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華樓

鎖定
春華樓,清末京城八大樓之一,位於北京西城區馬連道9號院,開業於民國初期,為八大樓中唯一經營江浙菜的飯莊,相傳名菜有鍋貼雞、松鼠桂魚等。據説張大千曾到此用餐,並傳授一道“張大千魚”的做法,被傳為佳話。解放前期歇業後。2013年1月15日,春華樓重新開張,延續“京南雅園之所”雅號。
中文名
春華樓
外文名
Chunhua Restaurant
時    代
清末
地    位
京城八大樓之一
地    址
北京西城區馬連道9號院
開業時間
民國初期
重新開張
2013年1月15日

春華樓基本信息

春華樓,位於西城區馬連道9號院,做菜講究工料精細,其名菜有鍋貼雞松鼠鱖魚等。北京南城外的“春華樓”是個江浙館,開業於民國初期。春華樓是舊京八大樓中唯一一家江浙館子,在魯菜“稱霸”京城的格局中多少有點嬌小玲瓏的精緻味道。
春華樓做菜講究工料精細,相傳名菜有鍋貼雞、松鼠桂魚等。所做的“銀絲牛肉”也很有名。其製法是,選牛外脊肉漂去血水,切為細絲,先用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碼味,再用雞蛋清、少許茯苓粉及冷雞湯上漿。上漿時很有講究,要用手輕輕抓拌以使其上勁,然後再靜置兩小時。經這樣處理的牛肉絲用温油一滑,既細嫩又飽滿。再用蠔油汁一熘,起鍋蓋在一盤清炒銀芽上,然後把肉絲與銀芽拌和而食,十分脆嫩清爽。
在有限的文獻記述中,描述了春華樓的兩個特點,一是它經營的菜品為江浙菜,二是它的地理位置:在西城區馬連道9號院。春華樓關張時間較早,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它。

春華樓結構

春華樓舊春華樓

從外面看,春華樓有三個聳起的屋頂,但並不是三棟獨立的小樓,而是連成一體。如果不看屋頂,會以為它是一所長方體的大房子,只有從每“棟”樓上下兩扇窗户能判斷它是一座二層樓房。

春華樓新春華樓

新春華樓與老店一樣,共二層,一樓將在重張後引入快板、相聲等節目,讓百姓在填飽肚子的時候也享受精神食糧;二樓則設16間雅座,每間都以燕京八景和燕京小八景的名稱作為房名,且附上馮柯的燕京八景圖,讓人們“重温老北京樸素的温情”。 [1] 

春華樓特點

雅座掛滿時賢書畫
1934年,張大千在北平參加書畫展後,到此用餐,曾傳授一道“張大千魚”的做法,以後便成為此處名菜。
唐魯蓀先生在《談中國吃》中提到,南城外江浙館要數“春華樓”最雅緻了。他家店東不但為人風雅,而且精於賞鑑,他跟湖社弟子畫馬名家馬晉(號伯逸)交情很深。雖然馬伯逸長年茹素禮佛,可是一有空就到春華樓串門、聊天。春華樓每間雅座,都掛滿了時賢書畫,大半都是酒酣耳熱時即興揮毫之作,真有幾件神來之筆。
溥傑最愛“大烏參嵌肉”
溥傑在美食界可是頗有名氣,是個會吃的主兒。他最愛吃春華樓的“大烏參嵌肉”,一盤大烏參端上來,要是在座的都是比較隨便的朋友,溥二爺就要“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銀絲牛肉”出神入化
唐魯蓀先生最欣賞春華樓的“銀絲牛肉”,肉絲切得特細。不像廣東菜館,為了肉嫩,把牛肉又拍又打,外加小蘇打,原味全失。而春華樓的銀絲牛肉,全憑刀功火候,嫩而有味,同時墊底的銀絲,炸得也恰到好處,絕不會有炸得太焦,炸得不透,塞牙礙齒的情形。到春華樓不點“銀絲牛肉”的人,可以説是虛此行了。
清末京城八大樓之春華樓秉承其韻在京重張開業
2012年1月15日上午11時,由融海軒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舉辦的“春華樓重張開業典禮”在馬連道“茶藝術”氛圍中隆重舉行揭牌儀式。
此次揭牌儀式是為了延續曾經風靡清末京城的八大樓之一春華樓美食文化,秉承老店的傳統理念與獨特韻律,重新開業。新春華樓傳承了老店的傳統和特點,菜品上以魯菜為基礎、以徽菜為特色、以滿漢席為專長精工細作,力求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與輝煌。因其新址設在馬連道茶城附近,在文人雅緻的氛圍中加入了茶藝的清香。延續了春華樓“京南雅園之所”的或神韻。
追溯老北京飯莊文化,真正興起於清末慈禧垂簾聽政後。為掩人耳目,八旗子弟暗中投資,僱用手腳勤快,頗能吃苦的山東人為其經營。這種滿漢合作的飯莊,均開設在鬧市區,字號多吉祥典雅,院落亦清潔恬靜,桌椅古香古色,卻不失富麗堂皇。當時此類飯莊中具有代表性的也被悉數例舉,昔日素有八大樓之説,其中包括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和春華樓。春華樓的菜系則是唯一區別於其他酒樓,獨樹一幟存在的。在當時魯菜“稱霸”京城的態勢下,春華樓開創先河主推的江浙菜系倒突顯出嬌小玲瓏別緻味道。
文獻記述中,描述了春華樓的三個特點。一是其經營菜品的獨到;二是緊鄰內城的優越地理位置;三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提到凝聚文人到此小憩的原因,1934年,張大千在北平參加書畫展後,到此用餐,曾傳授一道“張大千魚”的做法,以後便成為此處名菜。古有張大千一道“張大千魚”,如今則有“馮氏口袋豆腐”。據工作人員透露,一日馮柯先生曾經到此品嚐,對菜品讚不絕口。在與酒店老闆攀談之後,發現同為對北京有着特殊情懷和摯愛的老北京人,甚是意合。談笑風生,興致正濃時,傳授一道口袋豆腐,以作答謝。著名畫家馮柯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胡同長大的,他認為:八大名樓、衚衕文化和燕京八景是老北京的精神靈魂,通過自己親筆水墨繪意燕京八景,來呼應名樓雅間。加上地道的衚衕文化,則以美食和書畫氛圍為載體,重塑民族信心,把京師文化的獨到魅力體現到現實當中來。
重張的春華樓以恢復當年傳統魯菜為基礎又有所發展。本着“弘揚和發掘我國傳統飲食文化,打造新的傳奇”這一經營理念,新春華樓以清朝乾隆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為基礎還原了滿漢全席,並增添了臭鮭魚、黃山野生石雞、刀板香、胡適一品鍋、績溪炒粉絲、家鄉臭乾等的傳統徽州特色名菜。
春華樓的裝修則是盡顯高端風範,赤色兒皇家本色搭配中式廳閣雅間,前衞時尚的復古風格搭配鎮店古玩字畫……這就是重張開業的春華樓給人的第一印象。其新春華樓與老店一樣,上下共分兩層。樓下大堂16桌,能夠同時容納180人左右;樓上共有16間雅座,分別以燕京八景和燕京小八景的名稱作為房名。更邀請衚衕畫家馮柯先生(馮柯,字靜軒,衚衕派畫家,其作品曾赴新加坡美國,韓國、台灣、香港巡迴展出,並被悉尼中國藝術展作品被展覽館、中國美術館收藏、國家博物館收藏,並曾為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送予貴賓。)執筆分別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南囿秋風、東郊時雨、銀錠觀山、西便羣羊、長安雙塔、石幢燕墩、燕社鳴秋和迴光返照書畫燕京大、小八景,並在內閣附上對應其房名的燕京(大、小?)八景圖。由馮柯先生繪畫的燕京八景圖意境濃郁、栩栩如生。內閣中設有書畫台、茶藝台等,為前來品鑑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延續了為藝術家、書法家、畫家、文人、詩人等品茶悟道、吟詩作對、潤筆賞畫、品鑑佳餚、切磋技藝的傳統。
春華樓作為過去的著名品牌其盛名不只是味道,以及靠個把名人曾經的造訪,而是對工作的一種態度,對事業的一種認真與執着,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如今的春華樓將力求使顧客能在重温傳統菜品所留下來的芬芳與純厚之餘,更能感受到老北京的悠久與厚重、雅緻與經典,以及百年不變的文化傳承。春華樓的美食文化相當一部分則是京都精神魅力的延伸和解讀。

春華樓故事傳説

春華樓當年經營菜品獨到,在當時魯菜“稱霸”京城的態勢下,開創先河主推江浙菜系,顯出嬌小玲瓏別緻味道。另外,這裏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1、1934年,張大千北平參加書畫展後,到此用餐,曾傳授一道“張大千魚”的做法,以後成為此處名菜。
2、唐魯蓀先生在《談中國吃》中提到,南城外江浙館要數“春華樓”最雅緻了。他家店東不但為人風雅,而且精於賞鑑,他跟湖社弟子畫馬名家馬晉(號伯逸)交情很深。雖然馬伯逸長年茹素禮佛,可是一有空就到春華樓串門、聊天。春華樓每間雅座,都掛滿了時賢書畫,大半都是酒酣耳熱時即興揮毫之作,真有幾件神來之筆。
3、溥傑在美食界可是頗有名氣。他最愛吃春華樓的“大烏參嵌肉”,一盤大烏參端上來,要是在座的都是比較隨便的朋友,溥二爺就要“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