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旱雀麥

鎖定
旱雀麥(Bromus tectorum L.)是禾本科、雀麥屬一年生植物。稈直立,具3-4節。葉鞘生柔毛;葉片被柔毛。圓錐花序開展,下部節具3-5分枝;分枝粗糙,有柔毛,細弱,多彎曲,着生4-8枚小穗;小穗密集,偏生於一側,稍彎垂,含4-8小花;穎狹披針形,邊緣膜質;外稃具7脈,粗糙或生柔毛,先端漸尖,邊緣薄膜質,有光澤,芒細直,自二裂片間伸出;內稃短於外稃,脊具纖毛。穎果貼生於內稃。
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在中國分佈於新疆(呼圖壁、瑪納斯、布爾津)、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西藏。生於海拔100-2300 (-4200)米的荒野乾旱山坡、路旁、河灘、草地,也是農田中的雜草,特別是青稞地,小麥地中較多。
旱雀麥是温性荒漠區的早春牧草,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為各種家畜所喜食,尤其羊和馬喜食。可刈制乾草,也可作青貯料,乾草製成率為35-40%,莖葉比為1.2: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旱雀麥
拉丁學名
Bromus tectorum L.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雀麥屬
旱雀麥
分佈區域
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旱雀麥形態特徵

一年生。稈直立,高20-60釐米,具3-4節。葉鞘生柔毛;葉舌長約2毫米;葉片長5-15釐米,寬2-4毫米,被柔毛。 [1] 
圓錐花序開展,長8-15釐米,下部節具3-5分枝;分枝粗糙,有柔毛,細弱,多彎曲,着生4-8枚小穗;小穗密集,偏生於一側,稍彎垂,含4-8小花,長10-18毫米;小穗軸節間長2-3毫米;穎狹披針形,邊緣膜質,第一穎長5-8毫米,具1脈,第二穎長7-10毫米,具3脈;外稃長9-12毫米,一側寬1-1.5毫米,具7脈,粗糙或生柔毛,先端漸尖,邊緣薄膜質,有光澤,芒細直,自二裂片間伸出,長10-15毫米;內稃短於外稃,脊具纖毛;花葯長0.5-2毫米。穎果長7-10毫米,貼生於內稃。 [1] 

旱雀麥生長環境

旱雀麥生於海拔100-2300 (-4200)米的荒野乾旱山坡、路旁、河灘、草地, [1]  也是農田中的雜草,特別是青稞地,小麥地中較多。它的適應性強,耐寒、抗霜凍、結實性能良好,適宜於中等濕潤條件的地區,以中性沙壤土最好。 [4] 
旱雀麥為春雨型短生禾草,是荒漠草原、草原化荒及荒漠上的早春植物,廣泛分佈於海拔600-1300米的低山丘陵、山麓洪積扇、復沙地及沙丘。適宜土壤為無鹽漬化的壤質、砂壤質、砂礫質和礫質的淡慄鈣土、棕鈣土、灰棕色荒漠土及荒漠灰鈣土。在冬有積雪、春雨較多的地區,常與類短命和短命植物如:鱗莖早熟禾囊果薹草叉梗頂冰花腋球頂冰花細葉鳶尾沙生大戟荒漠庭薺抱莖獨行菜四齒芥東方旱麥草旱麥草等植物組成早春優勢層片,參與不同類型的蒿屬荒漠草場中,進而組成蒿屬—短命植物荒漠。該類型的草場在中國北疆地區很普遍,植被組成主要由超旱生的蒿類半灌木為建羣種,如新疆絹蒿白莖絹蒿光沙蒿伊犁絹蒿等,伴生種有木地膚心葉駝絨藜高枝假木賊膜苞鳶尾琵琶柴、沙拐棗(Calligonum spp.)、刺木蓼、.沙生針茅羽毛針禾、伊犁針茅等;在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草場上,旱雀麥常局部生長在低山丘陵及山麓地帶,植被組成除超旱生灌木,半灌本之外,草本植物有鐮芒針茅針茅、𫈰草、荒漠葱、狗娃花及其它科的一些耐旱植物。 [3] 

旱雀麥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北部以及北美洲;在中國分佈於新疆(呼圖壁、瑪納斯、布爾津)、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西藏。 [1] 

旱雀麥生長習性

旱雀麥通常於3月中旬萌發,4月抽穗,5月結實,6月下旬枯黃。 [3] 
在中國青海省海拔2800-3200米的高海拔農業區,通常5月初始見旱雀麥,中、下旬分櫱撥節,6月中、下旬開花,7-9月為果期,種子邊成熟邊脱落,整個生育期100天左右。在土壤肥力貧瘠,管理水平低下的田塊,旱雀麥株高達10-20釐米時就開花結實。 [5] 
田間挖土測定耕層土壤中旱雀麥種子分佈情況,82.7%的種子分佈在0-15釐米深的土層中,其中0-5釐米的佔22.4%,5-10釐米的佔43.3%。採集當年自然成熟脱落的旱雀麥種子風乾後室温(15-20 ℃)保存,翌年3月中旬在實驗室作萌發實驗,3天種子開始萌發,4天萌發率達50%,7天時達90%以上。田間不同深度土層中種子出苗調查表明,土表下0-1、1.1-2、2.1-3、3.1-4、4.1-5釐米深土層內的種子出苗率分別為20.5%、52.7%、18.3%、8.3%、1.2%,在5釐米以上深度耕層中的種子,約半數以上不能萌發出苗。未萌發出苗的種子增加了土壤種子庫的儲備。 [5] 

旱雀麥栽培技術

在海拔3500米的地帶,一般春播以4月中旬為宜。條播行距20-30釐米,單播每公頃播種量60-75千克,如與多年生牧草混播,用種量適當減少37.5-52.5千克/公頃。對氮肥很敏感,充足的肥料可大幅度提高其產草量。 [4] 

旱雀麥主要價值

旱雀麥是温性荒漠區的早春牧草,草質柔軟,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為各種家畜所喜食,尤其羊和馬喜食,是春季牲畜恢復體力的重要牧草之一。可刈制乾草,也可作青貯料,乾草製成率為35-40%,莖葉比為1.2:1。它富含無氮浸出物,其餘成分含量均屬中等。 [1]  [3]  [4] 

旱雀麥物種危害

旱雀麥的發生危害程度取決於其在種子庫中的數量和萌發特徵。旱雀麥每株可結300粒種子。成熟期較作物早,由穗的頂部向下依次成熟,邊開花邊結果,邊成熟邊脱落,前後持續時間達30天左右。到作物收割時已有50%以上的旱雀麥種子散落在地上,經翻耕等農事操作被埋在土壤中。經年復一年地自然繁育,在土壤中形成一個龐大的種子庫,造成惡性循環與危害。因此,旱雀麥的危害輕重受其種子庫豐歉程度、環境條件影響較大。 [5] 
在旱雀麥一般發生情況下,可造成冬小麥減產30-40%,在高度侵染情況下可造成90%的產量損失。在中國青海旱雀麥密度121.7-678.6株/平方米可使白菜型春油菜減產5.8-86.6%。 [5] 

旱雀麥防治方法

旱雀麥農業防治

  1. 加強田間管理,精耕細作。播種前採用機械或人工對種子精選,機械作業時對機械及農具進行清掃,以減少旱雀麥種源。也可在雜草幼苗期或成株期結合田間管理和中耕鋤草,在旱雀麥成熟之前及時拔除。同時,清除田埂、溝渠雜草,以達到控草的目的。 [5] 
  2. 合理輪作,生態控制。雜草密度和分佈的迅速擴大與保持耕作措施和連作有關。不同的作物組合及輪作序列可導致種子庫中雜草的種類和組成發生變化。據定點試驗表明,小麥一油菜輪作4個輪作週期,旱雀麥發生量年際間無明顯變化,而連作3-4年就演變為旱雀麥、旱雀麥和苣蕒菜、野胡蘿蔔等多年生雜草構成農田優勢羣落種羣。因此,在青海可採用小麥、青棵一油菜、馬鈴薯、蠶豌豆輪作,以控制旱雀麥危害和擴散。 [5] 
  3. 適當深翻,適時晚播。耕作可使雜草種子垂直和水平移動,並改變土壤環境,從而促進種子萌芽、生根。旱雀麥種子在土壤中的分佈主要集中在0-15釐米的耕層內,其中在土壤深度5釐米以上的種子不能發芽。因此,可通過田塊休閒當年淺一深耕、以深一淺一淺一深連續春耕秋翻、秸稈覆蓋等措施,誘發耕層旱雀麥種籽發芽出土,減少庫容量。在青海湖環湖地區實施青稞—油菜輪作種植,將油菜播種略推遲4-5天,淺耙後播種,可有效除去一些早發雜草子和越年生雜的根,較正常播種期推遲10天后直接晚耕播種,可防除30%左右雜草株數。旱雀麥種子萌發出苗後,適當推遲作物播期,通過耕地使萌發的旱雀麥裸露,暴曬於地面,從而起到滅草作用。 [5] 

旱雀麥化學防治

高效選擇性除草劑的施用,可有效殺除某些雜草,但連施一種高效選擇性除草劑會導致雜草敏感型向抗藥性羣落演變,增加以後除草的難度。研究還發現,某些雜草除了對一種除草劑產生抗藥性以外,也會對同類的除草劑或化學結構上不相關的其他種類除草劑產生交互抗性,交互抗性的出現又增加了雜草抗藥性問題的複雜程度。故化學除草應有的放矢,科學使用除草劑,選擇無交互抗藥性的低殘留除草劑;輪換使用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除草劑採用混用或添加增效劑等措施,以延緩抗藥性種羣的發展。 [5] 
  1. 春油菜田旱雀麥化學防除應在旱雀麥2-4葉時進行。選用10.8%高效氯吡甲禾靈EC 450毫升/公頃或5%精喹禾靈EC 900毫升/公頃,對水300升,莖、葉噴霧,對旱雀麥防效可達90%以上。 [5] 
  2. 小麥田旱雀麥化學的防除。據2005-2008年試驗,選用7.5%啶磺草胺WG 187.5克/公頃或3%甲基二磺隆OF 375克/公頃、70%氟唑磺隆WG 60克/公頃,於旱雀麥2-4葉時噴霧,對旱雀麥有優良的控制效果。施藥後小麥有不同程度地失綠黃化斑,隨小麥生長逐漸恢復,不影響小麥產量。 [5] 
  3. 實施免耕的小麥、油菜田可在作物播前採用41%草甘麟AS 4500毫升/公頃或74.7%草甘銨鹽SG 2100克/公頃,61.3%草甘膦鉀鹽AS 1 800毫升/公頃,10%草甘麟AS 9750毫升/公頃,200克/升百草枯AS 2400毫升/公頃,對水噴霧,可有效控制已出苗旱雀麥的危害。 [5] 
參考資料
  • 1.    旱雀麥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12-11]
  • 2.    Bromus tectorum L.  .GBIF[引用日期2021-10-31]
  • 3.    崔乃然主編. 新疆主要飼用植物誌 第1冊[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56-57
  • 4.    賈慎修主編;中國飼用植物誌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飼用植物誌 第4卷[M]. 北京:農業出版社, 1992:30-31
  • 5.    魏有海, 郭青雲, 郭良芝,等. 青海省旱雀麥生物學特性及其發生危害與防除[J]. 中國植保導刊, 2010(1):3.
  • 6.    旱雀麥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