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服務化

鎖定
中國三產化及服務化著名學者賀有利於2005年在《瞭望新聞週刊》的《地方經濟和就業的戰略性措施》一文中科學定義了“三產化”這個新概念,於2007年在《中國科技術語》的《三產化的內涵與由來》完成了三產化的英語構詞---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英語中原來沒有三產化),於2008年在《三產化/服務化---中國特色的第三產業/服務業道路探討》中明確了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的關係,明確了三產化和服務化的關係,明確了服務化的概念,完成了服務化的英語構詞--- Servicization。
中文名
服務化
時    間
2005年
新概念
科學定義了“三產化
提出時間
2005年

服務化概念提出

中國三產化及服務化著名學者賀有利以三產化及服務化為主要內容,完成了三部著作:《三產化---經濟和就業的戰略措施》(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三產化---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三產化/服務化---中國特色的第三產業/服務業道路探討》(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服務化基本概念

三產化(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及服務化(Servicization)是指隨着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隨着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第三產業(亦稱廣義服務業或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第三產業最終佔據主要地位,三大產業從大到小的產值和就業比例最終成為“三、二、一”。三產化實質就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演變的發展過程。
三產化的概念是與工業化、城鎮化等概念相對應的新概念。工業化主要研究工業的發展;城鎮化主要研究城鎮的發展;三產化主要研究第三產業的發展,三產化亦可稱為服務化(Servicization)。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先生認為,三產化既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的產業特點。從以採集漁獵為主的原始社會開始,經歷了以農業為主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工業為主的資本主義社會,直至今天的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體地位,進入了以第三產業為主的三產化時代。
第三產業及服務業的基本概念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我國統計部門並沒有服務業的專項統計數據,服務業的統計數據實質是第三產業的統計數據。第三產業亦稱廣義服務業或服務業,第三產業的概念與服務業的概念是對等的,大家喜歡採用服務業這個概念。
第三產業(Tertiary Industry)是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Allan G. B.Fisher)20世紀30年代首先提出的。費希爾認為,處於初級階段生產的產業是第一產業,處於第二階段生產的產業是第二產業,處於第三階段生產的產業就是第三產業。聯合國的經濟統計,基本採用三次產業分類法,我國從1985年起也開始採用這種分類法。事實證明,三次產業分類法已成為國際通行的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分類方法。
1985年國家統計局借鑑國外通用的三次產業分類方法,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把我國第三產業範圍規定為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其中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力、煤氣)和建築業。我國國家統計局規定,第三產業分為四大部門:(1)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2)為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3)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衞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4)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黨政機關、社會團體,軍隊和警察等。
中國國家統計局2003年規定,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衞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其實,1985年與2003年規定的第三產業範疇基本一致,為了便於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分析,學術界在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分析中仍然採用1985年的四個層次。

服務化指標

三產化及服務化不僅是第三產業的產值,而且還是第三產業的就業。不僅應該重視增加值的比例,同時應該重視就業的比例。在過去的許多研究中,有的使用工業或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例作為工業化的指標,有的使用工業或第二產業就業比例作為工業化的指標。應該採用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複合指標,用第二產業或工業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複合指標作為工業化指標,用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複合指標作為三產化指標,用第一產業農業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複合指標作為農業化指標,用複合的三產化、工業化、農業化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可能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因此,三產化程度應由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兩項指標來組成,其計算公式是:
三產化程度的計算公式 三產化程度的計算公式
其中,S表示三產化程度,Yt、Et表示第三產業的產出和就業,Y、E表示社會總產出和就業。
農業化程度即第一產業的產業化程度,可由第一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來構成,具體公式如下:
農業化程度的計算公式 農業化程度的計算公式
其中,A表示農業化程度,Yt、Et表示第一產業的產出和就業,Y、E表示社會總產出和就業。
工業化程度即第二產業的產業化程度,可由第二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來構成,具體公式如下:
工業化程度的計算公式 工業化程度的計算公式
其中,I表示工業化程度,Yt、Et表示第二產業的產出和就業,Y、E表示社會總產出和就業。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三產化的程度反映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反映的是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就業比重、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與此地的經濟發展程度有聯繫,但不是此地的經濟發展程度。三產化的程度越高反映此地的產業結構越高級,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越好,經濟結構的調整越好。三產化的程度越低反映此地的產業結構越落後,反映此地的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和就業潛力巨大,反映此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潛力越大,任務越重。

服務化國際比較

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三產化程度很低,發達國家的三產化程度已達65以上,其第一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均降到5%以下,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均已達65%以上。2003年發達國家美國和日本的三產化指標是77.15和66.89,2003年我國的三產化指標是34.74,美國和日本的三產化指標分別比我國的三產化指標高122.08%和92.54%。新興工業國家新加坡和韓國的三產化指標是70.10和62.85,比我國的三產化指標高101.78%和80.91%。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巴西和俄羅斯的三產化指標是65.94和59.69,比我國的三產化指標高89.81%和71.82%(見表)。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同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相比,三產化程度比較低,勞動力大量滯留在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勞動力偏少,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前景和潛力是巨大的。
各國三產化比較(2003)
發展經濟程度
國家
A1
I1
S1
A2
I2
S2
A3
I3
S3
發展中國家
中國
12.8
46.0
41.2
49.1
21.6
29.3
25.07
31.52
34.74
發達
美國
1.2
22.3
76.5
1.6
20.6
77.8
1.39
21.43
77.15
國家
日本
1.3
30.5
68.2
5.6
28.8
65.6
2.70
29.64
66.89
新興工業
韓國
3.2
34.6
62.2
8.9
27.6
63.5
5.34
30.9
62.85
國家
新加坡
0.1
34.9
65
0.3
24.1
75.6
0.17
29
70.10
發展中國家
巴西
5.8
19.1
75.1
21.0
21.0
57.9
11.04
20.03
65.94
和轉型國家
俄羅斯
5.2
34.2
60.7
10.0
31.3
58.7
7.21
32.72
59.69
1表示的是三大產業的產值比重,2表示的是三大產業的就業比重,3表示的是產業化程度,A、I、S分別表示農業、工業、第三產業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09》、《國際統計年鑑2008》、《國際統計年鑑2006/2007》、《國際統計年鑑2005》中國2004年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僅有40.4,全世界2004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是69.0,比中國的高70.79%。高收入國家2004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是72.4,比中國的高79.21%。中等收入國家2004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是52.7,比中國的高30.45%。中低收入國家2004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是52.3,比中國的高29.46%。世界低收入國家甚至最不發達國家、重債貧國2004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都比中國的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分別高23.27%、12.62%、11.63%(見表)。總之,中國第三產業產值比例是很低的,發展服務業,加快三產化刻不容緩。
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2004)
-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世 界
3.4
27.6
69.0
世界低收入國家
22.1
28.1
49.8
①最不發達國家
28.4
26.1
45.5
②重債貧國
31.8
23.2
45.1
中等收入國家
10.0
37.3
52.7
①下中等收入國家
12.5
41.3
46.2
②上中等收入國家
6.5
31.8
61.7
中低收入國家
11.7
36.0
52.3
①東亞和太平洋
13.2
45.1
41.8
②歐洲和中亞
8.3
31.3
60.3
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8.5
34.0
57.5
④中東和北非
12.1
39.2
48.7
⑤南亞
20.1
26.9
53.0
高收入國家
1.7
25.9
72.4
①非經和組織國家
1.7
32.9
65.4
②經合組織國家
1.7
25.7
72.6
③歐元區
2.2
26.8
71.0
中國
13.4
46.2
40.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09》、《國際統計年鑑2008》、《國際統計年鑑2006/2007》

服務化原由

1、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在於第三產業
中國2009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僅為43.4%,就業比例已達34.1%,第二產業產值比例46.3%,第二產業就業比例僅有27.8%。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均達70%左右,高收入國家2006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為72.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006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為72.8%,美國2004年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已達到76.7 % ,美國2004年第一產業產值比例僅僅為1.3% ,第二產業產值比例只有22.0%。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第三產業的產值潛力有30個百分點,有75%的增長空間。在未來30年, 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在於第三產業,農業和工業的產值比例將相對下降。
2、中國就業增加的潛力在於第三產業
中國2009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例僅為43.4%,就業比例已達34.1%,第二產業產值比例46.3%,第二產業就業比例僅有27.8%。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就業比例均達70%左右,美國2005年第三產業就業比例已達到77.8%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潛力有近37個百分點, 有111%的增長空間。在未來30年, 中國的就業潛力在於第三產業,農業和工業的就業比例將相對下降。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不僅具有就業的結構潛力,還具有就業的總量潛力,還具有就業崗位高工資的潛力。中國的第三產業及生產服務業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不僅能為大學生和城鎮失業人員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而且第三產業及生活服務業的餐飲、賓館、家政等能為大量的農民工和城鎮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崗位。
3、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第三產業主要是消費產業,並且投資少,發展第三產業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第三產業能耗低、污染輕、資源消耗低,科技、教育、管理等均屬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因此,發展第三產業,加快三產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轉變,是促進整個經濟增長三個轉變的關鍵。
4、發展第三產業能夠增加消費
第三產業投資小、就業多、能耗低、污染小,主要屬消費性產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屬於第三產業,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社保等社會事業均屬於第三產業,發展服務業,加快三產化有利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於經濟結構的優化,有利於科教文衞體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有利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利於降低能耗,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有利於啓動內需,擴大消費,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5、發展第三產業能夠增加投資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措施應該是啓動內需,增加消費,增加投資。增加投資要主要投向民生、電信、交通(特別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第三產業和農業。特別要防止新的工業投資造成工業品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工業品供大於求的矛盾。根據我國高速鐵路技術已成熟的時機,加快高速鐵路的建設,爭取早日建成中國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網和高速鐵路網,以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交通難問題。同時,進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設,爭取首先實現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之間的高速公路互通,爭取基本實現地級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互通。
6、發展第三產業能夠防止過度重化工業化
我國在保持合理重化工業規模的前提下,要轉變過度重視投資大、污染重、能耗高的重化工業的觀念,遏制重化工業規模的過大膨脹,防止重化工業產能的大量過剩,防止過度重化工業化,國民經濟的增長由過度依賴重化工業的投資和重化工業的產值轉向第三產業的投資、第三產業的產值和第三產業的就業,否則,加快節能降耗、加強污染減排將很難實現。全國鋼鐵產能已達7.4億噸,產能過剩近2億噸,產能過剩非常明顯。重化工業產能大量增加必將先引起原材料價格暴漲(例如鐵礦石),然後造成國內甚至國際重化工業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影響重化工業的健康發展,影響中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國務院總理温家寶2009年8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我國經濟正處於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保增長中更加註重推進結構調整,堅決抑制部分行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的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服務化作用

1、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是三產化工業化城鎮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中國統計年鑑2008》和《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978年中國工業產值是1607.0億元,2008年工業產值是129112億元,30年增長了79.3倍。1978年中國第三產業產值是872.5億元,2008年中國第三產業產值是120487億元,30年增長了137.1倍。改革開放30年來, 第三產業產值增長速度是工業產值增長速度的1.73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中國統計年鑑2008》、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國家統計局的《2008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78年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是4890萬人,2008年就業人數是25717萬人,30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長了20827萬人,增長了4.26倍。1978年中國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就業人數是6945萬人,2008年就業人數是21109萬人,30年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就業人數增長了14164萬人,增長了2.04倍。第三產業就業增長速度是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就業增長速度的2.09倍。1978年中國工業就業人數是6091萬人,據估算2008年就業人數約為15832萬人,30年工業就業人數增長了9741萬人,增長了1.60倍。第三產業就業增長速度是工業就業增長速度的2.66倍。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8》和《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30年來,中國工業、建築業和第三產業的GDP增長之比為48.3:6.4:45.3。非農產業產值增長了264052.3億元,其中工業增長了127505.0億元,工業佔非農產業的48.3%;第三產業增長了119614.5億元,第三產業佔非農產業的45.3%,工業與第三產業相差僅3個百分點,工業的GDP與第三產業的GDP對城鎮化的貢獻相差無幾。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8》、《2008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30年來,中國工業、建築業和第三產業就業增加之比為27.8:12.6:59.5。非農產業就業增加了34991萬人,其中工業就業大約增加了9741萬人,工業就業佔非農就業的27.8%;第三產業就業增加了20827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佔非農就業的59.5%。第三產業比工業多3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貢獻是工業就業貢獻的2.14倍,即三產化就業對城鎮化貢獻是工業化就業對城鎮化貢獻的2.14倍。
總體來講,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與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相差無幾,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是工業對就業貢獻的2.14倍,第三產業對城鎮化的貢獻大於工業對城鎮化的貢獻 。今後,第三產業對經濟、就業、城鎮化的貢獻將會更大。城鎮化實質是非農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集聚,是非農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及家屬的集聚。三產化是城鎮化後期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北京市2009年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已達75.53%,上海市2009年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已達59.35%,廣州市2009年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已達60.85%,蘭州市2009年第三產業產值比例已達49.87%。《人民日報》2008年12月2日在《財經縱橫》中報道,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力量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三產化工業化、城鎮化。
2、三產化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戰略措施
面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國出口下降造成工業品需求下降。第一產業---農業由於勞動力富餘無法增加就業,工業由於出口下降、技術改造、生產效率提高,工業就業會出現“擠出效應”,就業機會相對下降。第三產業不僅具有就業的“吸納效應”,是就業的吸納器,而且具有穩定經濟和就業的“穩定效應”,是經濟和就業的穩定器。第三產業的就業和產值遠比工業穩定,第三產業就業和產值具有逆週期的特點,在經濟週期的蕭條期,第三產業的產值反而相對上升,提供相對較多的就業機會,第三產業就業率反而上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統計公報,2008年第三產業的增速反而超過第二產業0.2個百分點,2003年—2007年第三產業的增速比第二產業慢3.2、1.0、1.2、0.9和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具有逆週期的特點,在經濟危機、經濟蕭條時產值和就業的增長反而超過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增長較快。著名學者成思危認為,中國2009年第一季度的經濟主要由消費和第三產業推動。
國家統計局發表的2009年第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4700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1968億元,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2907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快2.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發表的初步核算,2009年半年國內生產總值139862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202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0070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57767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快1.7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發表的2009年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22500億元,增長 4.0%;第二產業增加值106477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88840億元,增長 8.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快1.3個百分點。
3、三產化是降低大學生失業率的戰略措施
從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不是在工業,更不是在農業,而是在第三產業。在工業企業就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工業企業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管理等,在微笑曲線利潤較高的兩端就業,在生產服務業領域就業,實質是在第三產業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就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在農村的科技、教育、衞生、文化、運輸、管理等農村的第三產業就業,絕大多數是在農業生產的研發、品牌、營銷、運輸、管理等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第三產業就業。
第三產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關鍵原因是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工業的發展滯後, 相對大學生的培養滯後。中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是大家公認的,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第三產業發展滯後。2000年以來,中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一直在40%左右徘徊, 2001年中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是40.5%, 2009年中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是43.4%。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導致第三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較少, 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失業率高。
中國在微笑曲線中利潤低的生產環節由於勞動力成本低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在微笑曲線兩端利潤高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管理等生產服務業並沒有競爭優勢,而且存在明顯的劣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國服務業出口是逆差。因此,應該通過擴大大學生就業,提高微笑曲線兩端的生產服務業的競爭力。生產服務業需要優秀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也需要生產服務業。中國的工業品、農業品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管理等都非常急需優秀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
解決好就業關鍵是做大、做強、分好就業市場這個蛋糕,分配好就業市場這個蛋糕各方研究很多,我們不再論述。做大就業市場這個蛋糕第一是發展經濟,第二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因為同等產值的第三產業容納的就業更多,就業彈性係數更高。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存在巨大的就業潛力。做強就業市場這個蛋糕的關鍵是發展生產服務業,因為微笑曲線兩端生產服務業的利潤更高,工資更高,是優質高薪的白領就業崗位。優質高薪的白領就業崗位將創造出許許多多具有很強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促進生活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加就業。
生產環節的低利潤決定了低工資的生產就業崗位,一般是農民工就業,低工資決定了消費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充分發揮我國生產環節的優勢,加快發展生產服務業刻不容緩。 我們必須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生產服務業滯後--大學生就業難”的惡性循環,形成“大學生就業--生產服務業發展--大學生就業”互動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就業難,從根本上降低大學生失業率。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成功是個別現象,失敗是普遍現象。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缺乏資金積累,缺乏經營基礎,缺乏經營經驗,缺乏社會關係,缺乏市場。當前經濟危機,市場已相對變小,並早已被瓜分,現有企業都在困難中經營甚至破產,大學生創業佔領市場是極其困難的。我們要告訴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的風險和市場競爭的殘酷性。新聞輿論和就業部門要正確引導,不能用特殊代替一般,用個別代替普遍,造成大學生創業的大量虧損。據廣州團市委的調查數據,廣東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1%,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是浙江,也只有4%。
4、解決“三農”的關鍵是三產化、工業化、城鎮化
三農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講有兩條措施,一條措施是着眼三農,立足三農,從三農入手,解決三農,就三農解決三農。另一條措施是着眼三農,跳出三農,解決三農問題,具體就是用工業化、三產化、城鎮化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就是用“三化”解決“三農”。
農村問題的關鍵是發展問題。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隨着農村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隨着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口集聚現象越來越普遍,村向鄉鎮及中心城鎮集聚,鄉鎮及中心城鎮向縣城集聚,縣城向中小城市集聚,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速度將加快。隨着城市的迅速發展,城市向農村迅速擴展,城市的郊區——農村逐漸成為城區,遠郊區成為近郊區,城市還通過衞星城、開發區的形式將農村發展成城區,因此,解決農村的問題一方面依靠新農村建設,更重要的是通過城鎮化來解決。
農業問題主要通過農業產業化來解決,但農業的發展依靠工業化、三產化、城鎮化,需要工業化為農業生產提供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物資,需要三產化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需要三產化為農業生產提供研發、品牌、營銷、運輸、管理等,城鎮化為農產品提供了市場需求。2009年中國農業產值為35226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3%。美國農業生產不僅滿足國內農產品的需求,還大量出口小麥、玉米等農產品,2004年美國農業產值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隨着新農村建設的實施,隨着現代化農業的實現,中國的農業產值會大幅度提高,但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仍將減少,借鑑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結合中國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中國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時,農業產值佔GDP的5%左右比較恰當。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問題實質是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實質是農民的就業問題。由於人均農業土地面積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生產中存在大量剩餘的勞動力。依靠農業解決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是不現實的,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説明,農業勞動力還將繼續減少,達到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時,我國農業勞動力將僅佔5%左右。因此,解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唯一措施是三產化和工業化。
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服務人員,工業的發展需要工人。發達國家的勞動力轉移規律表明,達到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時,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的就業必將出現擠出效應,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的就業佔全部就業的28~30%左右,2009年我國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的就業比重為27.8%,因此,工業化的就業潛力僅有3~5個百分點左右,是極其有限的。解決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關鍵措施是三產化,2009年我國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為34.1%,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為70%左右,我國三產化的就業潛力可達37個百分點。農業剩餘勞動力的主要轉移途徑是,第一產業---農業的剩餘勞動力一部分轉移到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成為工人,絕大多數轉移到第三產業的餐飲、賓館、商業等產業成為服務人員。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的工人轉移到第三產業,又為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吸納第一產業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空間。

服務化建議

1、發展服務業 加快三產化
中國發展第三產業,關鍵在於政府高度重視,關鍵在於政府正確引導,關鍵在於全社會的支持,關鍵在於支持服務業發展的輿論氛圍,我們要提出:“發展服務業,加快三產化”的口號,召開國家主要領導人蔘加的全國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大會,號召全國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推動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各級政府採取措施加快服務業發展,形成全社會積極支持三產化的局面,中國的服務業將會得到快速發展,中國的三產化進程將會得到明顯加快,中國的大學生和農民工就業難的問題將會迅速緩解,中國的失業率將會明顯降低。
2、三業並重 三業鼎立
農業及農村、農民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已成為我國發展改革穩定的基礎。許多地方政府非常熱衷於投資多、污染重的重化工業項目的投資,一些重化工業發展過快過猛,出現了用污染和能源換外匯的現象。第三產業雖然受到中央的重視,但許多地方政府熱衷投資大的重化工業,相對農業、工業經常忽視第三產業。因此,在三次產業中,要提高對第三產業的重視,要優先發展第三產業,調整振興第二產業,穩定提高第一產業;要三業並重,三業並舉,三業鼎立,使三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或農業、工業、服務業)共同舉起中國經濟這個巨“鼎”。
3、既發展現代服務業 又發展傳統服務業
農業應該發展現代農業,工業應該發展高新技術,進行新型工業化,服務業不僅應該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還要大力發展傳統服務業傳統服務業沒有污染,可以解決許多就業,許多傳統服務業還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疇,應該給予大力支持。服務業不論是現代服務業,還是傳統服務業,都能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因此,要改變歧視傳統服務業的現象,不僅應該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而且要大力發展傳統服務業。
4、既發展生產服務業 又發展生活服務業
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實質關鍵是生產服務業的發展,中國工業的振興和農業的提高關鍵是工業和農業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核心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工業和農業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仍然屬於第三產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我們要切實加快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同時,我們要加快生活服務業的發展,切實改善人民羣眾的生活質量,解決好民生問題,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5、既加快二產三產化 又加快一產三產化
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出現了明顯的三產化趨勢,出現了新型工業化與三產化的相互促進,實質是微笑曲線底端的工業製造向兩端的生產服務業--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管理延伸,實質是中國製造拉長產業鏈,向中國創造發展。二產三產化就是工業三產化,實質是加快工業生產服務業的發展。第一產業--農業也出現了明顯的三產化趨勢,出現了農業產業化與三產化的相互促進,實質是農業生產向兩端的生產服務業--農業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管理延伸,實質是農業生產向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延伸。一產三產化就是農業三產化,實質是加快農業生產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既加快二產三產化,又加快一產三產化;既加快工業三產化,又加快農業三產化。
6、既加快城鎮三產化 又加快農村三產化
城鎮三產化就是城鎮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例在城鎮生產總值和就業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第三產業最終佔據主要地位,三大產業從大到小的產值和就業比例最終成為“三、二、一”。我國城鎮已掀起三產化的浪潮,許多城鎮特別是特大城市、大城市由於大氣污染防治的要求越來越高,已開始大規模的第二產業退出城市市區,第三產業進入城市市區的“退二進三”;已開始大規模的工業退出城市市區,進入方便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和水污染處理的開發區和工業區的“退城進區”,城鎮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城鎮三產化迅速加快。
農村的發展不僅依靠農業的發展,而且依靠農村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當前,貧困的農村地區農民缺乏資金和技術,許多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產能已經嚴重過剩,許多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小企業屬於國家禁止的“七小”企業,貧困的農村地區在加快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只能主要發展服務業。農村要發展必須加快農村科技、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快農村交通、商業、旅遊、金融、通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既加快城鎮三產化,又加快農村三產化。
7、城鎮化與三農的戰略措施--縣域中心的三產化
縣域中心(包括城市人口100萬以下的地級中心)是以城促鄉的有效環節,是以工補農的關鍵環節,是以商補農的有效環節。縣域中心是我國吸引農村人口集聚的最佳環節,是解決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特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的戰略措施。縣域中心相對農村的村、鄉、鎮投資具有規模大效益高的規模優勢,是解決我國“ 三農”問題的戰略措施。
建議集中大量資金,加快對全國縣域中心的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的投資,加快對全國縣域中心的教育、衞生、科技、文化、廣電、體育等社會事業的投資,推動縣域中心三產化的進程,增強縣域中心的吸引力,從而增強縣域中心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服務,從而促進我國縣域中心及其所屬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