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日

(宋代汪藻詩作)

鎖定
《春日》是宋代詩人汪藻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對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春日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
作品名稱
春日
作    者
汪藻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浮溪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春日作品原文

春日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於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破夢午雞啼一聲。 [1]  [2] 

春日註釋譯文

春日詞句註釋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頂。煙暝:煙雨迷濛。 [1]  [2] 

春日白話譯文

整個春日大概都沒有連續十天清明無雨的日子,到處都是在天上的雲彩攜帶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裏的一潭綠油油的春水比鏡子還要碧綠光亮,古渡口邊人經過時水邊的鷗鷺卻自在不受驚嚇。
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頂煙雨靡靡,打濕了行客的衣裳,午後雞鳴一聲將人從閒夢中喚引回了現實。 [3] 

春日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崇寧(1102-1106年)年間,作者任職宣州之時,一個春日裏,作者遊覽美景而作此詩。 [3] 

春日作品鑑賞

春日文學賞析

汪藻此詩,把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次第展開,勝境紛呈疊出。入筆寫難得的好天氣,轉出野田春水,然後又轉出渡頭水鳥嬉遊,再轉出竹籬茅舍風光,夭桃含笑情態;又轉出霧氣迷濛,沽衣微濕,天色似瞑,引得午雞引吭啼鳴。無數富於詩情的片段,構成了逝通的春遊長卷,盎然春意有着強烈的吸引力。
這些景色誠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連,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詩人用的是一種近乎現代戲劇中的“情意結構”手法,即不靠情節聯繫,而以心中情意活動流貫全篇,似斷實連,另是一種獨特的章法。首句開門見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體描繪,補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擬出遊而苦無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願,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見。多雨之日終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籠置全詩,形成了一條線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鏡,固然賞心悦目;渡邊鷗鳥忘機,與人相親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籬間夭桃臨風,似開未開,嫣然含笑,更覺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煙暝;迷濛霧氣,沾衣欲濕;意境朦朧優美。作者忽聞一聲雞鳴,更覺寧靜安謐。全詩鏡頭累換,而詩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鮮,則迴環相貫。清詞麗句,信手組合,皆成妙諦。無怪乎張世南《遊宦紀聞》説此詩是汪藻幼年之作,詩人早年詩學江西派,此詩通篇用拗句,全法黃庭堅,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麗之致,可謂剛外柔中。用筆之勁健不及黃,而温潤則過之。紀昀、呂留良分別評此詩“雅健”、“有骨”,實足以當之而無愧。 [1]  [3] 

春日名家評價

張世南《遊宦紀聞》:“此詩一出,為詩社諸公所稱。” [1] 
紀昀《武英殿叢書·浮溪集》:“汪詩深醇雅健。” [1] 
呂留良宋詩鈔·浮溪集》序:“汪詩高華有骨,興寄深遠。” [1] 

春日作者簡介

汪藻(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羣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後知撫、徽、泉、宣等州。紹興十三年(1143年)罷職居永州,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蘇軾。擅長四六文。有《浮溪集》。 [4] 
參考資料
  • 1.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761
  • 2.    錢鍾書.宋詩選注 :生活 讀書 新知 三聯書店,2002:194
  • 3.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31-332
  • 4.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