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昏(拼音:hū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指日暮、黃昏,即太陽落到地平線下,引申指昏暗。由此引申為頭腦不清或視覺模糊,再引申指政治上的昏亂。“昏“在古代也表示結婚,此義後用”婚“表示。 [2] 
中文名
拼    音
hūn
部    首
氏、日 [3] 
五    筆
QAJF [4] 
倉    頡
HPA [4] 
鄭    碼
RHK [4] 
筆    順
撇、豎提、橫、斜鈎、豎、橫折、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193) [1] 
平水韻
上平聲·十三元 [5] 
四角碼
7260₄
總筆畫
4+4(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660F [4] 
注音字母
ㄏㄨㄣ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𣄼、𣄾、𣉈、𣋯、𦟲、𣆾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昏”字的構型與本義説法不一。有人認為“昏”字甲骨文(圖1)的上部為人形,其下為“日”,太陽降至人手以下,表示黃昏時分 [6-7]  也有人認為“昏”字甲骨文(圖1)的上部為“氏”,古文字“氏”“氐”本為一字,“氏”或“氐”有落下的意思,表示太陽落到地下去了,日落就是“昏”。就是《説文解字》所説的“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但許慎不知“氏”是“氐”的先造字,因此拐了一個彎,解為“從氐省”。《説文解字》又説“昏”字“一曰民聲。”昏字的古音與民接近,故也從“民”得聲。後人不曉從氏的緣由,故用民字作聲符造出昏字,解成“民聲”,作為另一説收錄。 [8] 
“昏”的字形學術界雖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是其本義的解説基本一致,即日落之時,黃昏傍晚時分。傍晚時日光暗淡,昏由名詞引申為形容詞昏暗、黑暗。《儀禮·士昏禮》:“凡行事,必用昏昕(xīn,天明)。”意為做事要抓緊時間,清早就要進行。昏又擴大指社會政治昏暗黑暗。如《道德經》第十八章:“國家昏亂,有忠臣。”光線暗淡,看不清物體,由此又引申為人對事物認識不清,昏憒,糊塗。如《詩經·小雅·小宛》:“彼昏不知,壹醉日富。”指斥那些糊塗不明智的人,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日益自滿驕橫。再進一步引申為昏迷,不省人事。如唐韓愈《董公行狀》:“萬榮病風,昏不知事。” [8] 
“昏”在古漢語中還有“婚”的意思。這與古人娶親在天黑時舉行的習俗有關。有的學者們認為,上古時代的婚姻,男女雙方不是自願的,而是帶有強迫性的,也就是搶婚。既然要搶,只有在黑夜裏進行,所以“昏”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如《詩經·邶風·穀風》:“宴爾新昏,不我屑以。”其意思是:你的新婚蜜月多快樂啊,所以不願和我再相愛。
劉申叔《古政原始論》中解釋説:“其行禮必以昏時者,則以上古時代用火之術尚未發明,劫婦必以昏時,所以乘婦家之不備,且使之不復辨其推何耳。”這正反映出從母系制度向父系制度過渡的歷史時期中的一種“劫奪婚”制度。可見,上古的“昏”有“結婚”的意,其後,“昏”專指“日落黃昏之時”等意思,而結婚的意思則用“婚”字表示,即在“昏”的左邊加一“女”字為意符而成。 [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ūn
名詞
天剛黑的時候;傍晚。
dusk;evening
《詩經·陳風·東門之楊》:“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
清·納蘭性德《夢江南·昏鴉盡》詞:“昏鴉盡,小立恨因誰?”
黃昏;晨昏定省
通“”。古代守門的官。

《詩經·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潰潰回遹,實靖夷我邦。”

形容詞
光線暗。
dusky;
dark
漢·王褒《九懷·陶壅》:“浮雲鬱兮晝昏,霾土忽兮塺塺。”
錢鍾書《圍城》五:“天色漸昏,大雨欲來。”
昏暗;昏沉;昏天黑地
(視覺)模糊不清。
dim
《元典章·户部六·雜例》:“邊欄字樣極昏者,每貫止存八百文使用。”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二摺:“哥也,這錢不昏,你則睜眼兒看者。”

頭腦迷糊;神志不清。
faint
清·徐大椿《洄溪道情·戒酒歌》:“只消得三杯落肚,眼目漸漸昏。”
發昏;昏睡;昏頭昏腦
糊塗;迷亂。
muddled;
confused;
dateless
《呂氏春秋·誣徒》:“昏於小利,惑於嗜慾。”
唐·韓愈《上考功崔虞部書》:“老而益昏,死而遂亡。”
晉·劉琨《勸進表》:“自元康以來,艱禍繁興。永嘉之際,氛厲彌昏。”
昏君;昏庸;昏聵;利令智昏
動詞
指使昏暗。

明·劉基《春城》詩:“三島虹蜺昏日月,二儀風雨化龍蛇。”

使糊塗;使混亂。
puzzle;
confuse
明·劉基《孝友堂記》:“夫孝友之在人,不求諸外,而民鮮能者,欲昏之也。”

使世道昏亂。

前蜀·韋莊《中渡晚眺》詩:“妖氣欲昏唐社稷,夕陽空照漢山川。”

失去知覺。
swoon;
faint
唐·韓愈《董公行狀》:“萬榮病風,昏不知事。”
曹禺《日出》第二幕:“經理,他昏過去了。”
昏迷;昏厥
結婚。後多作“”。

《詩經·邶風·穀風》:“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mĭn
動詞
勉力,盡力。

班固《西京賦》:“何必昏於作勞,邪贏優而足恃。”

通“泯”。沒;死。

《左傳·昭公十九年》:“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

hùn
名詞
(Hùn)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10]  《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2]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七】【日部】呼昆切(hūn)
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 [13] 

説文解字注

“日冥也”注:冥者,窈也。窈者,深遠也。鄭《目錄》雲:“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以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引伸為凡闇之偁。
“從日,氐省。氐者,下也”注:氐部曰:“氐者,至也。”其引伸之義則為下,故此雲“氐者,下也”。上部雲:“下者,氐也。”目部雲“氐目”,即低目。人部無低字。昏字於古音在十三部,不在十二部。昏聲之字𧓢亦作蚊,𡼐亦作㞶,𢽹亦作忞,昏古音同文。與真臻韻有斂侈之別。字從氐省為會意,絕非從民聲為形聲也。蓋隷書淆亂,乃有從民作昬者,俗皆遵用。唐人作《五經文字》乃雲,“緣廟諱偏傍,準式省從氏,凡汦昏之類皆從氏。”以昏類泯,其亦傎矣。呼昆切,䰟韻者,文韻之音變。
“一曰:民聲”注:此四字蓋淺人所增,非許本書,宜刪。凡全書內昏聲之字皆不從民,有從民者譌也。 [14] 

廣韻

呼昆切,平魂曉 ‖ 昏聲文1部(hūn)
昏,《説文》曰:“日冥也。”亦作昬。呼昆切。七。 [15]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昏;部外筆畫:4
古文:𣄾、𣄼
(hūn)《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呼昆切,音閽。《説文》: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爾雅·釋詁》:昏,代也。注:代,明也。疏:日入後二刻半為昏,昏來則明往,故云代明。《釋名》:昏,損也,陽精損減也。《周禮·秋官·司寤氏注》:日入三刻為昏,不盡三刻為明。《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
又《詩·邶風》:宴爾新昏。《儀禮·士昏禮》注: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隂來,日入三商為昏。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昏媾、姻亞。注:妻父曰昏,重昏為媾,婚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
又《書·益稷》:下民昏墊。傳:昏瞀墊溺。
又《書·盤庚》:不昏作勞。傳:昏,彊也。
又《書·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傳:昏,亂也。疏:昏閽於事必亂,故昏為亂也。
又《左傳·昭十九年》:札瘥夭昏。注:未名曰昏。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謂未三月而死也。
(hùn)又《集韻》呼困切,音𠉣。暗也。亦姓。
又《韻補》葉許雲切。曹大家《東征賦》:悵容與而久住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又葉許懸切。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隸首策亂,陳子籌昏。 [1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氏”寬“日”窄。“氏”主體居上半格,㇙(豎提)的提尖在橫中線,㇂(斜鈎)從豎中線左側起筆,與橫筆相交於豎中線,鈎底與㇙(豎提)底持平。“日”,居下偏左,右豎在豎中線右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m
wən
王力系統
h
uən
董同龢系統
uə̂n
周法高系統
xm
wən
李方桂系統
hm
ən
西漢



東漢





ən


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wən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wən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w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uən
擬音/王力系統

h
uən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uən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uən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uən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iuə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三魂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呼昆切
xuə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三䰟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呼昆切
xuən
𠉣
去聲
二十六圂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呼困切
xuən
禮部韻略


平聲





呼昆切

增韻


平聲





呼昆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全清

xu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花尼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呼昆切
xuə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uə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xu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xu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uə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uə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uə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xuən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x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huə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ɕy
44
陰平
昏暗;“昏迷”文讀
faŋ
44
陰平
“昏迷”白讀
湘語
長沙
f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xu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fə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fu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fɐ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fɐn
33
陰平

閩語
廈門
hun
55
陰平
昏暗;“昏迷”文讀
55
陰平
“昏迷”白讀
閩語
潮州
huŋ
33
陰平
昏暗;“昏迷”文讀
33
陰平
“昏迷”白讀
閩語
福州
xuɔŋ
44
陰平
昏暗;“昏迷”文讀
uɔŋ
44
陰平
“昏迷”白讀
閩語
建甌
x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60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商務印書館,2011:14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5.    平水韻 十三元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18]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795-796
  • 7.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355
  • 8.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53-54
  • 9.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57-258
  • 10.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21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84
  • 1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600-1601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08
  • 1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37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20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37
  • 17.    昏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18]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