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木蓼

鎖定
刺木蓼(學名:Atraphaxis spinosa L.)是蓼科、木蓼屬灌木。主幹細弱,樹皮灰色而粗糙;木質枝細長,彎拐,頂端無葉,成刺狀;當年生枝條,細而直立或稍彎拐,無毛。托葉鞘圓筒狀,基部褐色,上部偏斜,膜質透明,具不明顯的脈紋;葉灰綠色或藍綠色,革質,圓形、橢圓形、寬橢圓形或寬卵形,稀倒卵形。花2-6朵,簇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花梗關節位於中部或稍低於中部。瘦果卵形或寬卵形,雙凸鏡狀,頂端尖或鈍,基部圓,淡褐色,平滑,光亮。 [1] 
分佈於中國新疆;伊朗、阿富汗、高加索、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也有分佈。 [1]  生於海拔400-1800米的鹽漬化乾旱山坡、荒漠沙地、戈壁灘。 [1] 
駱駝青綠期喜食嫩枝葉,乾枯期採食當年生枝條;羊僅擇食綠色枝葉;馬、牛很少採食。由刺木蓼參與組成的草地均為冷季放牧場,可為駱駝、羊在缺草季節提供部分食料。 [2] 
中文名
刺木蓼
拉丁學名
Atraphaxis spinosa L.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石竹目
蓼科
木蓼屬
刺木蓼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刺木蓼形態特徵

灌木,高30-100釐米。主幹細弱,樹皮灰色而粗糙;木質枝細長,彎拐,頂端無葉,成刺狀;當年生枝條,細而直立或稍彎拐,無毛。托葉鞘圓筒狀,長2-3毫米,基部褐色,上部偏斜,膜質透明,具不明顯的脈紋,頂端具2個尖鋭的牙齒;葉灰綠色或藍綠色,革質,圓形、橢圓形、寬橢圓形或寬卵形,稀倒卵形,長3-7毫米,寬3-5毫米,頂端圓或鈍,具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漸狹成短柄,邊緣全緣或稍呈波狀,兩面均無毛,下面具突起的網脈。 [1] 
花2-6朵,簇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花梗長約5毫米,關節位於中部或稍低於中部;花被片4,粉紅色,內輪花被片2,圓心形,長4-7毫米,寬5-9毫米,外輪花被片長圓狀卵形或卵形,長2-3毫米,果時向下反折。瘦果卵形或寬卵形,雙凸鏡狀,頂端尖或鈍,基部圓,淡褐色,平滑,光亮。花果期5-9月。 [1] 

刺木蓼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1800米的鹽漬化乾旱山坡、荒漠沙地、戈壁灘。 [1] 
刺木蓼是一種超旱生夏綠灌木,荒漠草地的伴生種。廣泛分佈在中國南北疆的山前礫質卵石洪積扇上和幹河牀中,在低山丘陵也可見到蹤跡,它適宜於温暖乾旱的荒漠氣候,具有耐炎熱、抗乾旱、耐瘠薄、抗寒等特點,但耐鹽性較差。刺木蓼在天山南坡中段海拔2200米左右的山地常作為亞優勢種與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灌木紫菀木Asterothamnus fruticosus)、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沙生針茅等植物組成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地,伴生植物有駝絨藜Ceratoides latens)、毛節兔唇花等,草層高10-40釐米,總蓋度25%;在北疆各地的山前洪積扇、河牀沖積地上,刺木蓼多作為伴生種出現在駝絨藜、伊犁絹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等植物組成的荒漠草地中。 [2] 

刺木蓼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新疆(阜康、烏魯木齊、瑪納斯、托里、沙灣、奎屯、精河、博樂、霍城、和碩);伊朗、阿富汗、高加索、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西南部、蒙古西部也有分佈。 [1]  [5] 

刺木蓼生長習性

刺木蓼在天山南麓通常於4月底開始萌發新枝,6月中旬開花,7月上中旬結實,8月中旬種子成熟,10月初葉枯黃。 [2] 
刺木蓼種子成熟後不萌發,處於休眠狀態,對其種子進行5℃(黑暗)和野外低温層積處理,5℃層積處理能明顯提高種子在15/6℃、20/10℃、25/15℃和30/20℃(晝12小時/夜12小時)的萌發率。野外層積處理顯著提高了種子在15/6℃的萌發率。刺木蓼種子為非深度生理休眠,經8周的低温層積處理後種子休眠得以解除。刺木蓼種子經過冬天的低温層積,可以在春天較低的生境温度下萌發。 [6] 

刺木蓼主要價值

株叢不高,分枝多且密集,極耐踐踏,因枝條頂端具刺,且老枝木質化強烈,大大影響了牲畜的採食。駱駝青綠期喜食嫩枝葉,乾枯期採食當年生枝條;羊僅擇食綠色枝葉;馬、牛很少採食。由刺木蓼參與組成的草地均為冷季放牧場,可為駱駝、羊在缺草季節提供部分食料,屬低等牧草。 [2] 

刺木蓼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