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犁絹蒿

鎖定
伊犁絹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 (Poljakov) Poljakov)是菊科、絹蒿屬植物,半灌木狀草本或近小灌木狀。主根明顯,稍粗;根莖粗大,上端常分化成若干部分,常有小枝。葉兩面被灰綠色蛛絲狀柔毛;莖下部與營養枝葉長圓形。頭狀花序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直徑1-2毫米。瘦果倒卵形。花果期8-10月。分佈於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甘肅西部和新疆北部。 [1] 
伊犁絹蒿為提取作驅蛔蟲藥的原料,又是用於防風固沙、水土流失和控制荒漠化的優良牧草。 [1-3] 
中文名
伊犁絹蒿
拉丁學名
Seriphidium transiliense (Poljakov) Poljakov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7] 
菊目
菊科
絹蒿屬
伊犁絹蒿
分佈區域
中國新疆和甘肅,哈薩克斯坦
命名者及年代
(Poljak.) Poljak.,1973

伊犁絹蒿形態特徵

伊犁絹蒿
伊犁絹蒿(7張)
半灌木狀草本或近小灌木狀。主根明顯,稍粗,木質;根莖粗大,上端常分化成若干部分,並具多數木質、短的地上莖及多數多年生木質的營養枝,營養枝外被褐色、薄片狀脱落的外皮。多數或少數,高40-80釐米,直立或下部彎曲上升,下部木質,上部半木質,上半部分枝,枝長5-15釐米,通常斜向上貼向莖,常有小枝;幼時莖、枝密被灰白色或灰綠色蛛絲狀絨毛,以後莖下部毛全脱落,光滑,並具褐色薄片狀剝落的外皮,中部與上部毛部分脱落或稍稀疏。 [8] 
葉兩面被灰綠色蛛絲狀柔毛;莖下部與營養枝葉長圓形,長3.5-6釐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4-5(-6)枚,每裂片再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4-8毫米,寬0.5-1毫米,先端具硬尖頭,葉柄長2-3.5釐米,花期上述葉多凋落;中部葉小,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葉柄長0.5-1.5釐米,基部有小型羽狀全裂的假託葉;上部葉羽狀全裂;苞片葉小,不分裂,線形。
頭狀花序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直徑1-2毫米,有短梗,直立或斜展,在分枝上排成疏離或間有若干枚密集着生的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密而狹窄或中等開展的掃帚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5層,外層總苞片小,卵形,中、內層總苞片長圓形或橢圓狀卵形,外、中層總苞片背面密被白色柔毛,常有小囊狀突起,邊狹膜質或寬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背面近無毛。兩性花3-5朵,花冠管狀,黃色或檐部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期外露,基部鈍,花柱略長,上端叉開,開花時常略伸出花冠外,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1] 

伊犁絹蒿生長環境

生於中或低海拔小丘下部、山谷、礫質或黃土質的坡地、河岸邊、草原及路旁等。 [1]  廣泛分佈於中亞大陸乾旱地區荒漠、荒漠草原,在荒漠草地廣泛分佈在山前砂礫質沖積平原、洪積扇到各山地前山、低山丘陵區,在羣落中處於建羣種或共建種的地位。 [3] 

伊犁絹蒿分佈範圍

分佈於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甘肅西部和新疆北部(烏魯木齊、瑪納斯、和布克賽爾、額敏、塔城、托里、鞏留、尉犁、庫車、阿圖什、喀什、阿克蘇、塔什庫爾乾等)。 [1-2]  [5] 

伊犁絹蒿生長習性

  • 種子萌發特徵
伊犁絹蒿種子萌發特徵是探討其系統演化、種羣擴散機制和分佈規律的重要基礎之一。其種子天然種衣吸水保水性能極佳,接觸吸水後吸水率為1500%;種衣吸水率可達12400%,失水率43.47%,種衣約佔整個種子重量的11%;種衣成分可能為由醛糖組成的非澱粉、非果膠、非纖維素的多糖化合物。種衣吸水速度高、吸水量大、失水時間長,有利於乾旱條件下有效利用水分,促進其萌發。掃描電鏡下種衣的微形態呈排列緊密的長細胞狀,細胞狀隆起的表面光滑,而且表面還存在凝固態的分泌物小顆粒。 [3] 
  • 生長髮育特徵
伊犁絹蒿在生長髮育上有明顯節律性。春季返青早,從3月中旬開始,返青時由上年的越冬芽和根頸部位的芽萌發形成枝條,但生長緩慢;4月上旬開始分枝,到5月中旬可形成30-35枝/叢,5月中旬以後,隨着氣温升高,分枝數量減少,枝條生長加快,出現第1個生長高峯;6月下旬開始生殖生長,植株高度生長緩慢,夏季温度進一步升高,蒸發量增大,生長處於休眠狀態;8月中下旬後大量形成生殖枝,10月中旬種子成熟,從返青至種子成熟,生育期為180-210天;10月中下旬可形成年內第2個生物量高峯,特別是秋季雨水較多的年份,可形成大量新枝,此時放牧牲畜具有明顯的抓膘、育肥效果,成為牲畜秋季採食的主要飼草來源。伊犁絹蒿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其春季再生能力主要由被刈割後的短、長營養枝繼續生長和利用後受到刺激的根頸部位上的芽長成新的營養枝所貢獻;秋季再生能力則主要由營養枝的頂芽長成新葉(不長成新枝)再生所貢獻;其再生能力在多次刈割或放牧過度(留茬高度極低)後,下降明顯。伊犁絹蒿生長髮育節律與其生長的荒漠環境相適應,為伊犁絹蒿荒漠草地春秋2季利用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3] 

伊犁絹蒿繁殖方法

種子小,透水性好,發芽率高,播前不需種子處理。要求精細整地,一則為種子出苗創造有利環境,另―方面。因苗期生長慢,對消滅雜草,減少苗期競爭有重要作用。在有積雪的地區,臨冬播種最好;春播越早越好。播深以撒播於表土較好,超過1釐米,即不能出苗。播量,在春季氣候多變情況下,幼苗極易死亡,成活率僅10-15%。因此,播量要提高,以3-3.75千克/公頃較好。喜光,苗期生長慢,應注意防除雜草。 [6] 

伊犁絹蒿主要價值

藥用:伊犁絹蒿含揮發油及生物鹼等,主要成分有山道年(santonin)等,為提取作驅蛔蟲藥的原料;另外,還含有有機酸、酚類、醛類、酮類等成分。 [1] 
生態及牧草:伊犁絹蒿是用於防風固沙、水土流失和控制荒漠化的優良牧草,特別是冷季草地生長的重要飼草之一,因為其牧草具有營養價值較高,伊犁絹蒿蛋白質含量超過禾本科牧草,粗脂肪含量高於禾本科豆科牧草0.5-1倍、耐牧性較強、秋冬季保存率高等優良特性,成為新疆重要的春秋草地。 [3] 
參考資料
  • 1.    伊犁絹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伊犁絹蒿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引用日期2019-09-19]
  • 3.    鄭偉.伊犁絹蒿的生態學特性及利用和保護研究進展[J].草原與草坪,2013,(第1期):68-75,83
  • 4.    伊犁絹蒿  .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9-19]
  • 5.    蒲開夫,朱一凡,李行力主編.新疆百科知識辭典[M],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11,第304頁
  • 6.    陳默君,賈慎修主編,中國飼用植物,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1,第844頁
  • 7.    伊犁絹蒿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3]
  • 8.    伊犁絹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7-09]