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誼林

鎖定
曹誼林,出生於1954年5月,教授,中共黨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勞動模範,上海市勞動模範。1954年5月生於上海,1978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整形外科系,1988年獲得碩士學位,同年考取博士,師從我國整形外科元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滌生教授。1991年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美國整形外科基金會二個資助名額的其中之一,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攻組織工程學
中文名
曹誼林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4年5月
畢業院校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職    業
主任醫師
性    別

曹誼林人物成就

曹誼林 曹誼林
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整形外科研究所院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副院長,上海整復外科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組織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組織工程研究與開發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馬來西亞Kebangsann大學醫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亞洲組織工程學會副主席,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組織工程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任歐洲《British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和美國《Tissue Engineering》兩本刊物的編委,《中華整形外科雜誌》總編,《整形再造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常務副主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編,《整形美容時訊Cosmetic Surgery Times》首席醫學總編,以及《中華創傷骨科雜誌》,《中國顱頜面外科雜誌》,《中華現代臨牀醫學雜誌》,《中華實驗外科雜誌》,《中國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誌》,《中華外科雜誌》等雜誌編委。
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全國傑出專業人才”稱號,“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獲“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 。其個人成果獲得美國整形外科James Barrett Brown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會國家傑出青年”稱號,國家教育部全國高校十大科技創新獎,“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稱號,“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其科研成果獲得過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上海市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項,上海市臨牀醫療成果獎三等獎1項,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獎1項。發表論文150餘篇,主編1部,主譯1部,參加編寫著作3部,培養博士後6名,博士研究生35名,碩士研究生26名。

曹誼林相關事件

"人耳鼠"被指謊言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曹誼林遭質疑 同事學生導師能否解十年科研迷霧
2001年丁小邦在曹誼林指導下構建的人耳模型 2001年丁小邦在曹誼林指導下構建的人耳模型
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剛成為有效候選人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內組織工程領域“頭號人物”曹誼林,卻被“學術造假”的質疑推上風頭浪尖。
質疑者稱,曹誼林賴以成名的“人耳鼠”是維持了十餘年的謊言,他因此獲得眾多榮譽和資金支持,之後卻停滯不前,讓鉅額投入打了水漂“一隻假耳朵,騙取三個億”。
但曹誼林的弟子説,“某些人此時散佈不實消息,就是為了把水攪渾。”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誼林的導師張滌生表示:“該展品,個人認為並非作假,是以往實驗成果的重複。曹誼林當年在美國實驗成功,已得到國內外公認,無可非議。”
對於曹誼林團隊獲得最大榮譽“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評審過程的質疑,主管部門迴應稱,憑空捏造一個項目“很難”。
文/圖 本報駐上海記者李媛
人耳鼠”在國內第一次公開亮相,是2001年的國家“863”計劃15週年成就展。這隻背上長着惟妙惟肖“人耳”的小白鼠,引發了人們對“器官工廠”的無限想象。
“人耳鼠”亮相是作秀?
據當時媒體報道,“每次展出時間不過一兩個小時。儘管門票高達20元,但還是有將近20萬人,心甘情願地掏錢一睹"人耳鼠"的風采”。
曹誼林的碩士研究生同學商慶新説,當時是他把“人耳鼠”從上海帶到北京參展的。“轟動到什麼程度呢?我坐出租車,司機説,這就是那個小老鼠吧,我不收你錢了。”儘管展覽時間只有短短一週多,但“人耳鼠”讓“組織工程”這一概念無比形象地走到人們面前,也由此,曹誼林奠定了自己在國內組織工程領域的權威地位。
根據當時的公開報道,“人耳”其實是用牛軟骨細胞培植的軟骨。先制定設計圖,再用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聚羥基乙酸做成模型支架,將牛軟骨細胞“種”在支架上,繁殖生長出建造人耳所需的細胞外基質後,再植入老鼠體內。等完全降解材料製成的支架消失後,軟骨組織與老鼠皮膚長在一起,就成了外觀酷似真耳的“人耳”。
然而商慶新卻説,“植入老鼠體內的肯定不是軟骨,有可能就只是高分子材料支架。”
他列出四大疑點:一,他作為“核心人員”,對“人耳鼠”的產生細節一無所知;二,曹誼林早在1997年就發表過相關論文,但回國參展之前,並無重複製作“人耳鼠”;三,在展覽期間,商慶新必須每晚用注射器抽出滲液,才能讓裸鼠皮膚與支架貼合,顯現人耳形狀,這種反應程度超出了預期;四,在交還“人耳鼠”時,他向曹誼林轉達了上海市科委的意見將材料取出,證實是真的耳郭軟骨,作為實驗成果長期保留,但不久那隻“人耳鼠”“就離奇死亡”,“人耳”也就無從尋覓了。
更讓商慶新確定的是,曹誼林曾表示不保留是因參展準備“時間太緊”培養不出來,而上海市科委説“先做個樣品去展覽”。“這不就是説,他自己也承認那隻"人耳鼠"是假的了?”
“這是為了把水攪渾” 針對“樣品説”,曹誼林的學生、“人耳鼠”科研項目的參與者、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國貿門診部主任丁小邦認為,這是曹誼林遭人“陷害”,“事實上,這種細胞再生是需要一定的實驗條件和時間的,一般需要6到8周才能形成,當時的模型只是用於科學展示。”
丁小邦説,此模型用軟骨細胞和可降解生物材料相結合,目的在於再生具有人耳外形的軟骨組織,“當然不是真正的人耳朵”。
他同時表示,當時雖然用的是完全降解支架,“但怎麼説也要8周之後才能降解完”,且時間緊,支架上的細胞還不活躍,就匆忙植入裸鼠後背。因軟骨細胞還不能包裹材料支架,才在老鼠體內引起嚴重反應。
針對商慶新的質疑,丁小邦表示,吸出滲液是整形手術的必要步驟,現實中多取人的肋軟骨雕刻耳朵輪廓,再埋在皮下,進行耳朵整形,“一定要用負壓吸引器保證皮膚貼合在肋軟骨上,才能長成耳朵形狀。這是臨牀上最基本的技術。”
“説秘密處死裸鼠是胡説八道,裸鼠本身沒有免疫力,從構建模型到感染死亡,只活了4周多。”他認為,之前的報道可能把“模型”誤解為“樣品”。“曹老師在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用詞是model,即模型。”
丁小邦認為,“有些人在曹老師參選院士期間散佈這些信息,恐怕是故意把水攪混。”
高投入能否有高產出?
不過,雙方都認為,在技術上,製作“人耳鼠”並不是難事。
丁小邦表示,曹誼林的研究團隊將擇機展示最新培育的“人耳鼠”,以正視聽。
“現在應該拿出更新更先進的研究成果來。”商慶新認為,單純討論“人耳鼠”真假,意義已不大,重要的是“曹誼林靠"人耳鼠"獲得了一連串的榮譽,也得到了很多科研費用,但費用投下去這麼多年,卻沒有出什麼成果。”
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曹誼林先後拿到了兩個國家“973”項目,四個“十五”“863”重大專項和四個“十一五”“863”重大專項,保守估計,僅這幾項投入到其團隊的科研費用達6000萬元。“其他投入包括:上海市的大型科研項目約有3000萬元到4000萬元,成立上海組織工程研究中心投入的1800萬元,成立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投入的1.2億元,加起來大概有3億元。”
同時,他對曹誼林團隊以“組織工程化組織構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報以極大質疑。“這個獎集他多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但所有專利都沒有臨牀應用,更別説有產值了。”
據瞭解,位於上海閔行區紫竹科學園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05年組建之初就摒棄了傳統科研院所的形態,以股份制為組織架構,曹誼林為主任。上海國睿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承擔單位,曹誼林任總裁。
“實際上,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從上海升級到國家,就承擔着研發和產業化的雙重任務。”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但現實中,“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中心與公司卻陷入怪圈。
一方面,國睿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沒有獲得產值,賬面上沒錢,因為沒有產品能進入市場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制定了四個研究方向:玻尿酸的研發,狗、豬等具有免疫功能的高等哺乳動物的耳郭形軟骨的研發,紡絲材料的研發,組織工程皮膚項目。但僅兩個項目有產品正在申請進入市場。“2007年、2008年就開始申請了,至少還需要再過兩年的時間才能走完審批流程。”
他表示,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的“人造皮膚”早在2007年就正式進入臨牀;浙江大學也已有“組織工程軟骨研究及臨牀轉化”項目。但“這些已走在前面的科學家,並不像曹誼林般有大筆研究經費。”
經過10天的審計取證,曹誼林教授自1999年至今,作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或科研課題第一負責人先後承擔了7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涉及項目經費總額6409.23萬元,所有項目均已結題,通過驗收。審計取證調查反饋,7個課題均有其明確的研究任務和目標,賬目“原汁原味”,經費的使用均嚴格按項目計劃後執行,科研項目達到任務書預期效果,擊破鉅額經費謠言。
“科學是一個過程”
對此,丁小邦表示,不能説這些年來研究毫無進展。“以前認為理想的狀態是,先把支架上的軟骨細胞養好,再植入皮下。更理想的狀態是,等材料降解之後,細胞成活,與皮膚貼合,外觀上長出一個新耳。但曹老師告訴我,這有難度,其一就是皮膚被支架撐起來,完全不貼細胞,細胞是沒有營養的,要讓細胞長好,唯一的方法是吸真空,保證細胞與皮膚間一點空氣也沒有,讓皮膚貼在細胞上,細胞才能長。”
還有一個難題就是,科研小組發現,單純的軟骨組織強度不夠,植入皮下一段時間後,就會失去原來精細的輪廓,變成一個“圓餅”。“曹老師最初要求使用完全降解材料。但我認為,只有可降解材料並不可行,還要有不降解的材料做核心,以作支撐。”
為迴應人耳鼠的真實性,曹誼林教授研究團隊開始構建耳廓支架材料,開始重複驗證實驗。6月24、25日,細胞接種於支架材料。經過體外一週培養,於4天時間內,將接種了細胞的耳廓支架植入裸鼠體內。6周後,8月中旬,在8個裸鼠背上成功構建了“人耳軟骨”,形態良好,並作全程實驗錄像。上海交大組織了全國相關領域4名院士和8名專家組成的學術鑑定委員會,對曹誼林教授領銜的國家組織工程學術研究成果予以事實鑑定。
丁小邦説,已有新的突破一是這種組織工程化軟骨已具備相當的力學性能;二是將計算機技術融入可降解支架材料的形狀控制當中,醫學人員可根據病人健側的耳郭形狀進行數字化的支架製備,培養出形態大小一致的耳郭軟骨。
“科學本來就是一個過程,不斷髮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他説。
對於曹誼林遭到的質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整復外科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張滌生認為:“曹誼林仍然是我國組織工程研究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其實,像這種身兼多職、精力不夠集中的現象,在當前的科研界並不少見。至於科研經費浪費,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要提倡節約、儘快建立嚴格審查和管理的制度。”
曹誼林團隊是如何獲獎的?
對曹誼林團隊“集多年研究成果之大成”獲得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項目,知情人士質疑在申報過程中,推薦書中列出的多項成果並沒有附上“原始資料”,但也通過了層層評審。那麼評審制度,是否存在着可以鑽空子的可能?
未必一定要充足原始材料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並不是所有最原始的、第一手的材料都需要在申報材料中提交。“如果不對材料厚度作要求,很可能有些申報材料會有幾尺厚,專家來不及全部看完。”
“但這些最原始的、第一手的資料,報獎單位一定要有,我們去考察的時候一定要拿出來。”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來説,每年報送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約40項左右,所有申報二等獎的都需要上台答辯,每個項目都會審核,審核出問題後再抽查。
每年項目過千隻能抽查
這位工作人員還表示,採取抽查方式,是因為每年各種獎項加起來有一千多個項目,不可能每個都考察。一般來説,根據當年評審中的實際情況,獲獎等級高的、專家評審時認為存在問題的、處於敏感領域的、與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有關的,或者是有異議的,都會去考察。
但他同時指出,各個獎項的評審程序都非常複雜, “即使是評審完了,有人反映某申報項目具有重大問題,我們還是要進行再調查。”
“事實上,整個評審過程中有很多關口,不太可能説什麼原始材料也沒有,憑空編造出一個項目,這是很難的。”該工作人員説。
自證清白
曹誼林 曹誼林
曹誼林因“人耳鼠”而被外人所知,這隻長着“人耳朵”的老鼠與克隆羊一樣,曾經震驚了國際學術界。它1996年問世,是由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曹誼林於Vacanti實驗室內主要完成的。歸國後,曹誼林供職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後併入上海交通大學),被推為中國組織工程學科帶頭人。
瞭望東方週刊》刊發兩篇文章稱,曹誼林昔日與現今科研搭檔聯袂現身,直陳其學術不端、騙取國家3億科研經費。
曹誼林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否認“一隻假耳朵,騙取了國家3個億”。
曹誼林稱,為了證明清白,做了八個“人耳鼠”,他還稱“我是搞科學的,科學對我來説才是更重要。什麼院士的,一點都不重要。”
記者昨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國家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近期將召開關於“人耳鼠”的發佈會。 [1] 
做“人耳鼠”證實是軟骨
面對質疑,曹誼林攜4只6月開始做的“人耳鼠”現身發佈會。根據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聯合成立的工作小組的調查結果: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軟骨”的科研成果是真實的,也是國際公認的成果。
專家組聽取了曹誼林的相關彙報,進行了現場考察和學術評議。現場展示了活體“人耳鼠”,並當場取材驗證,再生組織經現場冰凍切片,病理鑑定確認為人軟骨組織,並同時移送第三方機構作組織病理學鑑定,病理報告進一步證實為軟骨組織。
迴應“騙3億經費”
關於騙取“3億科研經費”的質疑,上海九院迴應稱,國家審計署衞生藥品審計局接實名舉報,專程派人來上海九院調查審計曹誼林科研課題申請和經費使用情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