治的黑暗,戰爭的破壞,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決定了李朝漢詩的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詩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時習、南孝温以及被稱為“海東江西派”的樸、李荇、申光漢等為代表。他們一反前期的鄭道傳、權近、卞季良歌功頌德派的詩風,把權貴勢力的驕奢淫逸、富人的貪得無厭、下層人民慘遭迫害的痛苦,攝入作品之中,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嘆》、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記事》和成侃的一些詩,描繪出李朝社會民生凋敝的一幅幅悽慘的畫面。成侃的愛情詩,姜希孟的田園詩,也很有特色。

朝鮮文學16世紀中葉

16世紀中葉以後,興起學唐詩風,白光勳、崔慶昌、李達倡導最力,時號“三唐詩人”。由於身世際遇的不佳,他們的作品都流露着明顯的不滿現實的傾向。被稱為“四大家”的申欽、李廷龜、張維、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詩的,都寫了一些反映現實的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詩歌的醇正之風和“温柔敦厚”的詩教,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他們主要以文章出名。詩歌創作成就突出的還有崔、車天輅、柳夢寅、魚無跡、權等人。權是李朝的重要詩人,一生不與統治者妥協,終因寫詩譏諷當權者而遭殺害。在這個時期,愛國主義詩歌放射出了異彩。李舜臣的 《閒山島》、 西山大師的《過王將軍墓》、李安納的《從軍行》,表現了愛國將士的壯志凌雲的氣概。女詩人李玉峯以及鄭澈、趙憲、林悌、樸仁老、金德齡、郭再、金尚憲等都寫出了一些愛國的漢詩。

朝鮮文學實學派思想

18世紀實學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説是一次接近於近代思想的啓蒙運動。實學派代表作家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挑戰,反對空談性理,提倡“利用厚生”的學問,主張實行強國富民的社會改革。在文學上,反對模仿和形式主義,鄙薄“擬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創新。樸趾源和丁若鏞是實學派文學的兩個高峯。樸趾源以辛辣諷刺的筆法揭露種種腐敗現象和弊端的漢文小説,丁若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農民苦難的漢詩,不論是揭露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批判的尖鋭性,都達到了新的水平。繼承實學派文學傳統的有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樸齊家、李書九、李家煥、李學逵、申緯、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時的作家。洪良浩的詩《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災、官租和統治階級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無衣無食、流離失所的慘狀,很有代表性。

朝鮮文學小説

小説這一體裁,至15世紀才出現,是從以成的《慵齋叢話》為代表的大量湧現的稗説文學的基礎發展而來的,也有中國小説的影響。新興市民階層的出現和愛國精神的高漲,是促使小説繁榮的的社會原因。金時習用漢文創作的《金鰲新話》是小説體裁的嚆矢。幾十年以後,有林悌的寓言小説《鼠獄説》、《花史》等問世。不久,又出現了許筠的國語小説《洪吉童傳》。後三部小説都取材社會生活。《洪吉童傳》不但更具備小説的特點,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寫人民反抗的作品。據説許筠在寫作之前熟讀過中國小説《水滸》。愛國主義的小説也已出現。反映壬辰戰爭的《壬辰錄》和反映丙子戰爭的《樸氏夫人傳》、《林慶業傳》,塑造了一系列抗擊外敵的、愛國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流傳着《天君衍義》、《忠孝錄》和《彰善感義錄》之類的炫耀榮華富貴、進行封建倫理説教的作品。金萬重是朝鮮最著名的小説家,寫了兩部長篇小説《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前者寫貴族家庭的衝突,影射宮廷內部的黑暗和傾軋,有一定的暴露意義;後者的愛情描寫,雖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傾向,但是也表現了作者對一夫多妻制的欣賞態度,作品還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消極虛無思想。金萬重的傑出貢獻,主要在於他堅持用國語寫作,並將中世紀的長篇小説形式發展到成熟階段。

朝鮮文學繁盛期

18世紀是朝鮮小説文學的繁盛期,而屬於個人的創作卻少了起來。著名的三大傳《興夫傳》、《沈清傳》、《春香傳》以及《兔子》、《孔菊與潘菊》、《薔花紅蓮傳》等作品,都是經過民間長期流傳而逐漸加工、潤色成書的。描寫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愛憎和理想,成為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春香傳》是朝鮮文學史上的名著,書中所歌頌的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的愛情,是通過反對封建門第、身份觀念和殘暴勢力的淫虐表現出來的,也就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春香這一藝術形象,已成為美麗、貞節的象徵,為朝鮮家喻户曉。李朝末期,小説繼續繁榮不衰,多數是寫愛情的所謂“豔情小説”。佚名作品《綵鳳感別曲》通過一對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揭露了李朝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官吏賣官鬻爵的醜惡行為。這部小説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擺脱了中世紀小説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説。

朝鮮文學朝鮮現代文學

朝鮮文學文化啓蒙運動

以1876年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為起點,朝鮮封建的自然經濟逐漸為外來資本主義所破壞,開始了半殖民地化過程。1894年“甲午農民戰爭”前後,民族自主精神空前高漲。到處爆發內反壓迫、外抗侵略的義兵鬥爭,包括教育運動、國文運動在內的以“內修外學”為口號的文化啓蒙運動,也廣泛開展起來。在文學方面,新劇運動、歌詠運動和新小説的興起,拉開了現代文學的序幕。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了朝鮮,實行野蠻的殖民地統治和民族同化政策。1919年爆發了全民性的“3.1”反日運動。馬列主義開始傳播,工農運動和青年運動廣泛興起。日本帝國主義被迫變換統治手法,由“武斷統治”改為“文化統治”。在此之前不久,已有崔南善創辦的《少年》、《青春》雜誌,發表他本人和李光洙的新體詩和現代小説。

朝鮮文學三大流派

1919年以後,出現了“創造”、“廢墟”、“白潮”三大流派,把西方的唯美主義、頹廢主義和自然主義文藝思潮引進朝鮮,提倡“純文學”。“文學不是説教,文學永遠是藝術,這裏沒有倫理,沒有道德,只有對美之追求。”這段話可以代表三派的共同文學觀。充滿在他們作品中的是頹廢、感傷和幻滅情緒。金東仁、廉想涉、朱耀翰、吳相淳是這批作家的代表。20年代中期,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他們以李光洙、金東仁為首,形成激烈的反對派。

朝鮮文學無產階級文學

1923年,以“焰羣社”為代表的新傾向派文學首先舉起革命文學旗幟,震動了文壇,贏得了廣大讀者。他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工人、農民、人力車伕和貧困的知識分子的生活,不僅寫他們呻吟在日本統治下的苦難,而且反映他們強烈的反抗精神。崔曙海的《出走記》、《飢餓與殺戮》最能代表新傾向派文學的特點。從新傾向派到1925年“卡普”(無產階級藝術聯盟)的成立,標誌着朝鮮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

朝鮮文學卡普文學

1927年,“卡普”進行了一次整頓,制定了新綱領,明確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宣佈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一翼開展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趙明熙的小説《洛東江》,李箕永的小説《元甫》、《造紙廠村》和《故鄉》,宋影的劇本《拒絕一切會面》以及李北鳴、嚴興燮、尹基鼎的小説和李相和、樸世永、金昌述、柳完熙等的詩歌,已經與前期新傾向派文學單純表現個人反抗的作品不同,開始描寫工人、農民的有組織的鬥爭和他們聯合起來的力量,出現了深入到羣眾中去的革命者的形象。日本統治當局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實行嚴厲鎮壓,1931年和1934年對“卡普”作家進行兩次大逮捕,並於1935年強迫加以解散。但“卡普”文學活動遍及全國,具有很強的影響力,連極端反對革命文學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卡普文學”支配了從1925至1935年的文壇。在革命文學陣營裏,還有一批進步作家,如著名小説家羅稻香、姜敬愛和詩人金素月,都在他們的創作裏留下時代的足跡。從30年代後期起,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對朝鮮的統治,革命作家已不能公開活動。李光洙、金東煥、金億、朱耀翰等人,組織“文人報國會”,為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服務,並和崔載瑞等一起提倡“國民文學”。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種族滅絕政策的“內鮮一體”(即日鮮一體)、“皇民化”口號在文學上的反映。

朝鮮文學解放運動

30年代金日成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是朝鮮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發展,朝鮮革命從此走上勝利的道路。革命文藝活動在武裝鬥爭中非常活躍,最為普及的是革命歌謠。《思鄉歌》、 《反日歌》、《決戰歌》、《勇進歌》、《列寧誕生歌》、《餓民鬥爭歌》、《婦女解放歌》、《不平等歌》等,歌頌武裝革命,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起了教育羣眾、動員羣眾的作用。金日成參加和指導創作的《血海》、《賣花姑娘》、《一個自衞隊員的遭遇》、《城隍廟》、《慶祝大會》等劇本,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革命覺醒,表現了他們在革命者的啓發下走上武裝鬥爭道路的過程。這樣的內容和塑造的革命者的形象,在朝鮮文學中是嶄新的。

朝鮮文學建設新文學

1945年8月15日朝鮮北半部獲得解放,朝鮮文學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46年 3月成立了北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提出建設新文學的任務。同年,金日成指出了“文學藝術應當為人民服務”的根本方向。以後的各個時期,朝鮮勞動黨都為文藝工作制訂了方針和政策,並領導瞭解放初期對散佈憂傷厭世情緒、 歪曲現實的詩集 《凝香》、《藝術社團》的批判和以後對林和、金南天、李泰俊等人的批判。李箕永、宋影、樸世永、尹基鼎、嚴興燮、李北鳴等“卡普”時期的老作家,作為文藝隊伍中的骨幹力量繼續從事創作,同時湧現出更多的中、青年作家。革命志士、工人、農民、人民軍戰士和先進知識分子,成為作家主要描寫和歌頌的對象。在反對美國侵略的祖國解放戰爭中,文藝工作者走上前線,一面戰鬥一面寫作。趙基天、金史良、李東奎等著名詩人和小説家為保衞國家獻出了生命。

朝鮮文學新作品頻出

戰後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作家隊伍更加擴大,作品的數量更多,描寫的題材範圍更廣,古典作品的出版和研究工作也系統地開展起來。解放後30多年來,朝鮮文學不斷繁榮、發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描寫抗日武裝鬥爭的趙基天的長詩《白頭山》,樸世永的長詩《密林的歷史》,石潤基的長篇小説《茂盛的向日葵》;描寫土地改革的李箕永的長篇小説《土地》,千世峯的《大河奔流》;描寫祖國解放戰爭的黃健的短篇小説《燃燒的島》,千世峯的中篇小説《戰鬥的村民》,石潤基的長篇小説《時代的誕生》,趙基天的詩《朝鮮在戰鬥》;描寫社會主義建設、千里馬運動的李北鳴的短篇小説《勞動一家》,金炳勳的短篇小説《旅伴》,權正雄的短篇小説《百日紅》,尹世重的長篇小説《在考驗中》,李根榮的長篇小説《第一次收穫》,河正喜的長篇小説《白楊樹》,邊熙根的長篇小説《地下的星星》,趙白嶺的劇本《紅色宣傳員》;描寫南朝鮮人民鬥爭的趙基天的組詩《戰鬥的麗水》,李貞淑的長篇小説《鬥爭之歌》,金玄九的長篇小説《燃燒的港口》;描寫近代歷史題材的宋影的劇本《江華島》,李箕永的長篇小説《圖們江》,樸泰遠的長篇小説《甲午農民戰爭》等。此外,小説家尹時哲、李尚鉉、金北鄉、金在奎、俞恆林、金英錫、嚴端雄,詩人趙碧巖、金朝奎、李燦、韓鳴泉、鄭曙村、金雨哲、金學淵、趙靈出、安龍灣、鄭文鄉、崔榮化、白仁俊、吳永載、金舜石,劇作家韓泰泉、韓成、樸靈寶、李鍾淳、李東春,兒童文學家李園友、姜孝淳等,都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

朝鮮文學4.15創作團

近幾年來,朝鮮作家同盟組成“4.15創作團”,創作反映金日成革命鬥爭歷史的作品,出版了叢書《不朽的歷史》中的《1932年》、《艱苦的行軍》、《白頭山麓》、《圖們江畔》等長篇小説;屬於這類題材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説《萬景台》、《千里迢迢去學習》、《黎明的鴨綠江》。創作團還組織小説家、詩人、劇作家、作曲家等從事在抗日武裝鬥爭時期創作的一些著名作品的改編工作。《血海》、《賣花姑娘》、《一個自衞隊員的遭遇》已經改編成電影、 歌劇、 長篇小説,話劇《城隍廟》又重新編排上演。在創作思想方面,朝鮮勞動黨提出“共產主義人學”和“種子”理論,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指導原則。
朝鮮全國性的作家組織,是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屬下的朝鮮作家同盟,負責組織作家學習、體驗生活和創作作品的出版和發表,除有專業性的朝鮮文藝出版社外,還有金星青年出版社和文藝刊物 《朝鮮文學》、 《青年文學》、《詩文學》、《劇文學》、《電影文學》、《朝鮮藝術》和《文學研究》等。

朝鮮文學相關書籍

朝鮮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文學研究室編:《朝鮮文學通史》,平壤,1959。
《漢詩選》,朝鮮國立文學藝術書籍出版社,1960。
朝鮮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朝鮮文學史》,平壤,1977。
徐居正撰:《東人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