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時(拼音:shí)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形聲字,古字形從日之聲,後來變為從日寺聲。時本義指春、夏、秋、冬四季,也指時令季節。泛指時間,可以是目前或者過去,還引申指往往、經常,也引申指規定的時間。又引申指一定時間內才會出現的機會、時機。後引申用作計時單位,古代指時辰,現代指小時。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shí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JFY(86、98)
倉    頡
ADI
鄭    碼
KD
字    級
一級(0717) [1]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 [5] 
注音字母
ㄕˊ
總筆畫數
4+3(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6400₀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65F6
異體字
旹、峕
筆順編號
2511124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甲骨文中的“時”字寫作圖1,金文作圖3,與《説文解字》所收古文“旹”相同。甲骨文、金文及《説文》中的古文“旹”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從甲骨文、金文到《説文》古文,“旹”字構形均從日從之。“”為太陽,而“”有行走之義,兼有表音作用。羅振玉先生《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説:“(之)卜辭從止、從一,人所之也。《爾雅·釋詁》:‘之,往也。’當為‘之’之初誼。”由此可知“日”與“之”結合起來的含義是“太陽運行”。古人計算時間,總是根據太陽在空中運行的位置,或它在地上的投影運行的情況來決定的。古文“旹”可以説是古人測日以記時的見證。
繁體“時”字(圖12)的出現比較晚,戰國陶文作圖6,構形從日從之從又,較甲骨文、金文增一“又”形。這大概是所謂的“以手持杆立於土上之形”之寫照。石鼓文寫作圖4,睡虎地出土秦簡與作圖9,為小篆(圖8)所本,均屬秦系文字。只是文字構形將陶文所從之“又”變作了“寸”。“寸”字構形即從又從一,古文字構形中,“又”、“寸”可通。從“時”字的構形還依然能看出“測日記時”之痕跡。“之”和“又”結合成“寺”字,“寺”也能看成是“時”的聲旁。
現代漢字簡化,圖12字形簡化寫作了“時”。其實,“時”字也是頗有來歷的。遼僧行均編撰的《龍龕手鑑·日部》就指出:“𣅱”是“時”的古文,而“時”又是“𣅱”的古文。行均的這種説法不足為憑,因為“𣅱”顯然是“旹”的訛變體,而“時”字的出現不可能早於“𣅱”,至少在現有的古文字資料中尚未發現“時”字的存在。儘管如此,但據此推斷,“時”字的出現也不會太晚,應該是魏晉之後在佛教界出現的“時”字形的省寫俗體。古人在制歷的進程中,由遠古時期的“觀象授時”到“觀象制歷”再到後世的“推步測定”,這種進程其實也直接反映在了文字構形的演變過程之中。自古至今,“時”字的構形經歷了一個由“旹”—“時”—“時”的繁省過程:由起初的“旹”字從日從止、突出強調“太陽運行”,到後來的“時”字從日從止從寸(又)、開始突出人的作用,再到後來的“時”字從日從寸(又)、完全強調人的“推步測定”,這一字形的繁省過程,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正好與古人的制歷進程相吻合。
由觀測太陽運行而測得“四季”,所謂“定四時成歲”,所以“時”字引申而有“四時”之義。古文獻中,“時”字的“季節”之義為常見之義。“時”字由“四時”“季節”之義引申又有“時辰”之義。中國古代以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一時辰又分為初、正,合為二十四小時。個人、集團、國家必須抓住當時出現的機遇,才有利於取得成功,故時引申為時機。看準了時機就行動。重要活動有時間性,或者必須選擇適當的時候,故時用來表示適時,合時宜。
“時”字的詞義虛化出現得比較早,戰國時已經出現。如《中山王壺》:“於虖(嗚呼),復夋(允)哉若言!明□之於壺而旹(時)觀焉。”“時”字的這一用法,顯然是其引申義,詞義已經虛化為副詞,意為“時常”。後世文獻中,“時”字也經常用作副詞,相當於“常常”“經常”,與金文中的用法一致。唐人岑參《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詩:“請君時憶關外客,行到關西多致書。” [2]  [6-7] 

詳細釋義

“時”的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í
名詞
季節;節令。
season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明·張居正《賀靈雨表三》:“時過不雨,民失有秋。”
《荀子‧天論》:“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
時令;農時;應時;四時八節
季度。三個月為一時。
quarter (of a year)
《尚書‧康誥》:“要囚,服念五六日,至於旬時。

時間;光陰。物質運動的一種存在形式。
time
戰國楚·屈原 《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漢·張衡《思玄賦》:“盍遠跡以飛聲兮,孰謂時之可蓄。”
時空;時鐘;計時;時過境遷
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days;dynasty
《墨子‧兼愛下》:“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
時代;古時;戰時
指現在或者過去的某一時候。猶言“當時”“那時”。
current;
present
《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的家庭》:“那時正是庚子聯軍入京的第三年。”
時下;時新;時事
指當時的人。

《後漢書‧郭太傳》:“甄後不拘細行,為時所毀。”

計時單位。時辰。一晝夜的十二分之一。合現在的兩小時。

《周禮‧天官‧閽人》:“以時啟閉。”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四時》:“一日分十二時,每時又分為二,曰初,曰正,是為二十四小時。”
子時;午時
小時,法定的時間單位。一晝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hour


規定的時候。


按時;定時;準時
具有時間性的客觀條件。
opportunity
《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明·張居正《被言乞休疏》:“古之賢聖豪傑,負才德而不遇時者,多矣。”
失時;時來運轉
時運;命運。
fortune
《左傳‧文公十三年》:“死之短長,時也。”
《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某一時期的客觀形勢。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清·秋瑾《黃海舟中》詩:“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羣才。”

時尚;時俗。
fashion
唐·朱慶餘《閨意》詩:“粧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劉禹錫《效阮公體》詩之一:“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
入時;合時
語法範疇的一種。表示動詞所指動作在什麼時候發生。
tense

時態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
(Shí)姓氏用字。



形容詞
善,鮮美。

《詩經‧小雅‧頍弁》:“爾酒既旨,爾餚既時。”

一時的;應時的。
fashionable

時尚;時效;時裝
動詞
適時;合于時宜。
timely
《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
《漢書‧晁錯傳》:“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穀孰。”

處,處於。

《荀子‧修身》:“宜於時通,利於處窮,禮信是也。”

順承。

《詩經‧周頌·賚》:“時周之命,於繹思。”

承受,接受。
bear
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青蛉)蜚翔乎天地之間,求蚊虻而食之,時甘露而飲之。”

副詞
按時。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宋·蘇軾《賜鎮江軍節度使韓絳上表乞致仕不許詔》之二:“其省思慮,時寢食,親近藥餌,以副中外之望。”

及時。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

表示間斷性地重複發生。
sometimes
《詩經‧大雅·桑柔》:“如彼飛蟲,時亦弋獲。”
《漢書‧高帝紀上》:“﹝高祖﹞時飲醉卧,武負、王媪見其上常有怪。”
時有
兩個“時”字疊用,表示時而這樣,時而那樣。
now and then;
sometimes
《史記‧匈奴列傳》:“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
巴金《寒夜》二五:“他的身體仍舊是時好時壞。”

相當於“時常”“經常”。

《史記‧呂太后本紀》:“時與出遊獵。”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時聞洞中泉滴聲,良久一滴,清如金石。”

特意;表示專門為某件事。

《舊唐書‧姚崇傳》:“其冬,曲赦京城,敕文時標誨名,令決杖一百,配流嶺南。”

連詞
相當於“而”。

《漢書‧張釋之傳》:“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
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九》:“時讀為而,言吾獨不得廉頗、李牧而為將也。”

助詞
語氣詞。錶停頓,相當於“呵”。

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五齣:“你明日若不去時,教你從前作過事,沒興一齊來。”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五五回:“既是如此説時,你三人可就京師甲仗庫內,不拘數目,任意選揀衣甲盔刀,關領前去。”

代詞
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此、這”。
this
《尚書‧無逸》:“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

zhì
動詞
通“”。止息;停止。

《詩經‧大雅·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通“”。等候。
wait
《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北史‧藝術傳上‧王早》:“早曰:‘今日申時必大雨。’比至未,猶無片雲,帝召早詰之。

通“伺”。侍候;侍奉。

宋·陳亮《何少嘉墓誌銘》:“仲兄大雅以疾不涉事,少嘉時其起居,使得徜徉以自養疾。”

shì
通“”。種植。

《尚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
《孔子家語‧五帝德》:“播時百穀,嘗味草木。”

通“”。掌管。

《莊子‧齊物論》:“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市之切(shí)
四時也。從日寺聲。
旹,古文時,從㞢(之)、日。 [11] 

説文解字注

四時也。本春秋冬夏之稱,引伸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釋詁》曰:“時,是也”,此時之本義,言時則無有不是者也。《廣雅》曰:“時,伺也。”此引伸之義,如“不能辰夜”“遠猶辰告”傳皆雲“辰,時也”是也。
從日,寺聲。市之切,一部。
旹,古文時,從日㞢(之)作。之聲也,小篆從寺,寺亦之聲也。漢隸亦有用旹者。 [11] 

廣韻

市之切,平之常 ‖之聲之部(shí)
時,辰也。《廣雅》曰:“時,伺也。”又善也;中也;是也。又姓,《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雲:“今鉅鹿人。”市之切。七。
旹,古文。
【校釋】辰:原訛作“晨”,據鉅宋本、巾箱本、元泰定本改正。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時
古文:旹
《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竝音蒔。《説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又:三月而為一時。
又《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又《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於茲。《朱傳》:可以止於是,而築室矣。
又《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又《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又地名。《左傳·莊九年》:戰於乾時。注: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又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雲:今鉅鹿人。
又與塒同。《詩·王風》:雞棲於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又《韻補》葉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又葉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餘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葉下態,態音替。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排:U+65F6;下排:U+6642) 字形對比(上排:U+65F6;下排:U+6642)

書寫提示

時字書寫筆順 時字書寫筆順
“日”窄“寸”寬,頂部“日”低,底部“寸”低。“日”,框內短橫在橫中線。“寸”,橫筆起筆於“日”側,在橫中線上方;亅(豎鈎)的鈎尖近豎中線;末筆點在田字格中心下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əɡ
王力系統
ʑ
ǐə
董同龢系統
ʑ
jəɡ
周法高系統
d
jiəɣ
李方桂系統
d
jəg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ʑ
i
王力系統

ʑ
ǐə
董同龢系統

ʑ
i
周法高系統

i
李方桂系統

ź
ï
陳新雄系統

ʑ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市之切
ʑi
集韻
平聲
上平七之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市之切
ʥie
禮部韻略


平聲





辰之切

增韻


平聲





辰之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支思

開口呼

全清

ʂï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蛇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濁
辰之切
ʒie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ʅ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ʅ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ɿ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ɿ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ɿ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ʅ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ɿ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sɿ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上海
zɿ
113
陽去
吳語
温州
zɿ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sɿ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zɿ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sɿ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sɿ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ʃi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ʃi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i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i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99-60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7]
  • 5.    平水韻 四支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13]
  • 6.    蔣德平著.漢字中的歷法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82-188
  • 7.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78-79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91.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76-1177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788.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29.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40.
  • 14.    “時”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3]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